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5章 《我和师傅学正骨》摸骨之悟

第五章:摸骨之悟

在道长接连数日事无巨细的悉心指导下,我终于迎来了亲手触碰正骨实操核心的时刻 —— 为病人摸骨。站在诊疗室门口,我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那如汹涌浪潮般澎湃的心跳,可双手依旧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掌心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当第一位病人走进来时,我瞬间觉得喉咙发干,之前背得滚瓜烂熟的理论知识,此刻像是一群受惊的飞鸟,在脑海里横冲直撞,怎么也抓不住头绪。这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大爷,身形佝偻,岁月在他身上刻下了密密麻麻的皱纹,每一道褶子里似乎都藏着生活的艰辛。他艰难地挪动脚步,发出轻微的咳嗽声,眼神里透着久病之人的无奈与期许。我迎上前去,强挤出一丝微笑,示意老大爷坐下,可开口时声音还是带着几分干涩与紧张:“大爷,您、您别紧张啊,我先给您看看。”

我学着道长的样子,先净了净手,试图让这个动作给自己增添几分镇定。走到大爷身后,我缓缓伸出双手,刚触碰到大爷的肩部,指尖就像触电般缩了回去,内心一阵慌乱:这骨头的触感怎么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硬邦邦的,我该从哪儿下手才好?大爷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窘迫,轻声安慰道:“小伙子,别着急,慢慢来。” 道长在一旁沉稳说道:“莫慌,先深呼吸,稳住心神。心乱了,手就没了分寸,摸骨这活儿,最忌心浮气躁。来,先从大轮廓摸起,感受一下肩部骨骼的整体形态,别光用手,用心去体会,把那些书本里的知识在心底过一遍。”

我依言而行,缓缓吐出几口气,再次把手放上大爷肩头,慢慢摩挲起来。可没一会儿,难题又来了,我摸得毫无头绪,急得额头直冒汗。道长踱步过来,握住我的手,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度,指引着我的指尖沿着大爷的肩胛骨边缘滑动,一边滑动一边解说:“你看这儿,手感是不是和别处不同?正常的肩胛骨边缘,该是顺滑连贯的,要是摸到有凸起、结节或是凹陷,那十有**是有状况。摸骨不是瞎撞,每一处触感都是身体给你的信号,要把学过的解剖知识、病症案例都关联起来琢磨。你想想,要是这儿错位,会牵连哪些肌肉、经络?” 我嗫嚅着回应:“是不是会影响到上肢的发力和活动?” 道长微微点头:“对喽,有悟性。所以摸的时候,就得前后左右多感受感受,别只盯着一处。” 在道长的指引下,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努力把这种手感烙印在记忆里,嘴里还小声复述着关键要点。

接着要检查颈椎,这更是让我如临大敌。大爷微微低下头,我颤抖着手指靠近,每触碰一下,都紧张地观察大爷的表情,生怕弄疼了他。大爷偶尔皱一下眉,我就吓得赶紧收手,完全没了章法。道长在一旁提醒:“别光盯着大爷表情,注意力得回到指尖。摸颈椎讲究的是轻、稳、准,你这般小心翼翼,反倒摸不出个所以然。你要去感知骨头之间的缝隙宽窄、关节的活动顺畅度,就像探寻一条隐秘的小路,稍微急躁,关键线索就错过了。” 我定了定神,重新上手,这次摸到某一节颈椎时,大爷轻轻 “嘶” 了一声,我心头一紧,却也隐约察觉到这节颈椎似乎比其他地方更突出一些,忙向道长投去求助的目光。道长微微点头:“嗯,有眼力,能发现异样就是迈出第一步了。别停下,趁热打铁,再仔细摸摸周边,感受下和相邻几节颈椎对比,温度、弹性有无差别,把之前学的颈椎病症都在脑子里过一遍,想想可能对应的是啥问题。” 我小心翼翼地继续摸索,犹豫着说:“道长,我感觉这节比旁边的热一点,是不是有炎症啊?” 道长轻声说:“有可能,不过还得多方面印证。炎症、错位、增生,都可能让温度有变化,再摸摸它和周边骨头的衔接,松动情况咋样。”

随着检查逐渐往下,到了胸椎部分,我开始尝试主动去思考可能关联的病症。摸到一处痛点时,我脑海里飞速闪过之前学的知识,犹豫着问道:“大爷,您平时是不是胃口不太好,容易胃胀啊?” 大爷有些惊讶地看了我一眼,回答道:“是啊,小伙子,你咋知道?我这胃啊,吃点东西就胀得难受。” 道长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能联系病症思考,不错,有长进。不过,光猜可不够,还得精准定位。你再摸摸痛点周围,从这往上、往下几节胸椎都仔细感受感受,回忆下各节胸椎对应的脏腑,找准是哪节在‘作祟’,诊断才能有的放矢。” 我受到鼓舞,愈发认真起来,手指一寸一寸挪移,嘴里还念叨着:“第 5 到第 8 节胸椎关联脾胃,那我得重点留意……” 道长在旁补充:“对咯,边摸边回忆知识,知识就是你摸骨的‘底气’,但也别死记硬背,要灵活运用。” 虽然最后没能精准定位,但那种理论与实践开始挂钩的感觉,让我燃起了新的希望。

