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魂穿农户女 > 第5章 蝗灾突袭迁移榆关

魂穿农户女 第5章 蝗灾突袭迁移榆关

作者:雯风而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1 08:17:59 来源:小说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透过打开的大门,映入眼帘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细雨下的荷花鲜艳娇红,却又仿佛带着一丝朦胧的面纱……

脚随心动走出大门,忘我的看着这般梦幻美景。

这是荷塘……有没有万亩?总之一望无际看不到头。

那各色荷花娇艳欲滴美轮美奂,那偌大的荷叶好像大洗衣盆般。

细雨从天空降落,荷叶的水珠像晶莹剔透的琉璃。

细雨绵绵,这门外犹如薄纱窥景,如梦亦如幻。

细雨打湿了她的脸、衣服、头发,她仍不知觉。

这时她也才看明白,原来院子后面是山,大门前方是一条泥土路,顺着土路前走,左右两侧是望不到头的荷塘。

土路前方被细雨朦胧掩盖下,她似乎看见那尽头是一片竹子林……

迎着细雨抬步往泥土路的尽头而去,空气中细雨打湿泥土、荷花、竹子独有的清香……各种味道混合其中。

她从未见过如此美景,嗅过如此好闻的味道。

粗细不一的竹子直入天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这么大从未见过这样的竹林,翠绿挺拔郁郁葱葱,置身其中连细雨都被遮挡了大半。

可任凭她在这其中如何穿梭,都无法见到这竹林的全貌。

看来这竹林与荷塘之大让人根本窥探不得全貌,一路走来竹荪、竹笋遍地都是甚是喜人。

这里的竹子种类她并不全认识,但竹子上有斑点的她隐约记得叫湘妃竹,还有那巨大粗壮直入云霄的竹子,她记得这个叫巨人竹!

真没想到这空间竟有这般神奇的地方,这竹林与那荷塘怕是万亩都不止……

荷塘更不必说了,荷花、荷叶、莲子、莲藕……哪一样不是好东西。

这竹林的竹荪、竹笋不仅是美味,那竹子更是不可多得的东西,器皿、书简、房屋、哪一样不都能用的到……

怕不是老天爷这是让她发家致富……

摇摇头挥散这些想法,先不说致富不致富了,单纯这些竹荪、竹笋、莲藕就不会让她忍饥挨饿了。

欣喜若狂下她徒手挖了一个好大的竹笋,这东西炒着吃最好吃,可惜她没有铁锅,不知道煮着吃味道怎么样?

顾不得满手泥泞,抱着大竹笋跑下山,一路穿过泥土路回到小院。

刚进小院大门就自动关闭了,她抬头望向院子上方的天空依然蓝天白云。

真奇怪,院子里与院子外竟然还是两重天,外面细雨绵绵里面蓝天白云……

她脱下被浇湿的纸衣服铺在地上,没办法不晾干怕是一会出去要冻死她。

别看空间外开了春,但那温度还是冷的很,哪像空间里真的暖和。

她空间里没有刀,平日里都是偷偷用张家的,用完了就还回去了。

现在想给竹笋削个皮都没办法,竹林里还有那巨人竹多适合当米桶、水桶,甚至做完的吃食都可以放进去。

可惜她没有镰刀和锯刀,要是能去一趟县里就好了。

叹气……看来除了等待自己长大别无他法了。

放下竹笋,她又试着去打开院门但还是没打开,突然福至心灵想着“打开院门!”院门吱嘎一声自动开启。

这次她没去竹林,而是在荷塘边摘了几朵比洗衣盆都要大的荷叶。

目前没有装小米的容器,这荷叶晾干了铺在竹子楼的地上装小米也是个好办法。

她里面还穿着夏季的麻衣,雨倒是不大,迅速摘了不少荷叶,分了好几趟拿回院子里晾上。

那荷花娇艳欲滴实在喜人,她摘了一朵也拿回了院子。

欢喜的抚摸着荷花不禁畅想,日后她若是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定要多准备一些水缸,将这些荷花放进去一定很漂亮。

