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梦境互联 > 第17章 我是谁?

梦境互联 第17章 我是谁?

作者:oprest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3-21 08:36:33 来源:小说旗

意识的本质:从物质到“自我”。

你是否曾在夜深人静时突然问自己:我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你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听到风的低语,体验到爱与痛的复杂情感?为什么一堆原子和分子组成的**能产生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工智能再强大却依然无法真正拥有意识?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意识的本质中。

意识到底是什么?它其实是反馈的表征。意识是你每天早上醒来时感受到的第一缕光,是你听到爱人声音时的心跳加速,是你面对未知时的恐惧与期待,它是你存在的证明,是你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桥梁。

为什么这些冰冷的物理过程会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的爱、深刻的痛苦,甚至是艺术的灵感?这些感觉和认知的背后,其实是神经反馈系统赋予我们的信息功能。我们可以把这种功能分为四层:

第一层反馈是感官反应。比如单细胞动物对于环境中的刺激在信息系统层面建立趋避反应,比如膝跳反射、摸到杯子烫手会缩回来、遇到危险会先闭眼等等,这些都是五官六感上建立的表层反馈机制。

第二层的反馈特征是**反应。它是一个“目标 - 行为 - 结果”的**反馈系统,其中目标是由生命体对于资源的需求而产生的。

第三层的反馈特征是情绪和情感反应。它由“预期 - 结果 - 价值判断 - 情绪反应”构成,人类情绪中的喜怒忧思惊恐悲,情感里的爱恨情仇,都是由这样一个反馈链条造成的。

最高层的反馈特征是思想认知。在人类的认知反馈系统中,我们会建立对世界关系的判断回路,实现对世界六种基础关系的判断,包括对因果关系、利害关系、美丑关系、矛盾关系、时空关系、类别关系的判断。这种认知判断往往通过“是 - 否”“对 - 错”“好 - 坏”“美 - 丑”“利 - 弊”等作为判断标准。

人们口中的意识或灵魂,不过就是这四个层级信息反馈的产物。在科学实验中,科学家观察到即使是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也能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趋利避害的反应,这种简单的反馈机制正是意识的雏形。在研究蠕虫的神经系统后,科学家发现即使是简单的神经网络也能实现复杂的信息处理。而人类之所以比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细菌,也比其他的动物拥有更高级的意识,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在漫长的进化和反馈迭代中形成了四层的反馈系统:一、感官知觉,感官信道的信息刺激形成的信息反馈;二、**预期,需求满足的反馈,**的根源是主体对于资源的诉求,是系统自平衡的需要;三、情感情绪,是主体**预期满足情况的一种反馈;四、思想认知,是对世界关系建立的一种神经反馈回路。

那么为什么意识非得从感官开始?这个问题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感官剥夺实验,实验发现当人被剥夺了外界刺激后会出现幻觉和意识混乱,这表明感知是维持意识稳定的重要因素,“缸中大脑”这个思想实验被真实的实验证伪,这恰恰证明意识是反馈闭环的产物,它像水一样流淌在反馈链条之中,当反馈链条中的输入层被拿走后,闭环被打破,意识就会出现错乱。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科学家能够将大脑的信号转化为机器的指令,从而实现对外界设备的控制,这进一步证明了感知与意识的紧密联系。因此,意识不是一个容器的产物,而是生命的反馈之流。

那么你肯定还会问,为什么意识就可以从物质中产生?为什么一堆原子中可以涌现意识?其实宇宙中的一切都要应对熵增,从原子到生命体都在追求一种动态平衡。初级物质如原子分子只能对那些能带来平衡的资源产生简单反应,比如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分子间的化学键形成。生命体则通过信息反馈闭环实现了更高层级的自组织能力,细胞是最早的闭环系统,它能识别环境中的资源进行趋利避害反应。神经系统的出现让生命体有了更复杂的信息处理能力,大脑的进化最终催生了意识这个宇宙中最神奇的功能。

