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92章 皇病危诏托重臣 臣誓忠辅新君主

却说那齐朝的豫州刺史垣崇祖,一听说魏国的大军压境,心里头可不慌,反而琢磨起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他立马下令,在寿阳城的西北边,用土堆起一道高高的堰,就像一道屏障,把肥水给拦腰截住了。

堰北边呢,他又让人筑起了一座小城,四周还挖了深深的壕沟,然后派了几千人进驻城里,守着。

这时候,他手下的将佐们纷纷议论开了。

有人说:“这城也太小了,能顶啥用?

根本挡不住敌人啊!”

垣崇祖一听,笑了,说:“你们啊,只看表面。

我这城小,那是故意给敌人看的。

魏兵大老远跑来,一看这城小,肯定觉得一下子就能攻下来,他们就会拼尽全力去攻城,想着打破我这堰。

哼,等他们攻得正起劲时,我就突然决开这堰,放水淹他们个措手不及。

就算淹不死他们全部,也得冲走不少。

他们锐气一挫,自然就跑了!”

有个将佐还是不太明白,问:“那万一他们不上当呢?”

垣崇祖自信满满地说:“你放心,他们长途跋涉,肯定想速战速决。

看到这小城,哪还能忍得住?”

就这样,大家按照垣崇祖的计策准备着。

城里头的士兵们也是信心满满,知道这是场智谋的较量。

过了几天,魏兵果然来了。

一看那小城,果然如垣崇祖所料,都笑话齐军:“就这么个小城,还想挡我们?

一鼓作气就攻下来了!”

垣崇祖在城楼上看着,心里头暗自得意,跟身边的将领说:“看,他们上当了。”

将领们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大人真是神机妙算啊!”

眼看着魏兵开始全力攻城,垣崇祖心里头盘算着决堰的时机。

这时候,将佐们也都明白了垣崇祖的用意,再也没有人提出异议了。

大家都说:“原是好计,咱们就等着看魏兵怎么被淹吧!”

垣崇祖点点头,心里头更加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果然,魏国的军队一到,立刻就开始攻打那座小城。

崇祖亲自前去指挥防御,他坐着肩舆,不慌不忙地登上了城墙。

魏兵抬头一看,只见崇祖衣冠楚楚,头上戴着白纱帽,身上穿着白绛袍,就像平时在家里闲坐一样。

魏兵们都惊呆了,但想着自己人多势众,也不管崇祖什么态度,直接就像蚊子一样密密麻麻地开始攻城。

“看,那魏兵一个个跟不要命似的往上冲。”城上的士兵小声议论着。

可没想到,突然之间,一声巨响,大水像猛兽一样冲了过来,城下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魏兵们这下可惨了,脚都没地方放了,只能慌忙往后退。

可是,前面的兵被后面的兵挤得死死的,想快跑都跑不掉。

那水啊,可一点儿也不留情,一眨眼就淹没了成百上千的人马。

剩下的魏兵拼了命地逃,也是一身泥水,狼狈得不行。

“这一仗,魏兵可是吃了大亏了!”崇祖站在城墙上,看着下面的惨状,心里暗暗想道。

这一场挫败,让魏兵的士气大减,锐气都被磨掉了一大半。

崇祖呢,他趁着这个机会,又把肥堰给修好了,然后带着军队回到了寿阳。

回到寿阳后,他一面派人去朐山,让他们埋伏在城外,和城里的守兵互相照应,防止敌人去攻打。

魏将梁郡王嘉可不死心,他带着军队又转移到了朐山。

刚到城下,埋伏的士兵就一起冲了出来,和城里的守兵一起,里外夹击,又杀伤了魏兵一千多人。

“快跑啊,魏兵又败了!”战场上,喊叫声此起彼伏。

梁郡王嘉一看这架势,知道再打下去也是输,只好挥挥手,带着剩下的士兵往北逃去,一直逃出了豫州的境地。

“终于走了,这场仗打得可真险啊!”城里的百姓和士兵都松了一口气,纷纷议论着。

先是,崇祖在淮河边上。

有一天,他去拜见齐国的皇帝萧道成。

一见面,崇祖就挺自信地说:“我崇祖啊,论本事,那跟当年的韩信、白起有得一拼!”

