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19章 兼爱非攻的墨子

世界名人史 第19章 兼爱非攻的墨子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在春秋末年,诸侯纷争,战火熊熊燃烧,天下苍生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墨翟降生于鲁国,彼时的鲁国虽保留着深厚的周礼文化传统,但也在列强的夹缝中艰难求存。

墨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求知欲,他踏入鲁国的学馆,沉浸于周礼的研习之中。他诵读经典,与师长们探讨礼仪的精髓,在儒学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学养深厚的青年。

他曾参与鲁国的祭祀典礼,对每一个礼仪细节都严谨对待,期望能从这些古老的仪式中寻得治世之法。

然而,在他深入民间,目睹农夫们终年辛勤劳作却仍食不果腹,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状后,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他开始反思儒家学说,意识到那些繁文缛节在现实的苦难面前是如此无力。于是,墨子毅然决然地告别了儒家,背上行囊,踏上了游历四方的征程。

他的足迹遍布中原大地,东至海滨,西入深山,南至蛮夷之境,北达燕赵之地。在旅途中,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有能工巧匠,向他传授各种技艺与器械制造之法;有民间贤达,与他分享各地的风土人情与民生疾苦。

他曾在宋国的工坊中,学习改进守城器械的工艺;在卫国的市井里,与智者辩论关于公平与正义的理念。

在不断的探索与交流中,墨子汲取了多元文化的精华,融合自己对世间的深刻洞察,创立了墨家学派,其核心“十论”犹如济世良方,旨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一日,墨子正在鲁国的居所与弟子们讲学,一名弟子匆匆赶来,面色凝重地禀报:“夫子,楚国正在大规模征集工匠,打造云梯等攻城利器,矛头直指宋国。”

墨子听闻,心中一紧,宋国乃礼仪之邦,且多为平民百姓,若遭楚国铁骑践踏,必定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他当即决定,亲赴楚国,阻止这场战争。

墨子简单收拾行囊,未及与家人过多道别,便踏上了南下之路。他日夜兼程,穿越山林荒野。途中,他遭遇狂风暴雨,山路泥泞难行,不慎滑倒受伤,弟子们赶忙上前搀扶,关切道:“夫子,您受伤了,不如先找个地方歇息。”

墨子却摆摆手,坚定地说:“不可,每多耽搁一刻,宋国便多一分危险,我等必须尽快赶到楚国。”说罢,他只是撕下衣衫简单包扎,便又继续赶路。饿了,便采摘野果充饥;渴了,就捧起山泉解渴。历经十日十夜的艰难跋涉,他终于抵达了楚国郢都。

墨子不顾旅途劳顿,径直前往公输般的居所。彼时公输般正在工坊中,对着初具规模的云梯模型面露得意之色。

墨子见到公输般,未及寒暄,便直言道:“公输先生,您可知道,您所造的云梯将成为宋国百姓的夺命凶器。楚国若以此攻宋,必将血流成河,无数家庭将因此破碎。”

公输般微微一怔,随即回应道:“我只是奉命行事,楚国欲扩疆土,宋国便是目标,这是大势所趋,你我又能如何?”

墨子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公输先生,您技艺精湛,本可成为造福百姓的巨匠,如今却助楚国行侵略之事。您可曾想过,战争中死去的百姓,他们也有父母妻儿,他们的痛苦难道您能漠视?”公输般沉默不语,似有动摇。

见此情形,墨子趁热打铁,请求公输般带他面见楚王。楚王高坐朝堂之上,两旁文武大臣林立,尽显威严。

墨子踏入朝堂,昂首挺胸,不卑不亢地行礼后,便开始陈述利害:“大王,楚国地大物博,兵强马壮,此乃众人皆知。然宋国虽小,却城墙坚固,且百姓团结一心。若楚国执意攻宋,且不说胜负难料,单是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便是巨大的消耗。即便攻下宋国,也会因战争创伤而难以长久统治,反而可能陷入他国的围攻之中。”

楚王不屑地一笑:“哼,楚国之师,战无不胜,岂会惧那小小宋国。”

