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7章 励精图治姬发

世界名人史 第7章 励精图治姬发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在商朝末年那如血残阳的余晖之下,纣王的统治似无尽黑夜,将大地笼罩得密不透风。苛政重赋如恶魔之爪,死死揪住百姓,使其于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哀鸿遍野,易子而食的人间惨象成为这片土地的常态。

而周国,在周文王姬昌的殚精竭虑、励精图治里,宛如一颗深埋于暗夜深处的种子,悄然积攒生机,萌发出微弱却坚韧的希望之光。

姬发,姬昌之子,承载家族荣耀与使命呱呱坠地,在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之中,茁壮成长为身姿挺拔、气宇轩昂的青年才俊,其双眸仿若燃烧的烈焰,那炽热的壮志豪情似能将这世间沉沉阴霾一举驱散。

姬发生得魁梧壮硕,仪表堂堂,双眸之中智睿与果敢之光交相辉映。自幼便沉醉于兵书战策的浩瀚海洋,如饥似渴地研习治国安邦之深邃韬略。常随父侯姬昌周旋于诸侯会盟的风云际会之间,于这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之上,他仿若一块磁石,广纳天下豪杰,与各路壮志凌云之士共绘宏伟蓝图,畅论天下大势。

太公望姜子牙,虽白发苍苍如霜雪覆顶,然智谋超凡,恰似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在姬发探寻前路的迷茫时刻,为其拨开迷雾,指引方向。

周公旦温文尔雅若美玉无瑕,心怀仁爱似春风化雨,对姬发忠心耿耿,矢志不渝,时刻伴随其侧,如得力臂膀,为其排忧解难。

召公、毕公等一众贤能之士,亦似璀璨星辰拱卫明月,紧密环绕在姬发身旁,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为周国的崛起与壮大倾尽全力,共谋发展宏图。

姬发初登王位那一日,晨曦初破云层,洒于朝堂之上,却未能驱散他心头凝重的阴云。他面色肃穆,环顾群臣,声若洪钟:“诸君,商纣暴虐无道,天下苍生苦其久矣。我周国承蒙上天眷顾,欲担起拯救万民于水火之重任,然前路荆棘丛生,艰险万分,诸君可有妙计良策?”

语毕,太公望姜子牙稳步上前,手捻长须,目光坚毅如铁:“大王,当务之急,在于富国强兵,广积粮草以充军资,勤练士卒使其精锐,同时遣使四出,联络诸侯,洞察天下风云变幻,以待时机。”

姬发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对太公所言的认同:“太公所言,切中要害,此事宜快马加鞭,万不可贻误。”

彼时,商朝已对周国的悄然崛起心生警觉,如芒刺在背。纣王心生毒计,将姬昌囚禁于羑里,妄图以此遏制周国蓬勃发展之势。

然姬昌于狱中忍辱负重,以非凡的坚毅与智慧推演周易,为周国未来的文化昌盛与战略布局奠定下坚如磐石的深厚基石。

姬昌在狱中,虽身处困境,却以蓍草为具,潜心钻研,将天地阴阳之理、世间变化之道融入其中,其推演之周易,不仅为周国日后治国理政提供了深邃的哲学思想,更在文化传承上成为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姬昌被囚期间,周国国内亦未因此乱了阵脚,姬发与诸大臣齐心协力,一面暗中筹备应对商朝可能的进一步打压,一面继续发展国内生产,训练军队,外交上也与一些亲近周国的诸侯保持紧密联系,互通消息,共商对抗纣王暴政之策。

他们时常在密室之中商议,姬发目光坚定:“父王虽被困,但周国不可一日松懈,我们要让父王知道,他的心血不会白费。”大臣们纷纷点头,各自领命而去。

虽而后姬昌终获释放,然商周之间的矛盾却如绷紧的弓弦,愈发尖锐,一触即发。为深入试探天下诸侯对周国的态度倾向,亦为精准洞悉商朝虚实强弱,姬发于即位次年,毅然决然地决定举行孟津观兵。

他身披战甲,威风凛凛,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孟津进发。一路上,百姓听闻姬发的正义之师前来,仿若久旱逢甘霖,纷纷扶老携幼,夹道相迎。那一双双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殷切期待与美好憧憬。

行至半途,一位老者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姬发马前,老泪纵横:“大王啊,您就是我们的希望之星,这苦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您一定要救救我们啊。”

姬发见状,迅速翻身下马,双手搀扶起老者,声音沉稳而坚定:“老人家放心,本王以天命为誓,定不会让百姓再受此磨难。”

大军继续前行,终抵孟津。只见黄河之水奔腾汹涌,如万马奔腾,滔滔不绝。而此时,一幕令众人惊愕不已的景象呈现在眼前:八百诸侯竟如百川归海,纷纷率部前来会合。

刹那间,孟津之地旌旗蔽日,遮天蔽日,号角齐鸣,声震九霄,仿若天地为之震颤。

姬发屹立高台之上,俯瞰台下士气高昂、阵容严整的将士,以及那前来归附的诸侯,心中豪情激荡,仿若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

他转身,凑近姜子牙低声问道:“太公,今日此景,足以证明纣王已失人心,然商朝根基尚存,公意下如何?”

