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戏说封神榜 >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下)

戏说封神榜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下)

作者:阿尼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8 17:08:26 来源:小说旗

文王和大臣们一路溜达着,正享受着春日的美好呢,突然听到一阵歌声传来。转头一瞧,只见一个人挑着一担柴,边走边唱:“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

文王一听,眼睛一下子亮了,忍不住感叹道:“哇塞,太奇怪了!这唱歌的人肯定不简单,说不定是个超级大贤呢!”

散宜生骑在马上,仔细瞅了瞅那个挑柴的人,越看越觉得眼熟,一拍大腿说:“主公,刚才唱歌的这人咋这么像那个打死王相的武吉呢?”

文王一听,赶紧摇头说:“大夫,你肯定看错啦!之前我用先天数算过,武吉已经掉进万丈深潭死翘翘了,怎么可能还在这儿呢?”

可散宜生看得真真儿的,十分笃定,马上命令辛免:“你快去把他给我抓过来!”

辛免得令,骑着马“嗖”地一下就冲了过去。武吉一看文王的队伍来了,想躲也来不及了,只好把柴担子一放,“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辛免跑近一看,好家伙,还真是武吉!

辛免赶忙回去向文王报告:“没错,就是武吉!”

文王一听,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又气又恼,看着武吉大声呵斥道:“你这家伙,胆子也太大了,竟敢这么骗我!”说完,又转头对散宜生说:“大夫,像这种狡猾的逆民,必须得重重审问。他杀伤了人,还逃避重罪,罪行跟杀人没啥两样。现在可不是说武吉逃跑躲起来这么简单,要是这样,那我算的先天数岂不是不准了,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

武吉吓得“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砰砰”磕头,边哭边说:“大王,我真的是个奉公守法的好百姓,绝对不敢狂妄悖逆。我就是不小心误伤人命,心里害怕,就去问了一位老叟。离这儿三里地,有个叫磻溪的地方,那老人是东海许州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他让我拜他为师,还教了我个办法:让我回家挖个坑,睡在里面,用草盖在身上,头前点一盏灯,脚后点一盏灯,再在草上撒一把米,睡到天亮,然后就可以照常打柴,保证不会再有事儿。大王啊,您想想,蝼蚁都尚且贪生,哪有人不惜命的呀!”

散宜生一听武吉这话,眼睛放光,马上在马上躬身祝贺道:“恭喜大王啊!武吉说的这个人,道号飞熊,这不正应了咱们灵台的兆头嘛!以前商高宗夜里梦到飞熊,后来就得到了傅说;如今大王您也梦到飞熊,肯定能得到子牙。现在大王出来行乐,正好趁机求贤。希望大王赦免武吉无罪,让他去前面树林把贤士请出来相见。”

文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赦免了武吉。武吉得了令,叩头谢恩后,撒腿就往树林里飞奔而去。

这边文王君臣慢慢走到树林前,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惊动了贤士。在离林子还有几箭远的地方,文王就赶紧下马,和散宜生一起步行走进树林。

武吉跑到树林里,左看右看,咦,师父咋不见了呢?心里顿时慌了起来。这时,他又看见文王他们走进来。散宜生着急地问:“贤士在这儿吗?”

武吉一脸慌张地回答:“刚才还在呢,这会儿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文王问:“贤士还有别的住处吗?”

武吉说:“前面有间草舍。”说完,就带着文王他们来到草舍门口。

文王站在门口,抬手轻轻抚了抚门,心里还有点小紧张,生怕自己太冒昧了。正想着,门“吱呀”一声开了,里面走出一个小童。

文王赶紧堆起笑脸,客客气气地问:“小朋友,你老师在吗?”

小童脆生生地回答:“不在啦,和道友出去闲游了。”

文王又问:“那他啥时候回来呀?”