烧水又煮了一瓦罐小米粥,这些够自己喝个三五天了。

剥了一个鸡蛋慢慢吃着,盯着地上的大荷叶笑得满眼都是星星。

等她这具身子长大了,或许她也能去县里卖卖货存点钱呢。

等纸衣服差不多干了,她才穿上出了空间,至于荷叶她不着急再晾晾。

从旱厕出来迅速回了东屋,西边两个屋子一冬早就跟个冰窟窿似的。

听李桂香说怎么也要再等两旬才能生火熏熏屋子,到那时才能回自己屋。

隔了一天后再次回空间,荷叶已经很干爽了,她把荷叶铺在竹子楼的地上。

去了壳的小米都倒腾到荷叶上去了,这下不愁没地方放小米了。

她带着刀进来的,将大竹笋去了皮切成菱形。

烧水将竹笋扔了进去,这种竹笋她也不确定品种,隐约觉得是春笋,可又觉得这竹笋比起电视里播放的还要大。

水沸腾差不多的时候,她才用叶子把瓦罐端了来。

口腔里的唾液不断分泌,想起现代的辣竹笋。

心急火燎的等着瓦罐里的水温降下来,迫不及待的徒手拽起一片,不顾烫嘴放进嘴里……

甘甜、清脆……想不到不放盐这味道也这么好吃。这笋竟然不比现代腌制的那种辣的差。

这东西让她天天吃都不腻歪,她最喜欢吃笋了。

捞出竹笋放到荷叶里,把剩下的分几次都煮了。

这一个大笋实在太大,这粗度比她两条腿加起来还要粗,高度都能到她腰了。

瓦罐一次性也煮不下,分了好几次才都煮下。

这煮过的笋既能当菜吃也能当零食吃,不知道这边有没有卖笋的?要是有那她可就不愁了,以后用笋是不是也能换其他需要的东西了!

她再次出了院门,此时院门外已经不下雨了,蓝天白云与院里的天空如出一辙,竟伴有阵阵微风吹过。

竹林、荷叶随风飘荡,清香的竹子味飘荡在鼻尖。

走到荷塘附近,偶有几处窄小的泥土路可以通向荷塘深处。

所过之处随手就可摘下荷花,甚至连根拔起莲藕也随着带出。

她竟然还看见有菱角、水葫芦这样的东西,可见这水质肯定不错。

以前看过新闻,水葫芦有净化水质的效果,但凡有水葫芦的水源里很难有其他微生物。

就是不知道这荷塘里养鱼能不能行?竹子楼里现在剩的都是死鱼,等天暖和了她就去抓几条活鱼扔进来试试。

感叹这万亩荷塘的壮观美丽,荷叶的香味让她想起电视剧里,有用荷叶做的荷叶里。

等有机会她一定要试试,还有什么竹筒腊肉饭。

这荷塘确实太大,深处怕是只能坐船才能进去。

看样镰刀之类的东西以后要准备,到时候她就砍点竹子做个简易的穿。

巨人竹那么大,如果能砍断肯定能做一艘特别大的筏子。

就算不用巨人竹,其他竹子也行,只要缠绕好了也能整个竹筏。

三月又是祭祀的大节日,祈求土地爷、老天爷今年风调雨顺。

祭祀的节日过去很快就迎来了夏季,直到夏天来临之前,她每天都在忙着挖竹笋、竹荪和莲藕、莲子、菱角。

弄回来的东西通通放进竹子楼里,天也暖和了眼瞅着夏天要来了。

纸衣服、被子都被王婆子收了,她也开始去河里捞鱼。

这次她捞的鱼通通扔进荷塘里,这些鱼倒是适应的挺好,她也就更放心的捞鱼扔进荷塘里。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让她惊悚不已的事,春天暖和后,照例要生火熏熏炕和屋子。

结果生了火后,她们屋子跑出好几条蜈蚣给她吓得叽哇乱叫。

张大顺嫌弃她一惊一乍,说村里谁家房子都有这玩意。

可她受不了啊,这东西本身就有毒,万一钻入耳朵里要死人的。

李桂香看她害怕的连觉都不敢睡,就拎了一只鸡放在炕上,她说鸡专吃这东西。

她眼睁睁看着鸡在炕上的草垫子里啄来啄去,偶尔啄一只出来就直接吃了。

看的她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突然想起艾草对这些虫子好像有用,她空间里还有一堆艾草呢。

