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年代:我在大山脚下修了个假仙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室友羡慕了,秋宁,你男人可真俊哪!

招待所的条件简陋,床也有点响,隔音条件差,旁边可能还住着别的同志,两人没敢搞出太大动静,许承安这头耕牛不是很尽兴。

但也是没法子的事,施秋宁只能等着回家再好好抚慰自己男人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小两口在招待所里洗漱好,回哈师大找施秋晴和施秋宁。

来到女生宿舍楼下,许承安在门口等着,而施秋宁则快步走上楼。

来到宿舍,施秋晴和施秋宁也早就起床了,这年代的人可没睡懒觉的习惯。

这都放暑假了,施秋宁的几个室友甚至都在宿舍里看书,考上大学不容易,她们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分秒必争。

施秋晴则把一些家里带来的饼干糖果杏仁瓜子拿出来,和施秋宁室友们一起分享。

这些女大学生都很热情,没嫌弃自己两姐妹是乡下姑娘,双方相处得很愉快。

“秋宁,回来啦?”

见到施秋宁,一个室友就捉狭地道:“整天念叨着你男人,现在他来了,昨晚过得老开心了吧?”

女大学生思想开放,还开起了荤玩笑。

另一个室友也掩口笑道:“哎呀,这也怪不得人家施宁啊,我要是家里有个那么俊的汉子,千里迢迢来省城的话,我也恨不得二十四小时和他粘在一起呀!”

她们已经见过许承安了,昨天施秋宁带着大姐和幺妹拿行李箱回宿舍的时候,室友们得知她男人来了,在楼下等着,全都一窝蜂跑出阳台看,后来都夸许承安长得俊。

施秋宁被调侃得有些害羞,不过室友们夸许承安长得俊,却是心里高兴得很。

第三个室友则羡慕地道:“秋宁,你男人真的俊啊,我昨天看到了,咱学校都没哪个男同学长得比他俊,还斯斯文文的,不过咋瞧着不像是乡下的呀?”

许承安插队入户几年,但皮肤不算黑,和那些打小就整天在太阳下干活,晒得黝黑的村民很不一样,加上那股子读书人的气质,被室友们一眼瞧出端倪来了。

施秋宁笑着说道:“承安哥是城里的知青,插队入户来我们家的!”

“知青?”

室友们有点奇怪。

既然是知青,为啥不考大学呢?

莫非秋宁考上了,他汉子反而没考上?

施秋宁连忙解释:“承安哥放弃了高考,他带着我们屯子的人种木耳,研究出了新技术,木耳的品质好,产量高,镇上的书记让他帮忙推广,他就没参加高考!”

施秋玲则补充道:“我二姐夫还在镇上开了个加工厂,当了厂长呢!”

众室友们一听都颇为惊讶。

这年代能自己开厂的,那可不得了。

秋宁的男人虽然没上大学,也是个大人物啊!

“没事,只要能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念不念大学都一样!”

“秋宁,你男人这样的奉献精神很难得啊,值得我们学习!”

室友们还安慰了她几句,当然施秋宁已经想通,不再难过了。

和室友们唠了几句,也没太磨叽,许承安还在楼下等着呢。

于是三姐妹出门下了楼,和许承安一起去食堂吃早餐。

吃早餐的时候,施秋宁就问道:“承安哥,你今天有啥打算啊?”

“先办完正事,咱再去玩吧!”许承安顿了顿:“我想跑一下哈市的集市,看下黑木耳的市场行情。”

施秋玲雀跃道:“二姐夫,你要去市场啊,我也想去!”

幺妹对哈市的一切都颇感兴趣,包括市场。

省会的市场,应该会比沧城大得多吧。

施秋晴白了她一眼:“秋玲,人家承安是办正事的,你凑啥热闹啊,别碍事!”

许承安笑笑:“没事,去就去吧,市场也挺热闹好玩的,如果不嫌走路累无聊的话,你们都可以跟着!”

他就纯粹去市场摸底,暂时没有人际往来。

阳平镇其他屯子的木耳没种出来,沧城都能完全消化掉,暂时没到向省会输送的时候,光靠一个黑土屯的产量也太少了,称不上产业链,不好和别人谈条件。

所以许承安就是去随便走走,了解下基本的市场情况,心里头有个数。

七月上学正好是各地木耳上市的旺季,市场行情最有参考性。

既然许承安都这么说了,施秋晴也就不在劝阻。

吃完早餐,马上出发。

许承安前世在哈师大念书,毕业后也多次去过省会,对这里的各大市场了解得很。

80年代哈市最具代表性的市场,那就不得不提道里市场了,当地老百姓昵称“八杂市”,哈市最大的市场,全国也是鼎鼎有名的。

来到八杂市门口,迎面是个很气派的大门,上面写镶嵌着“道里市场”四个大字。

这里始建于1902年,1956年公私合营后正式成立道里市场食杂商店,后来渐渐发展为哈市最大的杂品蔬菜大市场。

走进市场,三姐妹眼都花了。

别说施秋晴和施秋玲,就连在哈市念书的施秋宁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市场,她平时基本都在学校,几乎不怎么上街玩。

毕竟是被誉为当地人菜篮子的集市,那规模有点吓人,各种农贸产品极为丰富。包括一些市面上很稀罕的“细菜”,比如蒜薹、洋葱、蒜苗也能在这里找着,而在沧城的市场就很难买到。

肉蛋果蔬、油盐酱醋、山珍野味……

当然,农副食品干货自然也是不缺的。

1978年,八杂市的肉、蛋、鱼、干豆腐等仍需要凭票购买,但是1981年之后,这个市场不要票的商品种类就越来越多了,而干木耳这种农副产品便是其中之一。

菜市场每天出售的一切物资都是从批发部门的蔬菜公司进货,自身没有采购权。

菜价国家有补贴,居民每户每天都得凭菜卡购买。

不过许承安记得1985年菜价就完全放开了,菜卡彻底消失,这是他在一次同学聚会时听留在哈市本地工作的同学说起的。

早市是买菜高峰期,来菜市场的本地居民手里大多提着个三角兜和小筐。

而在改革开放前后,面袋子才是人们买菜的常用工具,那会物资太短缺了,一买就是二三十斤的豆角、茄子、黄瓜,老百姓回家时心里才踏实。

三角兜和小筐就装不下那么多东西了,购菜工具的轻量化也说明市场的物资供应已经远远不如改革开放前和刚改革开放那会的匮乏,老百姓不需要一次性卖很多东西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1982年开始,政策允许哈市各市场在全国自由进货!

这也就意味着,阳平镇的黑木耳可以卖到省城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