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回到高考后,利用先知成富豪 > 第303章 和玉涵游清晖园

1 月 7 日,因为跨年时候大家彼此心灵的靠近,晨飞宇心中涌动着一股冲动,给王玉涵发了一条信息:“下午有空去清晖园走走吗?”

晨飞宇一边等待着王玉涵的回复,一边想象着他们在清晖园漫步的情景。

王玉涵说:“好啊,顺德清晖园,建于明代的古代园林建筑,该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晨飞宇说:“该景点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的府邸,后为进士龙应时购得,经龙家一门数代精心营建,格局始臻定型,后再修复扩建。”

王玉涵说:“我们也过去沾沾他们的才气,下午过来接我。”

下午,晨飞宇接上王玉涵来到清晖园,王玉涵说:“龙氏后人经多年精修,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的继续精心营建,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臻定型,这一古老园林渐富岭南特色。”

近几年来,顺德区委区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二十世纪末,政府再度扩建,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芬阁、沐英涧、红蕖书屋等多处建筑景点,如今,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

王玉涵说:“清晖园布局是大园包小园。现清晖园的三大块大体为:由原正门进入的东南角区,中部的旧园区,西北部近年兴建的新园区。”

晨飞宇说:“因三面环山,只要稍筑台阁,即可登高借远处山麓。清晖园没有着力营造假山,其为山之道,即在于远借。山势远来,直引至园内池塘,则此池塘仿如远方山麓脚下的山塘,与山景浑然一体。”

王玉涵说:“清晖园集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画、灰雕等艺术于一体,突显出中国古典园林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

清晖园主要景点有船厅、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阴书屋、竹苑、斗洞、狮山、八角池、笔生花馆、归寄庐、小蓬瀛、红蕖书屋、凤来峰、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阁等,造型构筑各具情态,灵巧雅致,建筑物之雕镂绘饰,多以岭南佳木花鸟为题材,古今名人题写之楹联匾额比比皆是,大部分门窗玻璃为清代从欧洲进口经蚀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古朴精美,品味无穷。

清晖园的荷塘南角有一小门厅,这便是古时清晖园的入口。

两个人从古时清晖园的原入口开始作一番探访。 从华盖里直街横折,走一段路程,便可来到古时清晖园门前。门厅上至今还悬挂着一块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的 “清晖园” 牌匾,牌匾古朴,“清晖园”三字笔力遒劲,实为大家风范,仰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进入园门,再出稍显狭促的门厅,趁步连廊依墙一段,景象豁然顿开,纵目四顾,两个人已经身处澄漪亭挑廊之上。

一方荷塘清凉扑面,三两飞燕掠碧而去;六角亭凌波依卧,两水松作亨哈耸立;船厅傲首北面,据岸久泊候佳人款步登临,花亭举翼在东,邀拱石树杪浑然入画。

再看水中:百龄龙眼树如巨椽大伞遮蔽房舍,又将投影把池面刷上大片墨绿,平生出习习凉意。

低头细看:水质清澄,游鳞翔底;水面风静,微泛涟漪。岸边花枝含风,蕉叶弄影,碎撒池中湮映,忽如一阵粤音入耳,脑际间又多出些岭南水乡弥漫的情愫。

王玉涵说:“正如《红楼梦》所言: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继续往前走,两个人来到碧溪草堂。

王玉涵说:“碧溪草堂,据传是清晖园最早建筑。早先应是龙氏供母之处,可能老人西去之后才定名 草堂。”

在碧溪草堂明间,设有一座镂空疏竹木雕圆光罩,其工艺精湛且古色生香;两侧玻璃屏门的裙板上,用隶书、篆书和鸟虫书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寿”字, 称为“百寿图”。

草堂槛窗下嵌着一幅题为“轻烟挹露”的百年阴纹砖雕,刻有幽篁丛竹,刀法圆熟。

晨飞宇指着砖雕题跋说:“未出土时先引节,凌云到处也无心,表示筑园者志向心迹。”

六角亭与碧溪草堂之间以池廊相接,此亭多半是当年龙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动之处。

池廊上的每道横梁都雕有精美的菠萝、杨桃、香蕉等岭南佳果,散发出浓郁的南粤风土气息。

晨飞宇说:“中国古建筑的廊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桥廊等形式。”

廊不仅作为个体建筑之间联系通道,还起着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清晖园六角亭这组空间的池廊,廊的一面完全倚墙被墙封闭,所以,称之为单面空廊。

沿池廊直出即抵达船厅。船厅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类似跳板,令人处身其中宛如置身舟楫的效果。

王玉涵说:“清晖园的船厅纯为旱船,相传是模仿昔日珠江紫洞艇建成。”

