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被遗忘的角落:太平天国往事 > 第119章 赤诚之心

被遗忘的角落:太平天国往事 第119章 赤诚之心

作者:阿童木的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6 06:43:45 来源:小说旗

第119章 赤诚之心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少云转晴。

小五紧跟在身边,嘴里不住自言自语:“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父亲和长兄平日在医馆治病,有些时候忙碌到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小五跑出跑进也想给父兄帮忙。

盛小生训诫儿子:“我不学师公责骂给你提神。你要教小弟学,却必如师公教诲。自己先学精才可教授。谨记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学医必有赤诚之心。必一字不差,一字不漏的表述清楚,也要让你弟弟一样做到。”

“若做不到,不可教。让我知道你瞎教允芳,仔细你的皮肉。”盛小生的威胁挺实在的,盛允兰刚吃过允菲“投错胎”的教训。

盛允兰教弟弟背诵经典的同时把药性也说给他听,更能印象深刻。李东垣《药性赋》老长一篇。难为小五已经记得不少。

盛夫人听小五背《药性赋》,得意自己生的孩子。腰杆也不由自主挺的笔直,感觉身高一丈二。从此盛家尽是名医圣手,都是我盛常氏的后辈子孙。

小五看见她高兴问:“姆妈侬偷偷吃了饴糖笑得开心?”

“饴糖都是侬兄妹偷吃,哪能有姆妈份水?”

允菊惊叫一声:“蜈蚣!大蜈蚣!姆妈!!”声音都破了。

有点远的允竹倒腾着短腿奔来,喊着:“别怕!阿拉来!”

小五有点崇拜三哥,也往四姐身边跑。

盛夫人:……

虫子那么可怕,你们这些小鬼难道不应该是胆小鬼吗?她硬着头皮只得往允菊那边凑。

允竹、允菊、小五三小只眼睛晶晶亮,用手里的小棍子东支西挡。

“要给它留一个全尸。阿爸肯定开心!”

小五叫:“姆妈快点看!大蜈蚣!”

捉蜈蚣时可用木枝、竹?夹取头或身体。野外一时没有趁手的东西,赶进纸筒或树叶卷。

盛夫人实在没眼看,忍着头皮发麻抖抖簌簌靠近。小五回头看了她一眼说:“姆妈侬怕就不要过来。”

啊这是被尿床的小鬼嫌弃了。

盛夫人看到三小只围追堵截的蜈蚣,足有手掌那么长,她倒吸一口冷气。虽然不甘心,生理上的恐惧还是战胜了逞强的心。她是真不敢再靠近,连看都不想再看一眼。

首字圩水田里还有蚂蟥呢,那东西也可怕。盛夫人突然想到蚂蟥,就不太想去首字圩。又是蛇又是老鼠又是蟑螂又是蚂蟥,生存环境几多恶劣。

允梅啊,你快来杭城。

允菊也是个姑娘,怎么就不知道害怕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乡野还有有毒的赤练蛇呢,被咬了都难救。外面太危险了,早点收工回家。盛夫人心里警铃大作,希望三小只早一些弄完手上那个百足虫就打道回府。

这东西也是一味幼科治疗惊风、癫痫的主药。有次刘师傅给一个幼童足足用了十条大蜈蚣才治好。盛小生给夫人说起时感叹:万物皆可入药。

古圣先贤当真是一群披荆斩棘、勇敢无畏的先人。他们给后世留下的传世经验不知道是多少人以生命为代价换来。

古圣先贤多少杏林名家因《内经》、《伤寒》而救急治病,怎可因《温病条辨》就不研习经典?

今人因洋人治病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怎可因此而废中医独用西药?

中医的师承如此重要,只依靠看书就成一代名家的松镇徐灵胎不走寻常路。算得上杏林界的异类。世间这样的天纵奇才终究是凤毛麟角。

刘师父要求的一字不错,一字不差,原因很直接:既然没有大智慧发现前辈的不足或者错缺,那就按照前辈的路继续走下去,薪火相传。

正是一代一代中医人们各自不同的历练、师承、感悟、实践,中医百花齐放出现不同的流派和专科。这些着书立说的名医名家给后来者开拓视野,印证所学。后辈研究得法也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成为翘楚。

世家、科班出身的郎中水平百分之九十九比蒙古大夫们高。例外的,民间有“偏方一味,气死名医”的说法。民间方来自于实践经验,往往持方人敝帚自珍,当成金疙瘩抱在手里。漫漫时间长河中,验方失传何其多。

去医存药也好,去医存方也好……郎中、医师不需要执业资格就可行医,多少人因蒙古大夫们误诊错诊加重病情,甚至失去生命。中医被普遍低估低看,恰恰是因为洋人的那一套强行被套给中医。大凡洋人解释不通的,就是不科学的,应该被鄙视的。这悠悠众口,添油加醋传向街头巷尾,居然变成了共识:中医不可信。

只会临场翻阅查书验证病候,不用自小熟记背诵医学经典,理论不能烂熟于胸,还配成为中医吗?

只会用洋法机器、设备检查诊断,丢了祖宗传承的四诊合参,还配称为中医吗?

只会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恨不得外科包打天下,数钱数到手抽筋,还配作为中医吗?

