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月照苏墨缘 > 第104章 苏婉助力之巧妙周旋

月照苏墨缘 第104章 苏婉助力之巧妙周旋

作者:梦墨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7 01:38:08 来源:小说旗

苏婉得知朝堂上的艰难局势后,深知此时每一步都需谨慎谋划。她清楚,仅仅依靠墨轩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瓦解保守派的反对力量,争取更多支持改革的声音。

苏婉首先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在朝堂上态度中立的官员身上。这些官员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他们既对改革的未知性有所担忧,又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抱有期望。苏婉决定利用丞相府深厚的人脉关系,逐个击破,争取他们对改革的支持。

她精心挑选了几位在朝中颇具影响力且态度相对中立的官员,分别向他们发出了私密的邀约。第一个受邀的是礼部侍郎林大人。林大人一向以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着称,在朝堂上虽未明确表态支持或反对改革,但他的观点往往能影响一批官员的态度。

苏婉选择在一个宁静的午后,邀请林大人来到丞相府的书房。书房内,茶香袅袅,布置典雅。苏婉身着素净而不失大方的服饰,微笑着迎接林大人。

“林大人,今日冒昧邀请您前来,实在是有要事相商。”苏婉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谦逊。

林大人微微点头,入座后说道:“苏婉姑娘客气了,不知所为何事?”

苏婉轻轻抿了口茶,缓缓说道:“林大人,想必您也知晓朝堂上关于军事改革的争论。墨轩一心为国家着想,推行这改革乃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边疆局势,提升我朝军事力量。然而,改革之路艰难,如今面临诸多阻碍。我深知大人一向心系国家,见解独到,所以特来请教大人对改革的看法。”

林大人沉思片刻,说道:“苏婉姑娘,改革之事,我也一直在关注。其出发点固然是好,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诸多方面,实在难以轻易决断。况且祖宗成法传承多年,骤然更改,我担心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料的问题。”

苏婉心中早有准备,微笑着回应:“大人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如今时代不同往昔,边疆战事频发,若我们依旧墨守成规,恐怕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墨轩的改革计划并非凭空而来,他在边疆多年,深知军队的弊病所在。更新武器装备、改进训练方式,都是为了让士兵们在战场上更有胜算,更好地保卫国家和百姓。而且,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会逐步推进,尽可能减少对现有秩序的冲击。”

林大人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苏婉的话:“话虽如此,但改革所需的钱粮从何而来?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苏婉胸有成竹地说道:“大人,关于钱粮问题,我们已有考量。一方面,改革后军队战斗力提升,边疆稳定,可减少战争带来的损耗,从长远看,实则是节省开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优化财政支出,削减一些不必要的项目。同时,鼓励民间商业发展,增加税收来源。如此一来,改革的资金问题便可得到缓解。”

林大人听后,不禁微微点头:“苏婉姑娘果然思虑周全。只是这改革涉及众多官员的利益,想要顺利推行,恐怕还需克服不少阻力。”

苏婉诚恳地说道:“大人,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像您这样德高望重的前辈出面支持。您在朝中威望极高,若您能对改革表示理解和支持,必定能带动一批官员转变态度,为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林大人沉默良久,最终缓缓说道:“苏婉姑娘,容我再仔细考虑一番。你今日所言,让我对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苏婉心中一喜,知道自己的话起到了作用:“多谢大人肯用心思考。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像大人这样的栋梁之材。墨轩和我都期待着能得到大人的支持。”

与林大人的会面结束后,苏婉并未停歇。她紧接着又约见了工部员外郎张大人。张大人主管工程建设,在朝堂上也是中立派的一员。

苏婉在丞相府的花园中接待了张大人。花园里繁花似锦,景色宜人。

“张大人,久仰您在工部的功绩,今日有幸请您过来,是想和您聊聊朝堂上的改革之事。”苏婉笑着说道。

张大人有些拘谨地笑了笑:“苏婉姑娘客气了。改革之事,我也有所耳闻,但我一介工科之人,对军事改革所知有限。”

