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36章 雄图霸业刘彻

世界名人史 第36章 雄图霸业刘彻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崩逝,未央宫沉浸在一片肃穆哀伤之中。年仅16岁的刘彻,身着素白丧服,眼神却透着坚毅与憧憬,登上了大汉皇位。灵堂内外,大臣们交头接耳,揣测着新帝的治国方向。

刘彻深知,窦太后权势如日中天,她对黄老之术的执着,与自己以儒术革新的志向格格不入,成为横亘眼前的巨大阻碍。

初登大宝,刘彻便急于施展抱负。他将赵绾、王臧等儒臣招致麾下,在未央宫的偏殿内,君臣几人围坐,商讨建明堂、行封禅等大典事宜。

刘彻目光灼灼,率先开口:“如今大汉国力渐盛,朕欲通过建明堂、行封禅,昭告天下大汉的文治武功,彰显我朝顺应天命,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赵绾立刻起身,拱手说道:“陛下圣明!此举正合时宜,可让百姓明礼义,使四方蛮夷敬畏,实乃弘扬大汉国威的良策。”

王臧也附和道:“陛下,儒家之道,能让万民归心,国家昌盛,此等大典,定能开启我大汉盛世。”刘彻听后,满意地点点头。

然而,消息很快传入窦太后耳中。她在长乐宫中大发雷霆,即刻召刘彻前来。殿内气氛压抑,窦太后怒目而视:“彻儿,你刚登基,便听信那些儒生的馊主意,妄图更改祖宗成法。黄老之术,让大汉休养生息,历经数代积累才有今日之局面,你怎能轻易摒弃?”

刘彻赶忙跪地,恭敬却坚定地回答:“皇祖母,时代不同了,如今大汉需要积极进取,以儒术治国,方能长治久安。”

窦太后拍案而起:“大胆!你小小年纪,懂什么治国理政!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岂是你能随意更改的?此事休要再提!”

刘彻心中愤懑,却只能低头应道:“孙儿谨遵皇祖母教诲。”

不久,窦太后以蛊惑君心之名,将赵绾、王臧下狱。狱中,赵绾神情黯然,对王臧说:“我们一心为陛下,为大汉,推行儒术,革新政治,没想到却落得如此下场。”

王臧长叹一声,无奈道:“只怪我们低估了阻力,陛下如今也无能为力,只盼日后陛下能有机会实现抱负。”说罢,两人相对而泣,最终含恨自杀。

刘彻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却只能默默蛰伏,等待时机。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薨逝。刘彻在太后葬礼上,表面悲痛万分,内心却暗喜亲政时机已到。

葬礼结束后,他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国事。刘彻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说:“如今诸侯势力膨胀,在封地内肆意妄为,无视朝廷诏令,严重威胁我大汉江山。朕欲采取措施削弱诸侯,众卿有何良策?”

主父偃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有一策,名为推恩令。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子弟可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这些列侯归郡统辖。如此,诸侯封地越分越小,势力自然削弱,且他们子弟皆感恩陛下,可谓一举两得。”

刘彻听后,眼前一亮,点头称赞:“此计甚妙!既能削弱诸侯,又能彰显朕之仁德。众卿以为如何?”

大臣汲黯面露担忧,进谏道:“陛下,此策虽好,但诸侯向来骄横,恐会心生怨恨,起兵反抗,还望陛下三思。”

刘彻神色坚定,目光扫视群臣:“朕意已决!若不除此隐患,大汉永无宁日。朕已做好万全准备,若诸侯敢反叛,定要他们有来无回!”于是,推恩令正式颁布。

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刘彻决定设立十三州部刺史。朝堂上,他对大臣们说:“地方官吏的治理关乎百姓福祉,朕欲设刺史巡查各州郡,各位爱卿可推荐合适人选。”

大臣们纷纷举荐贤能之士。人选确定后,刘彻在宣室殿召见这些即将赴任的刺史。他一脸严肃地训诫道:“你们身负重任,此去各州郡,要明察秋毫,将地方官吏的所作所为如实奏报。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为准则,对那些鱼肉百姓、贪污**之徒,绝不姑息迁就。朕赋予你们监察大权,你们务必兢兢业业,为朕守护好这大汉的每一寸土地。若有懈怠失职,朕定严惩不贷!”

