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直击人性 > 第124章 农民很难发财

直击人性 第124章 农民很难发财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9 04:54:21 来源:小说旗

回溯到集体生产的年代,吃大锅饭是乡村生活的一抹独特印记。每当日头高悬,村里的大喇叭便准时响起,催促着村民们前往食堂。大家放下手中的农活,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被盛放在大桶中,人们排着队,拿着自家的碗筷,等待着打饭。

“今天这玉米糊糊煮得可真稠!”大爷端着碗,满意地说道,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是啊,能吃饱就不错咯。”李大妈附和着,眼神里透着满足,“听说隔壁村的食堂今天都没这稠度呢。”

“那咱村还算不错,可得好好干农活,不能辜负这顿饭。”大叔一边往碗里盛着菜,一边接过话茬。

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时不时跑过来蹭一口大人碗里的饭菜。年轻力壮的小伙们则大口扒拉着饭,一边讨论着下午的农活。

“听说隔壁村的地今天能耕完,咱可得加把劲。”赵大哥放下碗筷,语气坚定。

“那必须的,不能落后!咱几个下午一起,先把村东头那块地犁了。”孙大哥拍了拍胸脯,干劲十足。

但大锅饭也并非一帆风顺。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粮食短缺,食堂的饭菜也跟着减量。每个人碗里的食物变得稀稀落落,大家的脸上多了几分忧虑。

“这饭越来越少了,往后可咋办哟。”刘大叔皱着眉头,望着碗里的清汤寡水发愁,“家里的孩子都吃不饱,咋有力气干活。”

“再难也得熬着,说不定过段时间就好了。”一旁的陈大爷安慰道,可自己心里也没底。

而且,集体劳动时,“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村民积极性不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有人偷懒磨洋工,也有人默默承担更多的工作,可收获却没有明显差别,这让那些勤劳肯干的村民心里难免有些不平衡。

“你看看那谁谁谁,天天偷懒,和咱干一天拿一样的工分,这咋行?”周大哥忍不住抱怨。

“哎,没办法,都在一个集体,不好说啥。”吴大哥无奈地摇摇头,“咱自己问心无愧就行。”

后来,交公粮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到交公粮的时节,一家人便早早忙碌起来。天还没亮,厨房里就传出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主妇忙着给大家准备早饭,简单的咸菜和粗粮馒头,却饱含着对家人的关爱。

壮劳力负责把粮食一袋袋扛上板车,沉重的麻袋压弯了脊背,每一步挪动都伴随着吃力的喘息。

家中长辈则在一旁仔细检查着粮食,确保颗粒饱满,没有杂质,粗糙的双手在粮食间穿梭,眼神中满是对国家任务的郑重对待。

“这粮食都晒了好几天了,肯定没问题。”壮劳力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说道。

长辈头也不抬,认真地说:“这可马虎不得,公粮是交给国家的,一定要最好的。咱可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有的农户离粮站路途遥远。拉着板车,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小道上艰难前行,板车的轮子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路途的艰辛。

遇上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板车的轮子常常陷入泥坑,只能下车,深一脚浅一脚地用力推车,溅起的泥水沾满全身。

“歇会儿吧,别累坏了。”家人心疼地劝道。

“不行啊,这公粮得按时交,可不能耽误了。”板车主人倔强地摆摆手,“要是晚了,影响国家的事可咋整。”

到了粮站,交公粮的队伍早已排得老长,农民们顶着烈日或寒风,耐心等待。粮站工作人员会严格检验粮食的质量,稍有不合格,比如水分含量超标、杂质过多,就会被要求返工。

有位大叔的粮食因为有点潮湿被打了回来,急得满脸通红,不停地向工作人员求情:“同志,我这可是辛苦种了一年的粮食啊,您就通融通融吧。家里老老小小都指望这点收成呢。”

工作人员面露难色,无奈地说:“大叔,我也理解您,可这是规定,必须得保证公粮质量,您把粮食拉回去再晾晾,肯定能行。”

大叔无奈之下,只能先把粮食拉回家,到家后,望着那堆被退回的粮食,重重地叹了口气,一家人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翻晒粮食,孩子们也懂事地帮忙,小小的身影在院子里忙碌着。

“爸,这粮食晒好了就能交公粮了吧?”孩子天真地问。

“嗯,晒好了就能交,咱可不能拖了后腿。”大叔摸了摸孩子的头,眼中满是期待。

交完公粮,看着所剩不多的粮食,农民们心中满是复杂,这是一年汗水的结晶,却在交公粮后所剩无几,而后续的生活和生产还要依靠这些余粮支撑。

回到家,看着空荡荡的粮仓,无奈地叹了口气:“这日子,还得紧巴巴地过咯。”

