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18章 慧景谋反攻都城 恭祖献计心不平

陈显达打算起兵攻打建康城。

攻城前,他派长史庾弘远和司马徐虎龙给朝廷送去一封信。

这可不是一封普通的书信,而是一份檄文。

檄文里,陈显达洋洋洒洒写了许多,就像春秋战国时代诸侯讨伐另一诸侯那样,总得找个由头,证明自己的讨伐是正义的。

檄文里写道:“太祖高皇帝打江山,世祖武皇帝继伟业。

郁林王、海陵王辜负先祖,明帝中兴。

可如今的后主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朝纲败坏。

萧、刘领军奉后主诏,但宗室苦难重重。

徐司空忠心耿耿却遭诛杀,沈仆射年迈受罚,士大夫们也跟着遭殃。

天灾人怨,祸兆频现,后主却不思悔改。

建安殿下宜继位,废昏立明乃古训。

太尉仗义兴师,已集大军,势如破竹。

望诸大人择明路而从,勿留恶名于史。”

说到陈显达起兵的原因,也确实令人感慨。

陈显达本是南齐前两任帝王的大臣。

自第五任帝萧鸾即位后,他便自觉恐惧,害怕哪天就遭了诛杀。

到了第六任帝萧宝卷继位,陈显达更是不愿留在京师建康,不久便被调任江州刺史。

这萧宝卷啊,多次诛杀重臣,陈显达心中怎能不惊恐?

当他听说新帝准备派兵袭击江州时,心一横,决定起兵反叛。

永元元年(499年)十一月,七十二岁高龄的陈显达在浔阳正式起兵。

他命令长史庾弘远等人起草檄文,列举了萧宝卷的种种罪恶,并声明准备拥立建安王萧宝寅为帝。

“老将军,此举可是要慎重啊。”

庾弘远一边写着檄文,一边担忧地说。

“哼,我陈显达一生光明磊落,如今被这昏君逼得走投无路,只能如此了。”

陈显达愤愤道。

陈显达率部顺江东下,直扑建康。

在安徽当涂西北的采石,他遭遇了朝廷派来的后军将军胡松部。

两军交战,陈显达部奋勇杀敌,很快就击败了胡松部。

“老将军,首战告捷,士气正旺啊!”

徐虎龙兴奋地说。

“不可大意,继续向建康进攻!”

陈显达吩咐道。

十二月,陈显达部到达新林。

他一面沿秦淮河布置灯火,制造假象,让朝廷军队以为他要从水路进攻;

同时,暗中遣军渡秦淮河北上,准备袭击宫城。

“老将军,此计甚妙!”庾弘远赞道。

陈显达带领数千人马登上南京长江南岸的落星岗,驻守在新亭的诸路军队见状纷纷逃窜。

宫城之内人心大震,只好闭门设守。

初期取得了胜利,陈显达心中有些急躁。

他企图率领精锐猛攻宫城,一战定乾坤。

他亲自骑马执槊,带领数百名士兵与朝廷军队在西州开战。

“冲啊!”陈显达大喊一声,率先冲向敌阵。

起初,陈显达部获得大胜。

他自己还亲手斩杀了好几人。

然而,不幸的是,在激战中,他手中的槊折断了。

朝廷军队见状,趁机反攻。

“不好,快撤!”陈显达大喊道。

面对朝廷军队的反攻,陈显达显然抵抗不住,只好逃跑。

然而,他还没跑多远,就被朝廷军队追上了。

骑官赵潭用手中之槊掷向陈显达,陈显达中槊坠马。

“哼,老匹夫,看你还往哪跑!”

