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生活中的一百个心理学效应 > 第88章 虚假普遍性效应:你以为大家都这样?

在生活里,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和朋友讨论吃香菜这件事,你觉得香菜简直是人间美味,凉拌、涮火锅都超赞,然后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身边大部分人都跟你一样爱这口。结果一调查,好家伙,好多人不仅不爱,还对香菜深恶痛绝,甚至觉得它的味道像肥皂。这时候你才发现,自己好像高估了喜欢香菜的人数,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就叫“虚假普遍性效应”。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有趣又常见的心理效应,看看它是怎么在生活里兴风作浪的。

一、虚假普遍性效应到底是啥

从专业心理学角度来讲,虚假普遍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是指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想法、行为和态度在人群中是很普遍的,别人也大多跟我们一样,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它让我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不自觉地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的情况投射到别人身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应呢?心理学家们给出了几种解释。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Lee Ross)是研究虚假普遍性效应的先驱之一。他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在判断他人想法和行为时,往往依赖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因为我们最了解的人就是自己,所以在推测别人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当作参照标准。比如说,一个热爱运动的人,他身边的朋友也大多喜欢运动,基于自己所处的这个小圈子,他就更容易认为其他人也都热爱运动。

还有一个原因和我们的自我保护心理有关。当我们觉得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是普遍的,会有一种“我是正确的”“我和大家一样正常”的安全感。假如你是个环保主义者,经常进行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如果发现身边很多人都不这么做,你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但要是你觉得大多数人都和你一样重视环保,你的行为就得到了“群体认同”,会更加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这能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

二、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小李的“网购狂欢”

小李是个网购达人,几乎每天都要在各大购物平台上逛一逛,遇到喜欢的东西就毫不犹豫地下单。她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跟她一样,享受网购带来的便捷和乐趣。有一次,她和同事聊天,聊到购物方式,就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的网购经验,还推荐了好多购物平台和店铺。没想到,有个同事说自己很少网购,更喜欢去实体店购物,觉得能亲身体验商品,质量更有保障。小李当时就愣住了,她完全没想到还有人不热衷于网购。在她的认知里,网购已经是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大家都应该像她一样频繁网购。这就是典型的虚假普遍性效应在作祟,小李高估了网购在年轻人中的普遍性,把自己的购物习惯投射到了所有年轻人身上。

案例二:小王的“加班日常”

小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加班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他经常晚上九十点还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屏幕忙碌,周末也时不时要去公司处理紧急任务。他一直以为互联网行业的人都跟他一样,过着“996”甚至更夸张的工作节奏。直到有一次,他参加一个行业聚会,和其他公司的同行交流,才发现并不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这样。有些公司的工作时间相对规律,员工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小王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为的“行业普遍现象”,其实只是他所在公司或者他接触到的一小部分人的情况。他因为自己长期的加班经历,产生了虚假普遍性效应,错误地认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模式都是如此。

三、生活中如何识别虚假普遍性效应

要识别生活中的虚假普遍性效应,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留意自己在思考和判断时的一些思维习惯。当你发现自己总是默认别人和你有相同的看法、行为或者偏好,而且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了解,那就很有可能陷入了虚假普遍性效应。比如,你喜欢看科幻电影,就觉得身边的朋友都应该对科幻电影感兴趣,当有人表示不喜欢时,你还觉得很惊讶,这时候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高估了喜欢科幻电影的人群比例。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你对某个观点或行为非常坚持,并且坚信大多数人都和你站在一边的时候,也需要警惕虚假普遍性效应。例如,在一场关于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你强烈支持一种观点,并且认为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你的观点。但实际上,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这时候,你可以尝试主动去了解不同的声音,拓宽自己的视野,避免被虚假普遍性效应蒙蔽双眼。

另外,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评价他人时,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也可能是受到了虚假普遍性效应的影响。比如,你是个自律的人,每天都会早起锻炼,当你看到别人睡懒觉时,就觉得对方很懒,没有上进心。但你可能忽略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

四、生活中理论运用的注意事项

当我们了解了虚假普遍性效应后,在生活中运用这个理论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首先,千万不要轻易地给别人贴标签。因为我们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觉得别人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就给别人贴上相应的标签。比如,你是个素食主义者,就认为那些吃肉的人不注重健康,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方式,我们要尊重差异,避免因为虚假普遍性效应而对他人产生误解。

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时,也要注意避免陷入虚假普遍性效应。不要总是假设对方和你有相同的背景、经历和想法,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比如,在讨论一个项目方案时,你可能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完美,但不要急于否定别人的意见,要耐心地听取他人的建议,说不定会有新的启发。因为你认为好的方案,在别人眼里可能存在不足,只有充分沟通,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同时,在做决策的时候,也不能仅仅依据自己的判断和经验,要尽量收集更多的信息,了解不同人群的看法和意见。比如,你打算开一家餐厅,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川菜,就认为周围的人也都喜欢吃川菜,然后把餐厅定位为川菜馆。你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饮食习惯等,这样才能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提高餐厅的成功率。

五、依据此理论保持心理健康

明白了虚假普遍性效应,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独特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不要总是试图让自己和别人一样,也不要因为自己和别人不同而感到焦虑或自卑。当你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时,不要立刻否定自己,而是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尊重自己的感受。

其次,要培养多元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我们可以多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了解不同的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减少虚假普遍性效应的影响。比如,你可以参加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动,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你会发现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另外,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不要过分自责。因为我们很容易受到虚假普遍性效应的影响,觉得别人都做得很好,只有自己失败了,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这时候,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的失败看作是与众不同的,而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继续前进。

最后,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人、朋友、同事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当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并且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时,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也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避免陷入虚假普遍性效应的误区。

虚假普遍性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既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也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心理健康。了解这个心理效应,能够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所以,下次当你觉得“大家都这样”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又被虚假普遍性效应给“骗”了呢?让我们一起打破思维定式,拥抱多元的世界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