刺史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放心,臣等愿肝脑涂地,不负陛下重托!”

经济上,私铸钱币乱象丛生,盐铁被豪强大族垄断,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公元前113年,刘彻在朝堂上提出应对之策:“如今民间私铸钱币泛滥,市场混乱,盐铁之利又被豪强大族把控,致使国家财政吃紧。朕决定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并实行盐铁官营,众卿意下如何?”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有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陛下,盐铁官营恐会引发豪强大族的抵制,导致市场物价波动,影响民生,还望陛下慎重考虑。”

刘彻皱了皱眉头,坚定地说:“盐铁乃国家经济命脉,怎能任由豪强大族肆意操控?国家掌控盐铁,既能稳定物价,又能充盈国库,如此利国利民之事,朕意已决。”

此时,商人卜式上书愿捐家财助边。刘彻召见卜式,好奇地问:“你乃商人,为何愿意捐出如此多的家财资助边疆战事?”

卜式恭敬地回答:“陛下圣明,匈奴屡屡犯边,边疆百姓受苦,国家有难,小人虽为商贾,也愿尽一份绵薄之力,为陛下分忧。”

刘彻大为赞赏:“如你这般深明大义的商人,实乃大汉楷模。朕定要重赏你,以激励更多人爱国报国。”

文化上,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刘彻深以为然。公元前136年,太学落成,刘彻亲临视察。他漫步在校园中,看到学子们专心研习儒家经典,便走进一间教室,询问一位正在诵读的学子:“你为何选择研习儒家经典?”

学子赶忙起身,行礼后回答:“陛下推行儒术,兴办太学,让我等有机会学习圣贤之道。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乃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根本,学生希望学成后能为陛下效力,为大汉的繁荣贡献力量。”

刘彻微笑着点头:“好,希望你们都能勤奋钻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日后为大汉的兴盛添砖加瓦。”

军事上,匈奴长期侵扰大汉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公元前133年,刘彻在未央宫的议政殿与大臣们商议对抗匈奴之策。

刘彻神情严肃地说:“匈奴屡屡侵犯我大汉边境,朕决定主动出击,在马邑设伏,诱敌深入,一举歼灭匈奴主力,众卿以为此计可行否?”

大行令王恢率先表态:“陛下,此计甚妙!匈奴向来骄横,此次若能成功设伏,必能重创匈奴,扬我大汉国威。”

御史大夫韩安国却面露担忧:“陛下,匈奴人狡猾多疑,此计风险极大,若稍有不慎,计划泄露,我军恐会陷入险境,还望陛下三思。”

刘彻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说:“朕意已决!匈奴长期为患,若不主动出击,边境百姓永无宁日。此次行动,朕已做好充分准备,务必让匈奴知道我大汉的厉害!”

然而,马邑之谋因消息泄露而失败,刘彻愤怒不已,但他咬牙说道:“此次虽未成功,但汉匈之间的战争已经打响,朕绝不罢休,定要让匈奴付出惨痛代价!”

公元前129年,卫青迎来首次出征。刘彻在长安城的校场为他送行,亲手将佩剑赐予卫青,语重心长地说:“卫青,此次出征,你肩负重任,朕相信你的能力,定要让匈奴见识我大汉铁骑的威风。”

卫青单膝跪地,接过佩剑,坚定地说:“陛下放心,臣愿效死力,不捣毁匈奴巢穴,誓不还朝!”

