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现言 > 逢晴日 > 023 国师预言

逢晴日 023 国师预言

作者:非10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4-06 10:35: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黎明在动荡里降临。

仁帝自昏迷中醒来,听着那些纷乱的消息。

他披衣靠坐榻上,苍白的脸上看不出表情,许久后,那双眼睛里最先浮现的竟是一丝迷惑与荒谬。

死了?

都死了?

怎么会……怎么会这样轻易地全死了?就在这短短一日一夜间?

凌轲没有动兵吗?皇后都敢开武库了,凌轲为何不曾动兵?那些逐渐要只知有凌而不知有朕的所谓“凌家军”分明就在长安城外!身为大乾君王他胜券在握,凌柯大可以负隅顽抗到底,然后在真正的穷途末路处死去……难道不该是那样吗?

为什么要断臂,为什么要用这种近乎突兀的方式死去?

为什么?为什么?

仁帝在心间问了又问,这问声逐渐急切乃至愤怒,已没有人可以回答他,而他迫切需要一个可以被接受的答案。

严相国在赶来的祝执等人开口之前,肃容道:“陛下,长平侯救下太子后,长跪于宫门外,自断一臂,请求陛下见太子一面,而至死未曾有动兵之意——”

“故臣以为,长平侯率亲卫去往仙台宫营救太子,实为认定太子蒙受莫大冤情,不愿君臣父子遭奸人挑唆以致国朝社稷动荡——此乃逼不得已之举,而非谋逆之心,万请陛下明断。”

祝执看向那位一向中立冷僻的严相国,压下眼底阴鸷,向仁帝垂首道:“陛下……”

祝执刚要开口,却见皇帝猛然挥袖,拂落手边榻案上一物,声音沉极:“逼不得已,而非谋逆?那这是什么!”

死都死了……死都死了!

是他下的令,犯近宫门者格杀勿论……是他亲口下的令!

死都死了,难道要告诉天下人,是做君王的错杀了凌轲吗?

“他自知以下犯上,即便动兵亦无胜算……所谓断臂之举,不过是仍企图令朕放下戒心的手段罢了!”

仁帝似在昭告众人,又似在说服自己,他终于找到一个“答案”:“他背地里做出了勾结匈奴之事,又趁朕患病之机,暗中与太子合谋以巫咒之术谋害于朕……眼见事情败露,竟还敢心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卑鄙妄想!”

严相国捡起那封密奏,眼神微震:“陛下,其上所言未必为真……”

仁帝一只手撑在榻案上,闭上了通红的眼,一字一顿:“是真是假,朕自有判断、自会明查!”

殿内,许多官员暗暗看向严相国手中密奏,心间震动之余,却也各自都有了几分清晰了悟。

长平侯已死,值此天子盛怒之下,国朝动荡之间,缄默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人心立场不同,权衡取舍不同。

为太子、凌皇后及长平侯鸣冤者仍不在少数。

清查,镇压,有人下狱,有人被贬,凌轲的心腹部将也被流放大半。

唯一让大多数朝臣松了一口气的是,凌家军竟未曾出现大范围的叛变骚乱,这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总体维持了他们沉默的忠诚。

有大臣庆幸之余,盛赞乃天子威仪所显,国朝之师自然还是更忠于陛下的。

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长平侯死的突然而“及时”,这场动乱结束的异常迅速,很多人都没有反应过来,便未曾来得及引起更大范围的波动,而朝廷的雷厉风行同时也震慑住了那些尚在茫然中的兵卒们。

听着群臣之言,仁帝沉默不语。

而刘岐梦中屡屡重现与舅父在天狼山上的那一场夜谈,那夜同样在场的还有舅父麾下的三名心腹部将。

一场没有兵变纷争的收尾,代价总是相对可控的。

这一切已称得上过于顺利,但帝王眉间的郁色却一日比一日更深重了。

此一夜,未央宫前悬着的铜钟突然发出鸣响。

仁帝被惊醒,郭食连忙退去殿外喝问何人无故敲钟,尚且无人认领这罪名之际,那铜钟竟又再次自行嗡鸣作响。

未央宫中一时陷入惊惶,有人私下猜测这是凌皇后的亡魂在作祟。

仁帝面色阴沉,连夜急召仙台宫方士。

一名方士大着胆子开口:“小人曾听国师有言,道是‘铜取自山,故铜乃山之子’,此刻铜钟无故自鸣,恐有……恐有山崩之象出现啊。”

