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我在历史中长生不死 > 第41章儒皮法骨

我在历史中长生不死 第41章儒皮法骨

作者:贰更2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9:17: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换血、结丹、阳神。

分别修炼精气神,臻至顶峰都称之为武道宗师。

其中以阳神最为玄妙,近乎于百姓口中的神仙,正面厮杀或许比不过锻体、真气,却有诸多诡异法术神通。

宋提刑又有奇物城隍印,可驾驭信仰神力,当真拼着身死道消,或可能成功弑君。

既然为了国朝安稳,苏明远可以死。

那为了天下百姓,正统帝也可以驾崩。

命都一样!

“宋大人莫要意气用事,当顾全大局。”

苏明远劝说道:“为君者不以私德论,当今称得上锐意进取的明君,况且想我死的不是陛下,而是世家、勋贵,乃至于文武百官!”

“此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多少人在等着我失圣眷的那天,如薛公大、王植、费同辰、李德业……咳咳咳!”

说话间神情激动,剧烈咳嗽几声,歇息许久方才平复心绪。

苏明远抚了抚两鬓白发,蓦然间双目泪流。

世家勋贵的反扑报复,苏明远并不在意,本就是生死仇敌。

真正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同袍末路,有预感的知晓,新政或许不会毁于世家,而是随着改革者的变质,自然而然的消亡。

苏明远至今才明悟,为何世家很容易就让步。

大抵是他们明白,泥腿子什么都没享受过,自然站在百姓一边。

待掌握了权力,享受过富贵,就会变成世家勋贵的自己人,到时候新政就成了笑话。

几千年来,不止一个苏明远,但是世家仍然是世家。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宋提刑劝说道:“任何人都有私欲,甚至我也一样,苏大人不妨放宽松些,只要于新政有益,些许罪状可以宽恕不追究。”

礼部侍郎薛公大,苏明远忘年交,涉嫌科考舞弊阖家流放。

王植则是苏明远同窗,历州府后入户部,不出意外将来能入阁,因纵子行凶而削官夺职。

费同辰与苏明远无师徒之名,却有师徒之实,中进士后在翰林院观政,结果因贪墨之罪入狱。

此类官员,数不胜数。

苏明远严苛律法,不只针对敌人,对自己人一样狠,以至于麾下官员个个谨小慎微。

刚开始改革时,尚能同心戮力。

现在新政官员在朝堂权势滔天,形成了庞大的党派、山头,却没能获得相匹配的利益,必然滋生怨恨。

苏明远摇头道:“新政是为生民立命,培养一群贪官污吏,那新政从根子就烂了!”

宋提刑沉思片刻,建议道:“与其看着同党变质,不如多多走动,平日里称兄道弟,小一辈的收为义子学生。”

“有了亲近关系,他们個个盼着你长命百岁!”

新政官员与苏明远离心离德,既是利益使然,又因无实质的私人关系。

将来苏明远倒台抄家灭族,对他们的影响有限,如今新政官员已经成了派系,足以自行在朝堂立足。

“权臣手段,我不为也。”

苏明远说道:“我本是一落魄书生,机缘巧合走到现在,已经知足。不打算造反,也不想摄政,注定死路一条,又何必牵连无辜!”

昔年同袍虽然逐渐变质,但是他们毕竟是新政派系,活着就能维护部分成果,免得尽数付诸东流。

宋提刑闻言,知晓劝无可劝。

“苏大人有什么遗愿,可以托付我,定尽心竭力完成。”

苏明远说道:“将来我上了刑场,还请宋大人帮着收尸,与我妻子合葬。”

自从扳倒威远侯之后,苏明远便将妻子坟墓从乱葬岗迁出,买了块墓地,孤零零埋着,将来他也葬入其中。

宋提刑点头答应,从怀里取出卷书册。

“这卷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乃是修行神魂之力的上乘秘法,可凝聚信仰洗练内外,苏大人勤加修行,莫要让身体耽搁了推行新政。”

“多谢宋大人。”

苏明远没有拒绝,当年自乱葬岗睡了一宿,莫名其妙觉醒了神魂之力。

从中人之姿变成过目不忘、心思电转、悟性非凡的的天才,所以才能连中举人进士,趁着先皇重北轻南的东风,一举得中状元。

后来从燕赤霄处得了道门修身秘术,即使进境缓慢,也生出了许多妙用。

譬如言语影响人思绪,寻常人与苏明远交流时间久了,会不自觉的认同甚至顺从。

……

凉州。

府城。

六月烈日炎炎。

衙门张贴了告示,自今年开始不再收粮,而是改为收银。

消息传出去,银价暴涨。

原本一两银子换一千文铜钱,现在能多换百余文,百姓议论纷纷心生抵触,却也不得不遵从朝廷政策。

这日。

李平安驾驭牛车,拉着粮食来到商铺前。

门口木板写着字,今日收粮价一两百斤。

“价格还算合理。”