紧接着她每天中午把艾草拿出来在河边晒,这东西必须晒干才能燃烧。

此时她特别后悔当初摘了艾草怎么不风干,这回着急却也只能干等着。

不过她也决定了今年必须多摘艾草,然后在空间里风干。

好多天晚上她都不敢睡,生怕草垫子里爬出蜈蚣来。

只能白天回空间在地上铺上芦苇草眯一觉,那段时间给她折磨的,等着艾草晒干了她赶紧点着了,在屋里好个熏,别说还真又熏出好几条,吓得她嗷嗷乱叫跑出屋。

李桂香又把鸡弄进来,那几条蜈蚣就被鸡又吃了。

王婆子看着这草能熏出虫,还说这草管用,让她把东西两个屋都熏熏。

那一阵张家天天云里雾里的,都是艾草点燃的烟,各屋都熏出好多条蜈蚣,让两只母鸡可是饱饱的吃了好几天。

夏天她求着着张大顺再带她去一趟集市,张大顺和李桂香也就同意了。

她去集市用粟米换了盐、瓦罐、猪肉、很多种子还有箩筐。

日子就这样缓慢而单调重复的走着,这一年她十岁,靠着空间已经能吃饱饭了。

空间里的鸡长大了也开始下蛋了,虽然她现在吃不上太好的东西,但绝对是饿不着了。

时间一晃而逝,这一年她十岁,个子比张小米高出了一个头还不止。

王婆子啧啧称奇,说是村里十岁的孩子没见过哪个跟她一般高的。她这个头也算是村里头一份了。

她这个子高么?她觉得现在这个头也就不到一米五几,和现代十岁的孩子比还是差点,但和这忍饥挨饿的村里孩子比是高不少。

这边十五岁的孩子当父母的就要给相看婆家了,十岁的孩子在家里也算半个大人了。

今年她有啥诉求,张家人倒是差不多都会满足她,毕竟她也算是半个大人了,再有几年就嫁人了。

今年她倒没别的目标,空间里的粮食囤了不少,更不必说种的青菜,还有竹笋莲藕那些东西。

今年她就想去趟县里,她想买锅、镰刀、锯刀、筷子、酱油、大酱……

这些东西她做梦都想要,也不知道今年秋收的时候她和张大顺商量,张大顺能不能让她跟着去一趟。

这一年她感觉自己的身体免疫力很高,张家人从老到少三不五时的都要病一场。

村里懂点医术皮毛的人也就李外翁,今年也快五十多岁了,简单的头疼脑热他会点治疗的方法,可再复杂的他可就不行了。

这时候的人最怕的就是得病,尤其最怕发烧,村里有些个人家的孩子小时候发烧,烧到最后脑子烧坏了,现在痴痴傻傻的。

元宝以前也烧过一次,虽然没有烧到痴傻的地步,但整个人也显得有点憨傻。

今年也五岁了,话说的还是有点少,成天喜欢跟着村里那些比他大点的孩子后屁股玩。

王婆子对他没啥要求,既不用去上山挖野菜,也不用去河边找虫子。更不用浇菜地、喂鸡、打扫院子。

元宝小时候对张小米挺亲近,毕竟那是他亲姐。

可慢慢长大后,这孩子跟她格外亲近,即使她对这孩子没有多亲近,也挡不住元宝喜欢跟着她。

至于为什么喜欢她?也很简单,这一年夏天到上秋,她每隔几天都能去河里摸几条鱼回来给他们加个菜。

元宝就觉得跟着兰花阿姐有肉吃,他对兰花阿姐摸鱼的本事羡慕的不行,每次兰花阿姐去河边他都要屁颠屁颠的跟着去。

元宝下过无数次河,学着兰花阿姐的姿势也摸了无数次的鱼,别说侥幸的真摸上过几条小鱼,其他大部分时候都是无功而返。

可他也不泄气,孩子嘛不知道什么是失败,就只是喜欢跟着比自己厉害的孩子玩。

夏天的蝉鸣扰人清静,不过今年的夏天,因为几场大雨倒是让村里人偶尔歇歇。

村里人都感叹这几年老天爷赏饭吃,今年这几场大雨更是让他们松快了不少。

