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52章 走遍万水千山郦道元

世界名人史 第52章 走遍万水千山郦道元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开国,经明元帝、太武帝等几代君主开疆拓土与治理,国力渐强。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范阳涿州的郦氏家族,迎来一个男婴诞生,家人满怀期许,为其取名道元。

郦道元自幼便对山川地理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兴趣。家中长辈围坐,讲述远方的奇山异水时,小郦道元总是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听得入神,小小的心灵被那些瑰丽的描述深深吸引。稍大一些,他便缠着家人带他去附近的山川游历。

“阿爹,我想去看看外面的大山大河,听说那拒马河可壮观啦!”小郦道元扯着父亲的衣袖,满脸期待。

父亲笑着摸摸他的头:“等你再长大些,定让你去见识见识。”

十岁那年,在一位年长仆人的陪同下,他第一次踏上稍远的行程,前往拒马河。彼时交通极为不便,他们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路旁荆棘丛生。小郦道元的衣衫被划破了好几处,可他毫不在意,满心都是对拒马河的期待。

“李伯,这拒马河到底还有多远呀?”小郦道元一边用手拨开挡路的枝条,一边急切地问道。

老仆人李伯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公子,快啦,翻过前面那座小土坡,应该就能看到啦。”

终于抵达拒马河,小郦道元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河水清澈见底,水流湍急,河中的石头和游鱼清晰可见。他蹲在河边,伸手触摸河水,感受着水流的冲击。这时,一位在河边洗衣的妇人好奇地看了他一眼。

郦道元礼貌地问道:“阿婆,这拒马河一直都这么好看吗?”

妇人直起腰,笑着说:“孩子,拒马河好看是好看,可到了夏季雨水多的时候,河水就会猛涨,周边的村子都得小心防范水患呢。”

郦道元认真地点点头,将这些记在心里,小小的脑袋里已经开始思索着河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北魏太武帝时期,国家昌盛,对外战事频繁,版图不断扩大。这让郦道元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愈发强烈。成年后的郦道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远行之路。他听闻黄河气势磅礴,便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一路上,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道路崎岖不平,尘土飞扬。有时,突如其来的狂风会刮得人睁不开眼,暴雨倾盆而下,浑身湿透却找不到避雨之处。干粮用尽时,他只能向沿途的农户求助。

“老人家,我是从远方来的旅人,干粮已经吃完了,能否给我些吃的,我愿用财物相换。”郦道元站在一户农户家门口,诚恳地说道。

屋内走出一位老者,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说道:“看你这模样,是个读书人吧。出门在外不容易,快进来,吃的东西我们还是有的,财物就不必了。”

郦道元感激不已,“老人家,您的恩情我记下了,日后若有机会,定会报答。”

有一回,他误入一片荒野,天色渐暗,四周寂静得可怕,隐隐约约还能听到野兽的嘶吼声。郦道元心中虽有些害怕,但他告诉自己要冷静。他找了一处相对安全的山壁,背靠着山壁休息,手中紧紧握着防身的匕首,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可不能慌,我定能熬过这一夜。”郦道元小声给自己打气。

终于,熬过了漫长的黑夜,迎来了曙光,他又继续踏上前往黄河的路途。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站在了黄河岸边。

黄河水汹涌澎湃,浊浪排空,如千军万马奔腾呼啸。他沿着河岸行走,仔细观察河水的流速、流向,记录下河道的宽窄变化。

他向一位正在整理渔网的渔夫打听:“大哥,这黄河的汛期一般在什么时候呀?”

渔夫停下手中的活,说道:“一般在夏季,雨水多的时候,黄河水就像发了疯似的,我们这些靠河为生的人,只能提前做好准备。有时候水来得太急,我们的渔船都得遭殃。”

郦道元又问:“那您知道黄河有什么传说吗?”

渔夫来了兴致,绘声绘色地说:“传说黄河里住着水神,要是触怒了他,河水就会泛滥成灾。所以我们每次下河捕鱼,都要先拜一拜,祈求平安。有一回,村里有个愣头青,捕鱼前没拜水神,结果船刚到河中央就被一个大浪打翻了,还好人最后救回来了。”

郦道元认真地将这些话语记录下来,心中对黄河的认知愈发丰富。

之后,郦道元听闻长江的壮丽与温婉,便又背上行囊,奔赴南方。当时的南北局势虽有交流,但仍存在诸多不便。郦道元一路过关隘、渡江河,遇到了不少阻碍。

在经过一处关卡时,士兵对他的身份有所怀疑,将他扣留了几日。

“你这人行踪可疑,带着这么多书籍和笔记,到底是何目的?”关卡士兵一脸警惕地问道。

郦道元耐心解释:“军爷,我是一介书生,痴迷于山川地理,这些年一直在各地游历,记录山河风貌。这些笔记都是我多年的心血。我从黄河之畔一路走到这里,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想着能给后人留下些有用的东西。”

