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年代:我在大山脚下修了个假仙 > 第一百二十五章 终于实现和承安哥在象牙塔里漫步的愿望了呢!

找到卧铺床位,放好行囊,周凤娇从随身的行李袋里拿出炒瓜子,鱼皮花生和饼干和两人分享。

而施秋宁礼尚往来,也把许承安给她买的山楂片、水果糖和糕点摆在桌子上。

两个女人年龄相若,意气相投,吱吱喳喳的,旅途都变得热闹了很多。

许承安也放心了。

认识了周凤娇,放假的时候两人回家也能做伴,路上不会感到孤独。

这趟绿皮火车从省会直通林区,最近的站点就沧城,离哈市有点远,全程八百多公里。

绿皮火车开得慢,交通状况好的时候每小时也就五十公里左右,还不是得在站点停下,到哈市得几乎一天一夜。

从周凤娇口中得知,她念的是机械设计。

改革开放之初,机械类绝对是大热专业。

就算一般的大学,毕业后进厂子就是车间骨干,升职提干是很简单的事,像周凤娇这种哈工程的就更前途无量了。

我掌握了机械精通,如果考个哈工程或哈工大机械专业,也能闯出一片天。

许承安暗中想道。

这年代绿皮火车里还没有推着小推车卖各种小吃的服务员,那句经典的“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前面的旅客麻烦让一让”亦尚未诞生。

80年代初副食品还属于稀罕物,列车上只有猪油糕、鱼皮花生等几种副食品,服务员在餐车等着顾客过来买,不需要一列列车厢推销,每趟车就能卖到脱销。

后来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了,这才有了小推车,一开始吆喝的是“香烟啤酒可乐鱼片干矿泉水”,后来才变成“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

在每个站点停下的时候,外边也有推着小推车的小贩,卖盒饭煎饼烤红薯茶叶蛋之类的小吃,肚子饿了就可以下车吃,或者打开车窗就能交易。

在车上睡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十点才到哈市火车站,接近二十四小时的旅途。

三人拖着行李出了站。

82年的省会火车站就颇为宏伟了,这是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站,建于1899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

站前广场干净整洁,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大潮尚未兴起,在这种黄金地段也看不到什么商业广告。

广场停着一辆辆有轨电车,空中是蛛网般的电线。

去哈师大和哈工程的有轨电车都有,于是三人在站前广场告别,各自上了目的地的电车。

哈师大离火车站也就几公里,很快就到了。

这所大学也是许承安的母校,毕业后也经常回来的,熟悉得很。

哈师大学前身是东省特别区美术专门学校,1929年创建,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换过几次名字,1980年才正式定为哈师大,自此之后就没更名了,一直沿用至后世。

站在校门前,施秋宁心情激动。

这年代的学子来到象牙塔都抱着朝圣般的心理。

能成为一名大学生是种无上的殊荣。

很多新生背着被褥和水壶,手里提个大网兜,里面装着红双喜脸盆、热水瓶,饭盒和搪瓷杯子等物,因为行李箱还没普及。

尽管是农村孩子出身,然而施秋宁的打扮在这些新生中算得上时髦的。

她有一个漂亮的大行李箱,一身前卫的秋装,手上还戴着腕表,这在大学生中可是奢侈品,引得其他人纷纷侧目。

许承安有钱,眼光好,他给施秋宁挑的衣服,放眼省会都能不会老土。

为了不让施秋宁在校园被人瞧不起,许承安给了她最好的物质生活。

行李箱里的东西不多,主要也就换洗的衣物,此外还有只收音机,饭盒和杯子。

大点的被褥,热水瓶和脸盘,许承安都打算到这边再买,反正学校有小卖部。

报到时间总共三天,毕竟交通还不发达,很多省外万里迢迢过来的学子不好掌握时间,路上可能耽搁。

今天是第一天,还有两天可以让施秋宁熟悉校内环境,此外许承安也可以带她在省会转上一转。

很快便完成了报到。

这年代读大学不用钱,学杂费、伙食费、住宿费郭嘉全包,就连洗澡费甚至都不用,还发讲义,部分高校还能在校享受公费医疗,每个月发10多块钱的生活费,可见对于人才有多么重视,这也是很多学子拼了老命,哪怕多次复读都想考上大学的原因。

完成报到,领了饭票和宿舍钥匙。

去宿舍的路上,顺便在小卖部买了热水壶,脸盘等必须的日用品,这才和施秋宁来到女生宿舍。

是个八人寝,环境还挺好的,施秋宁来得最早,还没见到其他室友。

整理好床铺,还没有被褥。

学校提供棉被购买,然而质量不好,也有点薄,许承安打算去国营商店给她买套好的。

这会已经中午时分了,吃过午饭,两人便在学校里随便走走,让施秋宁熟悉校园。

校园绿树成荫,两人徜徉校道上,施秋宁自然而然地就挽住了许承安的手臂,也不管别人那奇怪的眼光。

反正我和承安哥是夫妻,谁管他们怎么想呢!

终于实现和承安哥在象牙塔里漫步的愿望了呢!

施秋宁心情好得很。

“承安哥,大学的环境可真好哇!”

她嗅着空气中清新的草木气息,脸色有些陶醉。

“等下年你也考上了,咱们天天这样子散步好不好?”

“额,好啊……”

许承安苦笑。

秋宁啊秋宁,恐怕我到时又得爽约了呢。

下午两人去城里转悠,难得来趟省会,许承安自然得带施秋宁到处玩玩,顺便买些东西。

来了哈市,中央大街自然是不能错过的。

作为这座省会城市的心脏和灵魂,这个地方也是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走在青石地板上,两旁矗立着一栋栋美伦美奂的欧式建筑,包含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等多种不同的风格。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施秋宁左顾右盼,目接不暇,同时把许承安的手抓得紧紧的,她生怕和自己男人走丢了,自己找不着。

“承安哥,省会可真繁华啊!”

“呵呵,那可不!”

80年代的哈市,其洋气和发达程度在国内是相当炸裂的,和黄埔这样的大都会相比都毫不逊色,可惜到90年代后就开始渐渐没落了。

哈市的命运,也是东北发展的缩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