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之来了,从南方运着粮食而来,虽然段尘的粮草在成都府得到了补给,但终究是不好和百姓争抢,李凯之运输过来的这批正解了燃眉之急。
“凯之叔,太久没见,怎么消瘦这么多?”
段尘看着走过来的李凯之,一时心惊。
这兄弟年前看起来还是神采奕奕的,今年一看怎么就成这样了,整个人近乎瘦的皮包骨了,脸色苍白,嘴唇和印堂发黑,给人的感觉极为脆弱。
“哈哈,段尘,你小子要再不来,我估计就要耗死了!”
李凯之虽然憔悴,但双眼有神,整个人的精神头也被提了起来。
两人闲谈叙旧,这些时日,又是防守蒙古,又是看着百姓被屠杀,身心憔悴,自然是狼狈了些。
李凯之是很不错的探索者,比段尘大上个近20岁,探索者以蓝星人类身躯接受了本地改造,正常情况下,越是高等的秘境体系,对寿命的增幅是越强的,具体多少现在也没研究明白。
至少李凯之如今40多岁,看起来还是和小伙子差不多。
不过这些天也憔悴了不少,苍老了几分。
自从20年前来到蒙古西征后,其便一直在南宋官场摸索,依靠华夏帮助,用了些作弊手段,通过了正规科举渠道当上进士,当然其本身能力也是不错的,如今也是少有的儒道六阶。
与几年前,华夏资源充足好转之后,加大投入从而升任四川节度使,其实也相对于流放前线了。
几年来主要负责后勤调动,同时在四川修筑堡垒,防御蒙军,逐渐军权日重,有脱离朝廷之态势。
如今主要就是防守南宋西大门,驻守长江关口,控制上游地区,坚守了不少时间。
现在段尘以来,局面也得以改变了。
“凯之叔,我们这次的计划大致如此,不知如何?”
段尘将规划大致解释了一番,双方必然是要配合的。
“是不是有些太大了···”
李凯之面色严肃,疑惑问道:
“蒙古人毕竟人数众多,哪怕全部歼灭了,我们也很难往北进一步,到时候很可能会被宋国占了便宜。”
他作为华夏探索者,心可不在这孱弱的宋国,李凯之要的是割据一方,能够形成稳固的核心,从而为将来准备。
“凯之叔,我们现在有了传送门,可以将蒙古人精锐全部传送到我们那边,至于说接下来如何,我们再行商议便是。”
段尘表示理解。
不是谁都对汉军实力有完全信心的,李凯之和蒙古人交战多年,感受到风险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
成都府外是整个蜀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蜀地的核心区域特别是发展到了南宋,这片地方可以真正的称之为天府之国,人口稠密,商贸发达。
【蒙古西征】中的南宋国很孱弱,甚至相比历史上的还要弱上几分,但却并不代表其底蕴真的差了。
至少早先的成都府周边人口,可能能够赶得上如今整个辽东的大半,儒道昌盛,所谓扬一益二之言,已经盛行很久。
着名的三苏便是出自这里,发展至今,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成为南宋的又一个儒道中心。
可惜,如今全部被毁了。
蜀地的儒者没能有勇气站上城墙,更不要说是率领一军和蛮族交战,一场屠杀下来,蜀地虽然儒者损失较少,可百姓至少伤亡一半以上,再恢复不到往日的繁华。
本以为是最安稳之地,却也有着天下未乱蜀先乱之说,实在让人唏嘘。
蒙哥可汗踩着蜀人的尸骨向前,他很有自信,眼前的尸骸遍野并不能让蒙古骑兵感受到一丝一毫的思维波动,有的只是更为肆虐的笑容,更为狂野的呼嚎。
大笑声伴随着马蹄阵阵不绝于耳,前方各族仆从军冲先,他们紧随后方,肆意驰骋。
这种生活持续很久了。
打仗对他们来说好似是一场旅行一般,不见丝毫的苦楚,有的只有源自于基因的兴奋。
草原人在贫瘠的资源下相互掠夺,历经几百年的自然演变,弱者早已消亡,气血强盛者方可生存。
早先他们虽然个体强势,却终究乱成一锅粥,无法向外施展能力,可当一猛人出现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
汉军出城了,是在百姓的送行之下,蜀地人心归附,他们明白这支汉军是要保护他们的。
段尘依然冲锋在最前方,此时赵云和太史慈已经分散两军,按照空中路线的指示开始包围。
每个人手中都佩戴手表,到了什么时间要进行包围都是一清二楚。
夜幕降临,残阳如血,渐渐隐没在西部高原的尽头。
这片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从东向西眺望,隐约可见山上的积雪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宛如一座座金色的盖子,覆盖在山巅之上。
大军悄然行进,一众人马都异常沉默。
有的人骑在战马上,神情恍惚,被这壮丽的景色所震撼;有的人则和段尘一样,凝视着西边的天空,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对于这些“辽东人”来说,他们很少能感受到如此温润的气候。
辽东的大平原一望无际,那里的风景与这里截然不同。
眼前的山水让他们感到既陌生又新奇。
落日的余晖洒在人们身上,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疏远和孤独。
然而,这一瞬间,他们仿佛被拉回了现实。
耳边传来马蹄铁与石块相互碰撞的清脆声响,手中紧握着的长枪大刀,都提醒着他们身处战场的现实。
感受着身上的重甲,虽然有些沉重和不舒服,但同时也带来一种踏实感。
转头看了一眼旁边的战友,只见对方同样面色坚毅,正专注地望着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