就在村里人感叹老天爷仁慈的时候,突然一场大灾难迎面而来。

蝗虫大军突兀的从北方密密麻麻飞往这边,上河村的人还没来得及反应,仅仅一天的功夫,几百亩田地就被啃食的一干二净。

蝗虫连停歇都未曾,直奔着县城周边几十几个亭子得田地,不过几日而已,原本翠绿的粟米地转眼光秃秃只剩杆子。

哀嚎遍野,不亚于敌人冲进村子里烧伤抢掠,这是粮食……是村里人往后一年的口粮,就这么没了……没了。

各村里长哀痛之下不忘最快速度赶去县里,三老听闻消息一个踉跄不稳跌坐在椅子上。

三老一脸惊恐,这可是塌天大祸,一不小心要丢了命呐……

三老心如擂鼓,恐惧令他额头冷汗涔涔,只能硬着头皮去县衙找县令。

到了县衙颤抖着声音与县太爷说了此事,县太爷扑通跌坐在地上,还是师爷赶忙过来扶起县令悄声提醒“大人……此事事关赋税,咱们县衙里也没那许多粮食缴纳,当务之急应加急文书奏请与陛下决断!”

县太爷如丧考妣此时哪还有心思回复师爷的话,他难道不知该奏请与陛下决断?一个乡里几万人,他的县下可是好几个乡呐!

年年秋收缴纳赋税良好,县令的评职就会良好。

可若是一旦出现地龙、洪水、疫病、粮灾……龙颜大怒,轻则削官为民,重则小命难保!

去年秋日听闻南方连下了一个月的大雨,无数个县下的粮食都被那一个月的大雨毁于一旦……咋今年就轮到他们了?

“县太爷……”师爷心急的再次提醒。

县太爷闭了闭眼,再次睁眼恢复些许冷静,回到案桌提笔写加急奏折。

三老陈情过后唉声叹气的离开了,各村村长还在家等他消息呢,如今这等大事是要等着县里的解决办法。

上河村气氛凝重,张家这两日也无一人说话,张老汉和两个儿子坐在院子里不声不响的发呆。

王婆子和两个媳妇躲在屋里擦眼泪,元宝这两天也不敢出去玩了,似乎也明白发生了很大的事。

张老汉沉重的摇头对着两个儿子道“眼巴巴的等着不是个事,你们带着息妇去山里多挖点野菜,咱家不能活活等着饿死。”家里的粮食剩的不多,只能多挖野菜充饥,那点粮食不能动。

哥俩点头拽着各自的媳妇上山去挖野菜,不仅是张家如此,整个张村亦是如此,一时间山上影影绰绰都是人。

她也没想到,蝗灾来的如此迅猛,让人措不及防,就已经颗粒无收了。

蝗灾让人措手不及,上河村的天仿佛都塌了一半。

即使在家她也能时不时的听见,附近黄泥茅草屋里传来哭泣声。

这就是灾荒……如果这几十个村子没有粮食度日,怕是根本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她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蝗灾震的头脑发昏,原本想等着秋收一定要去县里换些好东西回来。

如今事出突然,上河村能不能挺过秋末都难说。

县里此时也不能下发赈灾粮食,毕竟县衙里的粮食不多,从奏折出发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天了。

县令每天如坐针毡等着朝廷下发的旨意,而此时奏折虽用不上八百里加急,可也是日夜兼程紧急发往盛京。

又过三日后加急的蝗灾奏折终于呈到夏朝皇帝面前,大殿之中臣子先后禀报最近要事,待一一汇报完毕,或是当场解决或是留下待决。

这时皇帝才拿起一份加急奏折,环视下方大臣声音低沉让人窥不出喜怒“幽州县令加急奏折,县下四个乡遭了蝗灾。”