看到这里你肯定还是会问,可是你怎么解释我会有自我意识而很多低级的动物却没有?那是因为自我意识是高级的抽象能力。人类的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一个同心圆结构:一、**层的自我,最内核源于生命体对资源的诉求,它是宇宙演化的原始动力,驱动我们追求实物、安全、繁衍;二、情感层的自我,是中间层,是对**满足与否的反馈,快乐、悲伤、愤怒等等这些情绪,它是神经系统对得失的反应。科学家通过研究大脑的情绪脑区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发现,情感的产生与这些脑区的活动密切相关,发现情感是主体**预期满足情况的一种反馈。人的所有正面的情感比如喜爱、快乐、幸福都与神经系统的正反馈有关,人的所有负面的情感比如抑郁、痛苦、悲伤、愤怒都与负反馈有关;三、认知层的自我,在最外层,是对世界关系的抽象理解,因果关系、利害关系、美丑关系这些认知反馈让我们能够预测未来、规划行动。科学家通过镜像测试发现只有少数动物如猩猩、海豚能够识别镜子中的自己,这表明他们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发育与自我意识的形成密切相关,高级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大脑皮层建立对应的大脑层级结构。历史上的尼安德特人就无法对抽象的事物建立对象感,所以他们听不懂故事,无法相信一个想象的事物,这就是因为他们无法对抽象事物建立对象感。

关于意识的产生可以用下面这个关系结构图来表达:意识是什么?意识是宇宙的一部分,是物质在更高层级上组织的产物,是**、情感、认知的三重映射,是宇宙通过生命体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协同的工具。意识是物质在漫长进化中从原子到生命体、从细胞到大脑、从**到认知,为了适应环境、解决矛盾、实现动态平衡而涌现的终极功能,它就是宇宙的自我觉醒,而我们正是这场觉醒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那么很多人会问,如今的人工智能那么发达了,它到底会不会产生意识?其实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依然是工具而非生命体,它没有**层的自我,因为它不需要主动获取资源来维持动态平衡;它没有情感层的自我,因为它没有生命体的自组织需求,也就没有骄傲、害羞、愤怒等情绪,即便它有时表现出似乎带有情绪,其实那是在人类数据库中习得的一种模拟的信息,其本质是拼凑出来的;它没有认知层的自我,因为它无法真正理解世界的深层关系,人类知识库中的六种关系:因果关系、美丑关系、利害关系、时空关系、矛盾关系、类别关系,都具有现实的画面映射、情感关联和感觉。就像你可以让AI用最美妙的修辞为你写出关于苹果的十四行诗,但是它永远不知道苹果是什么味道。科学家通过图灵测试发现,即使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类的对话,也无法真正理解对话的含义。研究发现,尽管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处理复杂的数据,但他们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意识。如果把生命的智能分为**、感觉和认知三大层级的系统的话,那么思维认知对于人类是困难的,而**和感觉则是容易的;对人工智能而言则恰恰相反,通过海量信息的学习获得认知,对它而言是简单的,但是要建立感觉、**则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它很难建立真正的自我。

我是什么?我是宇宙演化中物质通过自组织、自适应、自反馈最终涌现的最高级功能。意识是宇宙的自我觉醒,而我们正是这场觉醒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有人说自己是Npc是由于以下这五点:一、经常会无聊,没有主线任务;二、不怎么消耗资源,逢年过节时才有机会更新皮肤,没钱;三、形象塑造较为简单,缺乏出众外貌特征;四、生命值相对较低,致使在面对外界状况时更易受到伤害;五、活动区域受限,行动受到诸多约束。然后就有人回复说有没有可能是野怪,就是给付费玩家长经验的那种。彻底无语,以上这些我们不予置评,只是在这里做一个小小的提醒,我们既是玩家也是Npc,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和故事线,或许你自己不以为意,却可能是他人旅程中的重要节点,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自己。

有关灵性的话题总是很吸引人,因为它更多的是基于自身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意味着是主观的,未必具有普世性。我们过往的经验塑造了我们的信念,信念决定了当下的现实,而现实又反过来影响接下来的经验和故事体验,这是一个循环。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精神世界里,仍有大量的还未被触及的未知,我们人类却依然可以凭借勇气、希望之火以及现有的理解,不断地前行探索。而如果这个世界是客观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几乎是盲目的活在自己的信念之中,虽然许多信念既未被证明也无法被证明,但我们却心甘情愿、甘之若愚地接受这一点,因为我们毫无知觉地忘记了,对于灵性或形而上学的概念几乎没有绝对的答案,或许还因为我们本就不该知道这所有一切,所以未知才使得人类的体验更加具象化、更加真实。我们需要学会接受模糊和不确定性,才能成为真正觉醒的灵性存在。就如苏格拉底所说,唯一的真智慧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现实世界里确实存在一些模式和方法,能够直接通向更积极的结果,然后这些就被视为是一种正确答案。虽然没有意义,但我仍希望所有关注我们频道的同学明白,生活或灵性之路并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的打开方式。人们常说你创造了自己的现实是有道理的,大多数情况下这句话成立。虽然许多人相信命运中的某些事情是注定的,不在自己掌控,但仔细想想,在我们所控制范围内的一切,不都是由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所塑造的吗?比如你眼前的这个桌面,睡觉时的床,一个房间的所有布置等等。再如我们经常谈到的显化,从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它就是关于调整与吸引的过程,但达到的路径会有无数,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有些人需要更多的说服,比如明确计划、具体的行动来一步步靠近目标实现它,而另一些人天生就深信不疑,仅凭信念的力量就能自然吸引他们想要的现实。