船厅为二层楼屋,据说原是小姐绣阁,绣阁与南楼形成船的前舱后舱。

晨飞宇说:“船厅,因为曾经居住过龙家那位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的龙吟芗小姐,船厅也因此有了一个温婉的名字——小姐楼。”

在船厅门正面,雕有绿竹数竿,厅内花罩镂空成两排芭蕉图案。值得注意的是蕉下石头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蜗牛,犹如白石老人阔笔泼墨枝叶之后再精勾细勒飞虫,在左顾右盼的视觉大餐之后,再注目这毫纤小物,不由顿生另一番奇趣。

与船厅跰足而建的惜荫书屋和真砚斋,见一些介绍文章均认为是园主人作学问之处。

晨飞宇说:“惜荫书屋和真砚斋是供其公子、小姐们惜荫苦读以求真砚至理,在庭园深处,有专供园主人起居与做学问的两座院落――归寄庐、笔生花馆。”

王玉涵说:“那我们过去看看。”

沿荷池东去,又是一种风光:曲径逶迤欲左先右,石引飞虹欲上先下;漫步寻芳迷眼目,闲庭信步过石荆,带一袖花香来到花亭下。

花亭景象果然不同:近者苔侵石岸绿水漾落花红,远者曲廊连堂榭修墙衬垂柳;莺歌燕舞令人不禁寻章摘句,煦日和风搜肠拍脑却是对花无语。

花亭在结构上颇有特点,为了使亭内仰视平面与四角攒尖灰塑瓦顶风格一致,而采用不露望砖木椽者,覆以板纸。

游清晖园,也可以看出园主对高节虚心的竹有着独特的崇敬,园内多处都有“岁寒三友”之一的形象。

王玉涵指着哪里说:“庭园深处南楼后另辟一院落,名为竹苑。”

竹苑地幅狭长,却广植修篁。竹影婆娑应风入,蝉呜短长景更幽;巷院尽处,玲珑壁山迥峰卷云,袖珍眼泉甘冽清甜;左厢是笔生花馆,进士秉烛伏案妙笔生花,右厢是归寄庐,龙氏卸任闲赋聊寄卧龙庐。

从竹苑穿过右边的假山,眼前便会展现出一片宁静而雅致的景象。这里是归寄庐所在之处,它与小蓬瀛以及一座木楼共同构成了另一个独特的院落。

归寄庐,顾名思义,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归宿和寄托的地方。它的建筑风格简约而不失庄重,白墙黑瓦,飞檐斗拱,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庐前有一片小巧玲珑的庭院,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

小蓬瀛则是一座小巧的亭子,坐落在归寄庐旁边的水池中央。亭子四周环绕着碧绿的荷叶和粉嫩的荷花,微风吹过,荷叶摇曳,荷花飘香,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这个由归寄庐、小蓬瀛和木楼组成的院落,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木楼房正面有一幅大型木浮雕,仙桃树枝繁叶茂结着一百多个仙桃,树下蓬岛石山,芝兰飘逸,名为“百寿桃\",是一件艺术珍品。

清晖园的“百寿桃\"与“百寿图”, “小蓬瀛”与寓意三神山的“斗洞”、壁山,无不折射出园主祈福祉、求长寿的尚德心态。

晨飞宇说:“清晖园一鉴方塘的做法在江南园林中是罕见的,园林中叫做理水。”

王玉涵说:“清晖园之所以能在数亩之地造万千气象,让人目不暇接,运用池廊衔接、古树穿插、曲直途径相连,取得了实质性的空间联系,加上前面谈到的对景相成、步移景异的运用,又有了起承转合的景象组群。”

晨飞宇说:“园内有大量装饰性和欣赏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

王玉涵说:“清晖园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园内水木清华,妙联佳句、艺术精品比比皆是,俯仰可得,绝非一个美字了得。”

晨飞宇说:“清晖园的文物有李兆洛、李文田、何绍基等大家的书法。大诗人郭沫若1965年南下赏游,游至清晖园,为岭南风物所迷醉,诗兴勃发。”

2008年12月17日,邓小平铜像在清晖园揭幕,其原型参照1984年邓小平走访清晖园的情景:面带微笑,身穿中山装,挺直腰板健步行走。旁边伴随着一对白猫黑猫的石像,寓意邓小平着名的白猫黑猫论,铜像将永久放在清晖园启明居前。

清晖园美不胜收,因其能以少胜多、因陈设色,使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清晖园情真意趣,就在于师法自然,状物于似与不似之间,推人至物我交融的境界。

从清晖园出来,两个人去附近酒楼吃饭,然后在酒店休息,食髓知味,两个人深入交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