苏婉耐心地解释道:“张大人,军事改革虽主要针对军队,但与各个部门都息息相关。就如改革中更新武器装备这一项,便离不开工部的支持。新的兵器、铠甲的打造,都需要工部的能工巧匠们发挥智慧和技艺。而且,改革成功后,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社会稳定,也能为工部的各项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张大人若有所思:“苏婉姑娘这么一说,倒让我明白了几分。只是这改革过程中,工部恐怕会面临不小的压力,比如原材料的供应、工匠的调配等。”

苏婉连忙说道:“张大人顾虑得是。不过,墨轩已经在着手与各方协调,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至于工匠调配,我们也可以制定合理的计划,充分发挥工匠们的专长。而且,改革带来的机遇也不容小觑。一旦新的武器装备研制成功,不仅能提升军队实力,也能推动工部的技术进步,为日后更多的工程建设积累经验。”

张大人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苏婉姑娘所言甚是。看来这改革确实有其积极意义。我回去后会认真考虑,在合适的时候表明自己的态度。”

苏婉感激地说道:“多谢张大人。有您这样务实的官员支持,改革必定能更加顺利。”

除了与这些官员单独会面,苏婉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贵妇聚会。她邀请了众多朝中官员的家眷,将聚会地点选在丞相府的大厅。大厅内装饰精美,摆满了各种珍稀的古玩和鲜花。

聚会一开始,苏婉先带领贵妇们参观了丞相府的一些特色之处,让气氛轻松愉悦起来。待众人入座后,苏婉巧妙地将话题引入到朝堂改革上。

“各位姐姐妹妹,近日朝堂上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这军事改革啊,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苏婉微笑着说道。

一位官员的夫人皱着眉头说道:“苏婉妹妹,这改革听起来有些复杂,也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我家老爷最近为此事也是愁眉不展。”

苏婉点点头,说道:“姐姐,我理解您的担忧。起初我也和您一样,心里没底。但经过墨轩详细讲解,我才明白这改革是势在必行。如今边疆不太平,我们的丈夫、儿子说不定哪天就要奔赴战场。如果军队强大了,他们在战场上就能少些危险,我们在家里也能更安心。”

另一位夫人接口道:“话是这么说,可改革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呢?”

苏婉笑着解释:“姐姐放心,改革主要是针对军队的建设,不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太大影响。相反,等改革成功了,国家繁荣昌盛,我们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而且,我们作为官员的家眷,在背后支持自己的丈夫,也是为国家出一份力呀。”

贵妇们纷纷点头,开始小声议论起来。苏婉看到时机成熟,继续说道:“各位姐姐妹妹,我们平日里在家,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朝堂之事,但可以在丈夫耳边吹吹风,让他们多从国家大局考虑。如果大家都能支持改革,说不定这改革就能顺顺利利地推行下去。”

一位与苏婉关系较好的夫人站起来说道:“苏婉妹妹说得对。我们应该支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我回去后一定让我家老爷认真考虑改革的好处。”

其他贵妇们也纷纷响应,表示愿意回去劝说自己的丈夫。苏婉心中十分欣慰,这场聚会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

然而,苏婉的行动引起了保守派官员家眷的注意。她们决定联合起来,给苏婉一个下马威。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保守派官员的家眷们故意聚在一起,对苏婉冷嘲热讽。

“哟,苏婉妹妹最近可是风光无限啊,到处为那军事改革奔走。也不知道这改革到底能不能成功,别到时候连累了丞相府。”一位尖酸的夫人阴阳怪气地说道。

苏婉面色不变,微笑着回应:“姐姐,改革之事虽有挑战,但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成功。墨轩和父亲都是一心为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安宁。我身为丞相府的儿媳,自然要全力支持。”

另一位夫人冷哼一声:“哼,说得倒是轻巧。这改革要是失败了,可就不是开玩笑的事。”

苏婉镇定自若地说道:“姐姐,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但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不去尝试。如果我们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国家如何进步?我相信墨轩的能力,也相信改革会给国家带来好处。而且,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避免改革失败的风险。”

面对苏婉的从容应对,保守派官员的家眷们一时间无言以对。但她们并不甘心就此罢休,决定回去后让自己的丈夫加大对改革的反对力度。

苏婉深知,仅仅争取到中立官员和家眷的支持还不够,还需要在朝堂之外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舆论氛围。她想到了利用京城的文人墨客和市井百姓。

