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铁血兵王:从淞沪会战开始 > 57、最后的旗帜

铁血兵王:从淞沪会战开始 57、最后的旗帜

作者:爱吃肉的暴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6 18:03: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且说上海童子军的团长叶春年,将护送国旗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四十一号团员杨慧敏。

杨慧敏,年仅二十二岁,刚刚高中毕业。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她毅然加入了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报国的服务工作当中。

当接到叶团长交付的任务时,她心中涌起的并非恐惧,而是难以抑制的激动。毕竟,团长能在众多团员中选中她,这是何等的荣耀,又是多么深厚的信任!

“团长放心,我就是拼了这条命,也一定会把国旗送到对岸!”

时间来到十月二十八日凌晨三点,杨慧敏小心翼翼地将那面大尺寸的国旗紧紧裹在身上,随后又在外面穿上了童子军制服。

由于此前小刀会众人行动时闹出了不小的动静,日军警觉起来,又增设了一盏探照灯,并增加了更多的枪手。如今,杨慧敏已无法从垃圾桥直接通过。然而,正如叶团长所说,她水性极佳,还具备一项特殊技能——潜泳,甚至能够一口气在水下憋足一分钟。

面对着远处从日军基地照射过来的两道刺眼光束,杨慧敏小心翼翼地匍匐着爬到河边,顺着垃圾桥投下的阴影,悄然潜入河中。她深吸一口气,整个人瞬间没入河面,如同一条灵动的鱼儿,朝着对岸奋力滑行而去。

顾雅芳和沈括远远地注视着河面,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这条河平日里走着虽不觉得宽阔,但要凭借一口气潜游过去,着实令人紧张得胸口发紧。

从他们所处的角度远远望去,河面上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若不是事先知晓杨慧敏已经潜入水中,他们绝对无法察觉河里竟还藏着一个人,更不用说距离更远、警惕性极高的日军了。

杨慧敏凭借着高超的水性和强大的肺活量,成功地在水下潜行。她适时地将脑袋探出河面,迅速换了几口气。就在她准备爬上河岸时,一根绳子突然垂到了她的手边。

“同志,抓住绳子,我们拉你上来!”

原来是仓库里的沈炼他们一直在等待着。谁都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女学生竟能如此悄无声息地从河里冒出来。沈炼第一时间将绳子抛向她,待杨慧敏紧紧抓住后,便缓缓地、小心翼翼地将她往上拽。

杨慧敏浑身湿漉漉的,站在谢晋元面前,郑重地敬了个礼,说道:“上海童子军军团四十一号团员杨慧敏,向您报道!国旗就裹在我身上。”

谢晋元神色激动,身旁的一众官兵也被深深感动,眼眶都红了。

他先是庄重地回敬了一个军礼,紧接着紧紧握住杨慧敏的手,激动地说道:“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来的不仅仅是一面庄严的国旗,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顽强抗争的坚毅精神!来人,立刻腾出一间办公室,给杨同志找身干净的衣服来!”

很快,杨慧敏被安顿在一间专门腾出的仓库办公室里。她取出随身携带的国旗,随后换上了干爽的衣服。

谢晋元等人仔细地将国旗擦拭干净,抖了抖,目光忽然转向沈炼。

“沈炼,带着你们班的人,上屋顶升旗!”

沈炼挺起胸膛,坚定地应道:“是!”

由于此时正处于战斗的关键时刻,谢晋元与杨瑞福等人都无法离开指挥岗位,于是便将升旗这一神圣而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沈炼他们班的士兵。

沈炼双手虔诚地捧着这面特制的巨大国旗,乘坐电梯来到四行仓库的屋顶。然而,在屋顶找了好一会儿,都没发现像样的旗杆,最后只能临时找来两根竹竿充当旗杆。

他们将国旗稳稳地绑好,固定在竹竿之上。沈炼班里的十名士兵,加上原本在屋顶驻守的十人,一共二十人,整齐地站成两排,向那冉冉升起的国旗,庄严地敬礼。与此同时,一名号兵吹响了激昂的敬礼号。