一旁的小内侍闻言,仍是瑟瑟发抖,思来想去,竟也说不好凌皇后亡魂作祟与山崩哪个更可怕些。

仁帝未轻信那方士之言,而是令人提前请国师出关断此异象。

但更诡异的事发生了。

两名道士奉命前去请国师出关,隔门行礼说明缘由,却始终听不到室内回应。

二人不得已,唯有从外面强行将门打开。

门是从里面闩上的,打开费了些工夫,而门开之后,二人却惊见国师打坐的蒲团之上只剩下了一副衣冠。

可明明他们日日都会送来饭食,只是为了不打搅到国师,饭食皆是按时通过一方狭小的暗格递进去,每次送饭时他们都会顺带取走上一次用罢的碗筷,每每可见饭食都是被动用过的!

两名道人在偌大的静室中寻找一番,却只发现了两只体肥毛亮的黑色狸猫。

而国师的衣冠之下,竟有一根白骨,骨上有金色字痕,为隶体,如同碑刻,共四行十二字。

两名道士颤颤捧起那衣冠白骨,一路高喊:“百里国师……羽蜕升仙了!”

天光将亮之际,仁帝亲眼看到了那白骨之上的十二金字:

离心起

荧惑至

天机归

紫微盛

——这像是一则预言。

“荧惑至……”仁帝眼神动荡着转头,看向未央宫铜钟的方向,所以,当真有何处出现了山崩异象吗?

十日后,南郡太守呈急报入京:洞庭湖水决堤,洞庭以北,南郡境内,山崩二十余里。

此事传开,南郡内外竟有不少百姓哀哭,有流言称此山正是长平侯的化身,身死而山倾。

仁帝令绣衣卫严查流言源头,一时间京中又兴起一阵自危之风。

也有朝臣伺机攀咬政敌或报私仇,因鲁侯曾力护刘岐,有人指称鲁侯乃是废太子余党,乃至有人供出去年腊月凌轲归京途中,鲁侯夫妇以拜神为由,实则出京私见凌轲,不知图谋何事——

谁料如此一番揪扯,最终却揪出了鲁侯府上的一桩家事。

鲁侯被如此栽赃,唯有当众明言了家中女儿冯珠被凌轲意外救回之事。

在此之前,冯珠归京的消息一直是个秘密。

鲁侯府上早年便传出死讯的女公子竟被找了回来,这固然称得上是一桩奇事,但并不足以在偌大朝堂上引起什么波澜。

唯独向来稳重沉肃的严相国却蓦地抬眼,定定看向了鲁侯。

出宫之际,严相国甚至顾不得行走仪态,疾步追上了鲁侯,询问冯珠之事:“鲁公,敢问……”

鲁侯却是打断了他的话,只叹气道:“相国,还是不见为好。”

深春的风拂过宫墙,荼蘼杏花簌簌而落。

刘岐经过杏花宫墙下时,静静停留,看了片刻。

他拖着一条有些跛的左腿,去往未央宫。

一路宫人纷纷避退行礼,屏息不敢多看一眼。

这是自那夜祸变之后,六皇子第一次得以出现在人前。

这个孩子仿佛突然从一个皇子变成了一件遗物,那三个人的遗物。

如此遗物该如何安置?

仁帝终究未答应亲自见这个小儿子,只道:“朕许他说一句话。”

郭食带着一名内侍退了出去,向跪在殿门外的刘岐传达了陛下之言。

郭食不动声色地垂眸看着这个孩子。

这一句话很重要,关乎这位六皇子的去路,甚至是生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