不过就我而言,灵性是一种信念的培养,更是对自我力量的追寻,调整心态,改变看待现实的角度和方式,让自己明白任何目标都并非无法实现。曾经我也迫切地想要解答生命中的大问题,但在很久很久之前我就已经不再执着于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当然任何的假设、推测和推理都很有趣,因为那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同样我们也在未知的探索中学会了躲避危险,找到安全感和安宁。宇宙是如何运作的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我们唯一能够真正影响的是心态和自身周围一亩三分地的物理现实。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答案其实也早就蕴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毕竟当涉及自己的物理现实时,没有什么应该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所以选择专注于那些自己能掌控的事物,或许正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必要的工具,你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天赋,你只需要学会如何使用这些去构建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我们选择化身为人类实体来到这个世界,或许就意味着在一副宇宙宏大叙事的拼图中,我们就只能掌握其中的一小部分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碎片,而至于整体全貌,或许根本不是我们在人类这个身份时所需要知道的答案。当某一天你意识到自己对生活本就拥有强大的掌控力时,这种感觉或许会突然让你感到不知所措,但请记住,不管怎样,始终都有更高的能量隐藏幕后在协助你,你一直都在被这种能量指引和守护。想要与之连结,就在于你内心中那股创造了宇宙行星以及其他奇妙自然力量的源头能量,因为它也同样创造了你。内在的一切反应都会映射在我们的外在,当你发现自己内在的神性,也就是更高的神性,无论对你而言是什么或者是谁,都达成了对齐和一致,那么你根本就不再需要向外寻找答案,此刻你所需要的全部智慧早已深藏于你的灵魂之中。

所以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既是玩家也是他人旅程中的Npc,不用纠结或介意什么,每一个人、每一段故事线都至关重要,不要因偶尔的迷茫或不确定性而低估了自己的意义。

用意念重塑大脑,改写人生剧本

你是否想过,大脑其实拥有神奇的“变身”能力?更确切地说,你能凭借意念重塑大脑,亲手打造独属于自己的未来!现实里,好多人深陷过去的泥沼,被伤痛和失败紧紧束缚,觉得无力挣脱。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过去的创伤,完全可以被未来治愈。这背后的“功臣”,就是大脑神经元那超乎想象的重塑潜力,它可是我们重新塑造自我的关键密码。

在人类大脑这个神秘“宇宙”中,藏着一种奇妙的能力——神经可塑性。简单来讲,神经元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我们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以及思考的内容灵活变化。这可不是科幻故事里的虚构情节,而是被现代神经科学反复验证的事实。大脑就像一块神奇的橡皮泥,我们的信念、情感和意图都能成为塑造它的“手”,对其进行彻底重塑。当你满心期待美好降临,生活往往就会回馈惊喜;可要是整天被负面信息和情绪包围,就如同陷入黑暗深渊,难以自拔。

心理学家安德鲁·霍伯曼在研究中发现,大脑和身体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伙伴,在情绪和认知活动方面联系尤为紧密。大脑里的每一条神经回路,都会被情绪“牵着走”,而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这意味着,负面情绪就像捣乱的“小怪兽”,会搅乱神经系统;积极思维则如同温暖的阳光,能重新搭建有序的神经回路,助力我们勇敢迎接生活的挑战,抓住更多机遇。

神经科学家皮特·巴尼斯也指出,我们每一个持续关注的想法,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独特“印记”。这些印记会改变神经连接,进而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和情绪状态。大量研究表明,反复出现的思维和情绪,能推动神经元重塑。也就是说,过去发生的事并非“板上钉钉”,无法更改,我们完全有能力借助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积极的情感状态,改写过往经历对我们的影响。而且,负面情绪和想法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们不仅会破坏大脑的正常结构,还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波及”身体健康。