苏婉邀请了京城中几位着名的文人到丞相府做客。这些文人在京城的文化圈中颇具影响力,他们的言论往往能引导社会舆论。

在宴会上,苏婉与文人们畅谈国家大事,巧妙地将话题引到军事改革上。

“诸位先生,如今国家面临诸多挑战,军事改革一事备受关注。不知各位对此有何见解?”苏婉虚心地问道。

一位年长的文人捋了捋胡须,说道:“苏婉姑娘,改革之事,需谨慎而行。但从长远来看,若能提升国家实力,保国安民,倒不失为一件好事。只是这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还需仔细斟酌。”

苏婉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墨轩的改革计划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希望通过改革,让军队更加强大,国家更加稳定。这不仅能保障百姓的安宁,也能为各位先生这样的文人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让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另一位年轻的文人激动地说道:“苏婉姑娘说得对。我们文人虽不能征战沙场,但也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若改革能让国家强大,我们自然愿意在笔墨之间为其呐喊助威。”

苏婉心中大喜:“那就有劳各位先生了。希望各位先生能在文章中、诗词里,多多宣扬改革的意义和好处,让更多的人了解改革、支持改革。”

文人们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帮忙。此后,京城的各大书院、诗社中,关于军事改革的讨论日益增多。文人们撰写了许多文章和诗词,从不同角度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逐渐在京城的知识分子阶层中形成了一股支持改革的力量。

苏婉并没有忽视市井百姓的力量。她安排丞相府的家丁,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张贴一些通俗易懂的告示,向百姓们解释军事改革的内容和目的。告示上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说明改革能让边疆安宁,百姓们能过上太平日子,还列举了一些改革可能带来的好处,比如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商业发展等。

同时,苏婉还让家丁们在集市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向百姓们讲述改革的故事。他们讲起墨轩在边疆的英勇事迹,以及改革后军队可能发生的变化,吸引了众多百姓的关注。

“原来这改革是为了让我们的日子更好啊,听起来真是件好事。”一位卖菜的大叔说道。

“是啊,要是军队强大了,就没人敢欺负我们了。”一位路过的大娘附和道。

在苏婉的努力下,京城的百姓们对军事改革的态度逐渐从疑惑转为支持。这种民间的舆论压力也逐渐传导到朝堂上,让一些保守派官员感受到了压力。

然而,保守派官员们并不打算轻易放弃。他们暗中勾结一些江湖势力,企图制造混乱,破坏改革的推进。他们散布谣言,说改革会导致赋税增加、百姓流离失所,一时间,京城人心惶惶。

苏婉得知这些谣言后,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决定采取果断措施,澄清事实。

她首先让家丁们在谣言传播的重点区域,如集市、茶馆等地,大声向百姓们解释谣言的虚假性。家丁们拿着丞相府的告示,详细说明改革不会增加赋税,反而会通过优化管理和发展经济,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同时,苏婉邀请了京城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和知名学者,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驳斥谣言。

“各位乡亲们,大家不要轻信这些谣言。军事改革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定。墨轩大人一心为国,他所推行的改革计划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位长者大声说道。

一位知名学者也说道:“大家想一想,如果改革真的像谣言所说的那样,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灾难,墨轩大人又怎会如此努力地推行?我们应该相信朝廷,相信改革会给我们带来好处。”

在苏婉的一系列举措下,谣言逐渐被平息,京城的民心再次稳定下来。

而此时,朝堂上的局势也因为苏婉的种种努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在看到民间对改革的支持以及苏婉为改革所做的种种努力后,逐渐坚定了支持改革的立场。

墨轩在朝堂上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心中对苏婉充满了感激。他深知,没有苏婉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巧妙周旋,改革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推进。

“苏婉,多亏了你这段时间的努力,朝堂上支持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多了。”墨轩一脸欣慰地对苏婉说道。

苏婉微笑着回答:“墨轩,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只要改革能成功,国家能繁荣昌盛,我做这些都是值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改革在墨轩的主导和苏婉的助力下,逐渐走上正轨。军队的训练模式得到了优化,新的武器装备开始逐步配备,士兵们的士气和战斗力都有了显着提升。

