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33章 义隆登基展宏图 暗藏忌惮谋布局

此章继续述义隆的传奇故事。

那夜,傅亮闻得义符已逝的消息,心中犹如汹涌的江海,翻腾不已,愧悔交织,难以言表。

他怔怔地立于原地,夜色沉沉,烛光摇曳,将他的孤影拉得长长的,显得格外落寞。

人死不能复生,他终是长叹一声,收拾起纷杂的心绪,毅然决然地向西行去,直奔江陵。

江陵行台,灯火辉煌,傅亮双手奉上表章,那表章上的字字句句,沉重而恳切。

表章大意是:国家历经衰败,如今得以复兴,陛下英明神武,臣等欣喜万分,特此奉表。

宜都王义隆接到表章,心中五味杂陈。

他下达教令回应道:“国家多灾多难,幸有忠贤之臣,我德薄才疏,恐难担此重任,欲归朝述职。

望诸位体谅我的心情,勿再多言!”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

府州佐吏们闻讯纷纷赶来,向义隆称臣,请求在门上题写榜文,一切依照宫廷规格。

然而,义隆却摇了摇头,未予答应。

他的目光深邃,似乎在思索着更为深远的谋划。

宜都的将佐们听闻营阳王、庐陵王先后遭难,心中惶恐不安。

他们深知,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棘手。

永初三年,新帝即位,年号景平。

然而,景平二年,新帝便被权臣徐羡之、谢晦等人所废,降为营阳王,不久便遭杀害,年仅十九岁。

庐陵王刘义真更是可怜,因轻率无德,又与朝中重臣不和,被诬陷贬为庶人,不久亦遭杀害,年仅十八岁。

因此,将佐们纷纷劝义隆不要东下,生怕这是徐羡之、傅亮等人的阴谋,欲加害于义隆。

此时,司马王华挺身而出,他的声音冷静而坚定:“先帝功高天下,四海敬畏。

虽嗣主无道,但人心所向仍未改变。

徐羡之是中材寒士,傅亮是布衣书生,他们岂能与晋宣帝司马昭、王大将军王敦等人相提并论。

且他们深受先帝厚恩,不敢贸然背叛。

只是畏惧庐陵王的严明果断,将来难以相容,故而迎奉殿下,越次辅佐您登基,以邀功赏。”

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况且徐羡之等人同功并位,互不相让,若想图谋不轨,也难以成功。

当时废主尚在,他们或许因惧怕灾祸,才不得已下此毒手。

除此之外,应无逆谋,殿下勿需多疑。

您只管整顿兵马入都,上顺天心,下合民意,我预祝殿下马到成功!”

义隆听着王华有条有理的陈述,心中渐渐明了。

他微笑着看向王华,说道:“你也想做宋昌么?”

王华闻言,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

这时,长史王昙首也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同样坚定:“殿下,王华所言极是。”

校尉到彦之也附和道:“殿下,我等身为将士,自当以殿下马首是瞻。

您一声令下,我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义隆望着眼前的将佐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这些人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他点了点头,说道:“好!既然如此,那我们便整顿兵马,东行入都!”

于是,义隆留下王华镇守荆州,到彦之镇守襄阳,自己则率领将佐们从江陵出发,踏上了东行的征程。

他们骑着战马,手持兵器,浩浩荡荡地向着都城进发。

义隆召见傅亮的那一刻,眼神中满是哀痛,一问及营阳王、庐陵王的事情,泪水便止不住地涌了出来,呜咽之声令左右之人也为之动容,纷纷落泪。

傅亮站在那儿,汗流浃背,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好一会儿才勉强稳住心神。

义隆好不容易止住了泪水,便带着傅亮等人登上了船。

中兵参军朱容之佩刀侍立在一旁,寸步不离,那警惕的眼神仿佛能洞察一切危险。

即便是夜里睡觉,义隆也是衣不解带,防备之严密,可见一斑。

一路上,气氛都紧绷到了极点。

终于,他们到达了京城。

群臣早已在新亭等候,迎接新皇帝的到来。

徐羡之私下里拉着傅亮,低声问道:“你觉得新皇帝怎么样?能和谁相比?”

