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53章 范晔谋反事败露 身死牢狱断魂时

被刘湛案牵连的,不仅有彭城王刘义康,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刘义隆的外甥徐湛之。

这一日,皇宫里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像一阵狂风,瞬间席卷了整个京城:

彭城王刘义康因刘湛案被牵连,而徐湛之也未能幸免,皇上已经下达圣旨,要处死他。

徐府上下一片慌乱,仆人们像没头苍蝇一样跑来跑去,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徐湛之坐在书房里,面色凝重,心里像揣着一只兔子,忐忑不安。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卷入了这场风波之中。

他平日里也没做过什么坏事,怎么就摊上了这么大的事儿呢?

此时,最焦急的莫过于徐湛之的母亲——会稽长公主刘兴弟。

会稽长公主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嫡长女,她的母亲是刘裕的结发之妻臧爱亲。

刘义隆是刘裕的第三子,会稽长公主就是刘义隆的同父异母姐姐。

刘裕称帝后,对这位长女和外孙子颇为疼爱;

刘义隆即位后,更是对姐姐敬重有加,家事大小,多征求她的意见。

会稽长公主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花园里赏花。

她手中的花瞬间掉落在地,心也猛地一沉。

她不顾一切地冲进皇宫,要见皇上刘义隆。

皇宫内,刘义隆正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似乎在为徐湛之的事情烦恼。

会稽长公主一路闯进大殿,跪在刘义隆面前,手里还拿着一个锦囊。

她声音带着几分颤抖,边哭边说:“皇上,姐姐求您开开恩,饶了湛之吧!”

刘义隆看了看会稽长公主,心中有些不忍。

但他也知道,刘湛案影响极大,自己作为皇帝,必须做出表率。

他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姐姐,朕也知道湛之是无辜的,但朝臣们议论纷纷,朕也很难做啊。”

会稽长公主一听,哭得更厉害了。

她突然从怀里掏出锦囊,扔在地上。锦囊散开,里面露出一件粗布衫袄。

会稽长公主拿起衣服,递给刘义隆看,哭诉道:“皇上,你看看这件衣服!

你老刘家原来贫贱的时候,我妈做了这件粗布衣给你爸穿的!

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是我们家传承的宝物。”

刘义隆接过衣服,仔细一看,顿时愣住了。

这件粗布衫袄他太熟悉了,这是他父亲刘裕留下的遗物。

刘裕贫贱时,他的结发妻子臧爱亲亲手为他做了这件衣服。

臧爱亲死后,把衣服留给了会稽长公主,并嘱咐她:“后代子孙如果骄奢不法,就拿这衣服给他们看。”

看着这件充满回忆的衣服,刘义隆的眼眶湿润了。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常常穿着这件衣服,告诉他要勤俭节约,不要忘记本心。

他哽咽着说:“长公主,姐姐,你……你这是何苦呢?”

会稽长公主见刘义隆动容,继续哭诉道:“皇上,湛之他年轻不懂事,都是被人陷害的。

他今天要是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你看看这件衣服,想想你父亲当年的艰辛,你怎么忍心下得去手?”

刘义隆听着会稽长公主的话,心中翻江倒海。

他想起自己登基以来,确实有些飘飘然了,忘记了父亲的教诲。

他看看手中的粗布衫袄,又看看哭得梨花带雨的姐姐,心中五味杂陈。

他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说道:“姐姐,你起来吧。朕……朕赦免湛之就是。”

会稽长公主一听,顿时破涕为笑。

她连忙磕头谢恩:“谢皇上隆恩!谢皇上隆恩!”

就这样,刘义隆赦免了自己的外甥徐湛之。

再说殷景仁参与诛杀了刘湛之后,又兼管起了扬州的事务。

可没想到,他忽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错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常态。

那是个冬天,外面飘起了雪花,殷景仁走出厅堂想去看看雪景。

结果一瞅,吓得脸色都变了,惊叫道:“哎呀,屋里怎么突然长出大树来了?”

周围的人一听,都愣住了,心想这屋里哪来的大树啊。

殷景仁愣了愣神,又突然拍拍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哦,我错了!我错了!”