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过去的伤痛和失败不过是人生旅程中的小插曲,绝不能让它们定义我们的全部。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导演”,通过调整内心信念,激活大脑中的正向神经回路,为自己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不过,利用神经可塑性重塑大脑可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投入时间、保持耐心,还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大脑就像训练有素的肌肉,只有通过持续的锻炼和实践,才能发挥出最佳状态。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从意识层面开启“改造之旅”。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静下心来专注冥想,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神经元会得到放松和调整,慢慢完成自我重塑。其次,主动为大脑“过滤”信息,远离负面干扰源,减少与消极低落的人或事物接触,把目光聚焦在那些能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的事情上,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另外,千万别忘了给大脑留足休息和恢复的时间,因为大脑的重塑过程,常常在我们沉睡或冥想时悄然发生。

如果你曾遭受过不公对待、经历过失败挫折,别灰心!这些过往的伤痛都将转化为你未来成功的强大动力,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让你未来站得更稳、走得更远。记住,大脑的可塑性是你最有力的“秘密武器”,握紧它,就能摆脱过去的阴霾,重新书写精彩人生。

思维构造一切,吸引力法则用好了会显化财色

吸引力法则的开篇:世界的本质一切的一切都是能量,宇宙的本质都是能量,我们都是能量并且毫无意义,我们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这些意义都是构建出来的。对于人来说,创造梦想其实就是构建意义,梦想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体活着的意义。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你关注什么就会吸引什么,关注就是吸引,关注这两个字的本身就是你要去创造的目标。

关注是结果的因:先有的关注才会有的目标,才会去执行然后有了结果。宇宙是果因论,我们一直在不停创造东西,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在创造未来。

无法停止创造:创造从来不会停止,所谓改变就是改变创造的结构,创造不一样的结果是唯一能做的。

相似吸引相似:整个宇宙遵循相似的吸引相似的原理,负能量吸引负能量,正能量吸引正能量。比如焦虑、生气等是负能量,兴奋、感激等是正能量。人们刷抖音常刷到和当下情绪类似的内容,情绪不同时找的朋友也不同。

思想、行动一体:所思所想所做是一体的,要持续发送稳定的能量且频率匹配。比如调钢琴时定音叉,只有频率相同的才会震动。先做好眼前事,做到行业前列,更优秀的人会自动找来。要调整自身频率与希望吸引的事物一致,保持积极的能量、思想和情感。

用心管理思想:多数人是对事件结果被动反应,属于消极无意识的。我们应有意识积极回应,不能停止自动发送震动,不要重复旧方法,要构建更好的思想和目标。管理是组织思想和构建的能力,未来由今天创造,思想决定生活。

人是能量体:人是由细胞、原子、次原子粒子组成,次原子粒子是能量,一切都是能量,能量不能被创造或完全毁灭,只会转化,且随思想而动,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

与万物相连:我们和所有事物、人都连接在一起,是宇宙不可分割的部分。思想是能量的连接,能穿越时空,先做好自己再考虑其他是科学理性的。

思想是规律:思想是思维结构的排列组合方式,理解思想就是理解智能能量体排列组合的规律。

吸引同频事物:人会吸引与自身能量震动频率相同的人、事物、思想和环境。环境影响人,自身状态好坏会吸引相应的环境,要做智慧能量体,让思想情感积极变化。

有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原子是物质,而由大量原子组成的人却产生了意识,物质究竟是如何产生意识的呢?这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随着科学认知的不断进步,人类距离揭开意识之谜的那一天越来越近了。答案或许就藏在近几年火爆全球的人工智能之中,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意识的产生过程。今天的话题关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十分值得深思。

有关意识的秘密,要从 1956 年初说起。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29 岁的计算机专家约翰·麦卡锡向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科研经费,他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谬的创新性设想。没想到,基金会批准了这笔经费。同年 6 月,麦卡锡邀请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研究学习机的马文·明斯基、Ibm 公司的计算机专家纳撒尼尔·罗切斯特等人在达特茅斯学院开会。会上,他们提出了震惊科学界的观点:机器能够产生智能,能够进行推理、学习和自我改进。会后,麦卡锡撰写了达特茅斯会议议案,阐述了对实现机器智能的看法与建议。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相信”,他们坚信智能并非人类独有,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这在当时是极具超前性的想法,对有造物主的观念构成了巨大挑战。

