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76章 李时珍的本草人生

世界名人史 第76章 李时珍的本草人生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明朝中叶,湖北蕲州城沉浸在悠悠药香之中。年幼的李时珍穿梭在父亲李言闻的药铺“玄妙观”里,对那些摆放整齐的药材充满好奇。趁父亲不注意,他悄悄拿起一片茯苓,放在鼻尖轻嗅,那股淡雅的清香瞬间让他着迷。

“父亲,这茯苓闻起来好特别,它到底有啥用啊?”李时珍仰着小脑袋,满脸疑惑地问。

李言闻笑着摸摸他的头,耐心解释:“这茯苓啊,利水渗湿,能帮好多人赶走体内的湿气呢。”

“哇,这么厉害!”李时珍眼睛亮晶晶的,又拿起旁边的当归,“那这个当归呢?”

李言闻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笑意更浓:“当归补血活血,女人家调理身子常用它。”

从那时起,一颗热爱医学的种子,在李时珍心底悄然种下。

李时珍长大随父行医后,凭借精湛医术在当地小有名气。一天,一位神色慌张的病人匆匆走进药铺,递上一张从外地带回的药方。

“大夫,您快帮我看看,这药方能用不?”病人焦急地说道,额头上满是汗珠。

李时珍接过药方,目光落在一味“虎掌”上。他皱起眉头,对照古籍辨认,却发现本地药铺的“虎掌”与书中描述大不一样。

他赶忙出门,拉住一位路过的药农:“大哥,我想问问,您这儿的虎掌是啥样的?我按书上找,咋对不上呢?”

药农挠挠头,一脸茫然:“就那样呗,一直都长这样,我们这儿都用这个。”

李时珍又找到镇上有名的老药师,老药师捻着胡须,思索片刻说:“或许是各地的品种有差异,这事儿,我也说不太准呐。”

李时珍没有放弃,一头扎进古籍堆,查阅各种方志和医书。经过多日钻研,终于查明是药物名称混乱,不同地区对同一种药材的认知和称呼截然不同。这让他深感完善本草知识迫在眉睫。

当时社会重科举,行医被视为“小道”。父亲虽认可他的医术,仍希望他考取功名。

“时珍,行医虽好,但科举才是正途,你还是要努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李言闻坐在堂前,语重心长地劝道。

李时珍面露难色,犹豫片刻后,鼓起勇气说:“父亲,我志不在科举,一心想钻研医学,为天下百姓解除病痛,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李言闻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长叹一声,点头应允:“既然你心意已决,那就去吧,父亲支持你。”

得到父亲支持,李时珍全身心投入重新编纂本草书籍的宏大计划。他日夜研读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还有大量历史、地理和文学名着。遇到疑难问题,他就和父亲及其他医界前辈热烈讨论。

“父亲,关于这味草药在不同季节的药效,我觉得古籍记载有些出入。”李时珍拿着医书,眉头紧皱,认真地说。

“哦?你说说看。”李言闻来了兴致,放下手中的茶杯。

李时珍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您看,书上说春季药效最佳,可我观察病人的用药效果,秋季似乎更显着,会不会是炮制方法和采集时间的综合影响呢?”

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通过多次实验,他们才得出准确结论。

准备充分后,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带着徒弟庞宪和儿子李建元,踏上漫长的实地考察之路。他们翻山越岭,来到湖广的深山。

一位老药农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这山里有一种草药,长在悬崖峭壁上,对跌打损伤有奇效,可采摘特别难,好多人都不敢去。”

“老人家,您能详细说说这草药的样子和生长地方吗?”李时珍急切地问道,眼中满是期待。

老药农比划着描述一番后,李时珍便在他的指引下开始攀爬峭壁。山风呼啸,脚下岩石松动,每一步都惊险万分。

“先生,小心啊!”庞宪在下面紧张地大喊,声音都带着颤抖。

“放心,我没事!”李时珍咬着牙,手脚并用,艰难地向上攀爬,“你们在下面也注意安全!”

就在李时珍快要够到草药时,一块碎石突然滑落,他脚下一滑,整个人瞬间悬在半空,双手紧紧抓着岩石边缘。庞宪和李建元吓得脸色惨白,大气都不敢出。千钧一发之际,李时珍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敏捷的身手,重新找到了着力点,终于成功采集到样本。他兴奋地对下面的庞宪和儿子喊道:“找到了!”

在江西,他们听闻当地有一种水生植物可治疗水肿。李时珍四处寻找,在水塘边找到后,便向一位渔民请教。

“大哥,这水生植物怎么用才能治水肿呢?”李时珍客气地询问,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

渔民热情地介绍:“把这植物的根煮水喝,水肿就能慢慢消下去。不过,煮的时候可得注意火候。”

当晚,李时珍尝试后,感觉腹中异样,频繁跑茅厕。

庞宪和儿子满脸担忧:“先生,您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吃坏肚子了?”

李时珍却笑着安慰:“别担心,这正是药物起效的表现,我之前查阅资料,就推测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一切都值得!”

