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20章 “历史科学之父”修昔底德

世界名人史 第20章 “历史科学之父”修昔底德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在雅典的辉煌岁月里,约公元前 460年,修昔底德诞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家族在色雷斯沿海地区的金矿开采权,为他铺就了接受良好教育的道路。他在雅典的学府中聆听智者的教诲,与同窗们探讨哲学、政治与历史,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亲身感受着雅典极盛时期的繁荣与活力。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阴云开始在希腊半岛聚集。修昔底德站在雅典的城墙上,望着远方斯巴达的方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

他深知这场战争将重塑希腊的格局,于是,他毅然放下贵族的闲适生活,开始穿梭于大街小巷,寻找战争的亲历者。他与一位退役的老兵坐在酒馆的角落,听他讲述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和残酷细节,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

“您再说说那次战役中斯巴达的战术。”修昔底德专注地追问着。

老兵喝了一口酒,抹了抹嘴道:“斯巴达的步兵方阵紧密得像一堵墙,他们的长矛如林,推进时几乎无人能破。但他们灵活性欠佳,若能打乱其方阵,便有可乘之机。当时,我们雅典的军队试图从侧翼包抄,但他们迅速调整,用盾牌组成防御,然后继续稳步推进,我们的攻击就像撞上了铜墙铁壁。”

战争的第二年夏天,雅典被瘟疫笼罩。修昔底德也未能逃脱厄运,躺在病榻上,他看着周围被病痛折磨的人们,心中五味杂陈。他的身体极度虚弱,但眼神依然坚定。

“我不能就这样倒下,还有太多的真相等待我去揭示。”他紧握着拳头,给自己打气。幸运的是,他在死神的边缘挣扎后,顽强地活了下来。

随着战争的推进,修昔底德凭借着自己的睿智和勇气,在公元前424年被推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他身着战甲,站在士兵们面前,高声鼓舞士气:“我们为了雅典的荣耀而战,为了我们的家园和亲人!”

然而,同年冬天,斯巴达军队围攻雅典殖民地安菲波里斯。修昔底德接到求援后,迅速率领军队奔赴战场。在行军途中,他们遭遇了恶劣的天气,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将军,这天气实在恶劣,是否要先找个地方避一避?”一名士兵担忧地问道。

修昔底德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不行,安菲波里斯的同胞们正在遭受苦难,片刻都不能耽搁,我们必须尽快赶到!”

当他们赶到安菲波里斯时,却发现城池已被攻破。修昔底德望着眼前的废墟,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痛。由于这一失利,他被当局以贻误战机且有通敌之嫌革职放逐到色雷斯。

在色雷斯,修昔底德的生活变得孤寂而艰难,但他对战争的关注从未减弱。他常常在海边徘徊,看着往来的船只,思考着战争的局势。他与一位路过的商人交谈,商人带来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消息:“斯巴达内部似乎在争论下一步的战略。”

这让他意识到,他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双方的情况。于是,他踏上了前往伯罗奔尼撒同盟军队阵地的危险之旅。他乔装打扮,小心翼翼地靠近营地,观察着士兵们的训练和装备,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在营地附近的树林里,他偶然遇到一位脱离队伍的伯罗奔尼撒士兵。

士兵警惕地问:“你是谁?为何在此地徘徊?”

修昔底德镇定地回答:“我只是一个迷路的旅人,听闻此处有军队,想前来寻求庇护。”

士兵哼了一声:“此地危险,不是你该来的地方。我们正在备战,斯巴达的将领们对于是否要继续进攻雅典意见不一,有的主张乘胜追击,比如布拉西达斯将军就认为应该一鼓作气,直捣雅典,他觉得雅典此时已元气大伤,正是绝佳时机;而另一些将领觉得雅典还有很强的实力,继续进攻可能陷入泥沼,像阿基达马斯将军就较为谨慎,他担心战线拉得太长,补给难以跟上。”

修昔底德心中一动,继续套话:“那您觉得呢?”