姜子牙蹙眉沉思,良久,缓缓道:“大王,此刻若贸然兴兵伐商,胜负实难预料,不如暂且回师,养精蓄锐,静候天赐良机。”

姬发深吸一口气,昂首挺胸,朗声道:“传令,全军班师回朝!”

此次孟津观兵,虽未即刻燃起伐商战火,却让姬发对各方势力底细了若指掌,同时也成功检阅了自身军队的实力与士气,为日后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积累下弥足珍贵的经验与教训。

姬发归周之后,愈发勤勉有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国家治理的大业之中。他不顾王室尊贵之躯,亲自下到田间地头,与百姓们同沐风雨,并肩劳作。

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播撒五谷,且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确保农田灌溉无忧。在修建水利工程时,姬发亲自勘察地形,与工匠们探讨方案,他指着一处河道:“此处地势低洼,若筑堤于此,可引河水灌溉那片广袤农田,又能在雨季时防洪,诸位以为如何?”

工匠们纷纷点头称是,在姬发的带动下,百姓们踊跃参与,工程进展顺利。

在军队训练的校场上,他推陈出新,颁布新法,不仅着力强化士兵们的体能体魄,更注重提升其战术素养与战斗意志。他时常深入军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食则同桌,寝则同榻,以自身的言行鼓舞士气。

一日,在训练场上,姬发见一位年轻士兵的枪法略显生疏稚嫩,便毫不犹豫地亲自上前示范。他手持长枪,身姿矫健,一招一式皆显功力:“此招需刚柔并济,力与巧相辅相成,方能于战场之上克敌制胜。”士兵目睹姬发的高超技艺,心中满是崇敬,不禁连连点头。

与此同时,姬发在外交舞台上亦是长袖善舞,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那些对商朝心怀不满的部落和小国暗通款曲,建立起紧密联盟,使得商朝愈发孤立无援。

他曾派使者前往犬戎部落,送上厚礼,晓之以理:“纣王无道,天下共愤,我周国欲兴正义之师,若贵部落能与我等携手,推翻暴政,共享太平之日不远矣。”

犬戎部落首领深受触动,最终与周国结成同盟。他还与南方的一些小国互派使节,交流文化与技艺,促进了地区间的融合与发展。

岁月如流,商朝纣王的统治愈发昏庸无道,恰似一艘在狂风暴雨中迷失方向的破船,急速驶向覆灭的深渊。他大兴土木,建造奢华宫殿,耗费无数民力财力,只为满足一己私欲;又沉迷于酒色,荒废朝政,致使朝廷上下奸佞当道,忠良之士备受排挤迫害。

妲己惑乱宫廷,如妖姬祸水,怂恿纣王做出诸多荒诞不经之事,酒池肉林便是其罪恶见证,朝纲由此崩坏,社稷风雨飘摇。百姓们在他的残暴统治下,生活困苦不堪,仿若置身于无尽炼狱,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而此时,周国却在姬发的精心治理下,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光芒万丈。

终于,商周之间那决定命运的决战如暴风雨般来临。牧野之战前夕,姬发与纣王有了一次剑拔弩张的会面。

纣王站在那虽华丽却透着衰败腐朽气息的宫殿前,眼神中仍残留一丝傲慢与不屑:“姬发,你以为凭你小小周国就能撼动我大商根基?简直痴心妄想!”

姬发昂首挺胸,义正言辞,声若雷霆:“纣王,你倒行逆施,残害百姓,早已背离天道人心。我周国兴正义之师,只为替天行道,拯救苍生黎民。”

纣王怒极反笑,笑声中却难掩心虚:“哼,天道?朕乃天子,朕之言即为天道。”

姬发冷冷直视纣王,目光如炬:“你且看看这天下,百姓怨声载道,诸侯离心离德,你的商朝气数已尽,灭亡只在朝夕之间。”

纣王恼羞成怒,不屑地挥了挥手:“休得在此胡言乱语,朕的大军定能将你等蝼蚁之辈剿灭殆尽。”

牧野之战,风云变色,战火纷飞。周国的军队仿若猛虎出山,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冲向商军。

商军虽人数众多,看似阵容庞大,实则一盘散沙,乌合之众。其士兵大多是被纣王强行征来的奴隶和俘虏,心中本就对纣王满怀怨恨,怎会甘心为其卖命赴死?