说完,他就晃晃悠悠地回屋躺到了床上,嘴里还不停地胡言乱语,谁也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

就这样,没几天的功夫,殷景仁竟然就撒手人寰了。

有人私下里议论,说是刘湛的冤魂来索命了。

这话到底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

皇帝听说殷景仁去世的消息后,心里也挺难过,毕竟殷景仁也是为朝廷立过汗马功劳的。

于是,皇帝追赠他为司空,还给了他一个“文成”的谥号,算是对他一生的肯定。

殷景仁一走,扬州刺史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皇帝想了想,决定把这个重任交给自己的次子始兴王浚。

始兴王浚虽然年纪还小,但皇帝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想借此机会锻炼锻炼他。

这天,皇帝把始兴王浚叫到跟前,对他说:“浚儿啊,扬州刺史这个位置可不好干。

你现在虽然年幼,但朕相信你能担起这个重任。

不过,州里的事情繁多,你一个人恐怕忙不过来,朕打算给你派两个得力的助手。”

始兴王浚一听,连忙恭敬地回道:“父皇,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

不知父皇要给儿臣派哪两位助手?”

皇帝笑了笑,说道:“朕打算让后军长史范晔和主簿沈璞去帮你。

范晔为人耿直,办事认真,沈璞则聪明伶俐,很有才华。

有他们两人在你身边辅佐,朕也就放心了。”

当然,范晔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他会因为卷入一场政变而丢了性命。

范晔出身在顺阳范氏,这可是个有名的士族大家庭。

不过呢,他因为是妾生的庶子,在家族里的地位并不高。

听说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在厕所,额头还被砖磕破了,因此得了个小名叫“砖”。

他出生后,因为伯父没有儿子,就被过继给了范弘之,继承了爵位,被封为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从小就爱读书,家里的藏书都被他翻了个遍。

他文章写得好,隶书也写得不错,还懂得音律,算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元熙二年,刘裕代晋称帝后,范晔就开始做官了,先在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做冠军将军,后来又做了秘书丞。

可惜啊,他父亲去世,他得回家守丧,就离职了一段时间。

元嘉七年,范晔服丧期满,又去做官了,这次是做了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还兼着新蔡太守。

那时候,北魏鲜卑军队围攻青州,檀道济奉命去解围,范晔也跟着去了,还因此升了官,做了尚书部郎。

元嘉九年冬天,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王太妃去世了。

下葬那晚,刘义康叫了些同僚旧友来帮忙料理丧事,在东府聚会。

范晔的弟弟范广渊是司徒府祭酒,范晔就和王深、王广在范广渊那儿喝酒,还开着北窗听挽歌找乐子。

这事儿让刘义康知道了,他大怒,觉得范晔太不像话了,就把范晔贬为宣城太守。

范晔被贬了,心里憋屈得很。

他想啊,我范晔何罪之有,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呢?

于是,他在任上就开始整理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开始写后汉史,想借此排解心中的痛苦。

他研究史事,眼界也开阔了,凭着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热情,写出了历史名作《后汉书》。

这书文简明周详,叙事生动,一出来就把以前各家的后汉史给比下去了,范晔也因此得名。

元嘉十五年,范晔任满,又被调任为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还加了宁朔将军的封号。

这官儿做得也不算小,范晔心里也还算满意。

可是啊,次年他嫡母,也就是他父亲的正室去世了,按礼数他得马上去奔丧。

可他呢,却说病了,拖了好久才动身。

这事儿啊,其实范晔心里也有苦衷。

他想着,自己刚在新任上站稳脚跟,这一走,不知道回来又是个什么光景。

再说了,他跟他嫡母关系也不怎么样,心里头就有些抵触。

可是呢,礼数在那儿摆着,他也不能不去。

于是,他就找了个借口,说自己病了,拖拖拉拉的,就是不想动身。

他手下那些幕僚、下属都劝他,说:“大人啊,您还是赶紧去吧,这事儿拖不得。

要是皇上怪罪下来,那可就不好了。”

范晔呢,就哼哼唧唧的,说:“我这病啊,实在是太重了,起不来身啊。”

就这么拖啊拖的,拖了好久,范晔才终于动身了。

可是,他这一动身,还带了好些个妓妾一起去。

这事又让那些讲究礼数的人看不过眼了。

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说:“这范晔啊,真是太不像话了,奔丧还带着妓妾,这成何体统啊!”