士兵们半信半疑,郦道元便向他们讲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展示自己所记录的地理知识。

“你们看,这是我记录的黄河的水势,不同季节河水的颜色和流速都不一样;还有这长江沿岸的奇特地貌,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不同的百姓,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从这里的风土人情能看出,地域与河流的关系十分紧密……”

经过一番交流,士兵们对郦道元的学识深感佩服,最终放他通行。

长江的景色与黄河截然不同,江面宽阔平静,两岸青山连绵,绿树成荫。他乘船顺流而下,感受着江风拂面,观察着江岸的地形地貌。他看到江边的村落,人们依水而居,以渔业和农业为生。他与村民们交谈,了解到长江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位老者告诉他:“每年的特定时节,长江中会出现一种珍稀的鱼,当地的渔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后才出海捕捞。”

郦道元好奇地问:“那祭祀仪式都有哪些讲究呢?”

老者笑着说:“仪式前,大家要先沐浴斋戒,然后带着祭品到江边,由村里最年长的人主持,祈求江神保佑我们捕到鱼,也保佑我们平安归来。祭品得是最新鲜的瓜果、最肥美的牲畜,大家都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敬江神。”

郦道元不仅记录下这些内容,还参与到祭祀仪式的筹备中,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习俗。

“老人家,我能帮着准备祭品吗?想多了解咱这的习俗。”郦道元主动请缨。

老者欣然应允:“好嘞,看你这娃对咱这事儿上心,就带你一起。你去帮着挑挑那最新鲜的瓜果,可得仔细着。”

在长期的游历中,郦道元发现,当时的地理书籍《水经》虽记载了众多河流,但内容过于简略,无法满足人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入了解。于是,他决心为《水经》作注。

回到家中,郦道元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当时北魏的藏书虽不如后世丰富,但郦道元四处寻觅,从官方藏书阁到民间藏书大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官方藏书阁,他与一位老学者探讨:“先生,我在研究中发现,关于洛水的源头,不同的古籍记载有所差异,不知您有何见解?”

老学者捋了捋胡须,说道:“这洛水源头的说法,确实存在争议。有的古籍说源自北方的山谷,有的则称出自南方的山溪。你不妨多参考几本古籍,再结合实地考察,或许能找到答案。你看这《山海经》中记载的山川脉络,与《汉书·地理志》中的说法就不太一样。”

郦道元点头称是,“多谢先生指点,我定会仔细考证。我打算再去洛水周边走一趟,看看能否找到确切的源头。”

为了获取更准确的资料,他再次踏上旅途,足迹遍布北方各地。在太行山深处,他为了确定一条河流的源头,在山林中艰难跋涉,被荆棘划破了衣服,划伤了皮肤,但他毫不在意。

山中常有猛兽出没,有一次,他远远地看到一只斑斓猛虎,吓得他躲在树后许久。待老虎离开后,他才继续前行。终于,在一处山坳中,他找到了那条清澈的溪流,确定了它就是河流的源头,心中充满了喜悦。

经过多年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部巨着。他带着书稿四处奔走,希望能将这部着作流传下去。他拜访了许多学者和藏书家,向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些学者对他的着作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记载过于详尽,有悖于传统的地理观念。

“郦先生,你这书中记载太过繁杂,传统地理志可不兴这样写。这地理之事,向来简洁为要,你这般包罗万象,反倒失了重点。”一位学者皱眉说道。

郦道元耐心解释:“先生有所不知,我多年游历四方,实地考察,发现河流山川与周边的人文、历史紧密相连,详尽记录方能展现全貌。您看,这是我在黄河边记录的,当地百姓靠着黄河水灌溉农田,发展出独特的农耕文化;在长江畔看到的,江上的渔民有着代代相传的捕鱼技艺和独特的信仰。唯有如此,后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这大好河山啊。而且,不同古籍对同一条河流的记载多有出入,我通过实地走访,去伪存真,才能给后人留下准确无误的资料。”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水经注》的价值。

郦道元不仅在地理研究上成就斐然,在仕途上也颇有作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郦道元步入官场,为官清正,执法严峻。

