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73章 米开朗琪罗

世界名人史 第73章 米开朗琪罗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米开朗基罗的童年满是坎坷,6岁那年,母亲骤然离世,这个沉重的打击让他的世界瞬间失去了温暖。而父亲,这位传统的小官吏,满心期望儿子能走上仕途,对米开朗琪罗痴迷绘画的行为极为不满,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会辱没家族名声,常常严厉斥责。

可米开朗基罗对绘画的热爱,就像深埋心底的一团火,越烧越旺。哪怕被父亲责罚,他也会偷偷找机会画画,在墙壁上、石板上,留下自己稚嫩却充满想象力的画作。

有一次,他趁父亲外出,在自家的墙壁上画了一幅小小的风景画,父亲回来后大发雷霆,拿起扫帚就要把画抹去,米开朗基罗死死护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肯求饶。

13岁时,父亲拗不过他对艺术的执着,只好把他送到吉兰达约的画室学习绘画。初入画室,米开朗基罗就被这里浓郁的艺术氛围深深吸引。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第一个赶到画室,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绘画步骤,仔细琢磨色彩的调配和线条的运用。晚上,其他人都休息了,他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反复临摹那些经典画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

有一回,他临摹一幅宗教题材的画作,为了画出天使翅膀的灵动,他反复画了几十遍,手指都因为长时间握笔而酸痛不已。在吉兰达约的画室学习一段时间后,米开朗基罗内心对雕塑的渴望愈发强烈。

机缘巧合下,他进入了雕塑家贝托尔多的雕塑学校。在这里,他仿佛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那些冰冷坚硬的大理石,在他眼中却充满了无限可能。他整日与石头和刻刀为伴,双手常常被石头磨破,满是伤口和老茧,但他毫不在意。

一次,他仿照古代牧神潘恩头像进行雕刻,完成后,他觉得嘴唇部分不够生动,便大胆地将嘴唇凿得微微张开,还添上一排牙齿。这个独特的创意被洛伦佐·德·美第奇偶然看到,洛伦佐惊讶于他的才华,询问他:“你觉得潘恩这样一个老牧神会没有牙齿吗?”

米开朗基罗灵机一动,回答道:“他当然有,只是年纪大了,掉了几颗。”

洛伦佐被他的聪慧和大胆深深打动,当即决定将他认作养子,带入美第奇家族的宫殿。

在美第奇宫殿里,米开朗基罗接触到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和古代雕塑,还结识了许多知名学者和艺术家。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艺术、哲学和文学。

有一回,一位学者提出了关于人体比例在艺术创作中运用的问题,众人各抒己见,米开朗基罗却默默回到工作室,对着自己的雕塑反复揣摩,用实际创作验证理论。他还常常在宫殿的花园里,对着花草树木写生,将自然的灵动融入到自己的作品构思中。

在这里,他也会遇到一些嫉妒他才华的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但他一心扑在艺术上,根本不在意这些流言蜚语。

1498年,年仅23岁的米开朗基罗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委托——为梵蒂冈教廷创作大理石圆雕《圣母怜子像》。

接到任务时,他既兴奋又紧张,深知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也是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他精心挑选了一块洁白无瑕的大理石,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创作过程。

他每天早早来到工作室,一拿起刻刀就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他仔细揣摩圣母和耶稣的形象,思考如何通过石头展现出他们之间深沉的情感。他不断修改、雕琢,每一刀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有时,他会因为对某个细节不满意而推倒重来,哪怕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接触石头和刻刀,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甚至常常被划破,但他毫不在意。

有一次,他不小心用力过猛,刻刀划破了手指,鲜血滴落在大理石上,他只是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创作。

为了让圣母的表情更加慈爱,他观察了无数母亲抱着孩子的场景,从她们的眼神和动作中寻找灵感。经过两年的努力,《圣母怜子像》终于完成。

当这座雕塑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所有人都被它的美和细腻所震撼。圣母玛利亚面容慈祥,眼神中充满了悲伤和慈爱,她轻轻地抱着死去的耶稣,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这座雕塑不仅展现了米开朗基罗精湛的技艺,更蕴含着他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理解。米开朗基罗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为了当时备受瞩目的艺术家。

1501年,佛罗伦萨城主得到一块被其他雕塑家认为无法使用的报废巨石,米开朗基罗却看到了这块石头隐藏的潜力。他兴奋地向城主索要了这块石头,在工匠署围起幕墙,开始了秘密创作。他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日夜不停地工作。他的生活变得极为简单,除了吃饭和短暂的休息,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雕塑上。他常常对着石头发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仿佛在和石头对话,倾听它的声音。他不断调整雕塑的姿态和表情,力求将心中的形象完美地呈现出来。

有一次,他为了调整大卫手臂的姿势,反复修改了十几天,废掉了无数稿,才终于找到最完美的角度。

为了让大卫的肌肉线条更具力量感,他还去观看角斗士的训练,观察他们的肌肉在运动时的变化。

1504年,《大卫》雕像终于完成。这座高达5.17米的雕塑,展现了一个肌肉紧绷、神情专注的青年形象,仿佛即将奔赴战场。大卫的眼神坚定而锐利,透露出一种无畏的勇气和力量。

