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37从北平到南京 > 六十五章 龙党根据地

1937从北平到南京 六十五章 龙党根据地

作者:半根烟火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8 10:52:46 来源:小说旗

从昌平镇撤离后,老王、老林、老李和老陈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艰难旅程。平西抗日根据地地处北平西部的门头沟区及其周边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环绕,地势复杂,是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理想之地。

一路上,众人不敢有丝毫懈怠。老李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状况,用温柔的话语安抚着他们惊恐的心灵。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经历了这场生死考验,也都变得格外懂事,默默地跟在队伍后面。

老林肩负着重大责任,带着300多个小孩在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途中,那股专注劲儿仿佛把周遭的一切都融入了他细密的观察网络里。

他一边走,一边习惯性地扫视着四周。远处山峦起伏,他留意着山上植被的动静,要是有大规模的异常晃动,那很可能是敌人的埋伏。天空中,飞鸟的飞行轨迹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一旦鸟儿突然惊飞,极有可能是前方有危险靠近。

脚下的路,他仔细查看有无新近留下的脚印,从脚印的大小、深浅以及排列间距,去判断是否有大批人马经过。路边的树木若是有被刻意折断的痕迹,或是草丛被踩踏出不寻常的路径,都能引起他的高度警觉。

经过村庄时,他会格外留意村民们的神色。要是村民们眼神中透着惊恐,或是言语支支吾吾,他便会警惕起来,琢磨是不是日军刚在这里肆虐过,亦或是日军就潜伏在附近。

在休息的时候,他也不会闲着,和老王、老陈等人低声交流着沿途的发现,共同商讨应对可能出现危险的办法。他心里清楚,带着这300多个小孩,自己片刻都不能放松,一定要平安将他们带到平西抗日根据地 。

老王和老陈,这两位久经风雨的革命战士,此刻肩负着全队安危,如同两尊坚毅的守护神,一前一后,牢牢守护着队伍。

老王走在队伍前端,他的眼神仿佛能穿透层层障碍,不放过任何一处可疑角落。手中的枪紧握在手中,枪身与他的手掌紧密贴合,仿佛融为一体。他的手指轻轻搭在扳机上,时刻准备着在危险降临的瞬间,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老陈则殿后,他的眼神中透着狠厉。他时刻留意着队伍后方的情况,耳朵也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声响。当队伍经过狭窄的山谷时,他会更加警惕,担心敌人会从山谷两侧的高处发动突袭。他的双手稳稳地握着武器,随时准备转身应对从后方袭来的敌人。若是听到身后有不寻常的响动,他会迅速转身,将枪口对准声响来源,同时向老王发出信号,提醒队伍做好防范准备。

两人就这样,一前一后,为带着300多个小孩的队伍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当他们进入门头沟区时,山林愈发茂密,道路也变得崎岖难行。但众人没有丝毫退缩,相互扶持着前进。老王望着眼前的山峦,心中默默祈祷着张强能够平安无事。他深知,张强的命运与龙国的未来息息相关,那个勇敢的孩子,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察觉到昌平镇的日军极有可能顺着密道追击而来,老王和老陈的神经瞬间紧绷到了极致。这不仅关乎他们自身安危,更牵系着身后300多个孩子以及老林、老李的生死存亡。

终于,在历经了1天的艰难跋涉后,他们远远地看到了根据地的标志。众人心中一阵激动,加快了脚步。当踏入根据地的那一刻,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历经整整一天在野外的艰难跋涉,众人早已疲惫不堪。孩子们更是体力透支,不少孩子脚步虚浮,身形摇摇欲坠。起初,他们还能凭借着求生的本能和对安全的渴望咬牙坚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与疲惫如潮水般将他们彻底淹没。

山上负责了望的同志,在望远镜里捕捉到老王一行人身影后,先是仔细观察。只见队伍中,老王和老陈一马当先,警惕地扫视着四周,而在他们身后,一大群孩子或蹒跚而行,或相互搀扶,步伐凌乱却带着一股坚持的劲儿。

确认是自己人后,了望员一刻不敢耽搁,迅速转身,朝着指挥所一路小跑。到了指挥所,他“啪”地一个立正,敬礼后急切说道:“报告领导!昌平镇的老王跟他们几个回来了,只是后面他们带着很多孩子,看着都疲惫不堪,情况似乎有些紧急。”

指挥所里,领导正低头研究着地图,听到报告,猛地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恢复镇定,果断下令:“立刻通知医护队、后勤组,全体集合!准备迎接他们。务必保证每一个孩子和同志都能得到妥善安置与照顾。”

