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74章 托马斯莫尔

世界名人史 第74章 托马斯莫尔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16世纪初,伦敦的街巷弥漫着潮湿的雾气,石板路在黯淡的光线下泛着冷光,街边的店铺和房屋拥挤而杂乱。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托马斯·莫尔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莫尔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对知识的渴望犹如永不干涸的泉眼。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他彻底沉浸在古典文学和哲学的浩瀚海洋中。那些古老的智慧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他的精神世界。

他的室友汤姆好奇地凑过来,看着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挠挠头问:“莫尔,你天天看这些,也不觉得枯燥吗?这些古老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啊?”

莫尔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认真地说:“汤姆,这些经典里藏着无尽的智慧。你看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那是对完美社会秩序的一种构想,虽然现在看来有些遥远,但却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让现实社会变得更好。”

在学校的讨论会上,莫尔总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他站起身,目光炯炯,声音洪亮地阐述着自己对理想社会秩序的看法,常常引得同学们热烈讨论。他激昂地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苟且,必须探寻一种更美好的社会秩序,让每个人都能在公正与平等中生活。”

同学杰克不以为然,反驳道:“莫尔,你说得太理想化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和利益冲突,怎么可能实现你说的那种平等?”

莫尔微微一笑,耐心解释:“正因为现实有诸多问题,我们才更要去追求理想。我们可以从完善法律、普及教育入手,逐渐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公。只要我们有决心,一步步去努力,就一定能让社会更美好。”

有一回,牛津大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辩论会,主题是“社会正义的真正内涵”。莫尔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他精心准备了几天,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梳理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辩论会当天,整个礼堂座无虚席,来自各个学院的学生和教授们都满怀期待。

莫尔第一个上台发言,他条理清晰地阐述道:“真正的社会正义,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怜悯,而是建立在公平规则之上的平等对待。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财富不应被少数人垄断,而应合理分配……”

他的发言刚结束,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一位教授站起来质疑道:“年轻人,你说的固然美好,但现实中人性本恶,如何能实现这样的理想?”

莫尔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回应:“教授,我承认人性有弱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追求正义。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制度来引导人性向善,让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人是政治性的动物,我们在社会中相互依存,只有共同营造公正的环境,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这场辩论持续了一整天,莫尔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深刻的见解,赢得了众多师生的认可,也让他在牛津大学声名鹊起。

毕业后,莫尔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踏入了政治的舞台。1504年,年仅26岁的他成功当选为议员。那时的英国,国王亨利七世为了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私欲,向议会提出了一笔无理的补助金要求。议会大厅里,气氛紧张而压抑,大多数议员都敢怒不敢言。

莫尔却挺身而出,他挺直脊梁,目光坚定地环顾四周,随后慷慨陈词:“陛下的要求毫无道理,这将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身为议员,肩负着为民众发声的重任,绝不能成为国王敛财的工具!”

国王的宠臣站出来,气急败坏地指责:“莫尔,你不要太放肆!国王的决策岂是你能质疑的?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莫尔毫不退缩,义正言辞地回应:“如果让百姓陷入贫困和苦难就是国家利益,那这样的利益不要也罢!我们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为他们谋福祉,而不是成为国王的应声虫。”

这番勇敢的抗争使得国王的要求未能得逞,但莫尔也因此彻底得罪了亨利七世。很快,莫尔的父亲被投入监狱,还被处以巨额罚款。

莫尔无奈之下,只能黯然回到律师界。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莫尔常常独自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思考着政治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但他心中的正义之火从未熄灭,他在等待着新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亨利八世即位后,莫尔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毅然重返政界。1510年,莫尔担任伦敦司法长官。上任不久,他就遇到了一起棘手的案件。一个贫苦的年轻人被指控偷窃,证据看似确凿,但莫尔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疑点。他不辞辛劳,亲自走访证人,重新审查每一个细节。

在法庭上,莫尔义正言辞地指出:“我们不能仅凭这些模糊不清的证据就给一个人定罪,这是对公正的严重亵渎。这个年轻人是被冤枉的,我们必须还他清白!”