医无小事。

松江租界,两百多斤的董思正面目大变。他减掉了一百多斤肉,现在是个身材匀称的中老年人。他为了自己吸食鸦片成瘾的孽子来此求医。

还是称他董什么亲切。

二十年前董什么坐着来金陵送完硝石、煤回程的外地船,逃亡到了赣省九江。他更名改姓,怀揣着日升昌银票,通兑成银两购房,置地产、良田,过上了富家翁的逍遥日子。他也没耽误娶妻生子。有儿有女,人生过得自在。

董什么多年前和楚有财为争夺离他庄外八里外的一片良田不打不相识。楚有财这货贪财好色爱乱结交朋友。董什么愿意和地头蛇来往交好。

吃亏?董什么是什么人?!

今天吃的亏,过些日子就讨回来。你们都知道的呀,宁得罪君子,勿得罪什么人?

嘿嘿,董什么得了富贵还可减肥成功,能是一般人吗。

董什么天天在外面也不知道忙什么,对自己的子女疏于管教。他得知作为接班人培养的大儿子吸鸦片。可惜知道的晚,儿子已经吸上瘾。董什么大怒:天天忙的什么似的,被偷家!

好大儿的狐朋狗友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劳资好歹是长辈。你们书院的人个个在劳资眼前拽的二五八万。出来瞎搞什么?聚众吸鸦片?!

清法之战和你们有屁的关系!上阵杀敌的又不是你们,心寒什么心寒?

你们天天吃喝用的都是你们劳资的银子。赔钱赔的什么钱,又和你们有什么关系?

显摆你们有忧国忧民赤诚之心?这东西你们劳资们都没有!

作孽啊。

让他们好好学,就是不学好。董什么看的最清楚,这帮学子们的所谓赤诚之心就是找个借口聚众抽鸦片。其他什么也不是。所以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众书院书生掩面:……

暴跳如雷的董什么得到大佬楚有财的同情。同病相怜。

楚有财的好大儿也是抽鸦片上瘾,求医问药找了数位名医国手,最后也没有救回来。儿子死去也快二十年了,一旦想起不禁唏嘘。

慈母多败儿。母老虎正妻只顾着管住大的,管不住小的。眼睁睁的看儿子没了,万念俱灰。后来也不管楚有财出来进去讨几房小妾了。每天都弄得家里烟雾缭绕,吃斋念经烧香拜佛。银子花的数不清。花就花了吧,烧给地府的不知道能有多少到地下儿子手里。臭和尚们道貌岸然的,拿钱办事还不温不火,摆谱摆的一套一套。也就母老虎失智,吃他们那些招数。

佛门清修?

楚有财对朋友还是古道热肠的。他不敢惊动夫人,偷偷叮嘱师爷翻许多年前那些名医大师给自家儿子诊脉开方的记录。

董什么拿到这东西属实不知道大佬的思维。你自己儿子没救过来,给我这些有什么用?

楚有财:“名医大家也不过如此。你也不用麻烦去找什么郎中。”

董什么睁大他的小眼睛:所以你是说让我儿子放弃治疗!?

好在楚有财是个察言观色能手,赶紧找补:“治烟毒找郎中没用。*可去租界西洋人医馆。当年一个有神通的道人看病提到:若是再戒断不掉,西洋的医馆另有法子。只是要去松江租界寻。你看,这是当年道人留信,我家师爷特意写在验方之下。”

松江租界,西洋医馆?死马当活马医。

董什么想来也是这个理。洋人既贩卖鸦片,洋人兴许手中有根治方法。老父亲舐犊之情,不可推卸的养育责任。怎么也得跑一趟松江。

所以悄悄的董什么带着儿子找到租界洋人开的医馆。这洋人叫什么米歇尔根的,看上去不太正经。黄毛洋人穿一身白褂子,收拾的挺精神。就是眼睛绿油油的,怎么都觉得不顺眼。

米歇尔根不通官话,让通译告诉董氏父子:吃的起苦才可以戒鸦片。有勇气才可以做到戒断。要不要戒,在你们一念之间。

这通译翻译的挺传神的,洋人真这么说的?

董什么恶狠狠对儿子董学义说:“你就是死,也死在这家医馆里。回家到你母亲面前死不如我在这就掐死你。”

米歇尔根听通译说完,满眼复杂看看父子俩。洋人一般都挺较真的。米歇尔根本意想坚定一下病人和家属的意志,这位父亲一说话,自己特么压力还挺大。医院不欢迎这样的家属。这种话在自己国家是违法的,不人道的。

神奇的东方。彪悍的东方父亲。

米歇尔根只得告诫:“决定了就开始。过程会很痛苦。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战斗,要坚持,要忍受。意志力!意志力!意志力!”

通译说完,董什么跟着也鼓励儿子:“你的赤忱之心拿出来看看,成色到底多真。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受点罪?”

董学义委屈:抽鸦片上瘾这件事我后悔了啊!我什么时候说过我不怕死?算了,不能说。不然还没开始戒鸦片,就要被父亲掐死。

董学义一脸英勇就义的表情,董什么就挺欣慰的。米歇尔根最后关照了一次董什么:“董先生,病人需要意志力。家属一样需要意志力。希望你们成功。”

董什么:?

学着洋人一样伸出手象征性的握了一握,窝里割草的,这洋人手劲这么大!

-

*第一家在上海开办的西洋医馆是仁济医院的前身中国医馆,由英国传教士威廉?洛克哈脱(雒魏林)于 1844 年 2 月在上海县城大东门外创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