李平安去衙门询问,知晓朝廷按照百斤粮价一两一征银,粮商低一钱算作手续费,也比先前征粮亏空的少。

银两重量有数,少了胥吏层层克扣粮食,等于少交了税赋。

同时少了虫吃鼠咬等运送损耗,朝廷收来的银子多了。

胥吏两头吃亏,以至于收税的书吏,百无聊赖心不在焉。

李平安试探着问:“大人,那位癞蛤……赵大人去了哪里,我与他相熟,想去拜访一二。”

“拜访?嘿嘿嘿。”

书吏冷笑道:“那厮贪墨受贿,已经抓去牢房,你要不要进去陪着?”

李平安连声道歉,从缴税的廨房出来,面上露出喜色。

“活该,敢收咱的银子!”

墙角吐了口唾沫,李平安揣着手上街,去了府城新开的书铺。

状元楼。

京城状元楼的凉州分部,位于府城最繁华的街道中央,开业当日城中官吏无不上门道贺。

当然,有面子的不是状元楼,而是挂在楼中的一幅幅墨宝。

上至当朝苏相、先皇蔡相,下至新科进士、名人才子,无不彰显状元楼底蕴深厚,文华荟萃。

李平安进门,见到许多读书人,对着墨宝指指点点。

变着法儿的夸赞,字好的就说传承有序,字不好的就说肆意潇洒,诗好的就夸文采,诗不好的就说玄奥。

反正你只要名气大,放个屁都与常人不是一个味儿。

屁臭不要紧,自有专家为你释经。

李平安逐个书架看过去,取下几册道家典籍,回草庐诵读参悟。

最后来到法家典籍区域,不同于儒家兴盛,只摆放了一个书架,站在旁边借读的书生也很少。

《乾律》、《仪律》、《刑统》、《律例精要》……

一连拿着十几本书册,从法家入门到精通,足够唐英学到成人了。

旁边正诵读乾律的书生,好奇道:“老先生为何买法家典籍?”

李平安回道:“家中孩儿到了读书的年纪,买回去让他读一读。”

“为何不学四书五经?”

书生诧异道:“近些年律法、算数等科目,录取人数愈发减少,传闻将来会取消,所有人统一考明经。”

李平安反问道:“你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是好事。”

书生颔首道:“所有人都考四书五经,方才彰显科考公正,免得那些世家勋贵,钻小类目考试的空子。”

“说得有理!”

李平安赞许点头:“我家儿子资质愚笨,不指望他考中,多读些律法,将来做个状师也能养家糊口。”

书生心底生出几分鄙夷,读书是为了救世济民,谈赚钱就太俗了。

“诚惠,三十七两。”

掌柜的姓崔,八字胡一颤一颤,双眼透着生意人的精明。

李平安付了银子,似是无意闲聊:“崔掌柜,我听京城经商的朋友讲,状元楼的掌柜是不是姓吴?”

“吴就是崔,崔就是吴。”

崔掌柜笑着说道:“本就是同宗同祖,本家看咱姓崔的没落了,伸出手帮一把,也是情理之中。”

李平安眉头一挑,不禁敬佩状元楼东家。

先前改崔为吴是避祸,现在翅膀硬了,改吴为崔,收获了江南世家好感。

何况崔家传承千年,纵使抄家灭族,也会遗留许多政治资源。

状元楼收拢崔家旁支,可谓好处无穷。

“这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一跃成为本家,属实倒反天罡了!”

李平安啧啧称奇,赶着牛车回家。

从今往后。

唐英白日里与同学读四书五经,晚上挑灯夜读律法书册,得空还得锻体、炼脏,参悟揣摩混元真气。

十二个时辰安排的满满当当,繁重课业,堪比后世中学生。

媳妇可怜儿子辛苦,询问道。

“相公,为何与学生区别对待,要求儿子主修律法?”

“教学生们读四书五经,是国朝大势如此。”

李平安与学生萍水相逢,可不会为了区区师徒之情违逆大势,当真让有心人扣上帽子,平静生活就乱了套。

“教自己家孩子,怎么能学儒家那一套?”

