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89章 顾炎武

世界名人史 第89章 顾炎武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089 顾炎武

明朝末年,世道混乱,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在昆山的顾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的顾炎武。

顾家是书香门第,顾炎武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对历史、经义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这个时代需要有人站出来,为国家和百姓发声。

年少的顾炎武毅然加入了复社。在复社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学问,针砭时弊。

烛光摇曳,顾炎武猛地站起身,双手重重拍在桌上,愤慨地说:“如今朝廷**,宦官专权,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等读书人,不能只埋头于故纸堆,应当以笔为剑,揭露这世间的不公!”

好友陈子龙不住点头,附和道:“宁人,你这话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你瞧那科举,选拔出来的尽是些阿谀奉承之徒,真正有识之士却报国无门,我们定要在这黑暗中撕开一道口子。”

一旁的夏允彝也接口道:“对!我们手中的笔,就是最锋利的武器,要让天下人看清这世道的丑恶。”众人纷纷响应,心中燃起为国家和正义而奋斗的火焰。

有一回复社集会,众人正讨论得起劲,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原来是当地的一个恶霸带着一群打手,听闻复社成员抨击时弊,觉得坏了他的“好事”,前来闹事。

恶霸一脚踢开房门,嚣张地喊道:“你们这群酸书生,吃饱了撑的在这里瞎嚷嚷,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地盘!”

顾炎武毫不畏惧,上前一步,指着恶霸的鼻子骂道:“你这鱼肉百姓的恶徒,平日里作威作福,今日还敢来捣乱,就不怕天理昭彰?”

恶霸恼羞成怒,挥拳就朝顾炎武打去。顾炎武侧身一闪,陈子龙和夏允彝等人也冲了上来,与恶霸的打手们扭打在一起。一番混战之后,恶霸见占不到便宜,灰溜溜地逃走了。

经此一役,复社众人的情谊更加深厚,顾炎武也愈发坚定了改变世道的决心。

陈子龙喘着粗气,拍了拍顾炎武的肩膀:“宁人,今天可真痛快,就该让这些恶徒知道咱们的厉害!”

顾炎武笑着说:“这只是小试牛刀,真正的变革还在后头。”

然而,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清军入关,如汹涌的潮水般南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山河破碎。顾炎武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熊熊燃烧的烽火,眉头紧锁,对身旁的归庄说道:“天下将倾,我等空有满腔热血,却难以力挽狂澜,如今唯有举义旗,方能唤醒更多人。”

归庄紧握拳头,坚定道:“宁人,我这条命就交给你了,生死相随,这昆山便是我们的战场!咱们就算拼得一兵一卒,也要让清军知道,大明的子民不好惹!”

他们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日夜操练。顾炎武亲自登上城墙,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兄弟们,我们身后是我们的家人、乡亲,是我们的家国!我们要为了他们,为了大明,与清军决一死战!”

一个年轻的士兵大声问道:“顾先生,咱们能赢吗?”

顾炎武目光炯炯,大声回应:“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有这保家卫国的决心,就一定能赢!哪怕战至最后一人,我们也绝不退缩!”

士兵们热血沸腾,齐声高呼:“保家卫国,决一死战!”

但清军兵力强大,武器精良,昆山城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难以支撑。城破之日,顾炎武亲眼目睹了人间惨剧。他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鲜血淋漓;两个弟弟倒在血泊之中,再也没有了气息;好友吴其沆也在混乱中遇难。

顾炎武悲痛欲绝,他抱着弟弟的尸体,仰天痛哭:“苍天啊,为何如此不公!我定要为你们报仇,为大明报仇!”

此时,归庄浑身是血地跑来,拉住顾炎武:“宁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先撤!”顾炎武咬着牙,红着眼,不甘地跟着归庄撤离。

归庄边跑边说:“宁人,咱们先保存实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顾炎武喘着粗气回应:“这笔账,我一定会讨回来!”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并未放弃。他深知,仅凭一时的冲动和热血,无法实现反清复明的大业。于是,他踏上了漫长的漂泊之旅,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顾炎武一路向北,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考察当地的山川地理。他爬上高山,俯瞰大地,绘制出详细的地图;走进村庄,与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疾苦;翻阅当地的方志典籍,研究历史的变迁。

为了维持生计,同时也为了积累反清复明的资金,顾炎武还在游历途中垦田畜牧。他亲自下地劳作,学习种植和养殖技术。烈日下,他挥汗如雨,心中却始终怀揣着那个坚定的信念。

有一次,他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停留。村里的百姓生活贫困,时常受到地主和官府的欺压。顾炎武得知后,挺身而出,为百姓们出谋划策。

他找到村里的老者,问道:“老人家,这地主是如何欺压你们的?”

老者叹气说道:“唉,他们随意丈量土地,多算我们的田产,赋税年年加重,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去年收成不好,交不上税,我那儿子还被抓去关了好些天。”

顾炎武听后,安慰道:“老人家莫怕,我定会帮你们讨回公道。”

他找到地主理论:“你随意篡改田亩,加重百姓赋税,良心何安?”

