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35章 丝路先驱张骞

世界名人史 第35章 丝路先驱张骞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西汉,未央宫内气氛凝重,汉武帝刘彻高坐龙椅,俯瞰群臣,忧虑之情溢于言表:“匈奴屡屡犯我边疆,烧杀抢掠,朕欲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诸位爱卿,谁愿担此重任,出使西域?”朝堂之上,众人面面相觑,皆因路途凶险,无人敢轻易应答。

此时,年轻的郎官张骞挺身而出,跪地奏道:“陛下,臣愿往!”

汉武帝目光一亮,打量着眼前这位英气逼人的青年:“张骞,此去西域,生死未卜,你可要想清楚了。”

张骞抬头,眼神坚定:“陛下,为了大汉边疆安宁,为了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臣万死不辞!”

汉武帝颔首:“好!朕便将这重任交予你,望你不负使命。”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的使团,带着汉武帝赐予的旌节,踏上未知征程。使团一路西行,出陇西后,草原广袤无垠。

一日,了望兵急切来报:“大人,前方发现匈奴骑兵!”

张骞神色一凛,迅速下令:“全体戒备!”

不多时,匈奴骑兵如黑色浪潮般涌来,将使团团团围住。匈奴将领策马向前,大声叫嚣:“你们这帮汉朝人,擅闯我境,是想找死吗?”

张骞镇定自若,高声回应:“我们乃大汉使者,奉天子之命,前往西域,还望放行!”

匈奴将领冷笑:“大汉使者?我看你们是另有图谋。识相的,留下财物,束手就擒!”

张骞怒目而视:“我等使命在身,绝不屈服于你等!”

双方随即展开激战,匈奴人骑术精湛,攻势猛烈,使团虽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张骞等人被匈奴生擒。

匈奴单于得知捕获汉朝使者,亲自前来劝降。单于坐在营帐中,上下打量着张骞,开口道:“你这年轻人,有几分胆识。若你归顺我匈奴,我定让你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何必为那汉武帝卖命?”

张骞挺直脊梁,义正言辞:“我生为大汉人,死为大汉鬼,大汉天子对我有恩,使命在肩,我岂会背叛?劝你莫要白费口舌!”

单于脸色一沉:“你莫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这匈奴之地,可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张骞毫无惧色:“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但想让我投降,绝无可能!”

单于拂袖而去:“先把他们关起来,我看他能撑多久。”

在匈奴的日子里,张骞表面上融入当地生活,娶妻生子。妻子担忧地劝他:“夫君,匈奴人凶残无比,你何苦与他们作对,不如就此安心生活吧。”

张骞轻轻握住她的手:“娘子,我明白你的心意,但我是大汉的使者,我的使命还未完成。我不能忘记大汉百姓所受的苦难,不能辜负天子的信任。”妻子无奈叹息,却也理解丈夫的坚持。

张骞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暗中观察匈奴的地形和兵力部署。他与匈奴牧民闲聊:“你们常年在这片草原生活,可知哪里的地势最为险要?”

牧民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自然是北方的阴山,易守难攻。”

张骞又与匈奴士兵套近乎:“听说你们作战勇猛,平日里都如何训练?”

士兵得意地说:“我们从小就练习骑射,单于还会定期组织演练。”同时,张骞努力学习匈奴的语言和习俗,为逃脱做准备。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匈奴营地举行盛大庆典,众人皆沉醉在狂欢之中。张骞与堂邑父悄悄商议:“今晚守卫松懈,是我们逃脱的绝佳机会。”

堂邑父点头:“好,我已备好马匹和干粮,随时可以出发。”两人趁人不备,偷偷牵出几匹快马,向着西方飞驰而去。

他们一路风餐露宿,进入茫茫大漠。白天,烈日高悬,炽热难耐,张骞和堂邑父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堂邑父焦急地说:“张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去看看能不能找到水源。”说着,他拿起弓箭,向远处走去。