检察官反驳道:“证据都摆在眼前,他就是个小偷,莫尔大人,你不要被他的外表所迷惑。”

莫尔冷冷地说:“证据必须真实可靠,而这些所谓的证据漏洞百出。你为了定罪而忽视真相,这才是真正的失职。”

最终,年轻人被无罪释放。年轻人满含热泪地跪在莫尔面前,激动地说:“大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您给了我重新生活的机会!”那一刻,莫尔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此后,莫尔多次被委派到荷兰及加来调停商务纠纷。在异国他乡,他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出色的外交才能,成功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每次谈判,莫尔都精心准备,深入了解双方的利益诉求,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一次与荷兰商人的谈判中,双方因为贸易条款僵持不下,气氛剑拔弩张。荷兰商人代表拍着桌子说:“你们英国的条件太苛刻了,这样的条款我们无法接受!”

莫尔不慌不忙,他先耐心地倾听双方的意见,然后从双方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他微笑着说:“我们的目的不是争吵,而是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您看这样调整一下条款,既能保证你们的利润空间,也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您觉得如何?”

荷兰商人代表沉思片刻,说:“莫尔先生,您的方案确实有道理,但还有一些细节我们需要再商讨一下。”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为了庆祝谈判成功,荷兰商人邀请莫尔参加一场盛大的晚宴。晚宴上,荷兰商人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美酒,对莫尔说:“莫尔先生,您的智慧和风度让我们折服,这杯酒敬您!”

莫尔举起酒杯,笑着回应:“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像这美酒一样,历久弥香。”

1518年,莫尔担任王室申诉法庭庭长、枢密顾问官,1521年任副财务大臣并被封为爵士,1523年当选下议院议长,1525年受命为兰开斯特公爵领地大臣,1529年,他成为英国**官,达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在每一个职位上,莫尔都兢兢业业,秉持着公正与善良的原则处理事务。他的声誉传遍了整个英国,百姓们都对他充满了信任和敬仰。

1515 - 1516年,莫尔出使欧洲。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亲眼目睹了各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贫富差距悬殊,富人奢靡无度,穷人却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社会秩序混乱,法律成为有权有势者压迫百姓的工具。

这些景象让莫尔心中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愈发清晰。回到英国后,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倾注于笔端,用拉丁语写成了《乌托邦》。

在这本书中,他描绘了一个名为“乌托邦”的理想国度: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等都归全体人民所有,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价值和快乐。他写道:“在乌托邦,人们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共同追求着美好的生活。”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无数人开始思考社会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许多学者和思想家纷纷写信给莫尔,与他探讨书中的观点,莫尔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对《乌托邦》中的公有制理念十分感兴趣,他专门来到英国拜访莫尔。两人在莫尔的书房里促膝长谈,从清晨一直聊到傍晚。

学者疑惑地问:“莫尔先生,公有制真的能实现吗?人们真的能自觉地为集体利益而努力吗?”

莫尔耐心地解释道:“当人们看到集体的繁荣与自己的幸福息息相关时,他们自然会积极投入。而且,乌托邦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从小培养人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在那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人们为集体劳动,同时也能从集体中获得所需。”

学者又问:“那如果有人偷懒,不遵守规则呢?”

莫尔回答:“乌托邦有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于努力工作、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会给予荣誉和奖励;而对于偷懒者,会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果屡教不改,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但我相信,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都会愿意为了共同的幸福而努力。”

这场交流让学者受益匪浅,他离开时感慨地说:“莫尔先生,您的思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未来社会的想象。”

大约在1513-1518年间,莫尔还撰写了《国王理查三世本纪》。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他深入研究理查三世的生平事迹,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

在写作过程中,莫尔常常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斟酌,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有一次,他为了确定理查三世在某场战役中的具体指挥策略,查阅了十几本不同的史书,还向一位年迈的历史学家请教。

这位历史学家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感慨地说:“莫尔先生,您如此严谨地对待历史,实在难得。如今很多人都只图一时的轰动,而忽略了历史的真实性。”

