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九曜书 > 第52章 密谋

九曜书 第52章 密谋

作者:Citagugu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8 10:52:31 来源:小说旗

秦始皇嬴政最后一口气化作浑浊的叹息,在阴沉的夜色中渐渐散去。马车内的空气瞬间凝滞,如同燃尽的烛火,暗示着这位大秦帝王的终结。赵高跪在嬴政身旁,低头凝视那张再也无法睁开的脸,仿佛想确认这一切是否是真的。耳边传来隐约的马蹄声与夜风呼啸,但在此刻,他的世界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

赵高缓慢地站起身,脸上看不出过多的悲戚,反而是那种掩藏在理智之下的复杂神色。他伸手轻轻合上嬴政半睁的眼睑,动作轻柔,却带着一种微妙的克制。他知道,此刻不能有任何过度的情绪表露,一则是怕失了身为贴身助手的体面,二则是心中的某种兴奋和怨恨此时还无法宣泄。

他低头垂目,手中紧握着嬴政临终前留下的那封密书,修长的手指在封口处不自觉地摩挲,似乎想要把它压进掌心一般。雨夜的潮湿与寒气并没有让他感到不适,反倒让他神智越发清醒。周围的侍卫跪伏在地,神情惶恐不安,唯有赵高依旧挺直脊背,背对着他们,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深不可测的谋算。

片刻后,他长吐一口气,缓缓转身,夜色笼罩中,马车内的灯光在他脸上投下阴影,显得他双目更加幽深。赵高原本整齐的衣袖因为长时间的奔波而沾上了尘土,但他却丝毫没有注意,或者说,根本没有心思去在意那些细微的仪表。他的手依旧紧扣着那封密书,指关节在发白,仿佛下一刻就要将它捏碎。

“唉……”他发出一声低沉的喟叹,像是对嬴政的逝去,又像是对自己命运的悲凉。随即他的嘴角却隐隐勾起一抹冷笑,“帝王终究会死啊,赵高,你当初一路走到他身边的苦心,却也到此为止了吗?”

他微闭上眼,脑海中回想自己在宫廷中步步谨慎、战战兢兢的每一刻。每一次向嬴政进谏、每一次替嬴政处理要务、每一次小心翼翼行事,只为了让嬴政对他更加倚重。但是如今,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已经永远闭上,他再也得不到那个至高无上的信任,也失去了那最高的权柄靠山。

“我做了这么多……为了什么?”赵高低声自问,心中泛起一股难言的怨恨和不甘。“难道我只能止步于此?难道我就此成为一个为死人守墓的工具?不,我不甘心。”

他抚上密书的封口,脸上的神色阴晴不定,好像在极力压抑着胸中翻涌的情绪。时而紧咬牙关,时而轻拧眉头。直至夜风撩动车帘,带进一阵凉意,让他微微打了个寒颤,这才回过神来。他看向昏暗车厢外的雨幕,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想将这略带寒意的空气吸入腹中,冷却内心的焦躁与激动。

“从今往后,这江山留给谁,我未必不能左右。”他轻声自语,似在宣告,也似在说服自己。说完,他小心地将那封写有嬴政遗愿的密书收于袖中,压在心口的地方。他并没有马上拆开,也没有急于决定怎么处理它,但那隐隐闪动的目光,昭示了他内心正在酝酿的波涛。

他不甘心就这样停下,不甘心就此成为一个守着遗诏的忠臣,陪着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回到咸阳。

雨声依旧淅沥不断,打在马车顶上和地面,宛如无数小鼓震动。赵高凝视着外面的暗夜,神色里既夹杂兴奋,也混合着怨毒。他知道,嬴政的死给他带来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如何把握这机会,则全在他一念之间。

就这样,赵高背对着嬴政的尸体,神色冷峻,嘴角似有若无地浮现一抹冷笑。随着雨丝打在窗上,滴答声仿佛一首冰冷无情的序曲,拉开了新一轮的朝局变幻的序幕。

赵高沉思片刻,整了整宽大的袖袍,神色间恢复了一贯的沉稳与礼貌。他清楚,嬴政驾崩的消息不能外泄,马车内此刻如风暴前的寂静,而这一切是他操纵未来棋局的最佳起点。

大雨滂沱,夜色在雨幕中显得尤为深邃,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层阴冷的帷幕之下。马车外,秦始皇的车队在湿滑的泥地上艰难地挪动,寂静中只剩下雨水拍打在顶棚和车轮中的声响。

赵高小心地将嬴政的密书藏于怀中,检查四周无人注意,随即掀开车帘,一步踏入雨中。刺骨的湿意沿着衣襟往里钻,但他不以为意,只是微微偏头,任由夜风吹拂那张始终保持着警惕的面孔。他对朝廷形势有了十分明确的判断:随着嬴政的死,秦帝国的格局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赵高,必须在这种风雨欲来的混乱中抢占先机。