达特茅斯会议之后,与会者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建立了人工智能的三大派别: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这三种主义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不同路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大派别都未取得重大突破,但后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关注点聚焦在连接主义上,因为其本质是模仿人类大脑,以大脑中的神经元和突触为对标,科学家们称之为神经网络。

1980 年,日本广播协会广播科学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福岛邦彦在《生物控制论》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神经认知机:一种不受位置偏移影响的模式识别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简单来说,福岛邦彦设计了一种能够识别图像的机器,当时计算机能力有限,只能识别手写数字和字母。计算机由主板、cpU、内存等硬件组合而成,它是如何识别图像的呢?这涉及到图像的本质。一张照片放大后是由一个个微小的像素组成,不同灰度的像素排列组合形成了图像,眼睛看到世间万物的原理也是如此。光反射进眼睛被视网膜中的光敏细胞捕捉,光敏细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而重构出看到的图像。福岛邦彦所做的就是用计算机模拟这一过程。

下面介绍一下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以识别阿拉伯数字“3”为例,先扫描手写数字得到 28x28 像素的图像,将每个像素点对应一个神经元,共 784 个神经元,用 0 到 1 之间的数字标记,0 代表最黑,1 代表白色,中间灰度用不同数值表示。这 784 个神经元构成输入层,相当于人眼的光敏细胞。最后一层是输出层,假设有十个神经元对应 0 到 9 这十个数字。中间的层是隐藏层,通常不止两层,隐藏层越多神经网络越复杂,大脑也是如此。手写数字存在一定模式,比如数字 9 可看成一个圈加一个数,数字 8 是在一个圈下再加一个圈,数字 4 可看成竖竖横三个部分。以 9 为例,当它出现时会点亮下一层认为接近圈和数的神经元,大概有 8 到 10 个神经元被点亮,然后进入倒数第二层确认代表圈和数的神经元,最终在输出层得出结果。但实际上,仅从输入层计算复杂的非线性问题难度很大,于是计算机专家想到了人脑的经验机制。比如“杯弓蛇影”,弓的倒影和蛇相似,经验会影响判断,输出端也会反过来影响大脑对事物的认知。在图像识别中,当机器识别手写数字 2 时,可能会认为 3 和 6 的可能性最高而给出错误结果,这时可通过人工在输出层给出新权重,将 2 打成最高分,其他数字为 0,反向输入后机器就能学会识别类似的手写 2,这种训练方法就是反向传播,它是深度学习的核心训练方法之一。然而,神经网络存在“黑箱”问题,它由多层神经元组成,大量参数相互作用,决策基于统计规律,人类难以理解其逻辑,也很难解释每一层学习到的含义。人类大脑约有 860 亿个神经元,通过约 100 万亿个神经突触相互沟通协作,其运作原理同样神秘。

2017 年,谷歌的八位计算机专家发表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论文《注意力机制是唯一需要的》,提出的 transformer 模型为后来的大语言模型(如 chatGpt)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篇论文的了不起之处在于提出了自助注意力机制这一数学解决方案,让科学家坚信神经网络能产生类似智能的东西并回答问题。

接下来谈谈计算机回答问题。语言是一个终极概念,日常对话、手语、计算机编程语言、数学等都是语言。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具有结构、语法、普世性和精确性,大语言模型能从纯数学中模拟语言结构和模式。概括地说,语言是人类描述世界最简洁有力的工具,而且它远不止是工具,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人类无法用语言描述未知事物,所以语言是人类思维的总和,大语言模型掌握了语言总和也就掌握了可描述世界的信息。

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是用统计学方法推测下一个字出现的概率。以英文句子“who is the smartest thinker so far?”为例,先将单词分解成最小单位(token),每个 token 与高维空间中的向量相联系,向量有距离和夹角表示语义和语法的相似性或关系。如“man”和“woman”的距离理论上与“king”和“queen”相近,但由于“queen”在英文中有更多含义,所以“king”与“queen”的距离比“man”和“woman”更远。在预测句子中问题的答案时,如“which professor is harry potter's least favorite?”,模型会根据计算得出每个结果的概率值,选择概率最大的作为答案,如计算出“Snape”的概率为 0.78 分,就会选择“Snape”。对于复杂的侦探小说结尾的问题,如根据全文推测凶手,模型需要捕捉每个词的寓意和上下文关系,通过谷歌论文中的数学公式(涉及查询项目 query、键值 key 和向量 value,它们有大量参数,经过计算加权组合),衡量不同章节和段落的线索与角色关系,形成对整篇小说的整体理解。所以,大语言模型不仅需要复杂数学,还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