赵潭随即上前,将陈显达斩首。

陈显达的几个儿子也都伏法被斩。

长史庾弘远在朱雀航被擒。

行刑前,他索要帽子戴上,平静地说:“子路结缨而死,我不可以不戴帽子而死。”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这庾弘远,倒是个有节气的人。”

庾弘远接着对围观的人说:“我不是叛贼,而是义兵,是为了给诸位大臣请命啊。

陈公太轻敌了,如果采纳我的建议,天下就能免于战乱了。”

庾弘远的儿子庾子曜抱着父亲,乞求代父一死:“求大人们放过我父亲,我愿代他受死!”

然而,行刑官哪会听他的,一刀下去,庾弘远和庾子曜都被一同杀害。

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腥味扑面而来。陈显达的起兵,最终以失败告终。他的部将们,有的战死,有的被俘,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都化作了泡影。

“唉,这世道,怎就如此混乱呢?”一个幸存的士兵感叹道。

而宫城之内,萧宝卷坐在龙椅上,听着外面的战报,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哼,想反我?

这就是下场!”

建康城的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有人为陈显达的失败感到惋惜,有人则庆幸自己没有被卷入这场战乱。

“那陈显达,也是个有胆量的人,只可惜啊,时运不济。”一个老者摇着头说道。

“哼,他这是自找死路,敢和朝廷作对。”一个年轻的伙计不屑地说道。

而在朝廷内部,萧宝卷开始论功行赏。

那些参与平定叛乱的将领们,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陛下,此次平定叛乱,多亏了各位将军的英勇。”一个大臣恭维道。

“哈哈,那是自然,朕要好好赏赐他们。”萧宝卷大笑着说道。

在朝廷论功行赏的同时,还是有官员心中担忧。

豫州刺史裴叔业,便是这忧心忡忡中的一员。

裴叔业,南北朝时南齐的名将,祖上乃曹魏冀州刺史裴徽。

他自幼擅长骑射,胸怀军事大志,常以将帅之才自诩。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一登基,便对朝中大臣大开杀戒,致使中央与地方势力间的矛盾激化,京城内乱如麻。

裴叔业,作为南齐的股肱之臣,镇守寿阳,眼看朝廷风云变幻,心中自是忧虑重重,恐惧难安。

朝廷对裴叔业的猜疑如影随形,总觉他心怀异志。

陈显达反叛时,裴叔业虽派司马李元护领兵支援,实则观望风色,此举无疑加深了朝廷对他的不信任。

朝廷曾有意调裴叔业任南兖州刺史,但他未敢赴任,心知越靠近京师,危险便越近一步。

这时,裴叔业的侄子裴植、裴飏、裴粲等人从建康逃至寿阳,力劝裴叔业,言朝廷必兴兵讨伐,应早做准备。

裴叔业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与恐惧之中,开始谋求生存之道。

“叔父,此局何解?”裴植焦急地问。

裴叔业沉吟片刻,决定派亲信马文范前往襄阳,向雍州刺史萧衍问计。

萧衍回信道:“叔业兄,可先送家属至建康为质,以安朝廷之心。

若朝廷仍逼,则可率军直出横江,断其后路。”