在担任御史中尉期间,京城洛阳的权贵们横行霸道,不把律法放在眼里。其中,一位宗室贵族元某仗着自己的身份,强占民田,欺压百姓。百姓们敢怒不敢言。

郦道元得知此事后,立即展开调查。他不畏权贵的威胁,深入民间收集证据。他乔装成普通百姓,混入百姓中间,倾听他们的哭诉,记录下元某的种种恶行。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他多次遭到元某爪牙的跟踪和威胁,但他毫不退缩。有一次,他险些被元某的人抓住,好在他机智地躲进了一个小巷,才逃过一劫。

“站住!你到底是何人,为何一直在这打听事儿?”元某的爪牙大声呵斥。

郦道元佯装害怕:“大哥,我就是个普通百姓,家里地被占了,日子过不下去,想找点活儿干,听大伙说这儿事儿多,就来问问。”待爪牙离开,他才长舒一口气,继续自己的调查。

经过一番艰苦的调查,郦道元将宗室贵族的罪行一一查实。在朝堂之上,他慷慨陈词,列举出元某的种种恶行,要求依法严惩。

“陛下,元某强占民田,致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所。为了扩建自家的园林,他强行驱赶村民,烧毁房屋;在那片强占的土地上,原本肥沃的农田如今荒废,百姓们辛苦积攒的家业毁于一旦。其恶行累累,国法难容,必须严惩以正朝纲,还百姓公道!”郦道元义正言辞,情绪激动,眼中满是愤怒与正义。

皇帝见状,也不得不下令惩处。这件事让郦道元声名远扬,百姓们对他称赞有加,但也让他在权贵阶层中树敌众多。

后来,郦道元被派往鲁阳郡担任太守。鲁阳郡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百姓生活困苦。郦道元到任后,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他发现当地水利设施陈旧,农田灌溉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于是,他决定兴修水利工程。他亲自勘察地形,规划水渠的走向。在施工过程中,他经常到现场监督,与工匠们一起劳作。

一开始,工匠们对他这个太守亲自参与劳作感到惊讶,但看到郦道元认真的态度,都深受鼓舞。

“太守,您怎么亲自来了,这活儿我们干就行。”一位工匠说道。

郦道元笑着回应:“这水利工程关乎大家生计,我怎能置身事外,大伙一起干,也能早日完工。我看这地基得打得再深些,才能稳固,大家觉得呢?”

工匠们纷纷点头,“太守说得对,我们这就照着做。”

百姓们看到太守如此尽心尽力,也纷纷加入到工程建设中来。但在工程进行中,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郦道元四处奔走,向上级申请资金,同时发动当地的富户捐款。有一些富户不愿意捐款,郦道元便亲自上门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张员外,这水利工程一旦建成,不仅能让农田丰收,咱鲁阳郡的百姓生活也好起来,您看能否出份力?这工程建成后,您家的农田灌溉也更有保障,往后年年都能有好收成。”郦道元诚恳地说。

张员外面露难色:“太守,我这手头也不宽裕啊。最近生意上亏了些钱,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银子。”

郦道元耐心劝道:“张员外,您在鲁阳郡德高望重,这工程成了,往后受益的是咱全郡的人,您的善举大伙也都会记在心里。要不这样,您先捐一部分,剩下的等工程完工后,您收成好了再补上。而且,工程完工后,郡里的商业也会跟着繁荣起来,您的生意说不定也能借此机会翻身。”

经过他的努力,终于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条新的水渠建成了,清澈的河水引入农田,干涸的土地得到了灌溉。

郦道元还向当地百姓宣传先进的农业技术。他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为大家讲解如何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承诺给予一定的奖励。

“乡亲们,这新的选种方法能让庄稼长得更壮实,收成更好,大家不妨试试。开垦荒地还有奖励,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这新种子耐旱抗虫,种下去能省不少心。施肥也有讲究,不同的庄稼要用不同的肥料,用量也得把控好。”郦道元热情地向大家介绍。

老农也在一旁补充:“大伙听太守的没错,我种了一辈子地,这些方法都是经过验证的。按照太守说的做,准没错。”

在他的努力下,鲁阳郡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着改善,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足起来。然而,郦道元的改革触动了一些地方豪强的利益,他们对郦道元恨之入骨,与之前在京城得罪的权贵们勾结起来,伺机报复。

在一次外出巡查时,郦道元遭到了敌人的埋伏。面对重重包围,他毫不畏惧,手持长剑,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的随从们纷纷战死,他自己也身负重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奋力拼杀,试图突出重围。在战斗中,他的长剑折断了,但他依然捡起地上的石头,向敌人砸去。

“狗贼,今日就算拼了性命,也不会让你们得逞!我为百姓做事,无愧于心,你们这些恶徒,必将受到惩处!”郦道元怒吼道。

最终,郦道元倒在了血泊之中,一代英才就此陨落。但他留下的《水经注》,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