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73章 昏君淫乱朝纲乱 王爷起兵反暴政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话原是说官府霸道,想干啥就干啥。

可到了皇帝刘子业这儿,却变成了“只许皇帝**,不许大臣纳妾”,这事儿可真够离谱的。

刘子业这皇帝,当得实在不像话。

他居然和自己的姑姑新蔡公主搅和在了一起。

这事儿要是放在寻常人家,那肯定是家丑不可外扬。

可这刘子业倒好,和新蔡公主成双成对,大摇大摆地在街上走,跟真夫妻没啥两样。

新蔡公主的丈夫,也就是皇帝的姑父何迈,心里能好受吗?

自己老婆和皇帝搞在一起,他这绿帽子戴得可是够沉的。

何迈心里憋气,就琢磨着怎么报仇。

他暗地里养了一批死士,打算等刘子业哪天出门的时候,给他来个突然袭击,把他给抓了,然后再扶世祖的第三个儿子晋安王子勋当皇帝。

可何迈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这事儿被人给告密了。

刘子业一听,火儿蹭一下就上来了,心想:“我这皇帝还没当够呢,你就想夺我的位?”

他立马带了禁军,浩浩荡荡地就冲进了何迈的府邸,那阵势,就跟抄家似的。

最后,刘子业把何迈给处死了,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说完了“只许皇帝**”,咱们再来聊聊“不许大臣纳妾”这事儿。

这说的是临川公主刘英媛的故事。

刘英媛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六个女儿,皇帝对她那是疼爱有加。

后来,刘义隆把她许配给了右光禄大夫王偃的长子东阳太守王藻。

这王藻也是个风流人物,身边有个侍女叫吴崇祖,长得挺水灵。

王藻就挺喜欢她,想纳她为妾。

可这事儿,临川公主可不答应。

她生性嫉妒,一看王藻要纳妾,那心里就跟吃了醋似的。

景和元年,也就是公元465年,临川公主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到自己侄子刘子业那儿去诉苦。

她说王藻怎么怎么不好,怎么怎么对不起她。

刘子业一听,心想:“我这姑姑平时挺疼我的,她现在受委屈了,我得给她做主啊。”

于是,刘子业就把王藻给抓起来了,说他犯了罪,把他扔进了大牢。

没过多久,王藻就在牢里死了。

这事儿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大伙儿背地里都议论纷纷,说这皇帝当得也太不像话了。

沈庆之看着皇帝子业干的那些事儿,心里头很不是滋味。

他有时候试着劝劝,可子业非但不听,还给他脸色看。

这么一来,沈庆之也灰心了,干脆关起门来,谢绝见客。

可这事儿啊,躲是躲不掉的。

吏部尚书蔡兴宗,跟沈庆之算是老相识了。

有一天,他想去看看沈庆之,结果到了沈府,门卫说沈公不见客。

蔡兴宗不甘心,就让门卫传话:“沈公闭门谢客,我知道是为了避开那些求情办事的。

我可没那意思,就是想跟老朋友聊聊,怎么就被拒之门外了呢?”

门卫回去跟沈庆之一说。

沈庆之想了想,让门卫去回话:“蔡大人,实在抱歉。

我刚才有事在身,没能及时见您。现在请您再来一趟,咱们好好聊聊。”

蔡兴宗一听,立马又去了。

这次见面,蔡兴宗特别小心。

他让沈庆之把左右的人都支开,然后凑近耳边,小声说:“皇上现在干的那些事,简直是伤风败俗,失德太厉害了。

朝廷上下都人心惶惶,这日子啊,就像是早上的露水,说没就没了。

沈公您功劳大,威望高,只要您一声令下,谁不响应?

要是您再犹豫不决,坐视不管,恐怕祸事很快就到眼前了。

到时候全天下的罪责,都得推到您一个人身上!”

沈庆之摸了摸胡子,慢悠悠地说:“我也知道现在局势危急,自己能不能保命都难说。

但我始终想的是忠心报国,不敢有二心。

再说了,我现在已经退休在家,兵权也交了,就算有心想干点什么,恐怕也成不了事。”

蔡兴宗一听,急了:“沈公啊,您现在这么想可就错了。

现在朝廷里想干大事的人多的是,他们不是为了求功请赏,而是为了保命。

只要有人带个头,大家肯定都会响应。

您可是几朝的老将,以前的部下遍布宫廷,家里子弟也在朝廷当官,还怕没人跟您吗?