考察途中,李时珍做了许多危险的药物试验。太和山上的道士将“榔梅”奉为仙果,称吃了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李时珍满心怀疑,冒险采摘。

道士们得知后,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你这凡人,竟敢亵渎仙物,该当何罪!”为首的道士吹胡子瞪眼,满脸怒容。

李时珍不卑不亢,拿出研究记录:“我通过观察、品尝和对比,发现这榔梅与普通水果功效无异,并无神奇之处,何来亵渎之说?你们若不信,尽可看看我的研究过程。”

道士们凑上前,看着密密麻麻的记录,无言以对,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可他们并不甘心,在李时珍离开太和山后,还暗中派人跟踪,试图抓住他的把柄,好在李时珍早有防备,他们并未得逞。

为验证陶弘景对穿山甲食蚁方式的记载,李时珍多次上山观察。

“看,穿山甲是用舌头舔食蚂蚁,并非张甲诱蚁。”李时珍兴奋地对庞宪和儿子说,眼睛里闪烁着发现真相的光芒。

“真的呢,先生观察得太仔细了!”庞宪赞叹道,一脸敬佩。

“那我们再仔细看看它的其他习性,说不定还有新发现。”李时珍兴致勃勃,继续专注观察。

为进一步了解穿山甲的药用价值,李时珍解剖穿山甲,详细记录。但解剖穿山甲并非易事,穿山甲的鳞片坚硬,他们没有合适的工具,李时珍和庞宪、李建元尝试了多种方法,先是用石头砸,又用锋利的树枝去撬,都没能成功,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把废弃的斧头,才终于成功打开穿山甲的身体,获取到珍贵的研究资料。

李时珍的考察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山中突遇暴雨,山路湿滑,庞宪不小心滑倒滚落山坡。

“庞宪!”李时珍心急如焚,大喊一声,和儿子连忙跑下山查看。

“先生,我没事,就是擦破点皮。”庞宪忍着疼痛,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都怪我没照顾好你,先别乱动,我看看你的伤。”李时珍蹲下身子,仔细检查庞宪的伤势,从药筐里拿出草药,熟练地为庞宪处理伤口,捣碎草药、敷在伤口上、用布包扎,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嘴里还念叨着:“这草药止血消炎,过几天就会好的。”

还有一次,他们到小镇考察,当地药商联合排挤,拒绝提供药材信息,还散布谣言。

“哼,这些人真不像话!”李建元气得满脸通红,“我们又没做错什么。”

“别管他们,我们做好自己的事,用事实说话。”李时珍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安慰道,“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用医术和诚意去打动他们。”

他们在镇外破庙住下,白天继续走访百姓。有一次,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路边,李时珍见状,立刻上前救治。他仔细诊断后,从药筐里取出草药,为老人喂服。

经过一番救治,老人终于苏醒过来。老人的家人对李时珍感激涕零,在他们的宣传下,小镇百姓渐渐改变了对李时珍一行人的看法,主动为他们提供药材信息。

有位热心的大娘还特地送来自己腌制的咸菜,说道:“你们是好人,这是大娘的一点心意。”

经过长达27年的不懈努力,万历六年,伟大的医学巨着——《本草纲目》终于完成。

撰写《本草纲目》期间,李时珍受楚王举荐,在太医院担任院判。在太医院,他在御药库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西域药材。

“公公,这药材从何而来,有何功效?”李时珍礼貌地向库管询问,态度诚恳。

库管详细介绍后,李时珍又查阅宫廷医案,深入了解其临床应用。他拿着医案,逐字逐句地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向太医院里的老御医请教,老御医被他的求知欲打动,倾囊相授。

然而,一些太医嫉妒他的才华,时常使绊子。

“李院判,这堆医书杂乱无章,就劳烦你整理了。”一位太医不怀好意地说,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李时珍却笑着应下:“如此便有劳大人放心,我定会仔细整理。”

没想到,李时珍却利用这个机会,仔细梳理,发现了不少失传的药方和珍贵的医学记载。他兴奋地对身边的小太医说:“你看,这些方子要是能重新用起来,能救多少人啊!”

小太医也跟着激动起来:“李院判,您真是厉害!”

但这也引来了更大的麻烦,那位使绊子的太医诬陷李时珍私藏宫廷秘方,想要将他治罪。李时珍据理力争,在楚王的调解下,才洗清冤屈。

在调解现场,李时珍义正言辞地说道:“我一心只为医学,为的是救天下百姓,岂会做这等苟且之事!”

从太医院回乡后,李时珍创立东璧堂,一边坐堂行医,一边继续完善《本草纲目》。

一天,一位孕妇难产,家人绝望地将她抬到东璧堂。

“大夫,求求您,救救我媳妇和孩子!”丈夫哭着哀求,声音里满是绝望。

李时珍仔细诊断后,沉稳地说:“别慌,我会尽全力。这产妇的脉象虽弱,但还有转机,我们先用药调理,再配合助产之法。”

他开出药方,又运用民间助产手法,在闷热的房间里忙碌了几个时辰。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却一刻不停。他一边为产妇把脉,一边轻声安慰:“坚持住,就快好了。”还不时指挥着旁边的人递这递那。

终于,一声响亮的啼哭传来。

“生了生了!母子平安!”众人欢呼。

产妇家人感激涕零,送来重金酬谢:“大夫,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

李时珍坚决推辞:“我从医只为救人,不为钱财。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这钱还是拿回去给产妇补补身子吧。”

除了《本草纲目》,李时珍还着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医学着作。

“徒儿们,这《濒湖脉学》里,我将脉象分为27种,用歌诀的形式记录,就是为了让你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李时珍拿着书稿,对徒弟们耐心讲解。

“师傅,这歌诀朗朗上口,确实好记多了!”徒弟们纷纷赞叹。

李时珍便带着徒弟们,一个脉象一个脉象地分析,还找来病人现场演示,让徒弟们亲手感受不同脉象的特点。

晚年的李时珍,依然忙碌在东璧堂,为患者诊治疾病,传授医学知识给徒弟。

“记住,作为医者,要心怀仁爱,仔细观察,不能有丝毫马虎。”李时珍语重心长地对徒弟们说,眼神中满是期许。

“师傅,我们一定铭记在心!”徒弟们齐声回答。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李时珍坐在东璧堂的院子里,看着药圃中郁郁葱葱的药材,心中满是平和。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和勇气探索本草的奥秘,他的名字和他的着作,将永远铭刻在中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