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16章 冯家衰败风云变 萧氏纷争祸端起

北魏宫廷之内,风云突变。

冯皇后面对着那碗泛着寒光的毒药,眼中满是惊恐与不可置信。

她颤抖着双手,紧握着衣襟,边退边喊:“皇上怎会下此狠令?

这定是各位王爷恨我入骨,欲置我于死地!

皇上啊,您怎能让臣妾含冤而死?”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却无人应答。

内侍们如鬼魅般悄无声息地逼近,冯皇后的脚步愈发踉跄。

她试图挣脱这命运的枷锁,但终是徒劳。

内侍们一拥而上,紧紧抓住了她,那碗毒药也被强行送到了她的唇边。

冯皇后挣扎着,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但身体的力量却在一点点消逝。

她深知,自己已无路可逃。

最终,她绝望地闭上了眼睛,毒药顺着喉咙滑下,带走了她所有的不甘与怨恨。

白整等人见状,急忙跑去向新皇帝报告。

咸阳王元禧等人闻讯,面露喜色,相视一笑:“即便没有遗诏,我等兄弟也会设法除之后快。

怎能让这行为不端之妇掌管天下,肆意残害我等?”

魏主元恪遵循先皇遗言,虽对冯皇后心有不满,但仍按照皇后的礼仪为她办了丧事,谥号为幽皇后。

随后,他任命彭城王元勰为司徒,代理宰相之职,掌管国家大事,并命其护送灵柩回洛阳。

守孝一个多月后,幽皇后的遗体被葬于长陵。

同时,魏主元恪追谥先皇为孝文皇帝,庙号高祖,并尊先皇的皇后高氏为文昭皇后,一同供奉在高庙之中。

昔日冯家之盛,可谓如日中天。

冯熙作为文明太后的兄长,娶公主为妻,官至太师。

他育有三女,其中两女相继成为皇后,另一女也被纳入后宫,封为昭仪。

其子冯诞任司徒,冯修任侍中,冯聿任黄门郎,一时之间,冯家权势滔天。

然而,侍中崔光曾对冯聿语重心长地说道:“君家富贵已极,恐终将衰败。”

冯聿闻言,脸色骤变,怒道:“你为何无端诅咒我家?”

崔光淡然回应:“物盛必衰,此乃天理。

我非诅咒君家,实乃欲君家提前警惕,方能保住平安。”

冯聿将崔光之言转告父亲冯熙,然而冯熙却置若罔闻。

过了一年多光景,冯修因罪被贬,冯熙与冯诞也相继离世。

幽皇后被废后自尽,冯聿也被抛弃,冯家如大厦将倾,迅速衰败。

此番变故,令人唏嘘不已。

昔日繁华如梦,今朝落魄成尘。

高家趁势而起,一家之中出了两位公爵,富贵显赫,其盛况几乎与昔日冯家相当。

这世事无常,豪门贵族的兴衰更替,犹如过眼云烟,令人感慨万千。

话说在很久以前,齐国皇帝萧宝卷,在他坐上皇位之前曾经让萧懿去当益州刺史,让萧衍去当雍州刺史。

萧衍一听萧宝卷当了皇帝,还找了萧遥光等六个人一起帮忙治理国家,心里就琢磨开了。

他跟他那表舅张弘策说:“舅啊,你瞧瞧,一个国家三个当家的都够乱的了,现在朝廷里六个大佬,那不得天天互相算计啊,这乱世眼看就要来了。

咱们要想躲灾找福,雍州这地儿可是顶好的。就是我那几个弟弟都在都城呢,怕是要遭殃,看来得跟益州的萧懿哥商量个法子。”

张弘策一听,觉得萧衍说得在理。

这萧懿啊,是萧衍的哥哥,萧衍说的“益州”,就是萧懿管的地儿。

俩人就开始悄悄地准备打仗的东西,砍了好多竹木,还招了上万勇敢能打的人。

有个叫吕僧珍的中兵参军,也悄悄按着萧衍的意思,私底下备了几千张船桨。

没过多久,萧懿不当益州刺史了,改去管郢州的事儿。

萧衍就让张弘策去找萧懿说说:“哥啊,你看现在六个大佬各管各的,争权夺势,肯定得打起来。

新皇帝名声本来就不好,还跟一群小人混一起,又轻狂又残忍还虚伪,他怎么可能甘心把权交给那些大臣,自己当个摆设呢!