我作为吏部尚书,要是您起义,我第一个带头支持您。

按照前朝的规矩,选贤明的人来接管江山。

这事儿,其实不难办!”

沈庆之还是摇头:“蔡大人,您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不会往外说。

但这么大的事儿,我真干不了。

一旦祸事来了,我就抱着忠心去见先帝算了!”

蔡兴宗知道再劝也无济于事,只好怏怏不乐地离开了。

这边,沈庆之的侄子沈文秀被任命为青州刺史。

临行前,他特意来见庆之,一脸焦急地说:“叔父,如今局势动荡,子业皇帝行为愈发荒唐。

您何不趁机废立,另立新君?”

庆之摇摇头,一脸坚定:“此事不可为,吾等身为臣子,当尽忠职守。”

沈文秀急得眼泪都下来了,再三苦劝,可庆之就是不听。

无奈之下,沈文秀只好含泪辞行。

果不其然,没几天大祸就降临了。

子业皇帝杀了何迈之后,又想立谢贵嫔为皇后。

他怕庆之进谏阻挠,便先下手为强,派人堵住了青溪的几座桥,断了庆之进城的路。

庆之这个人啊,愚忠得很,心里还是想着要劝谏皇帝。

他不信邪,还是往宫里走,结果一看桥都断了,只好怅然若失地往回走。

那天晚上,直阁将军沈攸之来了,手里拿着一壶酒,说是皇帝赐给庆之的。

庆之一看,心里就明白了。

这哪是什么赐酒,分明是毒酒啊!

他摇摇头,不肯喝。

沈攸之是庆之的侄子,按说应该顾念点亲情。

可这时候他满脑子都是君命难违,哪还顾得上叔叔。

他见庆之不喝,一狠心,拿起被子就捂住了庆之的头,硬生生把庆之给捂死了。

然后,沈攸之回去向子业复命。

子业皇帝还假装好人,说庆之是病死的,给了厚厚的抚恤金,还追谥了个“忠武”的谥号。

这可真是讽刺啊!

庆之可是宋室的一员良将,和柳元景齐名。

说起柳元景,他是河东解县人,庆之是吴兴武康人,两个人虽然籍贯不同,但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当时人们并称他们为“沈、柳”。

庆之和柳元景都是以武功着称的。

庆之去世的时候,已经八十岁高龄了。

他的长子文叔,以前做过侍中,对着弟弟文季说:“我想以死明志,你能不能为我报仇?”

说完,他拿起庆之没喝完的药酒,一饮而尽。

不一会儿,毒性发作,就这么去了。

文季见状,挥刀跃上马背,冲出门去。

奇怪的是,竟然没人追他,就这样侥幸逃脱了。

文叔的另一个弟弟昭明,选择了上吊自尽。

再说庆之一死,朝中那些有经验的老臣几乎都没了。

子业这下更是肆无忌惮,心里盘算着要把谢贵嫔册封为皇后。

谢贵嫔心里觉得惭愧,当面坚决推辞。

于是子业就册封了路妃为皇后,那场面,四厢奏乐,奢华得不得了。

子业又怕在外边的叔叔们联合起来反叛,于是干脆把叔叔们召回关在宫里,并对他们殴打侮辱。

湘东王彧、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佑,这三个人都长得胖乎乎的,年纪也比子业大不少,所以子业最忌惮他们。

子业给彧起了个外号叫“猪王”,给休仁叫“杀王”,给休佑叫“贼王”。

有一次,他命人挖了个大坑,里面倒上水和泥,然后把彧的衣服帽子都扒了,赤身**地扔进坑里。

接着,他又用个木槽盛饭,里面搅和了些杂菜,让彧像猪一样在槽里舔食,以此来取乐。

他还好几次想杀了这三位王爷,多亏休仁脑子灵活,能说会道,总能用笑话逗乐子业,这才勉强保住性命。

东海王刘祎,性格愚笨且见识浅薄,刘子业戏称他为“驴王”,并不怎么猜忌他。

桂阳王刘休范和巴陵王刘休若因为年纪还小,所以行动比较自由,没受到太多限制。

此时,少府刘鬯的小妾眼看就要生孩子了,这事儿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到了皇帝子业的耳朵里。