范晔呢,对这些议论充耳不闻。

他想我范晔活这一辈子,就是要图个痛快,管别人怎么说呢。

于是,他就带着他的妓妾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一路上啊,他们是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范晔这么做,终究是落下了口实。

御史中丞刘损上表检举他违礼,但宋文帝欣赏他的才华,没治他的罪。

元嘉十七年,范晔服丧期满,投靠了兴王刘浚,做了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

刘浚做了扬州刺史后,不管政事,都交给范晔。

范晔仕途就顺了,不久就升了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这人挺有才的,学识渊博,文章写得好,音乐也精通,书法也不错。

但他傲岸不羁,不肯曲意逢迎。

他琵琶弹得好,还能创作新曲。

宋文帝想听,老暗示他,他就是装不知道,不肯弹。

有一次文帝宴请大臣,对他说:“我想唱歌,你给我弹琴。”

范晔只好弹了,文帝歌一唱完,他马上停,多一曲都不肯弹。

范晔对皇帝不逢迎,但对同僚挺真诚的。

那时候,沈演之是右卫将军,和左卫将军范晔一起掌管禁旅,同参机密。

每次朝见皇帝,范晔要是先到了,一定等沈演之来了一起进去,可沈演之从来没等过范晔。

范晔心里不藏事,就写了篇《和香方》,讥讽他们。

他根据同僚的特点,把庾炳之比作“多忌”的麝香,沈演之比作“昏钝”的枣膏,他自己呢,就是“沈实易和”。

这《和香方》一出,范晔更被同僚排挤了。

元嘉十七年,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越来越重,宋文帝就猜忌他了,找了个“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免了他的宰辅职务,贬为江州刺史。

孔熙先因为刘义康对他父亲有恩,就联络朝臣,想反叛,立刘义康为帝。

范晔掌握禁军,有名望,又在刘义康手下做过多年官,所以孔熙先首先就留意上他了。

孔熙先先结交了范晔的外甥谢综,谢综为了报答孔熙先,就把他引荐给范晔了。

孔熙先认识范晔后,使劲伺候他,还拉拢他赌博,故意输钱给他。

范晔贪心钱财,又欣赏孔熙先的才干,两人关系就越来越好了。

孔熙先见时机到了,就怂恿范晔参与谋反,范晔一开始拒绝了。

孔熙先又用朝廷拒绝联姻的事激他,刘义康也为宣城之贬向范晔道歉,范晔最后就参加了,决心反叛朝廷。

孔熙先精通天文,就派尼姑法静南下讲道,说江州将出天子。

这天子,就是指江州刺史刘义康。

为了增加谋反成功率,孔熙先又让僧人法略改名孙景玄,去臧质军里做宁远参军,还联络了台城队长许耀做内应。

孔熙先又勾结了大将军府史仲承祖,仲承祖就把谋反计划告诉了丹阳尹徐湛之。

徐湛之告诉范晔,臧质非常赞成他们的行动,肯定会邀萧思话一起举事,不用担心兵力不够,就等着好日子到来。

于是他们互相封了官:徐湛之是抚军将军、扬州刺史,范晔是中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孔熙先是右卫将军,等等。

凡是他们一直讨厌或不服从刘义康的,都另抄一本,准备把这些人处死。

孔熙先见事情进展得顺,就叫他弟弟孔休先草拟檄文,还让范晔起草政变宣言。

范晔就以刘义康的名义给徐湛之写信,勉励各部“同心协力,族灭奸党,争为创业元勋,再创宋朝”。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征北将军衡阳王刘义季、右将军南平王刘铄去边镇就职,范晔等人就约定这天举事。

但因为没约好,政变就没能如期举行。

到了元嘉二十二年十一月,徐湛之上疏文帝,告密说范晔是政变的主谋,还呈报了参与政变的名单和相关书信证据。

文帝马上就下诏书“马上逮捕,依法穷诘”。

当夜,文帝派人秘密逮捕了谢综、孔熙先,又诏朝臣在东阁聚会,质问范晔为什么谋反。

范晔当时吓得要命,慌忙否认。

文帝告诉他谢综、徐湛之、孔熙先等都招了,还摆出了书信证物。

范晔一看,只好承认谋反,说“有负于国、罪行深重,愿被处死”。

第二天,范晔被送进监狱,他问徐湛之关在哪儿,才知道告密的就是徐湛之。

于是范晔称病,请求换狱所,得以和谢综等人成了隔壁。

他告诉谢综等人告密者是徐湛之,还作诗感叹:“在生已可知,来缘画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

范晔进监狱后,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被处死,没想到文帝追查案情,二十多天都没结果。

他还以为有活下去的希望呢。

孔熙先讥讽他怕死。

他感慨地说:“可惜啊!满腹经纶,却要葬身此地。”

到了十二月,范晔被押赴刑场,那年他才四十八岁。

他的儿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都被株连,只有孙子范鲁连幸免于难。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