大家一听,心里都犯嘀咕,这话是不是有点大了?

没过多久,前线传来捷报,崇祖打了大胜仗!

消息传到都城,萧道成高兴坏了,跟朝臣们说:“我之前就觉得他有能力对付敌人,现在看来,果然没错!

他就是我萧道成的韩信、白起啊!”

说完,又叹了口气,“可惜啊,这么能干的人,只能做我的下手,真是屈才了。

不过他的名声也算是响彻天下了。”

萧道成一高兴,就给崇祖升了官,封他做了都督,还给了他个平西将军的称号。

另外又加封了一千五百户人家给他管。

崇祖一听,心里美滋滋的。

这时候,崇祖听说陈显达、李安民等人都得到了额外的军备支持,心里也痒痒的,就写了个奏章给朝廷,说自己也想要点。

没过多久,朝廷的敕书就来了。

上面写着:“崇祖啊,你的才能像韩信、白起,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现在,我特别赏赐你一套鼓吹乐队,你好好收着!”

崇祖一看,赶紧磕头谢恩。

收了乐队的崇祖,心里还是挺操心的。

他想,万一魏国的骑兵转头来攻打淮北怎么办?

于是,他又写了个奏章给朝廷,说想把下蔡城搬到淮河东边去,这样更安全。

朝廷一看,觉得崇祖说得有道理,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就这样,崇祖不仅得了官,得了封号,得了军备,还成功地把下蔡城搬到了淮河东边。

那年夏天,天气热得跟蒸笼似的,魏国的军队打算攻打咱们的下蔡城。

他们听说咱们城里的人要往里搬,就放出话来,说要把下蔡这座老城给夷为平地。

这下,垣崇祖手下的将领们都慌了神,心想:要是魏国人在老城里设了防,那可就麻烦了。

垣崇祖却挺镇定。

他跟大伙儿说:“下蔡离咱们的驻地那么近,魏国人哪敢真的在那儿设防啊。

他们就是想拆拆城,吓唬吓唬咱们。

咱们得主动出击,不能让他们小瞧了!”

说完,他就带着人马,浩浩荡荡地过了淮河。

刚到那儿,就看见魏国的士兵正忙着挖城墙呢。

垣崇祖一声令下,将士们像猛虎下山一样冲了过去。

魏国士兵哪见过这阵势,吓得扔下家伙什儿,撒腿就跑。

垣崇祖乘胜追击,一口气追了几十里地,杀了好几千人。

太阳快落山了,垣崇祖才带着胜利的笑容,收兵回城。

城里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欢呼声、锣鼓声响成一片。

有人问垣崇祖:“将军,您怎么这么厉害,一下子就把魏国人打跑了?”

垣崇祖笑着说:“咱们有勇气,有决心,魏国人就害怕咱们。

以后,他们再也不敢轻易来惹咱们了。”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垣崇祖的大名很快就传遍了四面八方。

