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90章 萧道成登基称帝 宋顺帝命丧黄泉

准拍了拍王敬则的手说:“如果没别的顾虑,我愿意送给你十万钱!”

王敬则没吭声,心里头估摸着这事儿不简单。

他走到朝堂一看,嘿,百官都候着呢。

就那侍中谢朏,还在直合里头待着,连个影儿都没露。

这时候,诏使急匆匆地跑过来,扯着嗓子喊:“侍中大人,您得把玺绶解下来交给齐王啊!”

谢朏在里头悠悠地回了一句:“齐王那边自然有侍中,干嘛非得让我来啊!”

说完,他拽过个枕头,往头底下一垫,躺下就睡。

诏使一看,急了,连忙问:“侍中大人,您这是病了吗?

我得赶紧去禀报。”

谢朏翻了个身,懒洋洋地说:“我哪儿病了?

你可别瞎传话!”

诏使没办法,只好悻悻地走了。

朝堂上的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百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出声。

王敬则心里头也犯嘀咕,这事儿到底咋整啊?

过了一会儿,谢朏竟然悠悠地从直合里走出来了。

他迈着步子,不紧不慢地穿过朝堂,那姿态,就像是去散步一样。

走到东掖门,他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那眼神里,有无奈,也有坚定。

“我走了,各位大人好自为之。”

谢朏轻声说了句,然后迈开步子,走出了东掖门。

门外,他的马车已经等着了。

他登上马车,吩咐车夫:“回家。”

齐国的仆射王俭接替了侍中的职位,他快步走到宋国皇帝的身边,轻轻地解下了皇帝身上的印玺和系印的丝带。

这时候,敬则就命令宋帝换上一辆装饰华丽的画轮车,从东掖门出去,搬到东邸去住,在那里等待新皇帝的命令。

光禄大夫王琨,他在晋朝末年就已经是郎中了。

现在看到宋帝要禅让皇位,心里特别难过。

他追上宋帝的车,拉着车子号啕大哭:“别人都觉得活得长是福气,可我这把老骨头却觉得活得长是祸事啊!

我既不能像蝼蚁一样先死,现在又碰上这种事,怎么能不伤心呢!”

旁边的人听了也都跟着掉眼泪。

可是敬则却呵斥他们,不许哭。

等宋帝到了东邸,敬则就派兵看守着,自己又转身进了皇宫的殿门。

这时候,司空褚渊和尚书令王僧虔,他们捧着玺绶,带着一群官员,急急忙忙地赶到齐宫去。

齐王萧道成呢,他还假装客气,不肯马上接受,就像当年刘裕一样,想做个样子给大家看。

褚渊他们可不含糊,一个劲儿地劝萧道成接受玺绶。

褚渊还拿起玺书,大声地念了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太史令陈文建站出来奏报所谓的符命之事。

他说,自古以来,数字六可是个特别的位子。

你看那后汉,历经了一百九十六年,最后禅位给了魏;

魏呢,也不过是四十六年,又把位子禅给了晋;

晋朝时间长点,一百五十六年,但最后还是把江山禅让给了宋;

宋朝呢,六十年一到,也乖乖地把皇位让给了咱们大齐。

这几朝啊,都是六终六受,过去现在一对照,就像符节一样合拍,这就是咱们大齐受命于天的祥瑞之兆啊!

这说法,可真是牵强附会,让人哭笑不得。

这时候,王俭又凑上来了。

他手里拿着一份即位的仪注,劝萧道成赶紧登基。

萧道成想了想,就定了宋升明元年四月甲午日这个好日子。

他准备在南郊举行大典,祭告天地,改年号为建元。

然后登上祭坛接受百官的祝贺。

大典那天,场面可热闹了。

褚渊、王僧虔这些大臣,都规规矩矩地站在下面。

等萧道成一登坛,他们就开始山呼万岁,还跳起了舞。

那动作、那姿势,都按照仪式来,一丝不苟。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褚渊第一个开口,声音洪亮。

“愿大齐江山永固,陛下龙体安康!”

王僧虔也紧跟着说道。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一时间,南郊上空回荡着阵阵山呼声。

萧道成坐在祭坛上,看着下面这些臣子,心里那个美啊。

他心想:这皇位终于轮到我来坐了。

就这样,大典在一片热闹声中结束了。

礼成之后,皇帝回到了皇宫,立刻颁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书。

他宣布,废掉原来的宋国皇帝,封他为汝阴王。

王太后就成了汝阴王太妃,谢皇后也变成了汝阴王妃。

他把汝阴王原来的陈太妃的名号给撤了,让他们一家子都搬出皇宫,住到丹阳去,还给他们盖了新宫殿,但周围都有守卫看着,不能随便走动。

皇帝接着又下令,把宋国的晋熙王降为阴安公,江夏王变成了沙阳公。

随阳王则再降为舞阴公。

新兴王嵩则成了定襄公,建安王禧变成了荔浦公。

郡主们降为县君,县主们则降为乡君。

这时候,有人开始议论了:“这宋室的功臣子孙们,以前袭的爵、封的国,现在可都没啦!”