两军刚一交锋,商军阵脚便如崩塌的堤坝,大乱不止,士兵们纷纷倒戈,转身投向周**队。

姬发见此天赐良机,毫不犹豫地率领精锐之师,如出鞘利剑,奋勇杀敌,径直冲入敌阵核心,其势不可阻挡。

在那硝烟弥漫、喊杀震天的战场上,姬发挥舞长剑,剑光照亮天际,他高声呼喊:“将士们,为了天下苍生不再受苦,为了太平盛世早日降临,杀!”其声雄浑激昂,如洪钟大吕,响彻整个战场,激励着周国将士们如汹涌潮水般奋勇向前。

纣王见大势已去,绝望地逃回朝歌,最终在鹿台之上,于熊熊烈火中结束了他罪恶滔天的一生,曾经盛极一时的商朝就此灰飞烟灭,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残垣断壁。

姬发率领大军踏入朝歌,望着这座曾经繁华无比如今却破败不堪的都城,心中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他即刻下令安抚百姓,打开粮仓,将巨桥仓的粮食如甘霖般散发给饥肠辘辘的百姓,让他们得以饱腹充饥。

同时,他减免赋税,轻徭薄赋,让百姓们能够休养生息,重拾生活信心,重建家园。

在众人的衷心拥戴下,姬发登基称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为缅怀父亲姬昌的丰功伟绩,他追封父亲为文王,以昭后世。

建国之后,姬发深知巩固统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日,姬发于朝堂之上,神色凝重地对周公旦与召公道:“二公,如今商朝虽已覆灭,但天下初定,人心惶惶,犹如一盘散沙,分封之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二位以为该如何布局谋划?”

周公旦拱手行礼,而后沉稳回道:“大王,可将王室至亲分封于战略要地,如将叔虞封于唐地,以镇北方边疆。此地乃抵御外族之要冲,叔虞素有贤能之名,定能保一方安宁。同时,对功臣亦不可薄待,当依其功劳大小赐予相应封地,使其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召公亦上前一步进言:“大王,分封之后,还需定立明确法规制度,约束诸侯之行,使其拱卫王室,忠心不二,而非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可设立巡查之官,定期巡视诸侯封地,监督其施政与军事动向。”

姬发点头称是,目光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深远忧虑与坚定决心:“二公所言,正合孤意。此事关乎大周千秋万代,务必慎之又慎。”

在经济上,姬发大力推行井田制,期望以此为基,奠定国家繁荣昌盛之根基。一日,姬发亲临农田视察,他俯身查看庄稼长势,随后问负责农事的官员:“此井田之制推行以来,百姓可还适应?收成有无显着增长?”

官员赶忙答道:“大王,井田制下,土地分配井然有序,百姓劳作积极性颇高,收成已有显着提升。且水利工程亦发挥大效,旱涝保收不再是奢望。只是,近日有些偏远之地,遭遇虫害,臣等正在想办法应对。”

姬发听闻,立刻说道:“速派农官前去指导救灾,不可让百姓辛苦劳作付诸东流,所需物资从国库调配。”

他还鼓励百姓采用新的农耕技术,如耦耕等,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姬发设立了专门的农事学堂,教导百姓识别天时、改良土壤等知识。

在文化方面,姬发高瞻远瞩,着手制定礼乐制度。一日,姬发与一众大臣齐聚朝堂商议此事:“今我西周新立,当兴礼乐,以正风俗,明等级。诸卿以为乐制之中,雅乐与俗乐该当如何区分界定?”

一位大臣上前奏道:“大王,雅乐可用于祭祀、朝会等重大庄严场合,以显庄重肃穆,敬天法祖之意;俗乐可于民间宴饮娱乐,然亦不可失于**,当遵循礼仪规范。雅乐之乐器,应以钟、磬等为主,其声清正典雅,而俗乐可适当融入民间丝竹管弦,使百姓于劳作之余亦能享文化之乐。”

姬发手抚下颌,思索片刻后道:“善,卿之言可为准则,着人详定细则,务使礼乐制度完备无缺,泽被后世。”

他还召集了众多乐师与学者,编纂乐典,规范乐舞的形式与内涵,使得西周的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姬发在位期间,始终心系天下百姓,其仁心爱民之举仿若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他常常轻车简从,微服出巡,深入民间大街小巷,探查百姓生活疾苦与实际需求。

有一次,他在集市中听到百姓们议论纷纷,皆言物价飞涨,生活艰难。姬发心中忧虑,上前询问一位老者:“老丈,为何物价如此之高?百姓生计如何维持?”

老者长叹一声,满脸愁苦:“大王,赋税虽减,但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我等百姓苦不堪言,日子实在难熬啊。”

姬发回宫之后,立刻召见主管商业的官员,面色冷峻:“商贾不法,扰乱民生,此乃动摇国本之祸事。卿当速定法规,严惩不贷,平抑物价,保百姓生计,若有差池,唯卿是问。”

随后,姬发又颁布诏令,鼓励百姓举报奸商,若查证属实,给予举报人重赏。他还在都城设立了平价集市,由官府直接监管,保障百姓能买到平价的生活用品。

然而,多年的征战奔波与治国操劳,如同一把无情刻刀,在姬发身上刻下了深深痕迹,他的身体逐渐衰弱,仿若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每日批阅奏章,处理国事,事必躬亲,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时常对身边的大臣们语重心长地说:“吾等受天命,治理天下,当尽心尽力,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天下百姓皆仰仗于我等,若有差池,何颜面对列祖列宗,何颜面对天下苍生?”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年幼的成王托付给周公旦等一众重臣,紧紧握着他们的老师太公望姜子牙的手,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期望,那目光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大周未来的长治久安:“太公,周公,此子年幼,大周江山全赖诸位辅佐。望诸君殚精竭虑,保我大周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莫要让本王失望,莫要让天下百姓失望。”言罢,溘然长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