地主却不屑地说:“这是官府的意思,你少管闲事。”

顾炎武据理力争:“官府也不能肆意鱼肉百姓,我定会将此事揭露。”

他帮助百姓们重新丈量土地,揭露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行为,还教百姓们如何与官府周旋,争取自己的权益。百姓们对他感激涕零,纷纷称他为“青天”。

顾炎武却只是微微一笑:“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这天下,本就该是百姓的天下。”

一位大娘拉着顾炎武的手,满眼泪水:“顾先生,您真是大好人,我们该怎么报答您啊。”

顾炎武连忙说:“大娘,这都是我份内之事,只要大家以后能过上好日子就好。”

还有一回,顾炎武路过一座古寺,听闻寺里藏有一本失传已久的古籍,据说与古代音韵学有关。他顿时来了兴致,找到寺里的方丈,诚恳地说:“方丈,在下顾炎武,对古籍研究略有心得,听闻贵寺藏有一本与音韵学相关的古籍,恳请方丈允许在下翻阅,或许能为这古籍的研究添砖加瓦。”

方丈却面露难色,称古籍是寺里的镇寺之宝,从不示人。

顾炎武并不气馁,他在寺外的破庙住下,每天帮着寺里打扫庭院、挑水劈柴。

一日,方丈看到顾炎武在整理古籍时,不小心碰倒了烛台,却不顾自身安危,先护住古籍。方丈大为感动,终于同意让他翻阅古籍。

顾炎武如获至宝,对方丈说道:“多谢方丈成全,我定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他日夜研读,从中获得了许多古音学研究的灵感。

在研读过程中,顾炎武遇到一处疑难,便去请教方丈:“方丈,此处关于古韵的记载,我有些疑惑,还望方丈指点一二。”方丈微笑着为他解惑,两人就古音学展开了一番深入探讨。

在漂泊的岁月里,顾炎武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反清志士。在山西,他与傅山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傅山钦佩顾炎武的学识和气节,顾炎武也欣赏傅山的豪爽和侠义。

傅山举起酒杯,目光坚定地说:“宁人,这天下虽被清廷暂时统治,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的正义不灭,终有一天,能恢复大明的江山。”

顾炎武也举起酒杯,点头道:“傅兄所言极是,我们不能放弃,要继续寻找机会。哪怕前路荆棘密布,我们也要为后世子孙闯出一条光明大道!就算希望再渺茫,我们也要坚守心中的道义。”

傅山接着说:“我听闻南方还有不少义士在暗中筹备,咱们要是能联合起来,定能成一番大事。”

顾炎武眼睛一亮:“傅兄,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若能联络各方,里应外合,说不定真能给清廷致命一击。”

后来,顾炎武又结识了李因笃。李因笃对经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两人常常在一起切磋学问,互相启发。他们还与其他反清志士一起,秘密商议反清复明的计划,虽然这些计划一次次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但他们从未放弃。

一次,他们计划联络各地义士,趁清军在北方兵力空虚时发动起义。他们秘密传递信件,筹备粮草和兵器。然而,就在起义前夕,一名叛徒向清军告密,清军提前布防,起义还未开始便宣告失败。

顾炎武满脸悲愤,却强撑着安慰众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失败只是暂时的,我们要总结经验,等待下次机会。只要我们还在,反清复明的火种就不会灭。”

李因笃握紧拳头:“对,我们绝不气馁,下次一定能成功。”

李因笃接着说:“这次是我们大意了,没想到出了叛徒,下次咱们一定要更加谨慎。”

顾炎武沉思片刻:“没错,人员筛选和保密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绝不能再给清廷可乘之机。”

有一次,顾炎武和李因笃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捕,藏身在一个山洞里。山洞又湿又冷,两人又饿又累,但他们依旧在黑暗中讨论着反清复明的策略。

顾炎武打趣道:“这山洞可比我住过的破庙还糟糕,不过等咱们成功了,这说不定还是个‘革命圣地’呢。”

李因笃被逗笑:“那到时候,可得好好给后人讲讲咱们在这里的‘艰苦岁月’。”在困境中,他们用乐观和信念支撑着彼此。

李因笃突然说:“宁人,我想到一个新的联络方式,或许能避开清廷耳目。”

顾炎武连忙追问:“快说来听听。”

李因笃详细阐述后,顾炎武点头称赞:“此计甚妙,这样一来,我们传递消息就安全多了。”

在游历和与朋友们的交流中,顾炎武的思想逐渐成熟。他开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撰写成《日知录》。他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在书中探讨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希望能唤起天下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每个人都应当为天下的兴衰负责。”顾炎武在书中写道。

同时,顾炎武对古音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古音学对于理解古代经典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是,他潜心研究,查阅大量资料,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着成《音学五书》。他在书中对古音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学者研究古音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流逝,顾炎武渐渐步入晚年。他选择定居在陕西华阴。这里“绾毂关河之口”,是兵家必争之地,便于观察天下形势。

在华阴,顾炎武继续着书讲学,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学生,他们慕名而来,聆听他的教诲。

康熙年间,朝廷多次征召顾炎武。先是开博学鸿儒科,希望他能入朝为官;后又邀请他参与修《明史》。

朝廷使者满脸堆笑,对顾炎武说:“顾先生,如今盛世太平,圣上求贤若渴,先生才华横溢,若能出山,定能为朝廷效力,名垂青史。”

顾炎武却脸色一沉,坚决道:“我乃大明子民,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我绝不会与清廷合作,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请回吧,莫要再提此事。”

使者仍不死心,劝说道:“先生,如今大清统治稳固,百姓安居乐业,顺应时代潮流,方为明智之举。这也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啊。”

顾炎武不为所动,拂袖而去:“我心向大明,至死不渝,莫要再扰我清净。我岂会为了荣华富贵,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家国。”

使者还想再劝,顾炎武回过头,目光如炬:“你不必多言,我心意已决,若再纠缠,休怪我不客气!”

最终,顾炎武在华阴悄然离世,享年七十岁。他的一生,都在为反清复明的理想而奋斗,为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而努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