小童挠挠头说:“说不准呢,也许马上就回来,也许过个一两天,说不定三五天也有可能。我老师就像那浮萍断梗,到处漂泊,碰到山就游山,遇到水就玩水,要是碰到老师或者朋友,就一起谈论玄道,所以没个准日子。”

散宜生在旁边赶紧说:“主公,我觉得吧,求贤聘能,礼仪必须得虔诚。咱们今天来的心意还不够诚,难怪人家远远躲开了。以前上古神农拜常桑,轩辕拜老彭,黄帝拜风后,汤拜伊尹,那可都是沐浴斋戒,选个良辰吉日去迎接聘请,这才是敬贤的礼节。主公,咱先回去吧。”

文王觉得有道理,就说:“大夫说得对。命令武吉跟着我们一起回朝。”

文王走到溪边,看着这奇特的景色,林木幽深空旷,忍不住诗兴大发,作诗一首:“宰割山河布远猷,大贤抱负可同谋,此来不见垂竿叟,天下人愁几日休。”

又看见绿阴之下,石头旁边鱼竿飘在水面,却不见子牙,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又吟诗一首:“求贤远出到溪头,不见贤人只见钓,一竹青丝垂绿柳,满江红日水空流。”

文王还是舍不得走,散宜生又在旁边劝,文王这才跟着众文武回朝。傍晚,回到西岐,大家都来到殿前。文王传旨,让百官:“都别回自己家了,今晚都在殿廷斋戒三天,然后一起去迎请大贤。”

大将军南宫适站出来进言说:“磻溪那个钓鱼的老头说不定就是个徒有虚名的家伙,大王您也不知道真假,就用这么隆重的礼节去迎请,要是他名不副实,那岂不是浪费了主公的一片真诚,还被一个愚夫给耍了。依我看,主公也不用这么费心,等明天我自己去把他请来。要是他真有本事,和名声相符,主公再用隆重礼节对待他也不迟。要是他只是个虚名,直接斥责不用就行了,何必主公斋戒住宿之后再去请见呢。”

散宜生一听,立马严肃地说:“将军,你可不能这么说!如今天下乱糟糟的,四海动荡不安,贤人君子大多都隐居在山谷里。现在飞熊应兆,这是上天的旨意,特地赐下大贤来帮助我们稳固皇基,这可是西岐的福泽啊。这个时候,我们自然应该学习古人求贤的态度,破除那些拘泥的习惯,哪能像现在有些人,还想着让贤人自己主动来推荐自己呢。将军可千万别再说这种话了,可不能让各位大臣都懈怠了!”

文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大夫这话,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于是百官都在殿廷歇宿斋戒了三天,准备去聘请子牙。后来有人写诗赞叹:“西岐城中鼓乐喧,文王聘请太公贤。周家从此皇基固,九五为尊八百年。”

文王听从散宜生的建议,斋戒住宿了三天。到了第四天,文王又是沐浴又是整理衣服,那叫一个虔诚。然后端坐在銮舆上,让人扛着聘礼,带着排列整齐的车马队伍,前往磻溪迎接子牙。还封武吉为武德将军。一路上,笙簧奏响,热闹非凡,直接出了西岐城。这动静可不小,惊动了好多老百姓,大家都扶老携幼,跑出来看迎贤的队伍。只见:

旗帜五颜六色,随风飘扬;戈戟闪闪发光,相互碰撞发出锵锵的声响。笙簧声在道路上飘荡,就像仙鹤在悲泣,鸾鸟在鸣叫;画鼓敲得咚咚响,好似雷声滚滚。走在前面的对子马,每一匹都精神抖擞,马上的人也满脸喜悦;金吾士们个个兴高采烈。文官们站在东边,宽袍大袖,风度翩翩;武将们站在西边,身着铠甲,威风凛凛。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这四贤紧紧辅佐着主公;伯达、伯适、叔夜、叔夏等八俊也跟在后面。城内香气弥漫在道路上,城外瑞彩汇聚成吉祥的景象。圣主降临西土,不愧是五凤立岐山的好兆头。万民都盼着能共享太平日子,宇宙和乐,周朝能延续八百年。飞熊的吉兆兴起了周室,感动得文王去聘请大贤。

文王带着众文武出了城,直奔磻溪而去。走了三十五里地,早早地就到了树林下。文王传旨:“士卒们先在林外驻扎,都别大声喧哗,千万别惊动了贤士。”

文王下马,和散宜生步行走进树林。只见子牙背对着他们,坐在溪边。文王悄悄地走到跟前,站在子牙身后。子牙其实早就知道文王来了,故意扯着嗓子唱歌:“西风起兮白云飞,年岁已暮兮将何为?五凤鸣兮真主现,垂竿钓兮知我稀。”

子牙唱完,文王赶紧搭话:“贤士,你过得快乐吗?”