子业心里琢磨着,要是这小妾生个儿子,那可得接到后宫来,立为太子。

这消息一传开,宫里宫外都炸了锅,大家议论纷纷。

这子业,一边想着立太子,一边凌辱他的叔叔。

有一天,子业准备把叔叔湘东王刘彧(yu)当猪杀掉。

他一声令下,手下们就把彧给绑了。

然后,他们找来一根大棍子,从彧的身体中间穿过去,就像串糖葫芦一样。

彧疼得嗷嗷叫,但也没人理他。

接着,几个人抬着彧,就往御厨那边走。

子业还大声说:“今天咱们就屠猪!”

这时候,休仁一脸假笑插话了:“皇上,这猪还不到该死的时候呢!”

子业一听,好奇地问:“为啥?”

休仁笑嘻嘻地说:“等皇太子生日那天,咱们再杀猪取肝肺,岂不是更好?”

子业一听,乐得哈哈大笑:“好!好!

那就先把他送到廷尉那里去,等日子到了再杀。”

就这样,彧在廷尉那里待了一夜,心里那个煎熬啊。

第二天,休仁又出来说话了。

他说:“皇上,这猪啊,得养着,不能老关着。”

子业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把彧给放了。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刘鬯的小妾终于生了,还是个男孩。

子业高兴坏了,立刻下诏大赦天下,庆祝皇子的诞生。

这一忙乎,他把之前要杀猪的事儿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湘东王彧,这次可真是九死一生,捡了条命回来。

后来有人传说,这湘东王彧,命中注定要做八年天子,所以这次才能九死一生,化险为夷。

再说说晋安王子勋,他是刘子业的第三个弟弟。

五岁就被封为王爷,八岁更是出任了江州刺史。

这么小的年纪就镇守一方,这都是因为他们家遗传的基因好。

子勋在江州,也是挺威风的。

但子业皇帝心里就犯嘀咕,怕这“三”的数儿不吉利,想早点把子勋给除掉。

此外,他听说何迈曾经想立子勋为帝,那就更加忌惮子勋了。

于是,子业派了侍臣朱景云,带着毒药去赐死子勋。

朱景云一路走到湓口,却突然停下了,不往前走了。

他心里也犯嘀咕,这子勋毕竟是个王爷,就这么赐死了,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

子勋身边有个典签叫谢道迈。

他得到消息后,骑上马就飞奔去找长史邓琬。

邓琬一听,心想这可不得了,得赶紧想办法。

于是,他就以子勋的名义发号施令,立刻命令全军戒严。

接着,邓琬把子勋领到大厅,让他穿上军装。

子勋一脸疑惑,问:“邓长史,这是为何?”

邓琬严肃地说:“子勋啊,现在皇上荒淫凶残,眼看就要危害国家了。

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督率大军进京,和各位公卿大臣一起,废掉昏君,另立明主。”

于是子勋去召集僚佐了。

不一会儿,僚佐们都来了。

大家一起高呼:“废掉昏君,另立明主。”

这时,参军陶亮“噌”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我愿意当先锋!”

邓琬见状,马上任命陶亮为咨议中兵,总管军事;

长史张悦为司马;

功曹张沈为咨议参军。

任命完这些人,邓琬又让南阳太守沈怀宝、岷山太守薛常宝、彭泽令陈绍宗等人去四处传发檄文。

这檄文一传出去,那可是轰动一时,大家都议论纷纷。

“听说晋安王要起兵反叛了?”

“是啊,当今皇上也太过分了,是该有人出来管管了。”

“咱们要不要也去投奔晋安王?”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就有五千多人响应子勋的号召,聚集到了一起。

子勋带着这五千多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他们一路走,一路招兵买马,队伍越来越壮大。

走到大雷的时候,子勋决定暂时在这里驻扎下来。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