卫青不负众望,直捣龙城,取得大捷。捷报传回长安,刘彻欣喜若狂,在朝堂上兴奋地说:“卫青真乃朕之虎将!此役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朕要重赏卫青及全体将士!”

公元前121年,年轻的霍去病请缨出征。刘彻召见他,问道:“去病,此次让你独自领军出征,你可有信心?”

霍去病英姿飒爽,抱拳答道:“陛下,臣愿率八百骑兵,深入敌境,斩获匈奴首级,为大汉立下战功!”

刘彻大笑:“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你,期待你凯旋而归。”

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走廊,大获全胜,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刘彻对霍去病的战功极为赞赏,在朝堂上夸赞道:“霍去病年纪轻轻,却英勇无比,屡立奇功,真乃我大汉的少年英雄!”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爆发前夕。刘彻在宫中召见卫青和霍去病,神情凝重地说:“此次漠北之战,是与匈奴的生死决战,关乎大汉的存亡。二位爱卿可有破敌之策?”

卫青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臣计划正面佯攻,吸引匈奴主力,再派精锐骑兵迂回包抄,断其退路,一举歼灭。”

霍去病接着说:“陛下,臣愿率轻骑深入大漠,寻找匈奴单于主力,速战速决,彻底击垮匈奴。”

刘彻听后,满意地点点头:“好,朕相信你们的能力。此次出征,朕将举国之力支持你们,务必让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远遁。捷报传来,刘彻激动得热泪盈眶:“大汉雄威,威震天下!朕要让全天下都知道,我大汉不可侵犯!”

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刘彻在未央宫召见张骞。他紧紧握住张骞的手,嘱托道:“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路途遥远,危险重重,但关乎大汉的安危,你务必完成使命,与大月氏达成夹击匈奴的协议。”

张骞坚定地说:“陛下放心,臣纵使千难万险,也定不负陛下重托,打通与大月氏的联系。”

张骞在途中不幸被匈奴扣押,一扣就是十年。逃脱后,他继续西行,终于到达大月氏。

归来后,张骞向刘彻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刘彻听得入神,感慨道:“西域之地,如此广袤,物产丰富,朕定要加强与西域的联系,让大汉的影响力远播。”

此后,刘彻大力发展海上交通。在山东沿海的港口,庞大的船队准备启航。刘彻站在岸边,望着即将远航的船只,对身旁的大臣说:“朕要让大汉的丝绸、瓷器等特产远销海外,与各国互通有无,让大汉的威名远扬四海。”

大臣们纷纷附和:“陛下圣明,大汉必将在陛下的治理下,成为万邦来朝的强国。”随着海上贸易的日益频繁,“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然而,晚年的刘彻却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巫蛊之祸爆发,奸人江充利用刘彻的迷信,构陷太子刘据。刘据无奈之下,起兵诛杀江充,却兵败自杀。

当刘彻听到那令人震惊的消息——太子竟然已经死去时,他只觉得自己仿佛被一道惊天巨雷直直劈中一般,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片刻之后,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从他心底猛地升腾而起,瞬间席卷了他的全身。

只见他双目圆睁,满脸怒容,胸膛剧烈起伏着,口中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咆哮:“江充这个卑鄙无耻、阴险狡诈的奸贼!他竟然敢设计陷害朕的太子,简直罪大恶极,不可饶恕!朕绝对不会放过他和他那一帮党羽,一定要将他们全部绳之以法,满门抄斩,以慰吾儿在天之灵!”

但无论怎样,太子已死,无法挽回。刘彻悔恨不已,修建思子宫,他常常独自在思子宫中徘徊,喃喃自语:“太子,是父皇对不起你,是父皇的多疑,害了你啊……”

公元前89年,历经沧桑的刘彻深刻反思自己的一生。他在朝堂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读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大臣们听后,纷纷跪地,感动得热泪盈眶。

刘彻以这份罪己诏,为自己的统治画上了一个虽有遗憾却不失伟大的句号,也为大汉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