他一路踩着泥泞走向丞相李斯乘坐的那辆马车。那是仅次于皇帝御驾的华车之一,外部装饰并不夸张,但毋庸置疑地彰显着秦国丞相的尊贵与地位。赵高站在车前,轻轻敲了敲车门。侍从看了他一眼,认出这是皇帝身边最可信任的内廷之人,忙不敢阻拦,垂手放他进车。

马车内烛火微弱,却足以看清李斯那略带倦意的神色。四处的车壁上还挂着被翻阅过的竹简和简牍,映出李斯一向勤于政务的习惯。此刻的他正在沉思嬴政病逝后的诸多后续,眉头紧锁,对未来局势充满疑虑。见赵高一身雨水走进,他略有不满地皱了皱眉,但仍旧保持着官场应有的礼节。

“赵高?”李斯抬头,微微直起身,“你深夜前来,可是陛下有什么新的旨意?”

赵高先是拂了拂肩上的雨水,随后才用带着笑意的嗓音低声道:“丞相大人,陛下已经……不在了。”他咽下那未说出口的敬称,语气里带着几分凝重,“雨夜里有些话,咱们还是得说在前头。您心里想必也明白,陛下驾崩了,接下来的朝廷形势,非同小可。”

李斯面色一变,心头猛地一沉。他原本就对嬴政的状态十分担忧,此刻听到赵高的确认,表情瞬间变得凝重,“你想说什么?”

赵高微微顿了顿,心中思量该如何开口。他知道,李斯是秦帝国现今最有实权的外廷首脑之一,若想左右继承大局,就必须让李斯与自己站在同一条船上。于是,他语带深意地说道:

“丞相大人,您手握朝政大权,但宫内之事、朝廷形势复杂,你我若不同心协力,局面只能越发混乱。陛下的离世虽然突然,但形势不等人……大秦的未来,既不在天,也不在地,而在我们这些能扛起大任的人手里。”

李斯深吸了一口气,隐隐猜到赵高想说什么。他缓缓抬头,眼神里闪过一抹警惕,“你别忘了,朝中可还有好些位公子,也有众多王亲,还有那些猛将与老臣,岂能容我们恣意妄为?”

赵高微微一笑,将声音再次放低了一些,“丞相大人,这正是我要跟您商议的事。如今少府、少监手中有内库、官僚系统握在手,而秦廷中的明争暗斗只多不少。若大人想要真正稳住局势,就该知道谁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继承人?”李斯的心中一凛。他虽然在朝中地位显赫,但对秦始皇逝世后的事宜亦是心中无底,特别是如今各公子孰强孰弱,他在脑海中反复权衡,却总觉得没有绝对稳妥的选择,“你是说你知道陛下的遗愿?”

赵高轻轻拍了拍自己胸口的衣襟处,似在暗示,“我有一封陛下临终前写给我的密令……不然的话,怎么会这么急着来找丞相大人您商量?要知道,立谁不立谁,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李斯没有立刻开口,视线落在赵高身上,深深凝视了一会儿。雨夜中灯火摇曳,让赵高的笑容显得模糊不清,却又带着一抹阴森的意味。李斯在想,这个赵高到底想要什么?他明白赵高一直被嬴政视为极其亲近的人,如今嬴政一死,赵高若想借机上位,也不是不可能。但李斯也同样清楚,独自掌握局势并不是赵高能轻易做到的,他必须借助外廷的力量。

“好,赵高,你说吧。”李斯语气里带着几分戒备和冷静,但也传递出一种松动的信号。他深知,现在的秦朝像一只巨兽失去了头颅,各方势力都可能争夺下一任帝位,而自己与赵高的合作或许是一个令人值得期待的开始。

赵高脸上的笑容逐渐加深,雨水顺着车帘流下,敲打在地面上。他轻轻拂了拂衣袖,目光在李斯与自己之间的缝隙处一闪而过。此刻,他与李斯正是站在天平的两端,需要一个决定。

外面的雨声依旧淅沥不断,伴随着秦朝权力谱系正在暗中发酵的变局。赵高轻启薄唇,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意味深长:

“国不可一日无君。眼下咸阳朝堂空悬,您可曾思考过,下一步该如何?”

李斯抬头,目光深邃却略显疲惫。他看着赵高,缓缓吐出一口气:“国不可一日无君,此事我自然清楚。但丞相之位让我明白,这件事若处置不当,非但江山难保,我等身家性命也将不保。”

赵高听了这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似笑非笑的神情,随后摇了摇头:“丞相的担忧,我何尝没有?眼下局势看似稳固,实则暗流涌动。外廷、内廷、军方、地方势力,皆如群狼环伺。若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李斯眯了眯眼,仿佛在思索赵高的用意,语气带着几分探究:“依你之见,当如何稳住这局势?”