墨子见状,提出与公输般进行一场模拟攻守演练。

在演练场上,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墨子解下衣带,置于地上当作城墙,又拿起木片作为防御器械。

公输般则指挥着各种攻城器具,云梯缓缓升起,似要冲破云霄;撞车气势汹汹地向前推进。

墨子不慌不忙,巧妙地指挥着防御,或用木片抵挡云梯,或破坏撞车的冲击。

公输般见云梯受阻,又派出钩车,试图破坏墨子的“城墙”,墨子则以绳索化解。

几个回合下来,公输般的攻城之法均被墨子一一破解。公输般额头冒汗,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最后,公输般咬咬牙,低声对墨子说:“我有一法可破你,只是不想说。”

墨子淡然一笑:“公输先生,您无非是想杀我以绝后患。但您可知,我已派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带着守城器械前往宋国,即便我今日死于此地,楚国也绝无胜算。”

楚王在一旁目睹全程,心中明白攻宋之举难以成功,无奈之下,只好放弃计划。

此后,墨子声名远扬,但他并未停歇。他前往齐国,一路上看到齐国百姓因赋税繁重而愁眉不展,便知齐国亦有隐患。他在齐国广收门徒,许多有志之士纷纷追随。

当时齐国欲攻打鲁国,墨子心急如焚,求见齐大王。在朝堂之上,他言辞恳切:“大王,齐国若攻鲁,虽可能一时得利,但鲁国百姓必拼死抵抗,齐国也会损兵折将。且此举会打破诸侯间的平衡,引发他国的不安与干涉,齐国将陷入四面树敌之境。”

齐大王面露犹豫之色,说道:“墨先生,鲁国近年势力渐长,若不加以遏制,恐日后对齐国不利。”

墨子赶忙回应:“大王,以战止战并非良策,齐国可与鲁国修睦,共同发展农商,如此两国百姓皆能受益,何乐而不为?”

齐大王陷入沉思,片刻后又道:“可是鲁国有诸多资源,若为齐国所有,必能增强齐国国力。”

墨子进一步劝说道:“大王,若齐国以武力夺取鲁国资源,其他诸侯必生畏惧之心,联合起来对抗齐国。到时齐国不仅难以消化鲁国资源,还会陷入战争泥潭,得不偿失啊。”齐大王听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为阻止战争,墨子派弟子胜绰前往齐将项子牛军中,期望他能宣扬墨家“非攻”思想。

然而,胜绰却未能坚守信念,三次随项子牛攻打鲁国。墨子得知后,痛心疾首,派弟子高孙子面见项子牛,高孙子见到项子牛,说道:“将军,胜绰违背我墨家道义,助战攻鲁,此等行径实在有辱师门,望将军将其辞退,莫要让他再为恶事。”

项子牛有些不悦:“胜绰在军中亦有战功,为何要辞退?”

高孙子据理力争:“将军,墨家以非攻为要旨,胜绰此举已与墨家理念相悖,若留他在军中,恐有损将军声誉。他本是去劝阻战争,如今却成了战争的帮凶,这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将军与墨家有勾结?”

项子牛皱了皱眉头,思考片刻后说道:“那我且先将他调离前线,再做处置。”

高孙子严肃地说:“将军,此非长久之计,胜绰若继续留在军中,只会继续蛊惑人心,破坏墨家与将军的名声。”

项子牛无奈,只好点头:“好吧,我便辞退他。”

墨子客居楚国鲁阳时,听闻鲁阳文君欲攻打郑国。他急忙前往劝阻,见到鲁阳文君便说:“君上,攻打郑国,如同窃贼入室行窃,是不正义之举。郑国百姓何辜,要遭受战争之苦?”

鲁阳文君听后,虽有所触动,但仍未彻底放弃。不久后,鲁阳文君又以郑人杀君为由,欲再次兴兵。

墨子赶来,以比喻劝解:“君上,若有一家,父亲惩戒儿子,邻居却持棍殴打,这邻居难道不是无理取闹?郑国之事,应由郑人内部解决,您出兵只会让更多无辜者受害。”

鲁阳文君皱着眉头问道:“那依先生之见,郑国杀君之罪就可不追究?”

