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月照苏墨缘 > 第38章 初次对立

月照苏墨缘 第38章 初次对立

作者:梦墨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7 01:38:08 来源:小说旗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刺眼的光芒,透过高大的窗棂洒落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却未能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气息。文武百官分列两排,神色各异,有的面露担忧,有的则饶有兴致地观望,等待着一场激烈交锋的展开。

今日的议题聚焦于官员升迁制度改革。这一话题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朝堂的热议。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墨轩稳步走出队列,身姿挺拔,神色镇定自若。他深知此次改革意义重大,关乎朝廷的长治久安与人才的选拔任用。

墨轩微微躬身,向皇帝行了一礼,声音洪亮而清晰地阐述起自己以政绩为核心的改革方案:“陛下,当今之时,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旧有的官员升迁制度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臣以为,应以政绩作为官员升迁的核心标准。政绩乃官员在任期间为国家、为百姓所做出的实际贡献,唯有以政绩论英雄,方能激励官员们积极进取,务实做事,真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他条理清晰地列举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详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涵盖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定期对官员的政绩进行严格评估,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可靠;对于政绩突出的官员,给予破格提拔的机会,而对于政绩平平或无所作为的官员,则进行相应的降职或淘汰。

皇帝坐在龙椅上,微微颔首,认真聆听着墨轩的陈述,眼中透露出思索的光芒。部分大臣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旧制度的弊端,期待此次改革能为官场带来新的活力与气象。

然而,顾辰却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满。自从在宫廷宴会上见到苏婉与墨轩亲密无间后,他对墨轩便心生偏见,此刻见墨轩提出改革方案,便不假思索地决定予以反对,试图借此打压墨轩。

顾辰跨步而出,双手抱拳,语气强硬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墨大人的方案太过激进,实难苟同。资历在官员升迁中至关重要,不可忽视。为官之道,不仅在于一时的政绩,更需积累丰富的经验与深厚的人脉。资历深厚的官员,对朝廷的规章制度、官场运作更为熟悉,处理政务也更为稳妥。若仅以政绩为核心,恐会导致官员们急功近利,只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他言辞尖锐,目光直直地射向墨轩,眼神中充满了挑衅。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大臣们的目光在墨轩和顾辰之间来回流转,不少人暗暗为这场激烈的交锋捏了一把汗。

墨轩并未因顾辰的反对而慌乱,他神色平静,有条不紊地回应道:“顾大人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时代在变,朝廷的需求也在变。如今国家面临诸多挑战,急需有能力、有魄力的官员挺身而出,解决实际问题。若一味强调资历,那些年轻有为却资历尚浅的人才将难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对国家的发展无疑是一大损失。再者,我们所制定的政绩考核体系,并非只看短期成果,而是综合考量官员在较长时间内的工作表现,足以避免急功近利的问题。”

顾辰冷笑一声,反驳道:“墨大人说得轻巧,可这政绩考核的标准如何确定?谁来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只怕到时候会滋生更多的**与不公。况且,资历浅的官员往往缺乏足够的历练,骤然委以重任,如何能担当得起?”

墨轩早有准备,他从容不迫地说道:“关于政绩考核标准,臣已详细拟定,各项指标明确具体,可量化可操作。至于考核的公正性,我们将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制衡,确保考核过程透明公正。至于年轻官员,他们虽经验不足,但充满朝气与创新精神,给予他们机会,加以适当的引导与培养,必能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愈发激烈。朝堂上的气氛也愈发紧张,仿佛空气都要被点燃。一些大臣开始小声议论,有的支持墨轩,认为改革势在必行;有的则站在顾辰一边,觉得不应轻易打破传统。

苏婉站在一旁,焦急万分。她深知墨轩的改革方案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也明白顾辰是出于对墨轩的偏见才盲目反对。她心急如焚,却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时机插上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两人越争越烈。

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渐渐阴沉下来。这场激烈的争论出乎他的意料,他原本希望通过此次讨论,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推动朝廷的发展,却没想到局面陷入了僵持。他轻咳一声,试图打断两人的争论:“二位爱卿,先冷静一下。此次改革事关重大,朕希望你们能以国家大局为重,理性探讨。”

然而,墨轩和顾辰此刻都沉浸在争论之中,谁也不愿轻易让步。顾辰继续大声说道:“陛下,臣坚决反对墨大人的方案。若贸然推行,必将引发官场动荡,后果不堪设想。”

墨轩也毫不退缩:“陛下,改革虽有风险,但不改革则国家难以进步。臣相信,只要我们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定能实现官员升迁制度的优化,为国家选拔出更多优秀人才。”