众臣皆是倒吸一口凉气,你看我我看你,一时之间竟相对无言。

四个乡遭了蝗灾,一个乡下十个亭、一个亭下有十里、一里最少一百一十户,一户人家最少七八人。

这……这最少有六七万人遭了灾,这、这是大灾,一个处理不好难民可能就要暴动。

“众爱卿怎得不回话?听不清朕所讲?”文帝李胤面色一沉呵斥声在大殿内响起。

众臣皆是一惊惶惶叩拜“陛下息怒……”

大臣中有人试探出声“陛下,此次幽州蝗灾如此严重,臣以为陛下应尽快发放赈灾粮食。”

跪在前首的大司农身躯一震立马应声“陛下,臣以为发放赈灾粮并非良策。

近三年各地赋税虽都足一缴纳,但各州关口连续数年维护修整,各地边关粮食需求巨大。

去年秋收南方暴雨连续月余,十几个乡的粮食毁于一旦,陛下下旨发放赈灾粮食。

除之之外陛下仁慈年年又赏与诸侯粮食金银不在少数……”

“大司农!”李胤帝低喝一声打断他的话“朕不想听你唱戏,有话直说!”

大司农冷汗涔涔头紧贴地面颤着声道“陛下……国库、国库空虚,实拿不出赈灾粮食。”

“砰!”李胤帝面色一沉怒拍案桌“国库空虚?你说国库空虚?”

不怪李胤帝震怒,就好比你创业成功,天天通宵达旦奋斗。

外出有车马,回家有美食,媳妇穿金戴银还不止一个。

可突然有一天远房亲戚有事需要借点钱财,结果财务告诉你“公司账面没钱了……”

没粮比没钱还可怕,各地年年秋收缴纳赋税,除去给边关、和各地诸侯,他不信偌大的夏国难道只有这一点粮食?

这几年算是风调雨顺,除了去年南方月余的暴雨,各地诸侯也谨小慎微没有生事。

可今天若是哪一方诸侯叛乱,他的国库竟然还拿不出余粮打仗了?

大司农跪在下首心里也是憋屈,这破头衔看着风光无限,掌控夏国财政粮食。

可陛下不会想到,年年单就是赏赐各地诸侯那就是一笔庞大的开销,还有边关的士兵、朝廷官员月月的俸禄可不单单是银钱,还有米粮的发放。

王宫的娘娘、公主、皇子、奴婢、侍卫……

这还不算陛下心情大好突然又奖赏哪个臣子,就这么一大摊子事,多少钱粮能顶的住?

他夜夜难眠,头发都掉了大半,愁啊!无钱无粮还要被问责不会当家,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能说啊!呜呜呜~

李胤帝心里悲凉,兢兢业业的做皇帝,国库空虚的连赈灾粮食都拿不出来。

这说出去让天下人知道,还不嘲笑他这天子穷的连粮食都没有?

“那依着大司农,幽州几万人通通饿死置之不理?”李胤帝语带嘲讽。

“臣不敢……”大司农跪在下首战战兢兢。

身后其他大臣眼观鼻鼻观心,陛下若是申饬大司农,对他们百利而无一害。

大司农自然知道官场无情,此时身后一片寂静自然也明白无人相帮,身处高位看着风光无限,实不知多少人妒恨他的位置恨不得取而代之。

大司农眼珠子转了转试探的道“陛下,臣有个办法……”

“说来听听!”李胤帝看向大司农。

“陛下,边关连年休整耗资巨大,榆关尤为重要,每年修整都要从盛京周边抽调平民服役。

这幽州离榆关不过二三百里,如幽州县下受灾村户迁移至榆关,一是可多开荒种田,所收获粮食近水楼台先紧着榆关,二是几万人抽出一半修整城墙,一日两顿既解决修整边关问题,又可解决灾民温饱问题。”

众臣……

别说还真是一举两得,这样朝廷就不需要拿出巨大的赈灾粮了。

李胤帝此刻怒气消了大半,心情颇好“不愧是孤的大司农,孤有你何其有幸!好,传旨下去,幽州县下受灾百姓迁移至榆关暂且安家落户!”