子牙装作刚发现文王,急忙扔掉鱼竿,转身伏地叩头说:“小民不知道大王驾临,没能迎接,还望贤王饶恕我的罪过。”

文王赶忙伸手扶住,诚恳地拜言说:“我早就仰慕先生大名啦,之前拜访不够虔诚,我知道错啦。今天特地斋戒,诚心诚意来拜谒您。能见到先生的尊颜,我真是太幸运了。”说完,又命令散宜生:“快扶贤士起来。”

子牙这才躬身站起。文王笑着把子牙带到茅舍之中。子牙又要下拜,文王也跟着一起下拜。文王说:“我早就听说先生高明,一直没能相见。今天有幸见到先生风采,聆听教诲,真是我三生有幸啊。”

子牙赶紧谦虚地说:“我就是个老朽无能的人,不值得大王咨询。文的方面我不能安邦,武的方面我不能定国,承蒙贤王亲自前来,实在是有辱大王的銮舆,辜负了您的圣意。”

散宜生在旁边赶紧说:“先生可别太谦虚啦。我们君臣沐浴斋戒,诚心诚意,特地来表明我们的微薄心意,一心聘请您。如今天下乱糟糟的,一会儿安定一会儿混乱,当今天子疏远贤臣,亲近佞臣,整天沉迷酒色,残害百姓,诸侯都叛乱了,百姓们生活得苦不堪言。我们主公日夜都在操心,睡觉都不安稳。早就仰仗先生的大德,知道您在溪岩隐居,特地准备了点小聘礼。先生要是不嫌弃,就和我们一起辅佐圣明之世,那我们主公可就太幸运了,百姓们也有救了。先生您何苦一直隐藏胸中的奇谋,忍心看着百姓遭受苦难呢?为啥不施展一点余力,可怜可怜那些孤苦无依的人,把他们从水火之中拯救出来,让大家过上太平日子。这可是先生您的大恩大德,绝世的仁德啊。”说完,散宜生把聘礼摆了出来。

子牙看了看,赶紧让童儿收下。散宜生又把銮舆推过来,请子牙登上。子牙连忙跪地推辞说:“老臣承蒙大王洪恩,以礼相聘,我已经感激不尽了,怎么敢乘坐銮舆,这可太超越名分了,绝对不敢!”

文王说:“我早就准备好了,特地来迎接先生,先生一定要坐,可别辜负了我的一片真心。”

子牙再三推辞,坚决不敢坐。散宜生见子牙态度坚决,就对文王说:“贤人既然不坐舆,希望主公能听从贤人的请求。要不把大王的逍遥马给先生骑,主公您乘舆。”

文王有点为难地说:“要是这样,那可就辜负了我这几天的虔诚啦。”

大家又推让了好一番,最后文王还是坐了銮舆,子牙骑上了逍遥马。一路上,欢呼声充满道路,士兵和马匹都精神抖擞。当时正值吉祥的时辰,子牙来的时候,已经八十岁了。有人写诗感叹:“渭水溪头一钓竿,霜皎皎两云皤。胸横星斗冲霄汉,气吐虹霓扫日寒。养老来归西伯下,避危拚弃旧王冠。自从梦入飞熊后,八百余年享奠安。”

话说文王聘请子牙,进了西岐城,老百姓都争着来看,个个都欣喜不已。子牙到朝门下马。文王升殿,子牙朝贺完毕,文王封子牙为右灵台丞相。子牙谢恩后,在偏殿设宴,百官相互祝贺,举杯对饮。从这以后,君臣有了好帮手,就像龙虎有了依靠。子牙治理国家很有一套,安抚百姓也有自己的法则,件件事情都办得有条有理,行行都有规范。西岐还建造了相府。这时,这个消息传到了五关。汜水关守将韩荣赶紧上疏给朝歌,报告姜尚辅佐周的事儿。至于子牙之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儿呢,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