皇帝的脸色愈发难看,他重重地拍了一下龙椅扶手,怒道:“够了!朝堂之上,岂是你们争吵之地?此事需从长计议,今日暂且到此。”说罢,皇帝起身,拂袖而去。

大臣们见状,纷纷跪地行礼,目送皇帝离开。待皇帝走远,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一些大臣围拢过来,试图劝解墨轩和顾辰,希望他们不要因为此事伤了和气。

苏婉赶忙走到墨轩身边,关切地问道:“墨轩,你没事吧?别和他置气了,气坏了身子可不值当。”

墨轩微微摇头,苦笑道:“我没事,只是没想到顾辰会如此固执己见,一味地反对,丝毫不考虑改革的必要性。”

顾辰在一旁听到墨轩的话,冷哼一声,转身便走。他心中对墨轩的恨意又加深了几分,暗暗发誓一定要阻止墨轩的改革方案通过。

回到府邸,墨轩坐在书房中,久久无法释怀。他深知改革之路艰难险阻,但没想到会遇到顾辰这样强劲的对手。他反复思索着顾辰提出的观点,试图找到一个既能回应质疑,又能推动改革的办法。

与此同时,顾辰也在自己的书房中踱步沉思。他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反对还不足以阻止改革方案,必须想办法拉拢更多的大臣支持自己。于是,他开始盘算着如何联络那些对改革持保守态度的大臣,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墨轩。

接下来的几日,朝堂之下暗流涌动。顾辰频繁地与一些大臣私下会面,宴请他们,在席间大谈资历对官员升迁的重要性,以及改革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他言辞恳切,态度诚恳,成功地拉拢了一部分大臣加入他的阵营。

而墨轩也没有闲着,他积极地与支持改革的大臣们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他深入分析了顾辰提出的问题,对政绩考核标准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调整,增加了一些关于防止官员急功近利的条款,同时加强了对考核过程的监督机制。

苏婉看着两人为了各自的立场忙碌奔波,心中十分忧虑。她担心这场争斗会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两人的关系,更会对朝廷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于是,她决定找个机会,分别与墨轩和顾辰谈谈,希望能够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苏婉首先找到了墨轩,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两人漫步在花园中。苏婉轻声说道:“墨轩,我知道你一心为了国家好,改革方案也是深思熟虑的。但顾辰那边,能不能试着缓和一下关系?毕竟大家都是为了朝廷,没必要闹得这么僵。”

墨轩停下脚步,看着苏婉,无奈地说道:“我也不想与他针锋相对,可他完全是出于偏见反对改革,根本不考虑改革对国家的重要性。我不能因为要缓和关系就放弃自己的主张。”

苏婉轻轻握住墨轩的手,说道:“我明白你的坚持,只是希望你能换一种方式。或许可以找个机会,心平气和地与他坐下来谈谈,消除彼此的误解。”

墨轩沉思片刻,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我会找个机会试试。但他对我的敌意很深,不知道能不能谈得拢。”

之后,苏婉又设法约见了顾辰。在一家幽静的茶楼雅间里,苏婉看着顾辰,诚恳地说道:“顾辰,我知道你和墨轩之间有些误会。这次官员升迁制度改革,其实出发点都是为了朝廷好。你能不能放下对墨轩的偏见,客观地看待这件事呢?”

顾辰看着苏婉,心中泛起一丝涟漪。在他眼中,苏婉依旧是那个美好的女子,只是如今她的心却偏向了墨轩。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苏婉,我并非是无端反对。我只是觉得墨轩的方案太过冒险,会给朝廷带来不稳定因素。而且,我实在看不惯他那副自以为是的样子。”

苏婉劝说道:“顾辰,墨轩不是你想的那样。他为了这个改革方案付出了很多心血,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我相信他是真心为了国家好。你不妨仔细研究一下他的方案,说不定会有新的看法。”

顾辰沉默不语,心中却在思索着苏婉的话。他对苏婉的感情让他有些动摇,可对墨轩的偏见又让他难以立刻改变态度。过了许久,他才缓缓说道:“苏婉,我会再考虑考虑的。但我不能保证会改变主意。”

苏婉见顾辰态度有所松动,心中稍感欣慰。她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起到作用,让两人放下成见,共同为朝廷的发展出谋划策。

然而,事情并未如苏婉所愿。在朝堂再次讨论官员升迁制度改革时,顾辰依旧态度强硬地反对墨轩的方案。他联合了之前拉拢的大臣,在朝堂上纷纷发言,列举出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试图说服皇帝放弃墨轩的方案。

墨轩面对众人的反对,并没有退缩。他镇定自若地一一回应着对方的质疑,用详实的数据和充分的理由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的言辞慷慨激昂,眼神坚定而执着,让不少大臣为之动容。

皇帝坐在龙椅上,认真聆听着双方的辩论。他心中也在权衡利弊,一方面,他看到了旧制度的弊端,希望通过改革选拔出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国家发展;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改革会引发官场动荡,影响朝廷的稳定。