第二年,魏国的大军又攻打到了齐国的淮阳地区。

这时候,齐国的将领成买正驻守在坚固的甬城里呢。

齐国一看情况紧急,连忙派了将军李安民、周盘龙他们,率领着军队赶去支援。

成买也很勇猛,打开城门就冲出去和魏兵交战了。

魏兵可不含糊,分头抵抗,打得那叫一个猛。

结果,成买不幸战死了。

这下,李安民、周盘龙他们就跟魏兵陷入了僵局,谁也赢不了谁。

可魏兵打赢了成买的军队后,就合力来围攻李安民和周盘龙了。

周盘龙的儿子奉叔,那是个猛小伙子。

他带着二百来号壮士,直接冲进了魏兵阵里。

结果呢,他们也被魏兵给围住了。

有人传话来说奉叔可能没了,这下可把周盘龙给急眼了。

他骑着马,挥舞着长矛,嗷嗷叫着就杀进了魏阵。

那气势,简直就像猛虎下山,挡都挡不住。

奉叔一看机会来了,赶紧杀出重围。

可一听说他爹陷进去了,他又转身杀了回去,要去救他爹。

这父子俩,骑着马在魏阵里来回冲杀,那场面,别提多激烈了。

十回冲荡,十回决战,终于把魏兵给击退了。

李安民一看时机到了,赶紧驱军追上,一顿猛打,把魏兵打得落花流水。

那魏兵啊,好几万人呢,跑得比兔子还快,再也不敢来窥探齐国的地盘了。

刘昶呢,他本来还想搞点事情的。

一看这架势,也吓得打消了念头,乖乖地回到平城去了。

后来,齐国派了参军车僧朗去魏国访问。

魏国的皇帝拓跋宏见到车僧朗,就好奇地问:“齐国辅佐宋朝的时间不长,怎么这么快就登上皇位了呢?”

车僧朗不慌不忙地回答:“唐尧、虞舜即位的时候,直接就成了天子;

而魏、晋两朝则是辅佐皇室,把基业留给了子孙后代。

这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来决定的,不能简单地放在一起比较。”

拓跋宏听了,也没再多说什么。

到了宴席上,还有一位宋朝的使者也在场。

因为萧齐篡了宋朝的权,这位使者就留在了魏国都城。

这次也被叫来参加宴会,而且座位还排在车僧朗前面。

车僧朗一看,心里不乐意了,就不肯入座。

那宋朝使者见状,竟然开口骂了起来。

车僧朗一听,火冒三丈,甩袖子就走,直接回到了客馆等着。

这事儿让刘昶知道了,他偏袒宋朝使者,就暗地里派人去刺杀车僧朗。

拓跋宏知道了,觉得刘昶做得不对,就厚葬了车僧朗,还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南方。

同时,也把那位宋朝使者给送回去了。

再说齐国的皇帝萧道成,他心里还想着整顿军队北伐呢。

可是啊,他眼看就要六十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有时候还生病,真是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他跟手下的大臣们说:“我想北伐,可是这身子骨啊,真是不听使唤了。”

大臣们听了,也都叹了口气。

好容易过了四年,时间飞逝,朝中的人事也变动了不少。

褚渊已经爬上了司徒的高位,豫章王嶷也不甘示弱,进位司空,还兼任了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的位子也稳稳当当地坐着。

临川王映呢,成了前将军,荆州刺史的担子也扛了起来。

长沙王晃则是后将军,护军将军的职务也兼着,忙得不可开交。

南郡王长懋被派到了南徐州当刺史,安成王暠则去了江州。

还有原来的江州刺史王延之,也被召了回来,封了个右光禄大夫的闲职。

这日子过着过着,皇上就突然病倒了。

御医们来来往往,忙个不停。

但皇上的病却一点没见好,反而越来越重。

皇上心里也明白,自己这身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一天,皇上把司徒褚渊和左仆射王俭叫到了临光殿。

皇上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地说:“褚渊、王俭,你们俩来了啊。

朕这身子是不行了,有些事情得跟你们交代一下。”

褚渊赶紧上前一步,关切地说:“皇上,您别这么说,御医们正在想办法呢,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皇上摇摇头,叹了口气:“朕自己心里清楚,这病是好不了了。

朕叫你们来,是想把后事交代一下。”

王俭也上前一步,恭敬地说:“皇上,您有什么吩咐,尽管说,臣等一定竭尽全力去办。”

皇上喘了口气,接着说:“朕这一走,国家大事就靠你们了。

你们要辅佐新君,让国家安宁,百姓乐业。”

褚渊点点头,郑重地说:“皇上放心,臣等一定谨记在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过了一会儿,皇上又缓缓地说:“朕还有一道遗诏要下,你们听好了。”

说着,皇上就让侍从拿来纸笔,强撑着身子写下了遗诏。

遗诏大意:我本来是平民,没想到能有今天,靠时机成就了大业。

现在天下太平有望,我却病重将死。

希望你们辅佐太子,像对我一样忠心,善待远近,内外和睦,让太子亲近亲属,任用贤才,节俭治国,广施恩惠,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