没错,皇帝把他们的封爵都撤了。

只留下了南康、华容、萍乡这三个地方的封爵,算是给刘穆之、王弘、何无忌这些人家留个香火。

皇宫里的官员们,还是按照原来的职位干活。

皇帝还提拔了一些人,比如褚渊,他成了司徒;

柳世隆呢,被派到南豫州当刺史去了;

陈显达升为了中护军;王敬则去了南兖州当刺史;

李安民则成了中领军。

这时候,王俭和张敬儿他们也在一旁聊着:“看来咱们这次也能加官进爵了!”

果然,皇帝没忘了他们。

王俭、张敬儿还有其他人,都根据自己的功劳,得到了不同的提拔和赏赐。

大家看着这一幕,都纷纷点头称赞:“皇帝这次做得公正,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啊!”

褚渊的堂弟褚炤,以前做过安成太守,后来卸任了就待在家里。

有一天,褚渊捧着皇帝的大印去劝萧道成当皇帝。

这时候褚炤碰到褚渊的儿子褚贲,就问:“你爹今天这是去哪儿啊?”

褚贲回答说:“他捧着玺绶去齐王府呢!”

褚炤一听,叹了口气说:“我真不明白咱家这位司空,怎么把自家的东西送到别人家去,这是啥意思呢?”

后来,褚渊当上了司徒,家里来祝贺的客人多得挤满了门。

褚炤又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褚渊年轻的时候还有点名声和德行,没想到现在疯成这样了!

家门不幸啊,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要是褚渊当中书郎的时候就病死,那不也是一位名士吗?

现在看来,就是因为他的名声和德行不够显赫,才能活这么长岁数。”

褚渊有这么个堂弟,真是跟盗跖和柳下惠似的,让他脸上无光。

褚渊听到褚炤这些话,心里挺惭愧也挺郁闷,就上表请求辞去官职。

然而,有个叫裴朏的奉朝请的可不同凡响。

他上表列举了齐王萧道成的种种罪恶,然后把官帽一摘,径直就走了。

萧道成派人去追他,追上就把他杀了。

太子萧颐听说后,请求萧道成把裴朏的同族谢朏也杀了。

萧道成摇摇头说:“谢朏这个人,他连死都不怕。

我要是杀了他,反而让他成了名。

还不如把他放在一边,不去理他,这样还能显得我宽容大度。”

就这样,谢朏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官职没了,只能回家去了。

这事儿啊,也让人们看到了萧道成的心思和手段。

处士何点有一天跟人开玩笑说:“我呀,已经写完了一部《齐书》,里头还特意列了个功臣二赞,用十六个字分成了四句诗。

第一句是‘渊既世族’,说的是那渊家本来就是世家大族;

第二句‘俭亦国华’,俭家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三句‘不赖舅氏’,意思是他们可不光是靠裙带关系;

最后一句‘遑恤国家’,嘿,这意思就深了,说他们哪还有心思顾及国家呢!”

这渊和俭两家,渊源可不浅。

渊的父亲湛之,曾经娶了宋武帝的女儿始安公主;

俭的父亲僧绰,也娶了武康公主。

何点这番话,分明就是在讽刺这两个人靠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却没干啥正事。

话说那废掉的皇帝准,被赶到丹阳去住,还没到一个月呢。

一天晚上,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

守门的卫士以为是要造反了,慌慌张张地冲进去就把准给杀了,然后还对外说是病死的。

萧道成呢,不但没追究这事,反而还赏了那些卫士。

只是给准追了个谥号叫宋顺帝,葬礼啥的,都按照晋恭帝那时候的规矩来办。

这么一来,宋朝从武帝开始,前前后后经历了四世八个皇帝,总共六十年,就这么完了。

这事儿啊,最让人气愤的还是齐国的皇帝道成。

他呀,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刘宋家的宗室,像阴安公燮这些人,全都抓起来杀了,不管老少,一个不留。

只有一个叫刘遵考的,他儿子澄之跟褚渊关系好。

褚渊就替澄之求情,道成还算给褚渊面子。

刘澄之才得以被赦免,捡回一条命。

后来的人都说,萧道成比刘裕还惨毒,所以他享国的时间也比刘裕短。

这大概就是报应吧。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