“陛下英明……”众臣再次俯首叩拜。

此消息传回幽州已经是又十天过去了,县令得知陛下并未降罪,当场泪湿眼眶,遥望盛京方向叩拜感恩陛下隆恩。

天下十关,榆关乃十关之首,距离盛京不过百里。北依燕山,南连渤海,可以说榆关若是失守了,那盛京也就没了,可见榆关之重要性。

所以年年需要修整加固城墙,比起其他九关,榆关所需要的金钱粮食更为巨大。

三老将迁移的消息告知各乡长,乡下下达至亭长、最后是里长。

这一消息犹如惊雷,震的张家村人心惶惶。

迁移……撇下守着百年的张家村,跑到几百里外的榆关,人生地不熟……村民们害怕。

里长在大榕树下向村民普及榆关的一切,而这时她也才了解了所处的地理位置。

盛京就是现代的北京,而榆关应该是山海关,至于她现在所处的位置应该是河北方向。

山海关离北京那自然是近的,她还真没想到有一天能换个地方居住,还能离着北京那么近。

至于迁移她真的无所谓,张家村她也没有多少归属感,去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

朝廷下发的旨意是五日内必须动身,尽管村民们不想走,可朝廷下发了旨意你就必须走,不走就是抗旨要砍头。

五日之内村民们要收拾家伙事,蓄水、挖野菜、制作干粮。

听里长说到了榆关就有活干,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村民问还能不能有自己的地种了,这个里长也说不好。

毕竟亭长的指令是到了榆关修护城墙,至于种地……实在不行就去当佃户也成。

总之不会饿着他们,有活干就有饭吃。

这几日家家户户男男女女各自忙碌,徒步走到榆关最起码也要月余。

没什么比粮食更重要,山上的野菜都被挖的一干二净,就这还远远不够村里人吃的。

张家没有独轮车,哥俩忙着用树枝做个类似爬犁的东西。

幸好家里穷的没有柜子什么的,只有瓦罐、碗、纸衣服被褥、鸡笼子和鸡比较贵重。

这么点东西没有独轮车倒也不费劲,她去河边摸了几条鱼。

村里人不少看见的,也都跑到河边去摸鱼,一时间上游下游全是人。

张老汉看着鱼忍不住眼眶泛红“以后怕是再吃不到上河村的鱼嘞……”

不仅是张家人心里悲凉,整个上河村包括里长也都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下,于五天后的一个早上出发。