纵观历史上有成就、建树的的人,无不是学的法家,他们主张法治,主张厚今薄古。

反观儒家,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主张厚古薄今,动不动就上古、祖制、传承之类,除了禁锢思想,没有任何作用,否则早就称霸世界,也不至于兴衰轮回。

偏偏历史上无数教训,也唤不醒大多数人。

教育下一代时,总是不经意间用儒家改造孩子,譬如什么狗屁三纲五常。

李平安与寻常家长不同,自个儿长生不死,养孩子纯粹是机缘巧合,不要他尊敬、回报,更不要后代祭祀上坟。

所以更加看不上儒家,于是教导唐英读律法。

转眼半年过去。

临近年关。

李平安与媳妇正在准备年节吃食,唐英皱着眉头走过来,指着《乾律》中一条律法。

“爹爹,同样是杀人罪,为何还要通过受害人籍贯,对凶手不同处罚?”

《乾律》中注明,杀皇族等同造反,诛九族。

杀士绅者,首恶砍头,亲族流放。

杀民户则偿命,最后就是杀贱籍,赔银十两。

李平安略作沉思,正要开口解释,发现有疏漏,继续向深处思索,发现漏洞越来越大,盖因籍贯本就不合理。

总不能告诉儿子律法错了,最终无奈叹息。

“你且记住,人生而不平等。”

唐英追问道:“儒家说民贵君轻,乾律说重君轻民,究竟哪个说得对?”

李平安强行解释道:“朝廷通过律法,将人划分为上下籍贯,是为了便于管理。”

“哦。”

唐英对此答案并不满意,继续向后翻看,很快又寻到了新的问题。

“胥吏属于贱籍,为何能管理农户?这不是下克上吗?”

李平安思索片刻,说了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这是以贱压良,以恶制善,同样是为了便于管理。”

唐英疑惑道:“这岂不是与扬善抑恶、为善去恶相斥?”

“……”

李平安无奈道:“儒家是道德观,用来驯化百姓,但是朝廷牧民需要的是法治。”

“牧民……”

唐英追问道:“所以朝廷像放牛放羊一样放牧百姓吗?”

“慎言慎言。”

李平安忽然有些后悔,或许不该教儿子读律法,不如读些四书五经,安安稳稳愚忠于上也不错。

“伱切记得,关于律法的问题不许与任何人说,只能自己去看去想!”

“父亲放心,孩儿不会与外人说。”

唐英已经八岁,在大乾接近成人,又读过几年书,自是明白其中忌讳。

李平安又叮嘱道:“将来若是去做官,不要超过九品……七品!”

七品小官儿,犯再大的错,以媳妇的实力都足以保下,再高就很难说了。

“孩儿记得了。”

唐英不明其中缘由,出于对父亲的信任,点头答应。

“你将来在外边,切记开口闭口自称儒家门徒,行事时则以法家为准,儒皮法骨,方能在世上立足。”

李平安说道:“将来有了基础,再跟着为父读些道经。”

唐英疑惑道:“为何不现在读道经?孩儿还能挤出些时间。”

李平安睨了这厮一眼,看在媳妇的面子上,没说他天资寻常,而是寻了其他理由。

“读道经,随心所欲,自然而然,不能挤时间强求。”

眼见着唐英还要追问,李平安唯恐答不上来,失了父亲威严,抬头看到陆京出现在门外,主动出门招呼。

“小陆子,怎么有空回来?”

年中时衙门抓了不少胥吏,多为贪墨克扣粮税的差役、书吏,偏偏推行新政又需要不少识字懂算数的人。

于是衙门招募临时工的临时工,籍贯仍然为良,临时干胥吏的活。

陆京写字不差,又精通算数,很顺利的进入衙门当值,近半年来只来过一回。

“先生,我准备参加明年童子试。”

童子试又称为院试,由县衙学政主持,考过了之后就授予秀才身份。

名称是童子,考试的人却不止童子,甚至有三四十岁的老书生,穷经皓首一辈子都没能进入士的阶层。

“你读书基础不差,只是没有名师教导,属于野路子学问,不适应规矩森严的科考。”

李平安稍作沉吟指点道:“你在县衙当值,应当能接触到卷宗库,花些钱将过去十年所有过关考卷,全部抄录背诵。”

“模仿其行文规律,尤其是近两年试卷,从中揣摩当下学政喜好!”

后世的考试秘法就两个字:刷题。

转换到大乾的科考,主考官的个人意志占了很大的成分,刷题的同时要揣摩喜好,譬如学政喜礼记,答题时就多引用礼记论述。

陆京闻言,面露喜色。

这个考试法门说破了简单,但是用处特别广,将来乡试会试乃至殿试都能用得上。

“多谢先生指点,将来弟子学有所成,必有厚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