在激烈的争论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朝堂上的气氛依旧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最终,皇帝决定暂时搁置改革方案,让大臣们再仔细商讨,拿出一个更加完善、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退朝后,墨轩和顾辰在朝堂外相遇。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都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墨轩率先开口道:“顾大人,今日之争,并非我个人意气用事。改革是大势所趋,希望你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认真考虑我的方案。”

顾辰冷哼一声:“墨大人,我也希望你能认清现实,不要一意孤行。改革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说罢,两人各自转身,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他们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孤独而坚定,仿佛都在为自己心中认定的道路而执着前行。

苏婉在远处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无奈和担忧。她深知,这场争斗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的日子里,墨轩和顾辰之间恐怕还会有更多的冲突和较量。而她,也将陷入两难的境地,不知该如何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

回到家中,墨轩坐在书房里,反复翻阅着改革方案和相关资料。他深知,想要推动改革,就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法。他开始思考如何在政绩考核的基础上,适当兼顾资历因素,以减少反对声音。

与此同时,顾辰也在自己的府邸中与支持他的大臣们商议对策。他们分析着墨轩可能采取的下一步行动,讨论着如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阵营,确保改革方案不会轻易通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墨轩和顾辰都在为各自的目标努力着。墨轩四处奔走,与不同阶层的官员交流,了解他们对改革的看法和担忧,试图从中找到突破口。他还组织了一些小规模的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改革方案的优化。

顾辰则加大了在朝堂上的游说力度,他利用各种机会,向大臣们强调改革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他还暗中收集墨轩改革方案中的一些潜在问题,准备在下次朝堂讨论时作为有力的反驳论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支持改革和反对改革的大臣们逐渐形成了两个阵营,彼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些中立的大臣也在这场激烈的争斗中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抉择。

而苏婉,看着墨轩和顾辰越陷越深,心中十分痛苦。她尝试着再次劝说两人,但都收效甚微。墨轩和顾辰都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都不愿意做出太多的让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苏婉得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原来,有一位在官场中德高望重的老臣,一直对官员升迁制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曾经提出过一些关于官员选拔任用的建议,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苏婉觉得,这位老臣或许能够成为化解墨轩和顾辰矛盾的关键人物。

于是,苏婉费尽周折,终于见到了这位老臣。她向老臣详细讲述了墨轩和顾辰之间的矛盾,以及当前官员升迁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老臣听后,沉思良久,缓缓说道:“改革与守旧,本就不是绝对的对立。墨轩的政绩核心方案,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顾辰强调资历,也并非毫无道理。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两者相辅相成。”

苏婉听了老臣的话,心中一亮。她觉得老臣的观点十分中肯,或许可以将这个思路传达给墨轩和顾辰,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方案。

苏婉迫不及待地将老臣的话分别告诉了墨轩和顾辰。墨轩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意识到,自己之前过于强调政绩,而忽略了资历在官员升迁中的一定作用。如果能够在方案中适当融入资历因素,或许能够减少反对声音,推动改革前进。

顾辰在听到苏婉转达的老臣观点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墨轩的反对,确实有一部分是出于个人偏见。老臣所说的寻找平衡点,让他意识到或许可以通过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来参与改革讨论,而不是一味地反对。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调整,墨轩对改革方案进行了重大修改。他在以政绩为核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关于资历的考量条款。例如,对于政绩突出但资历较浅的官员,可以给予破格提拔的机会,但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评估;对于资历深厚但政绩一般的官员,也会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贡献,给予适当的晋升通道。

顾辰看到墨轩修改后的方案,心中对墨轩的敌意稍稍减轻了一些。他觉得墨轩能够听取他人意见,对方案进行调整,还是有一定的胸怀和见识的。于是,他决定不再一味地反对,而是参与到方案的讨论和完善中。

在新一轮的朝堂讨论中,墨轩详细阐述了修改后的改革方案。他的语气平和而自信,既强调了政绩考核的重要性,又说明了兼顾资历的必要性。大臣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顾辰也站起身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陛下,墨大人此次修改后的方案,臣认为有诸多可取之处。臣愿意摒弃前嫌,与墨大人共同商讨,进一步完善此方案,使其更符合朝廷的实际需求。”皇帝听了两人的发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甚好,朕希望你们二人能以国家大局为重,携手合作。此次官员升迁制度改革,关乎朝廷兴衰,切不可掉以轻心。”

朝堂上的气氛终于从紧张对立转为和谐融洽。墨轩和顾辰相视一笑,他们都明白,这场风波暂时告一段落,但未来的改革之路依旧充满挑战。而他们,也将在共同的努力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苏婉在一旁看着两人和解,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她由衷地为两人感到高兴,也期待着改革方案能够顺利推行,为朝廷带来新的气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