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年代:我在大山脚下修了个假仙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把车队规模搞大的机会终于来了!

当天许承安和施秋晴都给施秋宁回了信。

许承安叮嘱她学习不要过于劳累,此外天气快变冷了,要注意保暖,别着凉生病。

上次送她去大学,许承安也把一些治疗常见疾病尤其是急症的药丸给了施秋宁预防,当然省会的医疗条件也很好,倒是用不着太担心。

而施秋晴那边也让妹妹保重身体,此外给她分享家里这段时间发生的事。

建砖石构造的新房子上次回信已经告诉施秋宁了,这次汇报了下盖房子的进度,已经完成地基,进行墙体工程,等施秋宁放假回家就能住上了。

施秋玲则让大姐代自己把许承安今天买了摩托车之事也写进信中,还描述了下“兜风”的快感和体验。

每周一次的书信维持着双方的联系,尽管相隔两地,却能得知彼此的近况,没事看下信件,仿佛亲人就在身边,有了盼头,也缓解了思念。

信写好了,下午许承安就送去邮政挂号,这样寄出能快一点,顺便也把施秋宁寄的包裹取回来。

包裹一拿到家,施秋玲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却是几件款式新颖的新毛衣,有男有女,施秋宁去百货商店买的。

去省会前,许承安给她存折里打了两千块生活费。

这样一必巨款施秋宁都不知道怎么用,身为一个村里走出的女大学生,施秋宁自然是很节俭的,事实上大学每月发的十几块补贴就足够日常开支了,许承安打的那笔钱都没动过,也就给家里买毛衣取了点。

“哎呀,这毛衣可真好看啊,不愧是省会百货的,二姐也有眼光!”

施秋玲迫不及待地就把外套脱了,当场换上那件毛衣,跑到镜子前臭美了起来。

看到施秋晴还没任何动作,她奇怪道:“大姐,你咋不试下啊?”

“不用试,秋宁给我买的肯定合身。”

两姐妹身材差不多,施秋宁照着自己的码数给她买毛衣就行。

主要还是许承安在房里,她不好意思换。

“咱又不是看合不合身,大姐,看下你穿出来效果怎么样嘛,快点试一下!”

施秋玲不由分说就给她脱外套,拗不过小丫头,很快就只剩下一件打底衫了。

紧身的打底衫让大姑娘愈发显得身段窈窕,玲珑有致,熊大熊二胀鼓鼓的。

这点是两姐妹体态的小区别,施秋晴要更壮观一些。

许承安喉咙有些发干。

转眼施秋宁上大学也有一个多月了,这么久没碰过女人,心里头燃着一股邪火无法发泄。

看来,又得喝凉茶降火了。

……

晃眼又是一个月过去。

“咯咯咯……”

随着公鸡打鸣般的引擎声,小嘉陵驶入农业局宿舍大院。

有了这辆摩托车,去镇子或进城都方便多了。

今天是给王萍看诊的日子。

开着小嘉陵,轻车熟路地来到孔立业住的宿舍楼底下,找了个地方随便停了车。

这会国内别说私家小轿车了,私家摩托车都少得可怜,在单位宿舍找停车的地方容易得很。

走上三楼,在301宿舍敲了敲门。

过得不多会,门就打开了。

“许医生,你来了!”

孔立业满脸喜容地把他迎进来,刚想说什么,许承安就笑着道:“孔局,孔夫人,恭喜两位了啊!”

“许医生,你可真是神医!”

孔立业惊叹。

他刚想把自己爱人怀上的喜讯告诉许承安,没想到对方一眼就看了出来。

两夫妇高兴得仿佛年轻了好几岁。

他们这个孩子可是等了十几年,原本都不抱任何希望了,没想到这不孕症还真给一位小村医治好。

王萍笑得脸都快开花了,连忙招呼许承安坐下,给他倒上一杯热茶。

娃是怀上了,不过还是得看诊。

毕竟王萍以前小产过,如今又是高龄产妇,不能掉以轻心。

给王萍把了脉,脉搏有力了些,这就是怀孕的脉象,然而刚怀上一般中医是把不出来的,许承安的感官特别敏锐,才能察觉。

诊断完,许承安做出结论:“脉象较稳,夫人如今的身体状况不错,胎儿也没什么问题,但毕竟是高龄产妇,还是得服一些安胎药,再服两个月也就差不多了!”

有孕在身不宜服药过多,但药性温和的中草药还是可以服的,更何况许承安这药丸是用药王鼎炼成,里面的有害物质几乎全部都被淬出来了,对孕妇或胎儿带来的副作用微乎其微,服点安胎药对王萍的利远大于弊。

两夫妇对药理了解不多,对许承安的医术又极为信服,自然听他安排。

看诊之后,两夫妇又留许承安吃了午饭。

饭后许承安正待告辞,王萍却是道:“许医生,你别急着走,难得来了,先坐上一会,和老孔唠嗑几句!”

说话间,他给孔立业打了个眼色。

许承安都看在了眼里。

看样子,还有其他正事。

王萍给许承安又倒了杯茶水,收拾碗筷拿进厨房,在客厅中留下两个人。

孔立业这才开口:“许医生,听说你买了两辆拖拉机跑运输。”

许承安精神一振,孔立业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和自己聊这个,一定是有原因的。

许承安笑道:“呵呵,是啊,这不想着为咱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多做点贡献嘛。”

其实最大的目的就是挣钱,然而漂亮话得挂嘴上。

孔立业自然心知肚明,然而还是夸了他几句,随即话锋一转,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道:“农业局这边,刚刚来了一批新的拖拉机……”

许承安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他隐隐地嗅到了金钱的味道。

从孔立业口中,很快得知了大概的情况。

这批拖拉机,其实还是上年国内各大机械厂的存货,尚未消化完。

郭嘉提出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口号之后,国内的机械厂拼命搞生产,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拖拉机产能过剩了,库存大量积压,有些厂子资金周转不过来,面临倒闭的困境。

郭嘉不得不出手,给某些发达省份下达任务指标,帮厂子清理库存。

东北在80年代就很发达,消化拖拉机任务首当其冲。

所以上年阳平镇每个屯子都有一个必须消化的拖拉机指标任务,否则以后都评不上优秀。

然而再发达的东北,也有些偏远地方是落后的。

比如阳平镇绝大多数的屯子就都不愿意集资买这辆拖拉机,这对某些人口少,条件差的贫穷屯子更是沉重的负担。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象。

明明用于运输的农机极其短缺,需求极大,偏偏拖拉机又滞销。

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之一。

村民们不愿意集资买,有眼光又破例的人,想买又买不到。

好在郭嘉终于意识到了这个情况,改革开放后上头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明了,于是做出了个决定。

今年这批拖拉机的指标不再局限于集体,私人也放开购买!

听完孔立业的话,许承安心中激动。

把车队规模搞大的机会,终于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