士兵挠了挠头:“我只是个小兵,只知道打仗辛苦,但我想,若继续进攻,怕是也会损失惨重。上次战役,我好多兄弟都战死了,我可不想再轻易冒险。”

后来,他听闻西西里岛的战事吃紧,决定前往那里。在西西里岛的战场上,他看到了城市被战火焚烧后的残垣断壁,百姓们四处逃亡。他走进一座废墟中的房屋,发现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眼神空洞。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记录战争真相的决心。他与当地的抵抗组织交流。

“你们是如何抵抗斯巴达入侵的?”修昔底德问道。

抵抗组织的首领叹气道:“我们拼死抵抗,但他们太强大了。不过我们不会放弃,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利用地形,在山谷中设伏,也曾成功击退过他们的小股部队,但大部队一到,我们就难以抵挡了。他们的士兵训练有素,作战勇猛,我们只能尽量拖延时间,等待援军。”

公元前404年,战争结束,修昔底德获特赦重返雅典。此时的他,面容憔悴,岁月的沧桑尽显。但他一回到家中,便迫不及待地走进书房,整理自己多年来收集的资料。

他坐在书桌前,回忆着自己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开始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常常为了一个章节而反复斟酌,查阅各种资料。

“我要让后人看到战争的全貌,理解战争背后的人性与利益纠葛。”他对自己说道。

在撰写过程中,他深入分析雅典与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经济利益冲突以及领导者的决策动机。他写道:“雅典的民主制在战争中暴露出了决策分散的弱点,而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则有着决策迅速但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他还探讨了战争中的联盟关系:“各城邦之间的联盟并非基于纯粹的友谊,而是利益的权衡。”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前来拜访修昔底德。

年轻学者恭敬地问:“先生,您在书中提到雅典民主制的决策分散,可这难道不是民主的体现吗?为何会成为弱点?”

修昔底德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在战争时期,决策需要迅速且统一。雅典的民主决策过程冗长,各方利益难以平衡,往往错过最佳战机。比如在某次战役前,对于是否出兵的讨论持续许久,导致军队准备不足。民众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进攻,有的主张防守,将领们在众多声音中难以抉择,最终延误了战机,使得原本有利的局势变得被动。你想啊,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哪能容得下长时间的争论呢?就像那次,演说家们在广场上滔滔不绝,从早到晚都没个定论,而敌人已经在步步逼近了。一位将领提出了一个快速突袭的计划,本可出其不意,但因为要经过民众大会的层层讨论,等最终通过时,敌人已经加强了防备。”

年轻学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那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呢?它的决策迅速但缺乏灵活性又该如何理解?”

修昔底德起身,踱步说道:“斯巴达由少数贵族统治,决策由他们做出,所以迅速。但一旦决策失误,由于缺乏广泛的意见交流,很难及时调整。就像他们在围攻某城邦时,因情报有误坚持攻城,造成大量伤亡也不改变策略。斯巴达的贵族们过于自负,坚信自己的判断,不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即使战场上出现明显的不利迹象,也依然固执己见,导致战争的损失不断扩大。我曾听闻斯巴达的一位将领,在明知攻城器械无法突破城墙的情况下,仍拒绝部下提出的围而不攻、等待城中粮尽的建议,一味强攻,结果士兵死伤无数。”

为了更深入地剖析战争中的经济因素,修昔底德前往雅典的港口,与商人们交谈。

一位老商人皱着眉头说:“战争让贸易路线中断,我们的货物无法运输,许多商船被扣押或击沉。雅典的财政收入锐减,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而且,由于大量青壮年被征召入伍,农业生产也受到极大影响,粮食供应开始短缺,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困苦不堪。我原本有十几艘商船,现在只剩下两艘,还不敢轻易出海,只能在港口闲置着。我的儿子也被征去打仗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修昔底德追问:“那斯巴达方面呢?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何?”