大部队浩浩荡荡,经过田地一片荒凉,有哭声传出来,慢慢的队伍里此起彼伏的哭声响彻山道。

故土难离,一辈子生活的地方就这么离开了,无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不舍与害怕。

几个乡的村民在县城门口集结,那几万人浩浩荡荡的队伍,黑压压的头顶一眼看不到头。

县衙派出士兵一路互送村民前往榆关,说是护送实则监视,到达榆关时出生老病死的除外,少一人朝廷都将治罪于幽州县县令。

泥土路被践踏出漫天灰尘,上河村排在中间位置。

王婆子的腿脚不好,走的也慢,张大顺哥俩只能轮流背着。

朝廷要求月余内必须到达榆关,违者论罪当诛。

官兵同样双脚行走,腰间佩戴大刀,她不知道县里派出了多少官兵,目测也不算少。

她背着背篓,里面装了水囊和一些野菜。

颇有一种红军长征的感觉,早上还不算太热,到中午才将将走出幽州县。

烈日炎炎晒得人汗流浃背,孩子走不动开始哭闹。

老人腿脚不好都由着年轻力壮的儿子背着,张老汉走到中午显然也受不住了。张大安背起张老汉继续往前走。

她口干舌燥双腿打颤,拿出水囊喝了一大口,可胸腔依然像着火。

汗水打湿了她的头发,顺着头发滴滴答答往下流。

张小米元宝也没好到哪里去,一个个晒的皮肤通红满脸汗水。

别说赶路的她们,就是陪同的官差也没好到哪里去,日头越来越近,官差也受不住了,喊了声避日头休息。

好几万人,纷纷往道边的林子里避日头。

各村里长同官兵交涉,回来后告诉大家伙该吃饭吃饭,下午日头落了趁着夜赶路。

毕竟晚上凉快,走起来确实少遭罪。

张家焯了一些山菜,把鱼都烤了,小米王婆子舍不得动,想着路上实在忍不住再熬点小米水喝。

这回张家人干嚼着野菜喝着水,王婆子没怎么走路,吃点就觉得差不多了。

可张大顺哥俩这一上午一直背着老头老太太,再加上天又热,吃这么点野菜根本啥也不够。

张老汉让王婆子把烤鱼拿出来,让哥俩再吃点。

元宝和张小米眼巴巴的看着鱼,王婆子不忍心,给她们三个孩子一人分了大拇指大的鱼肉。

她本来也不馋,把鱼肉递给了黑瘦的李桂香,李桂香此时满脸疲惫,看着闺女递过来的鱼肉推了回去,让她赶紧吃了。

看样李桂香是不会吃的,她只能把鱼肉用树叶包上放进了背篓里。

里长在前方喊着没水的抓紧去河边打水,打完水抓紧睡觉,晚上还要赶夜路!

她依靠在大树下乘凉,周围的蚊虫嗡嗡围着她转个不停,真想点几根艾草……

可她不敢,这众目睽睽之下还是算了,等着晚上赶夜路时再说。

迷迷糊糊的倒也真靠着大树睡了一觉,起来后胳膊腿上都是蚊子包,她已经许久没被这么咬过了,看来这外面的蚊子也饿的慌。

下午太阳渐渐西落,官兵几声锣响提示要起身赶路了。

几万人浩浩荡荡的队伍继续前行,从太阳西落走到月亮高升,满天星斗挂满苍穹。

皎洁的月光让漆黑的夜晚有了一丝光亮,官兵高举火把来回巡视着几万人群。

夜晚的蚊虫越来越多,她缠着李桂香给她点一把艾草。

李桂香见过闺女用艾草熏蚊虫,知道这东西有效果,点燃了几把分给家里人。

独属于艾草燃烧的味道传来,蚊虫迅速四散逃开。

王婆子把她手里的艾草递给她“你把这草给你小姑送去嘞,别让蚊子把你弟狗蛋咬喽!”

她接过艾草想往队伍后面走,却被李桂香拦了下来,抢过艾草暗暗瞪了一眼王婆子。

“跟着你阿翁乱跑啥?再跑丢了!”说完拿着艾草往队伍后面走。

王婆子在前面被张大顺背着,听见李桂香的话有点抹不开脸倒也没吱声。

她这才反应过来,几万人的大部队,就算张小妹就在上河村的队伍尾巴,可她一个孩子大晚上一个人找过去,万一出点啥事那可真是……

想到这里她还真有点后怕,忘了这可是没有监控、没有公平可言的古代。

她看向张大顺背着的王婆子背影,心中也掂量了一番。

这王婆子对她和张小米说不上好,倒也说不上不好,只是有个亲疏远近。

三个孙辈她最喜欢元宝,如果加上外孙狗蛋,那王婆子最得意这两个男娃。

她和小米王婆子也有点偏颇,平日里对小米比对她好一点。

就像这大晚上送东西的事,第一个就能想到跑腿的她。

算了,明知自己对王婆子也没什么感情,那王婆子对自己感情淡泊她也没什么可挑理的。

李桂香很快就回来了,她主动过去拿出水囊递给她。

李桂香接过水囊喝了口水,夜色下瘦的皮包骨的身子让她心里微微难受。

她借着背篓拿出中午那块烤鱼,她现在的身高只比李桂香矮上一个头。

她踮起脚一把将鱼肉塞进了李桂香嘴里,李桂香还没反应过来,嘴里的鱼肉就让她忍不住咀嚼起来。

等反应过来一脸嗔怒的瞪了她一眼,悄声说道“不是让你赶紧吃了,咋留到现在嘞?还都给俺嘞?你个败家的娃儿!”