一轮摸骨下来,我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心里既忐忑又兴奋。忐忑的是,我深知自己的诊断漏洞百出,离精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兴奋的是,我竟也能发现几处异常,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道长拍了拍我的肩膀:“第一次能这样,已经不错了。摸骨这事儿,急不得,手感得慢慢练,关键是要用心,每一次触摸都要和你学的知识对上号,就像把零散的珠子串成项链,知识与手感相辅相成,日子久了,自然能摸出乾坤。”

送走大爷后,我迫不及待地拉着道长复盘整个过程,把自己的疑问一股脑儿全倒出来:“道长,我摸的时候总觉得心里没底,手也不听使唤,怎么才能像您一样镇定又准确啊?” 道长笑着倒了杯茶递给我:“刚开始都这样,摸骨不光是手上技巧,更是心与知识的磨合。你心里装着的知识够扎实,手才能有底气。就好比你刚才摸颈椎,为啥慌?还不是对颈椎结构和病症了解得不透。多练,多琢磨,每摸一次,就把感受和知识狠狠揉在一起,时间长了,自然就有准头了。摸骨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探秘者,每处骨头都是藏着秘密的宝箱,用知识当钥匙,去开启精准诊断的大门。”

在后续的日子里,只要有机会,我就争着为病人摸骨。有一回,来了位年轻的小伙子,说是打球时摔了一跤,之后总觉得后背疼。我上手一摸,明显感觉到肩胛骨附近有些错位,可具体位置却又模模糊糊。我一边摸,一边在心里回忆肩胛骨受伤的案例,还小声嘀咕着相关知识,试图给自己壮胆。小伙子好奇地问:“哥,你这嘴里念叨啥呢?”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在想你这骨头到底咋回事呢,放心,肯定给你弄明白。” 道长在旁边轻声插话:“光自己琢磨可不够,得和病人交流。问问他当时摔倒的姿势,是正面着地、侧面着地,还是后背先着地?受力点不同,骨头错位情况天差地别,多掌握些细节,摸骨判断就多几分把握。” 我忙问小伙子,小伙子回忆说:“我当时侧身飞出去,右边肩膀先着地的。” 道长点头:“听到没,有了这信息,你就重点排查右侧肩胛骨和周边骨头,针对性去摸,别瞎忙活。” 经过反复摸索,我终于确定了错位的大致位置,虽然不敢百分百肯定,但那种逐渐清晰的判断过程,让我成就感满满。

还有一次,是位中年大姐,长期伏案工作,浑身酸痛。摸骨时,我格外注意她的颈椎和腰椎。在摸颈椎时,我想起之前道长讲的颈椎与头晕的关系,特意多留意了相关部位,还仔细询问大姐有没有头晕的症状。摸到腰椎时,结合她久坐的习惯,我重点排查容易受损的几节。这一次,我发现异常的点比以往更多,心中暗喜,可向道长汇报时,却发现有些判断还是过于草率。道长耐心地给我纠正:“发现得多是好事,但下结论得谨慎。你觉得这儿有问题,得把上下游的骨头、经络、脏器都考虑进去,综合判断才行。人体是个精妙的整体,一处骨头错位,周边经络气血全受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诊断时得有全局观,别顾此失彼。” 道长拿起桌上的人体骨骼模型,指着腰椎部位说:“你看,这腰椎要是有毛病,往上影响脊柱,往下牵连下肢神经,还可能波及盆腔脏器,得全盘考量。”

随着实践次数增多,我摸骨的手感愈发细腻起来。曾经那些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如今渐渐能被我捕捉到。手指触碰到骨头的瞬间,就像是开启了一场与身体的私密对话,骨头似乎在向我诉说着它承受的压力、遭受的损伤。每一个小小的凸起、每一丝不寻常的缝隙,都像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而我,也从最初那个面对病人就紧张得手足无措的新手,慢慢变得沉稳自信,哪怕一时无法确诊,也不再慌乱,而是冷静思考,从各个角度去排查问题。

这期间,我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摸骨结束,不管多累,都会把整个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从病人的体态、症状,到摸骨时的手感、发现的异常之处,再到自己初步的诊断思路,密密麻麻写满好几页纸。闲暇时,就翻出来和之前的记录对比,看看自己有没有长进,总结经验教训。有时深夜,我还会就着昏黄的灯光,对着那些记录苦思冥想,脑海里不断复盘,要是再来一次,我该怎么摸、怎么判断,想着想着,竟不知不觉迎来破晓。

在摸骨技艺逐渐精进的同时,我对病人的心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走进诊疗室时,眼神里满是无助与渴望,他们把信任毫无保留地交到我手上。这份信任沉甸甸的,让我越发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次摸骨,我都不再仅仅把它当作技术练习,更是一场给予希望的仪式。我会轻声安抚病人,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哪怕只是简单几句家常话,看到他们神情稍稍放松,我也觉得无比欣慰。

我深知,如今的我不过是刚刚跨过摸骨的门槛,离成为像道长那样的高手还差着漫漫长路。但这一路走来的点滴进步,就像黑夜里闪烁的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我前行的方向。每一次新的体悟、每一回细微的成长,都让我内心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有朝一日,能仅凭双手,精准洞察病人的病痛根源,用正骨之术为他们驱散阴霾,还他们健康与活力,让这古老的技艺在我手中绽放新的光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