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傅大炮传奇 > 第96章 永远活着

傅大炮传奇 第96章 永远活着

作者:实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10 19:04: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1950年12月22日,傅斯年遗体大殓。

自早晨7时起,前来吊唁者陆续涌至,尔后人越来越多,殡仪馆的屋子和院子几无立足之地。在上千吊唁者中,有台湾学者、名流、国民党高级官员、傅斯年的亲友、同事和台湾大学的学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扶杖前来,陈诚哭得两眼红肿,王宠惠、蒋梦麟、罗家伦、王世杰、朱家骅、李济、董作宾、毛子水等人,都站立在人群中默然相送。

10时30分,傅斯年的遗体送往火葬场,上千人冒着大雨,踏着泥泞道路,慢慢行走。

热泪横流的学生们手执小旗,上面写着:“校长,回头来瞧瞧我们!”望之令人心碎。

目睹此场面的台湾记者于衡,在1973年撰写的回忆采访生涯的长文中说:“傅斯年先生逝世,是我采访二十五年中,所见到的最真诚、最感人的一幕。

罗家伦说过,“一个人死后,弄到这许多朋友们流泪,许多青年学生们,千百成群来痛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件普通的事!”

12月31日,亦即1950年的最后一天,治丧委员会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礼堂(当时台湾大学本部尚无大礼堂)举行傅斯年追悼大会。礼堂正中,悬挂着蒋介石亲笔书写的“国失师表”的挽章,国民党高级官员、名人学者的挽章、挽联分挂两旁。蒋介石亲临致祭,各界要人亦皆前来,竟日致祭者达5000余人。

各界致送挽联达270余幅,挽诗60余首,挽词20余首,祭文6篇,唁电唁函90余封。各报章、杂志、专刊登载纪念文章110余篇。

其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人的挽联是:

廿二载远瞩高瞻,深谋长虑,学术方基,忍看一瞑;五百年名世奇才,闳中肆外,江山如此,痛切招魂。

台湾大学全体师生的挽联:

早开风气,是一代宗师,吾道非欤?浮海说三千弟子;

忍看铭旌,正满天云物,斯人去也,哀鸿况百万苍生。

国民党大佬于右任挽联:

是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

为自由,为正义,为时代青年。

蒋梦麟挽联:

学府痛师道,举国惜天才。

陈寅恪有诗悼念傅斯年:

不生不死最堪伤,

犹说扶馀海外王。

同入兴亡烦恼梦,

霜红一枕已沧桑。

胡适为傅斯年写的悼念词,便是本书内容提要的那段话:

“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为纪念傅斯年,台大实验植物园内划出一块地,建造罗马式纪念亭。亭中砌长方形墓一座,同时按中国传统,墓前立无字碑一座,设纪念亭,另有喷水池搭配,形成独特的景观。此处被称为“傅园”,墓亭定名“斯年堂”。

7000平方米的这片天地里,榕树遮天,龙柏苍劲,柳杉挺立。绿树掩映中。“傅园”,和“斯年堂”,与周围景致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兵工署特别捐赠一座纪念钟,钟上铸有傅斯年提出的“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八字校训。

后来,这座钟架设在行政大楼前的水池和椰林大道之间,起名为“傅钟”,因其于虚岁55岁去世,原本为敲五十五下,敲钟电子化后每节上下课会钟响二十一声,因傅斯年曾说过:“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傅斯年是在提醒人们,人生,一定要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或许,这对于忙碌充斥的人们尤为重要,孔子不是提出过“吾日三省”吗?

“傅钟”已成为台湾大学的象征,每个台大的同学都能说出八字校训及二十一响钟声的寓意。

谈到“傅钟”,有位台大学生说: “对台大师生而言,傅钟不只是报时的工具,更传承了傅校长对学子的叮咛。”

或许,对于台大和台大师生们,傅斯年从来就没有离开,他一直活在台大和台大师生们的心里。

因为,每逢上下课时间,“傅钟”悠扬那声音,便穿过静静的傅斯年墓园和长长的椰林大道,向外散发好远好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