傅亮沉吟片刻,回答道:“在晋文公、晋景公之上吧。”

徐羡之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如果他如此英明,那一定能看出我们的忠心。”

傅亮却缓缓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确定:“恐怕未必!”

徐羡之还想再问,但见义隆已经走来,只好先迎了上去,引导他进城。

义隆顺路去拜谒了初宁陵,那是宋武帝的陵墓。

他神情肃穆,眼中满是敬仰。

之后,他乘坐辇车,缓缓驶入皇宫。

百官呈上御玺,义隆谦让了多次,才最终接受。

那一刻,他仿佛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

接着,他在太极前殿登基称帝,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元嘉。

他将景平二年改为元嘉元年,追尊生母胡婕妤为太后,谥号为章,一切都显得那么庄重而神圣。

同时,他恢复了庐陵王义真的封爵,迎回了他的灵柩,并让义真的母亲孙修华和妻子谢妃都回到了京城。

这一系列举动,让朝臣们心中暗自赞叹新皇帝的仁德。

彭城王、南徐州刺史义康的官爵保持不变,还加封了骠骑将军。

南豫州刺史义恭也被加封为抚军将军,并被封为江夏王。

第六个弟弟义宣被封为竟陵王,第七个弟弟义季被封为衡阳王。

封赏之盛,可见一斑。

徐羡之被提升为司徒,卫将军王弘被提升为司空,中书监傅亮也被加封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更是被任命为征北将军。

一时间,朝中风云变幻,各路英雄各得其所。

王弘和檀道济都回到了自己的镇守地,只有领军将军谢晦,之前由尚书录命,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代理都督荆、襄等七州诸军事。

此刻,他正式接到了任命的诏书,心中大喜。

临行前,他秘密地问蔡廓:“你觉得我能避开这场灾祸吗?”

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安。

蔡廓沉吟片刻,回答道:“你受到先帝的托孤重任,管理国家大事,废黜昏君拥立明君,从道义上讲无可非议。

但你杀了新皇上的两个兄长,仍然北面称臣,在内震慑君主,在外占据上游。

无论是援引古代还是推论现在,恐怕都不能避免灾祸,所以还是小心为妙!”

谢晦听了这话,心中一凛,生怕不能启程就会遭遇危险。

等到告别皇帝离去时,他回望石头城,心中暗自庆幸:“我今天幸好脱身了!”

然而,宋帝义隆却并没有就此放松警惕。

他因为谢晦镇守荆州,便召回了王华和王昙首,让他们都担任侍中。

王昙首还兼任右卫将军,王华兼任骁骑将军。

又任命朱容子为右军将军,一系列人事安排,显得井然有序。

不久,他又召回了到彦之,让他担任中领军,负责军事事务。

到彦之从襄阳返回都城时,路过江陵,正好赶上谢晦上任。

他亲自去拜见谢晦,表示诚意,并留下马匹和刀剑作为礼物。

谢晦也热情地为他饯行,两人相谈甚欢,仿佛成了深交好友。

等到到彦之东行后,谢晦总以为内援有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然而,宋帝义隆却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他虽然只有十八岁,但器宇深沉,和他的哥哥性格截然不同。

他心里暗暗忌惮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但表面上却不露声色。

遇到军国大事时,他仍然和他们一起商量,仿佛一切如常。

而且,在立皇后袁氏时,他所准备的礼仪都委托给徐羡之和傅亮来酌定。

这一举动让徐羡之和傅亮都称赞皇帝宽仁,丝毫没有怀疑他的用心。

“皇后之事,就这般定下吧。”义隆淡淡地说道,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

“陛下英明。”徐羡之和傅亮齐声答道,心中却并未察觉到任何异样。

关于袁皇后的事情,就简单说到这里。

然而,这场宫廷中的暗流涌动,却才刚刚开始。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