“是!”了望员领命后,再次飞奔出去传达指令。

不一会儿,根据地内号角声响起,医护队迅速背起药箱、担架,后勤组推着装满食物、水和毛毯的推车,两拨人在负责人带领下,朝着山脚疾步前行。

此时,老王他们在山脚下艰难地调整着队伍。孩子们体力严重透支,有的已经坐在地上,实在走不动路。老王心急如焚,一边安慰着孩子们,一边和老陈商量对策。

就在这时,他们看到山上冲下来两队人,为首的负责人远远就喊道:“老王同志!我们来啦!”老王等人闻声,紧绷的神经瞬间放松,

医护人员迅速围向孩子们,查看伤势、分发食物和水。后勤组则帮忙扶起孩子,用担架抬着伤势较重的孩子,大家齐心协力,朝着根据地走去。一路上,孩子们在悉心照料下,渐渐恢复了些精神,开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

回到根据地后,孩子们被安置在温暖的营房里,吃饱喝足后,沉沉睡去。老王、老陈、老林和老李则被带到指挥所,与领导详细汇报昌平镇的战斗和撤离经过。

在听完老王等人的详细叙说后,根据地的领导面色凝重,深深意识到这个小孩的重要性远超想象。这个男孩所展现出的非凡能力与顽强意志,不仅是个人的英勇表现,更可能成为扭转当前战局、鼓舞全体抗日力量的关键因素。

领导当即决定,迅速向各地抗日聚集地发出紧急通报。通报中着重强调,要密切留意周边10岁左右的小男孩,详细描述了小男孩的大致特征以及他所穿着的衣物样式。同时,严令各聚集地加强对日军动向的侦查,日军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很可能会为了追捕张强而展开大规模行动,这对整个抗日局势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紧接着,领导又怀着郑重的心情,将张强的情况向最高领导汇报。在汇报中,领导条理清晰地讲述了老王跟获得情报昌平镇战斗的全过程,包括张强与日军交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他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抵挡众多日军的进攻,以及最后在绝境中爆发的惊人力量。同时,也阐述了日军对张强的重视程度,以及可能因此展开的一系列后续行动。

最高领导在听完汇报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随后,他目光坚定地指出,小男孩这样的英雄少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保护他,同时也要利用好他的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全体民众的抗日热情。最高领导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相互配合,加强情报共享,不仅要关注张强的下落,还要时刻警惕日军的一举一动,避免陷入日军的陷阱。并且指示,若发现小男孩,务必为他提供最周全的保护和最有力的支持,让他能够在未来的战斗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为抗击日寇、保卫祖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

汇报完后,领导独自坐在屋内,陷入了良久的沉思。那300个孩子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这些孩子在昌平镇的战火中死里逃生,如今虽然到了根据地,可他们的父母或许还在焦急地等待、痛苦地寻觅。

领导深知,必须想办法将这300个孩子送回父母身边,让破碎的家庭得以团圆。但在这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时刻,这谈何容易?

稍作思忖,领导便起身,快步朝着老王所在的住处走去。见到老王,领导开门见山地说道:“老王啊,咱们得合计合计,这300个孩子,得尽快送回他们父母身边。”

老王微微一怔,旋即重重地点了点头,神色凝重地回应:“领导,我明白,这事儿太重要了。可现在外面到处都是日军,道路被封锁,危险重重,送孩子们回去,可不是件简单事儿啊。”

领导在屋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一边思索一边说:“咱们不能因为困难就退缩。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已经遭受了太多苦难。咱们作为革命队伍,得为他们排忧解难。”

老王沉思片刻,提议道:“要不咱们先联系各地的地下党组织,让他们帮忙打听孩子父母的下落,收集准确信息。有了详细地址,咱们再规划路线,安排护送队伍。”

领导眼前一亮,拍手称赞:“这个主意好!各地的地下党同志熟悉当地情况,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但这一路的安全保障,还得好好谋划。”

老王接着说:“咱们可以挑选一些经验丰富、身手矫健的同志组成护送队。同时,与沿途的抗日据点取得联系,让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援和掩护。”

领导深以为然,说道:“另外,出发前得给孩子们准备充足的食物,咱们得保证他们一路平安,顺利到家。”

两人又深入探讨了诸多细节,从如何应对日军的盘查,到万一遭遇危险时的应急预案。在昏暗的灯光下,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将这300个孩子平安送回父母身边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