老商人回答:“斯巴达以农业为主,相对来说受贸易影响较小,但战争也使他们的劳动力减少,农田荒废,粮食产量下降。而且为了维持军队,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斯巴达的军事开支庞大,武器装备的制造和维护,士兵的训练与供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他们不得不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导致国内矛盾逐渐加剧。我曾与一位来自斯巴达的商人交谈,他说斯巴达的农民苦不堪言,对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他还提到,斯巴达为了筹集军费,甚至削减了对一些公共设施的维护费用。斯巴达的农民抱怨说,他们辛苦耕种,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被收走了,自己都吃不饱,而贵族们却还在为了战争的荣耀不断压榨他们。”

在研究领导者决策动机时,修昔底德设法联系到了曾经在雅典和斯巴达高层身边的侍从。从一位曾在雅典将军身边的侍从那里得知:“将军在战争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军事利益,还要顾及民众的呼声和贵族的利益,有时甚至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而做出一些并非最优的决策。比如在一场关键战役前,将军为了迎合贵族们的扩张**,不顾军队的疲惫和物资的匮乏,强行发动进攻,结果导致惨败,军队士气低落。我当时就在将军身边,我曾劝他三思,可他根本不听。他只想着在贵族面前表现自己的英勇,却不顾士兵们的死活。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我看到将军眼神中的犹豫,但当贵族代表们提出要尽快进攻时,他立刻坚定了态度,说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而斯巴达的一位侍从也透露:“我们的首领们更注重军事荣誉和斯巴达的传统地位,有时候会为了维护寡头统治的权威而坚持一些错误的战略。在一次围城战中,明明有机会与被围城邦谈判,获取更多利益,但首领们为了显示斯巴达的强硬,拒绝谈判,继续强攻,使得双方都损失惨重,斯巴达的兵力也被大量消耗。我亲耳听到一位首领说,宁可战死,也不能丢了斯巴达的面子。他认为一旦谈判,就会被其他城邦看轻,有损斯巴达的威名。当时,有一位智者建议首领,说可以通过谈判得到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而且可以避免士兵的伤亡,但首领却愤怒地说,斯巴达不需要用谈判来获取胜利,我们只相信手中的剑。”

修昔底德还深入研究了战争中的宗教因素。他与雅典的祭司们交谈,祭司们表示:“战争前,我们曾进行占卜,占卜结果显示战争胜负难料,但雅典民众在宗教狂热的驱使下,认为神会站在他们一边,更加积极地推动战争的爆发。而战争中,一些不祥的征兆被视为神的警示,但雅典的领导者们却不知如何应对,导致军心民心惶惶。有一次,战场上突然出现日食,士兵们都认为这是神的愤怒,吓得不敢作战。祭司们也不知所措,只能让士兵们祈祷赎罪,但这并没有改变战场上的局势。当时,民众们聚集在神庙前,要求祭司解释为什么神会降下这样的征兆,祭司们只能含糊其辞,说这是对雅典人某些行为的不满,要大家更加虔诚地祭祀,但这并没有安抚住民众的恐慌情绪。”

斯巴达的宗教人士也有类似的说法:“我们斯巴达尊崇战神阿瑞斯,战争开始时,认为阿瑞斯会赐予我们胜利。但随着战争的推进,一些意外的失败让士兵们开始怀疑神的旨意,这对他们的士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曾见到一位斯巴达士兵在战败后,对着阿瑞斯的神像怒吼,质问神为何抛弃他们。还有一次,祭祀战神的仪式上,圣物突然起火,士兵们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军心大乱。在那之后,士兵们的战斗意志明显下降,他们觉得神不再眷顾斯巴达,自己的战斗变得没有意义。”

尽管他最终未能完成这部巨着便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文字,成为了后人研究古希腊历史的宝贵财富。他的着作以其严谨的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为他赢得了“历史科学”之父的美誉。

而“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更是让他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永载史册,不断引发着后人对大国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