许久,堂邑父射中一只野羊,他赶忙跑回来,挤出羊血递给张骞:“张大人,先喝点羊血解渴。”

张骞接过,喝了几口,感激地看着堂邑父:“堂邑父,多亏有你,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夜晚,沙漠气温骤降,寒风刺骨,两人紧紧依偎在一起取暖。张骞望着天空的星星,坚定地说:“堂邑父,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就一定能走出这片沙漠,完成使命。”

历经无数艰辛,他们终于抵达大宛国。大宛王听闻有远方使者到来,热情地在宫殿中接见了张骞。

大宛王好奇地打量着张骞:“你们从遥远的大汉而来,听闻大汉幅员辽阔,不知到底是何种模样?”

张骞微笑着回答:“大汉地域广袤,城市繁华,长安更是热闹非凡,街道上车水马龙,宫殿巍峨壮观。我们有精美的丝绸,能织出世间最绚丽的图案;有先进的冶铁技术,打造的兵器锋利无比。”

大宛王眼中闪过一丝向往:“如此强盛之邦,令人神往。不知你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张骞严肃地说:“我此次出使,是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匈奴四处征战,烧杀抢掠,大宛想必也深受其扰。若我们能联合起来,必能打败匈奴,为各国带来和平与安宁。而且,事成之后,大汉愿与大宛通商,互通有无,共享繁荣。”

大宛王心动不已:“你说得有理,我愿意帮助你们。”于是,大宛王派向导和翻译护送他们前往康居,再转至大月氏。

然而,当张骞见到大月氏王时,却发现事情并不顺利。大月氏王坐在华丽的王座上,听张骞讲述联合抗匈的计划后,无奈地摇摇头:“过去的仇恨虽刻骨铭心,但如今我们已在这片土地上安定下来,百姓们渴望和平,不想再卷入战争。”

张骞心中一沉,但仍不死心:“大王,匈奴生性残暴,若不联合抗击,日后恐再遭其害。而且,我们大汉愿意提供援助,与大月氏并肩作战。”

大月氏王叹息道:“先生的心意我明白,但如今国内民心已安,实在不宜再挑起战端。”

张骞又苦劝多日,从匈奴的残暴行径讲到联合的诸多好处,甚至描绘出一幅西域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美好蓝图。

但大月氏王心意已决,始终没有答应结盟的请求。无奈之下,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一年多后,决定返回大汉。

归途中,为避开匈奴,他们选择走南道。但命运弄人,张骞再次被匈奴扣留。匈奴将领嘲笑道:“你看,你逃来逃去,最终还是落到我们手里。这次,你可没那么容易走了。”张骞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但他知道,此时只能等待时机。

公元前126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各部纷争不断。张骞得知消息后,对妻儿说:“机会来了,我们可以回大汉了。”

妻儿眼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真的能成功吗?”

张骞坚定地说:“一定能!我们一定要回到大汉。”于是,张骞带着妻儿,趁着混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长安。

张骞回到长安后,立刻进宫拜见汉武帝。朝堂之上,张骞详细汇报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和西域的情况:“陛下,西域诸国,风土人情各异。大宛国盛产良马,其马身姿矫健,日行千里;康居国兵力强盛,军队训练有素;大月氏虽无意结盟,但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汉武帝听后,大喜过望:“张骞,你此次出使,虽未达成结盟目的,但带回如此重要的情报,功不可没。朕封你为太中大夫。”

张骞跪地谢恩:“谢陛下隆恩。臣愿为陛下,为大汉,继续效力。”

公元前119年,汉朝经过多年征战,大破匈奴,匈奴势力大为削弱。张骞敏锐地察觉到新的契机,再次向汉武帝建议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一支规模更大的使团,共三百人,携带大量牛羊、丝绸、金银等财物,再次出使西域。

张骞一行浩浩荡荡抵达乌孙。乌孙王在王庭设宴款待张骞。宴会上,乌孙王好奇地问:“听闻大汉强大无比,不知究竟强在何处?”