莫尔认真地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必须让后人看到真实的过去,才能从中吸取教训。歪曲历史,不仅是对前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后人的不负责任。”

最终,这本用英文和拉丁文写成的着作问世,成为英国历史学的第一篇名着,也为后来莎士比亚创作戏剧《理查三世》提供了重要的蓝本。

莫尔在学术和思想领域的成就,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就包括欧洲着名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莫。1505 - 1506年,伊拉斯莫在英国逗留期间,成为了莫尔家中的常客。两人一见如故,常常彻夜长谈,分享彼此对文学、哲学和社会的见解。

他们竞相翻译希腊作家吕西安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两人互相切磋,互相启发。有时为了一个词汇的翻译,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最终又会因为找到一个完美的译法而开怀大笑。

有一次,他们为了翻译吕西安作品中的一个双关语,绞尽脑汁。伊拉斯莫提出了一个译法,莫尔却觉得不够贴切。

伊拉斯莫着急地说:“托马斯,我觉得这个翻译已经很接近原意了,你再仔细想想,还有更好的吗?”

莫尔皱着眉头,来回踱步,突然眼睛一亮:“有了!我们可以这样翻译,既保留了双关的含义,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伊拉斯莫听后,拍案叫绝:“托马斯,你这个翻译太妙了,简直完美地还原了原文的韵味!”

1506年,他们的译文在巴黎出版,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伊拉斯莫还在莫尔家中写出了着名的《愚颂》。在创作过程中,伊拉斯莫常常向莫尔请教,莫尔也会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愚颂》出版后,莫尔兴奋地对伊拉斯莫说:“你的这本书,一定会在思想界掀起一场风暴!它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批判了社会的种种弊病,人们会在欢笑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伊拉斯莫笑着说:“这也多亏了你的启发和建议,没有你,我可能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逐渐展开。亨利八世为了与凯瑟琳王后离婚并与安妮·博林结婚,试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宣布自己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

这一决定在英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莫尔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对罗马教廷有着深厚的信仰;同时,他又是国王的臣子,应当服从国王的命令。但在他心中,信仰和正义高于一切。

一天,莫尔被国王召见。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亨利八世坐在宝座上,目光威严地看着莫尔:“莫尔,我希望你能支持我的决定,承认我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

莫尔沉默片刻,然后诚恳地说:“陛下,我理解您的想法,但承认您为教会最高领袖违背了我的信仰。我不能为了迎合权力而背叛自己的内心。信仰是我生命的基石,失去了信仰,我将迷失自我。”

亨利八世听后,脸色阴沉,他冷冷地说:“莫尔,你要想清楚,这是国家的意志,你若不服从,后果自负。你不要因为一时的固执,毁了自己的前程。”

莫尔坚定地回答:“陛下,我愿意承担一切后果,但我不能违背自己的信仰。我相信,真正的忠诚不是盲目服从,而是坚守内心的正义和原则。”

1534年,莫尔因为拒绝承认亨利八世为英国教会最高领袖而被捕入狱。监狱里,环境恶劣,潮湿阴暗,老鼠在角落里乱窜,墙壁上布满了青苔。

莫尔却泰然处之,他常常坐在狭小的牢房里,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信仰的价值。他的朋友前来探望他,看着他消瘦的面容,心疼地说:“托马斯,你就认了吧,这样你就能出去,继续你的理想。你看这监狱的环境,你在这里受苦,又有什么意义呢?”

莫尔微笑着摇摇头:“我的理想从未改变,信仰就是我的生命。如果我放弃了信仰,即使出去了,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我相信,真理和正义终将战胜一切,哪怕我看不到那一天。”

1535年,莫尔被以叛国罪判处死刑。在走向刑场的那一刻,他抬头望着天空,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脱生死的坦然。他平静地说:“我是国王的好仆人,但首先是上帝的仆人。我为了信仰而死,死得其所。”

随着斧头落下,莫尔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他的《乌托邦》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公正、平等和自由的理想社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