墨子回答道:“君上,郑国自会依其国法处置,他国不应贸然干涉,否则只会引发更多战乱与仇恨。君上若出兵,是为不仁;若因他国之事而劳民伤财,是为不义。君上乃贤明之主,当不会行此不仁不义之事。”鲁阳文君听后,终于醒悟,放弃攻郑。

在齐国,墨子曾与道家学派的一位智者相遇。道家智者见墨子风尘仆仆,四处奔走,便笑道:“墨翟,你如此忙碌,妄图改变这乱世,岂不知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何必强求?”

墨子正色道:“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然若任由诸侯纷争,百姓受苦,这难道也是自然之道?我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念,虽知艰难,却不能坐视不理。”

道家智者反驳道:“你以人力对抗诸侯之势,犹如以卵击石,且你倡导兼爱,爱无差等,这违背人伦天性。”

墨子回应:“若人人只爱自己与亲近之人,那世间岂不是充满纷争与仇恨?兼爱虽难,却是止战息争的根本。”两人争论许久,虽未互相说服,但都对彼此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卫国,墨子又与儒家的一位学者相遇。那儒家学者拱手行礼后,略带质疑地说道:“墨先生,听闻你倡导兼爱,可这世间本就有亲疏贵贱之分,若爱无差等,岂不乱了纲常?”

墨子坦然回应:“兄台此言差矣,如今战乱频繁,正是因为人们只偏爱自己亲近之人,才会对他人心怀敌意,纷争不断。兼爱意在让众人平等相待,如此方能消弭仇恨,让天下太平啊。”

儒家学者皱眉反驳:“我儒家讲究仁爱,由亲及疏,循序渐进,这才符合人伦常理,你那兼爱太过理想化,根本难以施行。”

墨子笑道:“兄台觉得难,是因还未看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伤痛,若人人都能突破亲疏界限,心怀大爱,天下怎会不宁?”两人你来我往,各执一词,周围也围聚了不少人在旁聆听,时而点头,时而思索。

后来在楚国,墨子遇到了法家的一位谋士。法家谋士看着墨子,直言道:“墨先生,你四处奔走劝和,可在这乱世,唯有严刑峻法、强兵富国才能让国家立足,你那些仁爱之说,太过软弱了。”

墨子目光坚定,说道:“严刑峻法虽可一时约束众人,却难以让人心悦诚服。我墨家主张以爱为本,兼爱非攻,让各国相互关爱,不起战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自然能长治久安,又何须靠严苛法令来压制呢?”

法家谋士冷笑道:“哼,人性本恶,若无严厉律法,人们怎会守规矩?你那兼爱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墨子正色说道:“人性善恶并非绝对,若以爱引导,给予众人平等的关怀,人们自会向善,远比靠刑罚威慑来得长久且稳固呀。”两人争辩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但这番对话却让在场众人对不同的思想有了新的认知。

楚惠王五十年,墨子带着满心的希望与治国良策来到楚国。他精心撰写书卷,求见楚惠王。

然而,楚惠王见墨子面容沧桑、衣着朴素,便以其年老为由,拒绝了他的进献。

鲁阳文君得知后,惋惜地对楚惠王说:“大王,墨子乃大贤之人,他的思想若能施行,楚国将大兴。您如此轻视,实乃失士之举。”

楚惠王听后,略有悔意,命鲁阳文君追封墨子。但墨子坚守原则,他认为自己所求并非赏赐,而是天下太平,于是拒绝而去。

在那个乱世之中,墨子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带领墨家弟子奔走于各国之间。他们为弱小国家提供军事援助与防御指导,为百姓传授生产技艺与生存之道。

无论是面对强国的威压,还是在困境与质疑的漩涡之中,墨子都未曾动摇。他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的时代中为无数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的故事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不息,成为后人追求和平、正义与智慧的不朽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