当《大卫》被公开展示时,整个佛罗伦萨都沸腾了。人们纷纷前来观赏这座伟大的作品,对米开朗琪罗的才华赞不绝口。《大卫》也成为了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代表着米开朗基罗在雕塑艺术上的巅峰成就。

1508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突然下令,让米开朗琪罗到西斯廷教堂作穹顶画。这对米开朗琪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擅长的是雕塑,对于绘画,尤其是如此大规模的穹顶画,心中充满了担忧和不安。他试图拒绝这个任务,但教皇的命令不可违抗。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接受。

他站在西斯廷教堂空荡荡的穹顶下,望着那高高的天花板,心中一片茫然。但他没有退缩,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他独自爬上高高的脚手架,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创作过程。他每天都要在脚手架上工作十几个小时,仰头作画让他的脖子酸痛难忍,眼睛也因为长时间的仰视而充血。但他依然坚持着,他不断调整绘画的角度和色彩,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

在创作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颜料的调配、画面的布局、人物的形象塑造,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有时,他会因为对某个画面不满意而擦掉重画,甚至不惜毁掉已经完成的部分。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有一次,他因为颜料调配不当,导致画面颜色出现偏差,他一气之下差点砸掉画笔,可冷静下来后,又重新开始研究颜料配方。

为了画好上帝的形象,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查阅大量宗教典籍,还对着镜子反复揣摩上帝应有的神态。经过4年的努力,面积达539平方米的穹顶画终于完成。

中央部分的《创世纪》组图,描绘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当人们走进西斯廷教堂,仰头看到这幅巨大的穹顶画时,都被它的宏伟和壮丽所震撼。米开朗基罗也因此成为了绘画领域的巨匠,他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欧洲。

1513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去世,遗嘱执行人要求米开朗琪罗继续修建教皇墓。米开朗基罗深知这个任务的艰巨,但他还是答应了下来。他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大理石,精心设计墓碑的样式。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了《摩西》《奴隶》等部分作品。

《摩西》雕像中的摩西,神情威严,目光深邃,仿佛在传达着上帝的旨意。他的胡须、衣褶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展现了米开朗琪罗高超的雕塑技巧。

《奴隶》则展现了被束缚的人体的挣扎和痛苦,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感。

1533年,教皇克莱芒七世传召米开朗琪罗,让他在西斯廷大教堂的祭坛主墙壁上绘制《最后的审判》。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米开朗基罗已经年过半百,身体也不如从前,但他依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再次爬上脚手架,开始了新的创作。

他以《圣经》中的末日审判为主题,描绘了众多人物在审判日的场景。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各异,有的惊恐,有的坦然,有的愤怒。

米开朗基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他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在创作过程中,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质疑。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大胆,不符合宗教教义;有人对他的绘画风格提出了批评。但米开朗基罗不为所动,他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了这幅作品。

有一位教会的神职人员指责他把人物画得过于裸露,米开朗基罗反驳道:“我描绘的是真实的人性,在末日审判面前,一切都应坦诚相见。”

在绘制《最后的审判》期间,米开朗基罗还抽空设计了古罗马卡比托利欧广场的重建方案。他巧妙地利用广场的地形和周边建筑,设计出了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广场布局。

他设计的广场地面采用了独特的图案,与周围的建筑相得益彰,成为了罗马城市建设的典范。他亲自到广场测量尺寸,和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对广场的使用需求。

1547年,保罗三世任命米开朗基罗为重建圣彼得大教堂的总建筑师。米开朗基罗深知这个任务的重要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和建造中。他亲自参与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和施工,从穹顶的弧度到柱子的样式,他都严格把关。他不断地与工匠们沟通交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他的设计要求。

在建造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比如如何保证穹顶的稳定性。他日夜思考,查阅古籍,还召集工匠们一起讨论,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他还亲自爬上穹顶,指导工人施工,全然不顾自己年事已高。

1559年,新任教皇庇护四世让米开朗基罗设计罗马城门——庇亚门。米开朗基罗精心设计了三个方案,每个方案都各具特色。他详细地向教皇介绍了每个方案的优点和特点,教皇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费用最少的方案。

米开朗基罗虽然对这个选择有些遗憾,但他还是认真地按照教皇的要求完成了庇亚门的设计和建造。他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城门的防御功能和美观性,在有限的预算内,力求做到最好。

米开朗基罗的生活也有着独特的一面。他被认为是一个守财奴,去世后留下了不少房产、田产和金币。他觉得洗澡有害健康,即使睡觉也穿着工作服、不脱鞋,去世时衣服脏得贴在身上。但这些生活上的琐事,丝毫没有影响他在艺术上的追求和成就。

他的一生,都在与石头和画笔为伴。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技艺,更蕴含着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