时间一长,他肯定得大开杀戒。

那萧遥光想当赵王司马伦,心思都露出来了。

可他心胸狭窄,准是祸乱的根儿。

萧坦之嫉妒心强,老欺负人;

徐孝嗣被人摆布;

江祏没个主意;

刘暄又昏庸又懦弱。

一旦祸乱起来,朝廷里外都得垮。

咱兄弟俩好在守在外边,得为自己打算打算。

现在还没开始猜忌呢,得赶紧把几个弟弟都弄到西边来。

过了这村儿,怕就没这店儿了。

再说郢州管着荆湘地区,雍州兵马又精又强。

太平时候就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乱了时候就得自己想办法救自己,看时势行事,才能保全自己;

要是不早点打算,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萧懿听了,也不说话,就光摇头。

张弘策又劝他:“哥啊,你们兄弟这么英勇无敌,现在占着郢、雍二州,为百姓说话,废掉昏君立个明君,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嘛!

可别让这些小子欺负了,让后人笑话!

雍州这边都想好了,特地来跟你说,你怎么还不为自己打算呢!”

萧懿一听就生气了,说:“我就知道忠君,别的啥也不知道!”

这话是没错,可也太死板太傻了。

张弘策回去跟萧衍一说,萧衍直叹气。

于是,朝廷便派遣了一名属吏匆匆赶往京城,去迎接骠骑外兵参军萧伟和西中郎外兵萧憺,让他们一同来到襄阳,在这里安心等待朝廷的进一步指示。

现在说说江祏和江祀的事。

他俩是亲兄弟,还是景皇后的侄子,跟齐主萧鸾那是表亲关系。

景皇后啊,就是萧鸾的生母。

当年萧鸾篡夺皇位的时候,江祏和江祀可是出了不少力,所以萧鸾特别信任他们,临终前托孤时也特别关照了他俩。

还有卫尉刘暄,他是敬皇后的弟弟。

敬皇后呢,是萧鸾以前的妃子。

刘暄和二江一起接受了萧鸾的遗诏,辅佐新皇帝萧宝卷。

可这个萧宝卷啊,行为不端,老想干些荒唐事儿。

徐孝嗣不敢劝,萧坦之呢,态度模棱两可。

只有江祏,每次都直言不讳地进谏,坚持到底,这可就把萧宝卷给惹毛了。

萧宝卷平时最宠信的就是茹法珍、梅虫儿这两个人。

江祏又屡次限制他们的权力,法珍等人自然也就把他当成了仇敌。

徐孝嗣常常劝江祏:“皇上有点不同意见时,能顺着他的就顺着他,别老跟他对着干。”

江祏却回答说:“只要事事都交给我来办,一定可以让皇上无忧。”

但独揽大权哪是那么容易成功的事啊。

萧宝卷的德行是越来越败坏了。

江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想废掉萧宝卷,改立江夏王宝玄为帝。

可刘暄却跟他意见不合,想推戴建安王宝夤。这宝玄和宝夤啊,都是萧鸾的儿子。

原来啊,刘暄以前在郢州任职时,曾经辅佐过宝玄。

有一天,有人献了一匹马给宝玄,宝玄想看看。

刘暄却说:“马啊,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了,有什么好看的?”

还有一次,宝玄的妃子徐氏让厨房烤猪肉,刘暄又不许。

他还对厨子说:“早上已经煮了鹅了,怎么还要烤猪呢?”