张骞微笑着回答:“大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先进的农业技术,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大汉重视文化,人才辈出。”

乌孙王点点头:“听起来确实令人钦佩。但我乌孙如今内部纷争不断,此时结盟,恐有不妥。”

张骞理解乌孙王的顾虑:“大王,我明白您的担忧。但与大汉联合,不仅可保边境安宁,还能共享贸易之利。大汉的丝绸、瓷器等特产,在西域深受欢迎,乌孙可通过贸易获得丰厚财富。而且,大汉可派遣工匠,帮助乌孙发展生产。”乌孙王心动不已,但仍犹豫不决。

张骞深知强求无用,于是分遣副使,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大宛、康居、大夏等国。他对副使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此去,一定要向各国宣扬大汉的国威,表达我们友好通商的诚意。让他们了解大汉的强大与友好,务必不辱使命。”

副使们纷纷抱拳:“大人放心,我等定当竭尽全力!”

在乌孙期间,张骞与乌孙贵族频繁交流。他向乌孙贵族展示大汉的丝绸、瓷器等精美器物,讲述大汉的文化和历史。乌孙贵族们对大汉的文化和器物赞不绝口:“这些东西真是精美绝伦,大汉果然名不虚传。”

张骞还深入民间,与乌孙百姓交谈:“你们平日里都以何为生?”

百姓们回答:“我们主要以放牧为生。”

张骞说:“大汉有先进的农耕技术,或许可以帮助你们增加粮食产量。”

百姓们眼中充满期待:“真的吗?那可太好了。”

张骞与乌孙王多次促膝长谈,描绘双方合作的美好前景:“大王,若乌孙与大汉联合,匈奴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我们可以共同开辟商路,让两国的百姓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且,大汉的文化和技术传入乌孙,乌孙必将更加繁荣昌盛。”乌孙王最终被张骞的诚意打动,派使者随张骞回汉。

当乌孙使者踏入长安,被眼前的繁华震撼得说不出话来。乌孙使者进宫拜见汉武帝,献上礼物:“尊敬的大汉天子,乌孙王对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汉武帝设宴款待乌孙使者,让他们观看大汉的歌舞表演,展示大汉的强盛。乌孙使者惊叹道:“大汉果然如张大人所说,如此繁荣昌盛,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此后,各国使者纷纷回访长安,西域与中原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此后,一队队商队沿着丝绸之路往来不绝。商人们兴奋地交谈着:“这次我们带了这么多丝绸和瓷器,到了西域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是啊,而且我们还能从西域带回葡萄、石榴等新奇的东西,在长安也能大赚一笔。”

丝绸、瓷器、茶叶等运往西方,葡萄、石榴、核桃等传入中原。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西域的乐器如胡琴、琵琶,在中原的大街小巷响起;中原的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也逐渐传入西域。

晚年的张骞,身体每况愈下,但仍心系边疆。他常与西域归来的商人交流:“最近西域那边情况如何?各国之间关系怎样?”

商人详细汇报:“张大人,西域各国现在贸易往来频繁,关系也融洽了许多。但仍有一些小摩擦。”

张骞听后,思考片刻说:“你下次去西域,告诉各国,要以和平为重,共同维护商路的安全。”

他还在家中教导年轻人,讲述西域的见闻:“西域是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大汉与西域的交流做出贡献。”

一日,张骞感觉身体愈发不适,他将家人和学生们叫到床前,虚弱地说:“我这一生,虽历经坎坷,但能为大汉开辟通往西域之路,我无怨无悔。你们要记住,无论何时,都要为了国家和百姓,勇敢前行。”众人含泪点头。

公元前114年,张骞在长安病逝。出殡之日,长安百姓自发前来相送,哭声一片。人们缅怀这位伟大的开拓者,他所开拓的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