而苏婉并没有满足于此,她继续关注着改革的每一个细节,随时准备为墨轩提供帮助。她深知,改革的道路依旧漫长,还会面临各种挑战,但她有信心,只要她和墨轩携手并肩,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让改革取得最终的成功,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婉进一步深入了解改革在基层的实施情况。她派出了多支由丞相府家丁组成的调查小队,分别前往各个军营和地方城镇,收集最真实的反馈信息。

这些调查小队回来后,向苏婉详细汇报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有的小队反映,在一些军营中,新的训练方式虽然让士兵们的技能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训练强度较大,部分士兵身体有些吃不消,出现了伤病增多的情况。还有的小队说,在地方上,一些与改革相关的政策在传达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导致百姓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度受到影响。

苏婉将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与墨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墨轩,这些问题虽然看似不大,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影响改革的整体效果。”苏婉忧虑地说道。

墨轩看着记录的问题,眉头紧锁:“苏婉,你说得对。训练强度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训练计划,确保士兵们既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又不会过度疲劳。至于政策执行的偏差,我们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明确责任,确保政策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和执行。”

两人经过商议,决定由墨轩负责与军方沟通,调整训练计划;苏婉则着手组建一个专门的监督小组,成员包括丞相府的亲信和一些公正廉洁的官员,负责监督地方政策的执行情况。

苏婉亲自挑选监督小组的成员,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培训。

“各位,此次任务至关重要。你们肩负着确保改革政策顺利实施的重任。在巡查过程中,一定要公正无私,如实汇报发现的问题。”苏婉严肃地对小组成员说道。

监督小组成立后,立刻展开了工作。他们分赴各地,明察暗访,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许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在一个偏远的城镇,监督小组发现当地官员为了政绩,虚报了改革带来的成果,实际上百姓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改革的好处。监督小组立即将情况上报给苏婉。

苏婉得知后,十分气愤。她要求当地官员立即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的问责。同时,她还安排人员在当地重新宣传改革政策,确保百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权益。

经过苏婉和监督小组的努力,地方上改革政策的执行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百姓们对改革的满意度也逐渐提高,更加积极地支持改革。

在后宫方面,苏婉也没有放松。她利用自己与皇后及其他妃嫔的良好关系,继续为改革营造有利的氛围。

一日,苏婉与皇后在御花园中散步。

“苏婉啊,近日听闻朝堂上的军事改革颇有成效,这可多亏了墨轩和你的努力。”皇后微笑着说道。

苏婉谦虚地回答:“皇后娘娘谬赞了。这都是陛下英明决策,墨轩和朝中大臣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臣妾只是在一旁尽了些微薄之力。”

皇后点点头:“你这孩子,总是这么谦逊。这改革不仅关乎国家军事,对后宫也有影响。如今国家强大了,我们在后宫也能更加安心。”

苏婉趁机说道:“皇后娘娘所言极是。而且,改革的成功也离不开后宫各位娘娘的支持。希望娘娘能继续在陛下面前提及改革的重要性,让陛下更加坚定支持改革的决心。后宫安稳,陛下便能全心处理朝堂之事,改革也能更加顺利地推进。”

皇后微微颔首,眼中带着赞许:“苏婉,你心思细腻,又深明大义。往后若有需要本宫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便是。”

苏婉心中一喜,连忙福身谢道:“多谢皇后娘娘厚爱。臣妾定会竭尽所能,为陛下和后宫分忧。”

从那以后,苏婉与皇后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后宫的各种聚会和活动中,苏婉总是巧妙地将话题引到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上,通过生动的描述和真诚的态度,让妃嫔们更加了解改革的意义。妃嫔们在苏婉的感染下,也纷纷在皇帝面前表达对改革的支持,无形之中为墨轩的改革增添了一份助力。

然而,保守派官员们并不甘心就这样看着改革顺利推进。他们察觉到苏婉在背后为改革所做的种种努力,决定从苏婉身上下手,试图找到她的把柄,以此来打击墨轩和改革派。

保守派买通了丞相府中的一个下人,让他寻找苏婉的过错。这个下人平日里就心怀不满,贪图钱财,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开始暗中留意苏婉的一举一动,试图找出可以用来诬陷她的证据。