赵高微微低头,话语中透着一丝谦卑,却又不失分量:“丞相,扶苏公子才德兼备,贤名在外。按理说,他是理想的继承人。但您想过没有,扶苏手握北疆大军,身后有蒙氏兄弟相助,还有楚地的旧势力隐隐与之呼应。一旦他登基,丞相认为自己的位置,是否还能稳如泰山?”

李斯的脸色微微一变,赵高趁势继续:“扶苏公子虽仁孝,但大秦以法立国。若他即位,必然会打破法家的根基,而丞相您,正是法家的代表。他登基之后,恐怕首先会削弱您的权力,以安抚那些对法治不满的士族和旧贵族。”

李斯沉默片刻,眉间的褶皱更深了几分。赵高见状,语气更加柔和,却字字如刀:“相比之下,公子胡亥虽年少,但品性温和,尚未形成自己的班底。若立他为帝,丞相大人既可稳坐中枢,又可辅佐年轻的皇帝治理天下,岂不更为妥当?”

李斯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怀疑:“赵府令,你究竟想从中得什么好处?”

赵高低声一笑,眼神平静如水:“丞相过虑了。赵高身为内廷之人,只求效忠大秦,绝无私心。但当今之局,若无人挺身而出主导全局,这天下只会陷入动荡。赵高无权无势,能做的,不过是辅佐丞相,为国尽绵薄之力罢了。”

这番话既有谦卑又有警告,令李斯心中生出几分动摇。他低头不语,脑中却飞速盘算着赵高的话中真假。片刻后,李斯缓缓开口:“此事重大,不可仓促决定。你说得有理,但我需再细思量。”

赵高站在马车内,丝毫没有退出的意思。他直起身来,目光冷静地锁定李斯,语气里带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压迫感:

“丞相,局势已不容犹豫!始皇帝的驾崩若被泄露,北疆的扶苏手握重兵,只需举一面旗帜,咸阳便会大乱!到那时,我们两人还有活路吗?更何况,如今随驾的禁卫军中,也未必全是我们的心腹。”

李斯的手指缓缓攥紧,眼神中浮现一丝动摇。

赵高看在眼里,话锋一转,语气不再是试探,而变成了如利刃般的直指人心:“丞相,您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想必明白一个道理——局势到了这个地步,生存的空间已经极其狭窄。要么,我们控制咸阳,拥立胡亥为帝,确保我们的权力稳固;要么,扶苏掌握大权,到时,他第一个对付的,就是您!”

李斯的眉头拧成一团,沉声道:“赵府令,你为何如此自信,扶苏会与我们为敌?他仁孝为名,又是始皇帝之长子,怎么会……”

赵高冷笑一声,打断了李斯的话:“仁孝?丞相,这世上最无用的便是仁孝二字!扶苏的仁孝,只会让他去安抚那些不满秦法的旧贵族和儒生,而您呢?您是秦法的奠基者,您觉得,扶苏会容得下您?还是说,您甘愿交出权力,让扶苏的新政来废除您这一生的心血?”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李斯心上。

他想起那天坑杀儒生时,整个朝堂寂静无声,唯有扶苏敢挺身劝阻始皇。

始皇龙颜大怒,当场将扶苏发配北疆,监管那三十万驻军。

然而,李斯深知,始皇的怒火之下,夹杂的并非单纯的厌恶,还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不舍,也有深深的恐惧。

始皇忌惮扶苏,他害怕这位大皇子终有一日会积聚势力,将他从皇位上拉下。扶苏的仁孝名声、儒家理念,原本是始皇帝最看不上的东西,但扶苏的仁义也成为吸引臣民归心的一面旗帜。这位皇子与蒙恬兄弟关系密切,又在楚地拥有深厚的人望,势力盘根错节,令人难以忽视。

始皇或许曾希望扶苏能在边疆摔断自己的翅膀,但却不敢真正削弱他的军权。任何一点疏忽,或是扶苏的一点微小过失,始皇都会以此为借口,蚕食他的权力。这种暧昧的权力博弈,夹杂着父子的对立与矛盾,已让朝廷陷入一种无形的紧张。

当时的李斯并未在意这些深层的权力暗涌。他对扶苏的儒家理念嗤之以鼻,认为始皇帝对扶苏的忌惮不过是过度忧虑。然而此刻,随着始皇驾崩,这位皇子的名字却像一把利剑,深深刺入李斯的心头。他终于明白,始皇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扶苏的存在,不仅对始皇帝是一种威胁,对他们这些朝中大臣而言,更是一场无法掌控的灾难。

这位皇子,他的仁孝,他的儒家信念,他庞大的势力……李斯无法忽视的事实是,扶苏的存在,实在是太强大,太可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