她轻扯嘴角眼里带着温柔的笑意“给阿母吃才不是败家。”

李桂香见闺女认真的小模样忍不住红了眼眶,抿抿嘴唇欣慰的笑了。

夜里赶路倒是不晒,几万人浩浩荡荡的前进,这震耳欲聋的脚步声、车轮声怕是山里的动物听见了也要害怕。

也幸好没什么动物下山来寻找猎物,他们一路安然无恙。

差不多走到半夜时,官兵受不住了,下令原地休息。

长长的山道顿时篝火连绵,这也是为了防止有动物来侵袭,点火就是为了驱赶动物。

临睡觉前她让李桂香又点了一些艾草,后半夜她算是睡了个安稳觉。

第二日队伍早早的起来打水做饭,王婆子也掏出一把小米让万叶子熬点小米水。

喝过水灭了火,大部队浩浩荡荡继续前行。

每天都是中午歇息,太阳西落赶路到半夜再休息。

她也不记得赶了几天的路,在某一天的夜晚,大部队来到一座城楼前。

漆黑的夜晚,城楼上点着火把,忽明忽暗之间看清了城墙门上的大字“幽州郡”!

在前面打头的官兵如何交涉她们后方的不知道,但官兵下令在城门口休息,明日郡城门口会施粥。

几万人听说有粥可喝,黝黑蜡黄的脸都露出期盼的神情。

有些村民甚至对着城门叩拜,感谢幽州郡主的仁慈。

第二日天未亮城门大开,几十个临时搭建的粥铺开始熬煮米汤。

不到半个时辰,官兵敲锣让村民排队领粥。

王婆子和张老汉都激动不已,端着碗迫切的遥望城门口。

几万人的队伍真要排下来怕是要一天也不够,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官兵反而没有催促要走。

或许施粥是朝廷下令与幽州郡主无关?如果是这样……她倒觉得这夏朝的皇帝倒也是个仁君。

从蝗灾开始到几十个村子迁移榆关,仅仅不过半月时间,可见这皇帝雷厉风行,并没有拿百姓的命当儿戏。

她心里也隐隐的安稳了一些,只要不是穿越到暴君执政的朝代就好。

虽然她对这夏朝实在不太了解,闻所未闻。

村子里一年四季见到的都是庄稼汉,夏季都打着赤膊,女的都是短衣露着胳膊。

即使去集市见到的也都是这样,只是通过这几年观察官兵的穿着,她觉得这里更像是类似汉代的穿衣方式。

她对汉代也不算了解,但那和宾馆睡衣似的穿着,确实很像汉代。

就在她胡思乱想之际已经是中午了,轮到了上河村排队领粥,没想到这粥比起张家喝的可浓稠多了。

除此之外每家还给十合生小米,十合也就是一升。

虽然不多,但是赶路时熬点小米水喝还是够的。

听施粥的人说,到了幽州城还会有施粥的,保管她们活着到榆关,这都是陛下亲下旨意。

听到这样的消息,村民们纷纷磕头,庄稼人哪会什么华丽的词语,只是死命的磕头,嘴里念念有词皇帝的好。

郡县的施粥还未结束,这时已经是傍晚了。

官兵决定明日启程,这施粥忙活了一宿。

第二日官兵一声铜锣,大部队浩浩荡荡的继续前进。

到幽州城时已经是六七天后了,幽州城门的粥点早已经准备妥当。

他们到时也是夜晚了,而施粥的棚子依然炉火不断。

热腾腾的米粥直到天亮才施完,官兵决定白天休息晚上赶路。

过了幽州再赶二十几天路就能到榆关了,幽州城是个大城,听说城里贩卖的东西五花八门种类齐全。

可惜城门虽然大开,但官兵把守严格,但凡进城要缴纳城门钱。

还需要里长带领,且进城必须是购买物品才行。

不知道前头的人有没有进城的,张家肯定是进不去的,没有交城门的钱。

她倒是想进了,可惜她也没钱,更何况还要里长带领。

她除了个背篓没有其他,进了城突然拿出一堆粟米青菜根本没法解释。

幽州城也就只能远远的看上那么一眼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