就在这时,天边泛起了白光,那耀眼的光芒直射在四行仓库的屋顶,仿佛一把利剑,划破了黑暗,预示着清晨的到来。

日军基地那边,传来几声冷枪,但并未击中在屋顶参加升旗典礼的士兵们。

在沈炼他们升旗的过程中,防守岗位上的战士们也都神情肃穆、全神贯注。待到号声停止,大家才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谢晋元带着杨慧敏参观了仓库里的防卫情况。杨慧敏不禁问道:“谢团长,咱们打算坚守到什么时候呢?”

谢晋元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只有两个字:“死守!”

杨慧敏眼圈微微泛红,顿了顿,又说道:“谢团长,有没有战士的名单?我带回去,也好让全国的百姓都认识这些英雄。”

谢晋元当然不可能把战士们的真实姓名交给她,但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这个没问题,我现在就拟一份八百人的名单给你。另外,还有件事要请杨同志配合一下。你回去后,无论谁问起,都要说仓库里驻守的有八百人,我也会给你准备一份八百人的名单。”

杨慧敏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而这,便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这位小姐,耽误你几分钟。我是战地记者,这是我为英雄们撰写的报道,请你帮我带回去,交给我的同事,连夜刊登。我觉得,这里战斗的真相有必要传达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休伯特匆匆跑到杨慧敏身边,将自己这几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塞到了女学生的手中。

杨慧敏深知这份任务的重要性,将笔记本贴身藏好,用力地点头答应了下来。

升完国旗后,沈炼等人迅速返回。此时已经凌晨四点多了,天边的白光越来越亮,正逐渐驱散那如黑雾般的阴霾。

“你快回去吧,我会永远记得你的。等会儿天亮,日军又要发动进攻了。请你把我们的感谢带回去,告诉大家,我们一定不负军人的荣誉,死守到底!”

“嗯,我会的!”

杨慧敏重重地点了点头,不再迟疑。她从侧门闪出仓库,瞅准时机,助跑几步,一个猛子扎进河里,又像鱼儿一样,奋力游回了苏州河南岸。

此时,河畔上早已站满了市民。他们望着四行仓库屋顶上高高飘扬的国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而杨慧敏,则被人们当作英雄一般,簇拥在中间。

“号外号外!八百勇士死守S海最后的堡垒,被外媒称为‘东方斯巴达’!”

“号外号外!S海最后的旗帜在四行仓库升起,勇敢的童子军不畏生死,将国旗送至对岸,向敌人证明抗战的决心!”

十月二十八日清晨,报童们挥舞着报社连夜赶印出来的报纸,在人群中大声叫卖,这些报纸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不仅是本地的报纸,《纽约时报》、《美联社》、《泰晤士报》、《法兰克福报》等国外媒体都对这场战斗进行了专门报道。

苏联塔斯社更是评论道:“S海市民用血肉之躯证明,法西斯主义并非不可战胜。这场战斗与马德里保卫战共同构成了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东方支点。”

苏联的《真理报》甚至将谢晋元与西班牙共和军将领相提并论,赞誉为“人民英雄”。

法国《费加罗报》则将关注点放在了租界上,报道中写道:“霞飞路上的咖啡馆依然供应着奶油蛋糕,但顾客们却用望远镜观看对岸爆炸的场景,仿佛在欣赏一场残酷的戏剧。”

意大利的《晚邮报》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了四行仓库,认为这栋建筑可以成为低成本防御工事的典范,并且能为其他战场提供宝贵的启示。

然而,最受关注的还是那位名叫休伯特的记者撰写的专题报道。因为他与仓库里的“八百壮士”同吃同住,共同经历了抗战的艰辛,还大篇幅地报道了“八百壮士”写下遗书的感人场景,令无数人深受感动。然而,感动归感动,光头校长所盼望的事情却始终没有发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