裴叔业犹豫不决之际,又暗中遣人送信给北魏豫州刺史薛真度,探问投奔北魏的条件。

薛真度回信迅速,劝裴叔业早日投降,并言若事急再降,功劳赏赐必减。

裴叔业无奈,只得派儿子裴芬之往建康为质。

然建康城内,关于裴叔业欲反的风声愈传愈烈,裴芬之惧怕被杀,又逃回了寿阳。

“父亲,建康已不可信,我们该如何是好?”裴芬之满面忧色。

裴叔业心中更坚投降北魏之念。

永元二年(500年)正月,他遣裴芬之及其兄女婿杜陵人韦伯昕,携降书投奔北魏。

北魏闻讯,即派骠骑大将军彭城王元勰、车骑将军王肃,领步骑十万前来受降。

同时,任命裴叔业为使持节、都督豫雍等五州诸军事、征南将军、豫州刺史,并封为兰陵郡公。

然天不遂人愿,北魏大军未渡淮河,裴叔业竟因病去世。

其部下推举侄子裴植代管州务,对裴叔业死讯秘而不宣。

北魏军队在奚康生率领下迅速抵达寿阳。

裴植当即下令开城,魏军涌入,城池、府库钥匙悉数交付奚康生。

寿阳,这座南齐的重要军事重镇,就此落入北魏之手。

南齐得知裴叔业投降,立即下诏讨伐。

任命卫尉萧懿为豫州刺史,领军出征。

宝卷皇帝亲自出城送行,身披战甲,坐于琅琊城上,独召崔慧景进城。

“慧景,此行务必小心,务必讨伐成功。”宝卷皇帝简短嘱咐。

“臣遵旨。”崔慧景简短回应,随即告辞出发。

宝卷皇帝回宫后,又下诏令萧懿协助崔慧景,一同西讨寿阳的裴叔业余部。

慧景这次出去,心里藏着别的打算。

他早就和子觉偷偷约好了,让子觉提前一天离开都城,骑马赶到军队那边去。

子觉以前做过直合将军,接到老爸的命令,第二天就一个人骑马走了。

到了广陵,才和慧景碰头。

“子觉,你来了。”慧景见到子觉,心中一喜。

“父亲,一切都准备好了。”子觉答道。

慧景带着子觉,走过广陵十多里地,把各路军队的将领们都召集起来。

他流着眼泪跟大家说:“我受了三代皇帝的恩情,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

现在小皇帝糊涂胡闹,朝廷里也是一团糟。

要说扶危济困,没有比现在更合适的时候了。

我想和大家伙儿一起干件大事,共同守护国家,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

“愿意!愿意!”大家都齐声答应,听他的指挥。

慧景就带着大家回到广陵,守广陵城的司马崔恭祖打开城门把他们迎了进去。

慧景在广陵停了两天,准备集合人马渡江。

他派人快马去见江夏王宝玄,说想拥立他当头儿。

“什么?拥立我?”宝玄一听,大怒,“这简直是胡闹!”

来使还没来得及多说,就被宝玄斩了。

宝玄还发兵守城,同时赶紧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朝廷。

宝卷皇帝一听,连忙派马军将戚平、外监黄林夫去帮宝玄,一起镇守京口。

本以为宝玄是道坚固的防线,靠得住,不会出啥岔子。

哪知道宝玄表面上拒绝了慧景,暗地里却跟他勾结在一起。

宝玄和他妃子徐氏本来感情很好,就因为孝嗣被杀,被迫离婚,心里很不高兴。

“这皇帝,真是昏庸。”宝玄对着徐氏抱怨道。

“是啊,殿下,我们该怎么办?”徐氏担忧地问。

“这次我斩了来使,请求朝廷发兵,其实是想引诱朝廷的军队过来,好增加自己的势力。”宝玄冷冷地说。

戚平和黄林夫到了京口后,宝玄立刻把他们带到密室。

“戚将军,黄监军,你们对目前的局势怎么看?”宝玄试探着问。

可这俩人说的好多话都不合宝玄的心意,把他给惹恼了。

“你们这是要与我为敌吗?”宝玄怒气冲冲地问。

戚平和黄林夫还没反应过来,宝玄就命令手下的人去砍他们的头。

这时候,司马孔矜和典签吕承绪看不下去了,大声喊道:“殿下,您这是要造反啊!”