一日,苏婉在丞相府中接待一位远方而来的亲戚。这位亲戚带来了一些家乡的特产,苏婉热情地招待了他。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却被那个心怀不轨的下人歪曲成苏婉收受贿赂。

下人造假了一份所谓的“礼单”,上面罗列了各种珍贵的财物,然后将这份“礼单”偷偷送到了保守派官员的手中。保守派官员如获至宝,立刻在朝堂上弹劾苏婉,称她身为丞相府儿媳,却公然收受贿赂,败坏朝纲。

皇帝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怒,当即下令彻查。墨轩得知苏婉被诬陷,心急如焚,但他坚信苏婉的清白。

“陛下,苏婉绝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这必定是有人蓄意陷害。请陛下明察。”墨轩在朝堂上焦急地为苏婉辩解。

然而,保守派官员却不依不饶:“陛下,证据确凿,这‘礼单’便是铁证。若不加以严惩,如何服众?”

皇帝面色阴沉,说道:“朕定会查明真相。若苏婉真的有罪,朕绝不姑息;但若有人恶意诬陷,朕也定不轻饶。”

苏婉得知自己被诬陷后,心中又气又急。但她很快冷静下来,决定配合调查,找出幕后黑手,还自己一个清白。

她对墨轩说道:“墨轩,你莫要着急。我相信清者自清。我们一定能找出真相,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原形毕露。”

苏婉开始回忆那天接待亲戚的情景,突然想到那个下人在当时的一些异常举动。她立刻安排家丁在府中寻找那个下人,却发现他早已不见踪影。

“看来这个下人就是关键。他突然失踪,必定有鬼。”苏婉对墨轩说道。

墨轩点点头,立刻派人四处寻找下人的下落。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城外的一个小村庄找到了他。原来,这个下人收了保守派的钱后,害怕事情败露,便躲到了这里。

墨轩的人将下人带回丞相府,苏婉亲自审问。

“你为何要诬陷我?背后主使是谁?”苏婉目光严厉地问道。

下人吓得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哭着说道:“苏婉夫人,是那些保守派官员给了我很多钱,让我找您的把柄。我一时鬼迷心窍,就伪造了那份‘礼单’……”

苏婉心中大怒:“你可知你这行为差点毁了我,也毁了丞相府的声誉!”

下人不停地磕头求饶:“夫人饶命,夫人饶命啊!我再也不敢了……”

墨轩在一旁冷冷地说道:“将他押送到官府,让官府依法处置。同时,把他的供词整理好,呈递给陛下。”

很快,供词被送到了皇帝手中。皇帝看完后,龙颜大怒,下令将参与诬陷的保守派官员全部严惩。

“竟敢恶意诬陷忠良,朕绝不容情!来人,将这些人撤职查办,永不录用!”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充满了威严。

这场诬陷风波终于平息,苏婉的清白得以证明。朝堂上的官员们也看到了保守派的险恶用心,对他们更加警惕。而支持改革的声音则更加坚定,改革的步伐也因此更加稳健。

经过这次事件,苏婉更加明白改革之路的艰难险阻,但她也更加坚定了为改革助力的决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婉继续关注着改革的各个方面。她发现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新兴行业开始兴起,但相关的规章制度却还不完善。这可能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影响改革的成果。

苏婉将自己的担忧告诉墨轩:“墨轩,如今改革带来了很多新变化,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但却没有相应的规则约束。长此以往,恐怕会出现问题。”

墨轩深表赞同:“苏婉,你考虑得很周全。我们确实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规范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

两人商议后,决定联合朝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共同制定相关的法规。苏婉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了京城中一些商业领袖、学者和法律专家,共同参与讨论。

在一次讨论会上,苏婉说道:“各位先生,如今军事改革带动了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这是好事。但为了让这些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位商业领袖说道:“苏婉姑娘所言极是。就拿我们纺织业来说,最近新出现了很多纺织工坊,但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也混乱。若有相关规定,统一质量标准和价格范围,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好处。”

一位学者接着说:“不仅如此,对于新兴行业的税收政策也应该明确。既要鼓励其发展,又要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众人纷纷发言,各抒己见。苏婉认真地记录下每个人的观点,然后与墨轩一起对这些建议进行整理和分析。