就因为这两件事,宝玄曾经怨恨地说:“舅舅啊,你也太没有舅甥之情了吧!”

刘暄听了心里也不高兴。

所以现在他掌握了政权,当然就不愿意立宝玄为帝了。

江祏见刘暄有异议,就转而去找萧遥光商量。

这萧遥光啊,心里早就想自己夺位了。

这时候他正琢磨着怎么动手呢,怎么会同意江祏的意见去推立宝玄呢!

但他又不好直接跟江祏明说,只好旁敲侧击地说:“为了国家考虑啊,还是应该立年长的君主。”

江祏听出了别人话里的弦外之音,心里不踏实,赶紧跑回家跟弟弟江祀商量。

江祀也皱着眉头说:“看这形势,少主怕是保不住了。

咱们要不干脆点,支持遥光算了。”

这话让江祏心里七上八下的,犹豫不决。

毕竟,这可是关乎天下的大事,怎么能心里没个主意呢!

这时候,萧坦之正在家里为母亲守孝,但被朝廷召回来做了领军将军。

江祏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去找萧坦之商量,说想拥立遥光为帝。

萧坦之一听就火了,说:“明帝萧鸾本来就是从旁支继承的皇位,天下人到现在都不服气。

要是咱们再这么干,恐怕四面八方都要乱套了,这种事我可不敢掺和!”

江祏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萧坦之怕江祏的事情牵连到自己,又赶紧回家继续守孝去了。

谢朓是吏部郎,一直才华横溢,名声在外。

江祏和萧祀觉得要是能拉上他,事情就好办多了。

于是,他们把谢朓叫来,对他说:“你看现在的皇上,实在是不行。

我们打算换江夏王上来。

但江夏王太年轻,要是再担不起这个重担,难道咱们还能一废再废,一立再立吗?

始安王年纪大,资历也深,现在推他上台,大家应该都能接受。

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国家,可不是想谋什么富贵!”

谢朓听了,心里并不太同意。

但也不想直接得罪他们,就随便应付了几句。

没说几句,他就找了个借口告辞回家了。

巧的是,丹阳丞刘沨受遥光的密令,也来找谢朓,想让他帮忙。

谢朓还是那套,随口敷衍,模棱两可地答应了。

刘沨回去跟遥光一汇报,遥光高兴坏了,竟然让刘沨兼管卫尉的事。

谢朓突然得了这么个显要的职位,心里反而害怕了。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事不靠谱,就把刘沨和萧祀的密谋告诉了太子右卫率左兴盛。

左兴盛一听,吓得都不敢多说话。

谢朓又找到刘暄,跟他说:“始安王一旦当了皇帝,恐怕刘沨他们就要进朝廷掌大权了。

到时候,你可就没地方站了,得早点想个办法啊!”

刘暄心里暗自盘算,装出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

等谢朓一走,他立马就像脚底抹了油,一溜烟儿地跑去向遥光和江祏报告。

遥光听了,不屑地哼了一声:“这家伙既然不愿意跟我们同流合污,那就让他滚出京城吧。

现在不是东阳郡太守的位置还空着嘛,就让他去那儿干活去!”

江祏一听,可不乐意了。

他单独进去阻拦遥光,一脸狠厉地说:“谢朓要是出了京城,那可就更容易煽动别人了,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我看,还是早点除掉他为妙,免得夜长梦多!”