宝玄一听这话,更是火冒三丈,干脆把这两个人也给杀了。

接着,宝玄又派长史沈佚之和谘议柳澄去分别统领部队,就等着慧景的到来。

慧景从广陵往东返回,顺顺当当地到了京口。

宝玄打开城门让他进来,然后让慧景当先锋,自己则坐着翠绿色的轿子,手里拿着大红色的旗帜,指挥着军队跟进。

京城里一听这消息,都炸锅了。

赶紧派骁骑将军张佛护和直合将军徐元称等人出去,在竹里屯兵,想拦住叛军。

慧景的前锋将领崔恭祖,带着一群身经百战的勇士,跟张佛护他们打了一场恶仗。

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

“冲啊!”崔恭祖大喊着,一马当先。

结果张佛护他们被打败了,逃回了城里。

崔恭祖乘胜追击,砍死了张佛护,收降了徐元称,一直打到了查硎。

这时候,中领军王莹奉了宝卷的命令,统领水陆各军,守住了湖头,还在蒋山的西岩筑起了堡垒,屯兵好几万。

崔恭祖一看这阵势,也前进不了了。

等到慧景赶到,也是一点办法没有,只好悬赏求计策。

“谁能想出攻破敌军的计策,重重有赏!”慧景大声喊道。

竹塘村的万副儿出主意说:“现在平路上都有重兵把守,咱们没法直接冲过去。

不如从蒋山的背后偷偷爬上山顶,然后从上面往下攻,打个他们措手不及,这样咱们才能成功。”

慧景听了这个计策,觉得挺好,就派了一千名壮士,绕到山后头,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

半夜时分,突然敲起战鼓、吹起号角,从西岩飞奔而下。

那些守营的士兵一听,吓得魂飞魄散,不知道该怎么办,全都扔下营垒逃跑了。

慧景趁机一直追到都城下,攻打各个城门。

右卫将军左兴盛带着三万台军,在北篱门死守。

但士兵们一看形势不对,都纷纷逃散了,左兴盛也跑了。

东府、石头、白下、新亭这些城池的守军,也都吓得四散而逃。

左兴盛没地方可去,躲到了淮河边的芦苇丛里的一条船上,结果被慧景的部下搜到,当场就给杀了。

慧景冲进了外城,驻扎在乐游苑。

崔恭祖带着一千多骑兵,攻打北掖门。

“冲啊!一定要攻进去!”崔恭祖大喊着。

眼看就要攻进去了,却被宫里的卫兵给挡住了,只好又退了回来。

这时候,宫门都关得紧紧的。

慧景带着人马围攻,还把兰陵府署给毁了,当作战场。

宫里头情况危急,幸亏卫尉萧畅守在南掖门,指挥城里的人,想方设法抵抗。

“大家别慌,一定要守住!”萧畅大声喊道。

大家的心才稍微安定下来。

慧景还假传宣德太后的命令,废掉了齐主宝卷,封他为吴王。

但是提到要立宝玄为帝的事情,却搁置不提,心里又打起了别的算盘。

原来竟陵王子良的儿子昭胄,曾经被封为巴陵王。

永泰元年,十个王爷被杀,昭胄和他弟弟昭款逃命到江西,隐藏起来当了道士。

慧景起兵进都城的时候,昭胄兄弟俩又投奔了慧景。

“慧景大人,我们愿为您效力。”昭胄说道。

慧景和他们聊得挺投机,又想立昭胄为帝,心里像辘轳一样转个不停,拿不定主意。

这时候,子觉和崔恭祖又争起功来。

“竹里那一仗,我立了大功。”崔恭祖不满地说。

“我只不过负责运粮,你却说我的功劳和你一样大。”子觉也毫不示弱。

慧景偏心自己的儿子子觉,就让崔恭祖失望了。

崔恭祖又献了一计,建议用火箭攻北掖楼。

“大事快成了,何必多毁坏东西,将来还得重建,多费钱啊。”慧景却说道。

崔恭祖闷闷不乐地走了。

慧景平时喜欢佛学,善于谈经论道。

从乐游苑搬到法轮寺后,整天就闲着没事,和客人高谈阔论。

“这慧景,真是悠闲。”一个客人说道。

崔恭祖私下里叹了口气说:“今天是什么日子啊,难道是参禅的时候吗!”

他大概是想去西方极乐世界了吧。

子觉走过来,对慧景说:“父亲,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慧景沉思片刻,说:“先休整一番,再做打算。”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