经过数月的努力,一套涵盖新兴行业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终于制定完成。这套法规明确了行业标准、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条件等内容,为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墨轩将这套法规呈递给皇帝,皇帝审阅后十分满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这套法规制定得甚好,有了它,新兴行业便能在规范的轨道上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添砖加瓦。”皇帝欣慰地说道。

随着这套法规的实施,新兴行业蓬勃发展,为国家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对改革的支持更加坚定。

在苏婉和墨轩的共同努力下,军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军队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国家的边疆更加稳固,经济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朝堂上,支持改革的声音成为主流,曾经激烈反对改革的保守派官员也逐渐失去了影响力。墨轩因为改革的功绩,得到了皇帝的进一步重用,官职不断升迁。

而苏婉,这位在改革背后默默付出的女子,也成为了京城百姓口中的传奇人物。她的智慧、勇气和坚韧,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和尊敬。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墨轩和苏婉携手漫步在丞相府的花园中。看着满园的繁花似锦,回想起改革路上的点点滴滴,两人心中充满了感慨。

“苏婉,若没有你,这场改革不可能如此顺利。你为国家、为我,付出了太多。”墨轩深情地看着苏婉说道。

苏婉微笑着回应:“墨轩,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看到改革成功,国家繁荣,我所做的一切都值得。而且,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国家越来越好。”

两人相视一笑,手牵得更紧了。他们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美好未来的脚步。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苏婉并没有满足于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她深知,国家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关注和推动各个方面的进步。

苏婉注意到,随着军事改革的成功和经济的繁荣,教育领域却相对滞后。许多寒门子弟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难以获得晋升的机会,这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她与墨轩商议:“墨轩,如今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教育却有些跟不上。我们应该想办法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寒门子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墨轩点头称是:“苏婉,你这个想法很好。教育乃国家之本,培养出更多有才华的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该如何着手呢?”

苏婉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可以先从建立更多的学府入手,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朝廷可以拨出一部分资金,同时鼓励富商和乡绅捐款,共同建设学府。而且,要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聘请优秀的教师,让学生们能够学到实用的知识。”

墨轩表示赞同,并决定在朝堂上提出这个建议。在一次朝会上,墨轩详细阐述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计划。

“陛下,如今我朝军事强大、经济繁荣,但教育却有待加强。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学府,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不仅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也能提升国民的素质。”墨轩说道。

皇帝听后,十分认可:“墨卿所言极是。教育之事,刻不容缓。朕会下令户部拨出专项资金,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响应,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得到皇帝的支持后,苏婉和墨轩立刻投入到建设学府的工作中。苏婉负责与各地的富商和乡绅沟通,劝说他们为学府建设捐款。

“各位仁人志士,建设学府,培养人才,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如今国家繁荣,正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撑。希望大家能够慷慨解囊,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苏婉诚恳地说道。

许多富商和乡绅被苏婉的诚意所打动,纷纷捐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座学府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为了确保学府的教学质量,苏婉亲自参与制定教学大纲,挑选优秀的教师。她还经常到学府中视察,与学生和教师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在一所新建的学府中,苏婉与一位年轻的教师交谈。

“老师,在这里教学还顺利吗?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如何?”苏婉关切地问道。

年轻教师激动地回答:“苏婉夫人,这里的教学条件很好,学生们也都很努力。只是教材方面还比较缺乏,影响了教学进度。”

苏婉记在心里,回去后立刻安排人手编写和印刷教材,确保每个学府都有充足的教材供应。

随着学府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学堂。寒门子弟们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刻苦学习,立志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苏婉和墨轩的努力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而苏婉和墨轩,这对携手为国家奋斗的夫妻,他们的故事在京城乃至全国流传开来。人们传颂着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将他们视为国家的骄傲和榜样。

在一个盛大的庆典上,皇帝亲自表彰了墨轩和苏婉为国家做出的杰出贡献。

“墨轩、苏婉,你们为国家的改革、发展付出了无数心血。军事改革让国家强大,教育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才。朕代表国家和人民,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皇帝的声音充满了威严和感激。

墨轩和苏婉跪地谢恩:“陛下英明,臣等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愿国家繁荣昌盛,永享太平。”

在众人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墨轩和苏婉站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他们知道,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他们的传奇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