他这话说得,比遥光还狠呢。

遥光一听,觉得有道理。

于是就假传圣旨,把谢朓召进宫里,然后把他交给了廷尉。

接着,遥光又和徐孝嗣、江祏、刘暄一起,联名上了一道奏章,诬陷谢朓贬低皇上,私下里议论宫廷的秘事,诽谤皇上的亲信贤臣,还轻视朝廷的大臣。

说他种种不法行为,应该和他们一起商量,按照法律严肃处理。

皇上宝卷呢,整天就知道玩乐,哪有心思去查究这些事情。

他就让这几个人自己定案,结果当即就判了谢朓死刑,还命令他在监狱里自杀。

谢朓进了监狱,心里那个冤啊。

他还想揭发遥光等人的阴谋,救自己一命呢。

可是狱吏根本不让他传信出去。

他也没办法。

谢朓叹了口气,流着泪说:“我虽然没杀王敬则,但王敬则却是因为我而死的!

今天我遭这祸事,也不算冤了,死就死吧!”

说完,他就解下腰间的带子,自尽了。

这边遥光正琢磨着怎么发难呢,没想到刘暄又变卦了。

刘暄心里想,遥光一旦得势了,他这个国舅的资历名望可就都没了,说不定还得求荣反辱呢。

所以,他就改变了初衷。

萧衍说刘暄愚昧软弱,其实还不止这些呢。

刘暄根本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江祏和萧祀看出刘暄有点不对劲儿,也不敢轻易举事了。

遥光也察觉到了情况不对,他恨刘暄恨得咬牙切齿的,就暗中派了家将黄昙庆去刺杀刘暄。

那天,刘暄正好经过青溪桥,身边护卫的人很多。

黄昙庆一看,心里害怕了,不敢出手,就躲在桥下。

可巧的是,刘暄的马突然受惊跳过桥去,这让刘暄起了疑心。

他仔细一侦察,才知道原来是遥光在暗算他。

幸好他机灵,躲过了这次刺杀。

刘暄又惊又怕,后来又由怕转怒了。

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个釜底抽薪的计策。

他秘密地呈上一份奏章,举报了江祏兄弟的罪状。

宝卷呢,也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不敢再落后了,立即传旨召见江祏,并且把萧祀也给逮捕了。

萧祀正在内殿里值夜班呢,忽然耳朵边飘过一阵风言风语。

他心里“咯噔”一下,觉得事儿不妙。

赶紧吩咐手下的小太监,火急火燎地跑去告诉江祏:“嘿,江大人,我听说刘暄那家伙好像在密谋什么坏事,咱们得提防着点儿啊!”

江祏呢,这时候还挺悠哉,摆摆手,就说了俩字:“镇静。”

可没过多久,宫里就来个传圣旨的使者,急匆匆地把江祏召进宫去,让他在中书省候着,说是有旨意要宣。

江祏心里还纳闷呢,这大半夜的,啥事儿这么急?

就在这时,中书省的门“哐当”一声被踹开了,一个人闯进来,手里还拎着把明晃晃的刀。

那人用刀环“咚咚”地敲着江祏的胸口,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吼道:“哼,你还能夺走我的封赏不成?”

江祏定睛一看,哎哟,这不是直合袁文旷嘛!

吓得他浑身跟筛糠似的,抖个不停。

原来啊,这袁文旷以前立过大功,斩了王敬则,按说应该论功行赏的。

可江祏不知道咋想的,就是抠着不给。

袁文旷心里这个恨啊,一直憋着没机会报复。

这不,今天机会来了。

他先把江祏揍了一顿,然后“咔嚓”一声,用镣铐给锁上了。

刚把江祏收拾妥当,又来了个使者,传旨说:“立马斩立决!”

袁文旷一听,二话不说,拎着江祏就往外走,交给刑官去处理了。

江祏被押到刑场,心里那个悔啊。

就在这时,萧祀也被人家给牵过来了。

俩人一见面,眼泪“哗哗”地就流下来了,喉咙里跟堵了块石头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就听见刑官一声令下:“行刑!”

俩人的灵魂就像被风吹散的烟雾一样,飘飘荡荡地就奔黄泉路去了。

连砍头的痛苦都没来得及感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走了。

兄弟俩啊,这一走也算是有个伴儿了,免得留下什么兄弟间没能相互照顾的遗憾。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