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章 应时势造化生宋主 见祥龙梦里呈吉兆

词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道尽了南北朝的英雄往事。

然而众人或许不知,辛弃疾所赞颂的寄奴,与他所处的宋代并非一朝。

辛弃疾所生活的宋代,乃是由赵匡胤黄袍加身所建,国号“宋”,史称“北宋”,后又经历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

而寄奴,即刘裕所建的“宋”,则习惯上被称为“刘宋”,两者相隔数百载,历史背景与风云变幻皆不相同,实不可混为一谈。

刘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

这彭城县绥舆里,便是如今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马场村之地,与辛弃疾词中所提的京口,即今镇江市的京口区,相隔甚远。

却说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壬寅之夜,公历363年3月17日,这天夜里,天象异变,风云涌动,似有不凡之事即将发生。

在京口乡下的一间简陋茅草屋内,烛光摇曳,气氛紧张。

突然,一道耀眼的神光猛然绽放,直冲云霄,犹如烈火熊熊,照亮了整个夜空。

这神光之中,夹杂着祥瑞之气,仿佛预示着某个伟大生命的降临。

伴随着这道神光,一阵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划破了寂静的夜晚,宛如天籁之音,回荡在夜空之中。

这便是刘裕的诞生,一个注定不平凡的生命,就此降临于世。

这婴儿虎头虎脑,一双眼睛明亮如星辰,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奥秘。

他躺在襁褓之中,小手紧握,小脚乱蹬,显得极为活泼可爱。

刘裕的父亲刘翘站在屋内,望着这突如其来的神光,心中惊疑不定。

他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神光究竟是何物?为何会出现在自家屋内?

难道说,这婴儿并非凡胎俗骨,而是上天赐予的神童?

而屋外的乡亲们,却误以为刘家失火了。

他们看到刘家屋内火光冲天,以为发生了火灾,纷纷拿起水桶、扁担等工具,急匆匆地赶来救火。

夜色中,火光映照下的乡亲们神色紧张,脚步匆匆。

有的边跑边喊:“刘家失火了,快来救火啊!”

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与惶恐;有的则急匆匆地寻找水源,准备灭火工具,生怕火势蔓延开来。

一时间,呼喊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与祥和。

等乡亲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刘家门口时,却发现屋内并无半点火光。

只见刘翘站在门口,一脸惊愕地看着众人,不知所以。

他疑惑地问道:“你们是来救火的?谁家失火啦?”声音中带着几分不解与困惑。

“我们看到你家火光冲天,以为着火了。”一位乡亲急切地回答道。

他喘着粗气,脸上满是汗水与焦急之色。

刘翘连忙招呼大伙朝屋里看,果然没有任何着火的迹象。

只见屋内灯火通明,婴儿安然无恙地躺在摇篮之中,那双明亮的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这时,乡亲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道神光只是刘裕出生时的异象。

他们纷纷议论起来:“这刘家真是奇了,孩子出生竟然能放出这么亮的光。”

“是啊,这孩子将来肯定非同小可。”

且说那夜,天上的异象并未就此结束。

就在刘裕出生后半个时辰,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巨龙。

这条龙身形庞大,鳞片闪闪发光,宛如天神下凡一般,震撼人心。

它盘旋在空中,时而翻滚跳跃,时而俯冲直下,仿佛在宣告着刘裕的不凡命运。

巨龙的出现,让整个天空都变得异常壮观。

星光璀璨,月色皎洁,与巨龙身上的光芒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乡亲们都纷纷抬头仰望,惊叹不已。

“快看,天上有龙!”一位乡亲指着天空大喊道。

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与敬畏之情。

“真的,真的有龙!这刘家孩子肯定是天降神童啊!” 另一位乡亲附和道。

他的脸上满是敬畏与羡慕之色。

巨龙在空中盘旋了许久,才缓缓消失在天际。

而刘裕的出生异象,也成为了乡亲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他们纷纷猜测着刘裕的未来命运,有的说他将来会当大官,有的说他将来会发财致富。

对此,刘翘虽然心中惊异,但更多的是对刘裕出生的不祥之感。

他觉得这孩子出生就带着不详之气,再加上他娘分娩后疾病而死,更让他对刘裕心生嫌恶。

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一切都只是刘裕非凡命运的开始。

刘裕的生母叫赵安宗,平原太守赵裔之女,也是刘翘的第一任妻子。

赵安宗温柔贤惠、端庄大方,是刘翘的贤内助。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生活艰难,赵安宗在生下刘裕后不久便因病去世。

这让刘翘心痛不已,也让他对刘裕更加嫌弃。

刘翘虽然是个小官,但俸禄微薄,家里常常揭不开锅。

刘裕出生后,无力请乳母给他哺乳。

刘翘一度打算抛弃他,幸得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刘裕,才得以活下来。

万幸刘裕的姨妈还在哺乳期,于是给还未完全到断奶期的孩子断奶,开始哺育刘裕。

这姨妈住在娘家,于是刘裕从小被寄养在了姥姥家,得小名寄奴。

过了不久,刘翘便又娶了一房妻子,也就是刘裕的继母。

继母心地善良、勤劳能干,对刘裕也很好。

她不仅照顾着刘裕的饮食起居,还时常给他讲故事、讲道理,让他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后来,继母还给刘家添了两个儿子。

一家人生活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还过得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刘翘没几年就去世了,年轻的继母带着三个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

为了养家糊口,刘裕不得不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他种地、打渔、砍柴、卖鞋,什么活都干,只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时光荏苒,转眼间刘裕已经长大成人。

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

他每天辛勤劳作,只为了让家人吃饱穿暖。

有一天,刘裕闲来无事,便来到京口的竹林寺游玩。

这竹林寺香火鼎盛、游客如织,是京口的一处名胜古迹。

刘裕走进寺内,只见庙宇巍峨、佛像庄严,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他走得累了,便在讲堂前找了个地方坐下休息。

不料刚闭上眼睛,就听见一阵喧闹声。

刘裕睁开眼睛一看,只见几个和尚正围着他指指点点,神色惊讶。

他心中疑惑,便站起身来问道:“各位大师,何事如此惊慌?”