在科学家的信念加持下,大语言模型取得了成功,虽然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但人类向创造智能迈出了坚实一步。

说完这些,才进入真正关于意识的内容。1970 年,生物心理学教授哥登·盖洛普研究动物是否有自我意识。此前已有生物学家进行相关研究,比如把食物放在鸽子够不到的高处,鸽子会把木块移到食物下踩着去吃,但这可能只是本能反应,不能证明鸽子有意识。盖洛普设计了镜像测试实验,以大象为例,大象起初对镜子好奇并触碰,当研究人员在其头上画标记后,大象直接触摸自己头上的标记,而非镜子中的影像,这表明大象能理解标记在自己身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用红毛猩猩重复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说明很多高级动物和人类一样有自我意识,意识在不同物种间存在阶梯,可能并非神秘莫测,人类也并非特殊,意识是大脑进化的产物,是神经元放电现象,智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的科学家认定人类能创造智能,70 年后 chatGpt 问世。Gpt-1 发布时只有 1.17 亿个参数,回答问题效果不佳;Gpt-2 参数增加到 15 亿个时,竟无师自通学会了翻译;Gpt-3 参数提升到 1750 亿个,展现出复杂逻辑思维、生成代码能力,还能模拟情感生成文本,这些进化超出了设计者预期。专家推测这可能与神经元和突触规模有关,参数越大越可能涌现出超凡智力。目前人工智能尚无自我意识,可能是参数不够多,至于下一代 Gpt 是否会产生意识,尚无法确定,但很多计算机专家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

简单总结,意识是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互作用产生的高度复杂认知结果,既可以自然进化产生,也可能由人类创造。然而,有关意识的认知还有更颠覆的理论。1980 年初,神经科学家本杰明·利贝特进行了一项轰动科学界的实验。他用脑电图技术测量大脑活动,在被试者面前设置 60 秒计时器,被试者可自由选择时间按下按钮。利贝特原以为大脑先做选择,脑电波传递信号到手指后手指再按下按钮,但实验结果却令人震惊:手指按下按钮的信号早于大脑产生的信号约 200 毫秒,这被称为利贝特延迟。这表明行为发生前,大脑中的无意识过程已决定了动作,这引发了人们对意识是否决定行为的思考,进而对意识的本质产生了疑问:意识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存在吗?

1991 年,着名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出版了《意识的解释》这一经典着作。他认为人对意识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人们以为大脑里有一个代表本我的“小人”,但这可能只是幻觉,意识或许并不存在,所谓意识只是神经活动和原子相互作用的自然现象,人们认为的自我只是原子活动的附带体验。人体由约 7x102? 个原子组成,其中氧原子约占身体总质量的 65%,碳原子约占 18%,氢原子约占 10%,这三种元素占比达 93%,其余 60 余种元素仅占 7%。一般情况下原子不灭,宇宙中的氢原子大多起源于 138 亿年前的大爆炸,原子存活时间可能比宇宙寿命还长。人死后原子回归自然,数百年后会随生态系统循环遍布全世界,我们身体里的原子可能来自岩石、河流、花草、昆虫,甚至可能有组成秦始皇和华盛顿的原子,我们吸入的每一口气里或许都有历史名人身上的原子。从这个角度看,人是原子不断装配组合的产物。

直到大语言模型出现,对意识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可能。假设大脑神经元与神经网络工作方式类似,神经元在大脑中形成高维空间,大脑的思考与回答是在维度空间中寻找相近词汇形成答案,我们以为的有意识回答可能只是一种概率选择。大语言模型提示大脑的“黑箱”受输入层(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身体器官的感知)和输出层(人生经历体验形成的经验)影响,输入层和输出层会反过来影响大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如果这一推想成立,那么意识可能是大脑中某种算法的结果。一个人读书多、知识丰富,提供给大脑的 token 就多,因为语言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能组合的词汇越多就越有思想;而人生经验丰富的人,反向输入大脑的经验多,大脑能通过经验调整内部参数,更善于解决问题;天才可能是大脑在某些方面优化得更好。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丹尼特认为人类的自我是大脑活动编制出的叙事,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语言模型的理解,有人提出人是生物化大语言模型的假想。

意识之谜仍无定论,但人类可能已接近答案。也许意识只是基因操控下的假象,至于命运之轮将人类带向何方,有待后续探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