声音中带着几分不解与好奇。

“施主身上似有龙形图案显现,光芒闪闪,实在奇异。”一位和尚回答道。

他的脸上满是敬畏与惊讶之色。

刘裕低头看了看自己,什么也没发现,便笑道:“大师莫要说笑了,我不过是个普通百姓,哪有什么龙形图案。”

和尚们却坚持说自己看到了,还纷纷议论起来。

有的说他身上必有贵气,将来必成大器;有的说他身上带有仙气,是上天赐予的神童。

刘裕听了这些话,心中不禁泛起波澜。

难道自己身上真的有龙形图案护着?是将来要大富大贵的预兆?

他左思右想,始终拿不定主意。

到了晚上,刘裕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就在这时,他似乎觉得身边真的有两条龙在盘旋。

他猛地睁开眼睛一看,果然看到一左一右两条巨龙正盘绕在他的身边。

他心中一惊,想要大喊却喊不出声来。

就在这时,他忽然觉得自己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托起,一下子就跃上了龙背。

刘裕骑着龙腾空而起,只觉霞光万道、紫气弥漫。

他低头往下一看,只见山川河流、城市乡村都尽收眼底。

他心中激动不已,觉得自己仿佛成了天下之主。

就在这时,前方突然出现了一团浓重的黑雾。

他往下一看,却露出一条河流来。

那黑雾暗指着北魏,河里的黄色便是黄河。

刘宋初年占有河南的土地,在这儿就有预兆了。

那龙头到了这个地方,也好像有点害怕,在空中打了个旋儿,就掉进河里了。

刘裕吓得要命,刚想大喊,就猛地惊醒了。

睁开眼睛一看,还是那张破旧的床铺,只是桌子上留着一盏快灭了的油灯。

原来是一场梦啊!

刘裕心中暗自庆幸。

回想起梦里的情景,他虽然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想到骑着龙上天总归是个好兆头,心中还是充满了期待。

话说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刘裕便翻身起床,生火做起早饭来。

他熟练地添柴加薪,灶火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

不多时,一锅热腾腾的饭菜便端上了桌。

他先给继母盛好饭,自己则简单对付了几口,心中却仍在回味着昨晚那场不同寻常的梦。

“娘,我想去父亲的坟前看看,总觉得心里有些不踏实。”刘裕对继母说道。

继母闻言,慈爱地点了点头:“去吧,孩子,也该去祭拜祭拜你父亲了。”

刘裕应了一声,便出了门,朝着父亲坟头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山风轻拂,鸟语花香,但他的心思却全然不在这些美景之上。

行至半途,忽见一人在山中徘徊,似乎是在寻找着什么。

刘裕定睛一看,此人正是乡村中颇有名的风水先生孔恭。

他心中一动,觉得或许能从孔恭口中探得些父亲的坟地是否吉祥的端倪,便上前搭话:“孔先生,这么早便在山中转悠,可是寻得什么风水宝地了?”

孔恭抬头一看,见是刘裕,便笑道:“原来是刘裕啊,我这不正是在山里找块好地,好给那些有钱人家安坟立墓嘛。”

刘裕心中一动,便提议道:“孔先生,不如你跟我一同去看看我父亲的坟吧,也让我听听你的高见。”

孔恭欣然同意,两人便一同来到了后山。

只见一片黄土堆起,杂草丛生,这便是刘翘的安息之地。

由于家境贫寒,坟头既无砖石砌成,也无树木点缀,显得分外简陋。

刘裕指着那座坟,半开玩笑地问孔恭:“孔先生,你看这坟怎么样?”

孔恭走到坟前,仔细端详了一番,说道:“这坟倒是看不出是谁家的,但此地龙脉汇聚,隐隐有发家之相啊。”

刘裕心中一动,假装不解地问:“那不知何时能发财富贵起来呢?”

孔恭沉吟片刻,说道:“不出几年,必有征兆,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刘裕闻言,忍不住笑道:“难不成还能当皇帝?”

孔恭也笑了起来:“谁知道呢,子孙后代说不定真有当皇帝的命呢。”

两人相视而笑,聊了一会儿便各自分开。

刘裕满心欢喜地回了家,心中暗自思量着孔恭的话。

自那以后,刘裕便觉得自己仿佛有了某种不同寻常的使命,心中飘飘然起来。

但他也知道,时机未到,生活仍需继续。

于是,他依旧每日外出劳作,或卖草鞋,或砍柴,偶尔还会射些飞禽走兽回来改善伙食。

然而,日复一日的劳作并未让刘裕看到出头之日。

接下来这刘裕到底有何打算,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