“没事,只要人平安,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家人在一旁安慰道。

交公粮后,农民们又要投入到新一轮的农业生产中。天还未亮,当城市还在沉睡,便已起身,简单洗漱后,就扛着农具走向田间。

以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户为例,播种时节,要驾驶着那台陈旧的播种机,在高低不平的土地上艰难前行。机器时常出现故障,每一次卡顿都让人心悬起,不得不一次次停下,弯腰检查、修理,汗水湿透了衣衫。

“这破机器,关键时候就掉链子。”一边嘟囔着,一边费力地摆弄着零件。这时,同村的人路过,赶紧过来帮忙。

“咋回事?我来搭把手。”热心的邻居说着就蹲下查看。

“估计是零件老化了,这老古董,真不让人省心。”两人捣鼓了好一会儿,才让机器重新运转起来。

但没等松口气,没多会儿机器又出了新问题,原来是老化的零件不堪重负彻底损坏,可附近根本没有能替换的零件,只能赶紧托人去镇上购买,一来一回,大半天的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看着还没播种完的大片土地,满心焦虑。

“这可咋办,耽误了播种时间,收成可就悬了。”种植户急得直跺脚。

“别急,先让人去买零件,咱再想想办法。”邻居安慰道。

播种完成后,紧接着便是漫长的田间管理。除草是个繁重的体力活,需弯着腰,一株株地拔除杂草。长时间的弯腰劳作,让腰酸背痛,直起身子都变得困难。遇到雨水多的年份,杂草生长迅猛,刚除完不久又会疯长,只能反复劳作。

“这草啊,咋就长得这么快呢。”有人在除草时,不小心被草划伤了手,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又继续埋头苦干。

“今年雨水多,草长得旺,咱多除几遍,总能控制住。”旁边的人鼓励道。

有一回,一家人齐心协力除完草,本以为能松口气,可一场大雨过后,新的杂草又冒了出来,看着重新变得杂乱的田地,满心无奈却又只能再次拿起锄头。

“这老天爷可真不帮忙,刚除完又长。”家里的女主人叹着气。

“没办法,庄稼人就得和这些草斗到底。”男主人坚定地说。

打药时,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穿梭。夏日的阳光炽热,玉米地像个巨大的蒸笼,喷雾器的药水味混合着汗水味,让人窒息。但为了防治病虫害,确保玉米的生长,只能咬牙坚持。

“没办法,这药不打完,这一季的庄稼就完了。”有人在打药时,不小心吸入了一些药水,咳嗽个不停,稍作休息后,又继续投入工作。

“小心点,这药水有毒,可别吸太多。”旁边的人关切地提醒。

有个年轻的农户,因为缺乏经验,调配药水时浓度没掌握好,导致部分玉米叶片出现了药害,他急得不知所措,四处向村里有经验的长辈请教补救办法,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时刻关注着玉米的生长情况。

“叔,您快帮我看看,这玉米还有救吗?”年轻农户焦急地问。

“别慌,问题不大,赶紧用清水多冲洗几遍,再施点叶面肥,应该能缓过来。”长辈耐心地指导着。

到了收获季节,同样不轻松。若是人工收割,挥舞着镰刀,一刀一刀地割下玉米秸秆,再将玉米棒从秸秆上掰下,双手常常被磨出泡、磨出血。即使使用收割机,也需时刻关注机器的运行,遇到堵塞等问题,要及时清理。

“这收割一天是一天的钱,可不能耽误了。”有人家的收割机在收割时突然堵塞,赶忙爬上机器,清理堵塞物,灰尘沾满了全身,却顾不上这些,只想尽快恢复收割。

“快看看是啥堵住了,咱赶紧弄好。”旁边帮忙的人着急地说。

然而,清理完堵塞没过多久,收割机又因为燃油不足被迫停下,附近又没有加油站,只能开着拖拉机去很远的地方拉油,一来一去,又耽误了不少收割时间,看着逐渐西斜的太阳,心里满是焦急。

“这可真耽误事,太阳都快下山了。”拖拉机驾驶员抱怨道。

“没办法,先把油拉回来再说,希望还能多收点。”收割机主人无奈地说。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天气的异常变化常常让农民们的心血付诸东流。春季本是麦苗茁壮成长的关键时期,可一旦遭遇倒春寒,刚刚返青的麦苗就会被冻伤,严重影响后续的抽穗和灌浆。隔壁村的小麦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农户们看着冻伤的麦苗,欲哭无泪。

“这一年的指望,就这么没了。”有人蹲在地里,抓起一把麦苗,眼眶泛红。

“老天爷咋就不长眼呢,这可让我们咋活。”旁边的人忍不住落泪。

还有一年,北方某地区遭遇了罕见的蝗虫灾害,铺天盖地的蝗虫席卷而来,所到之处庄稼被啃食殆尽,农民们眼睁睁看着即将成熟的庄稼瞬间化为乌有,有的甚至急得病倒。

“这日子没法过了,蝗虫把庄稼都吃完了,我们吃啥?”一位大爷瘫坐在地,欲哭无泪。

“赶紧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找政府帮帮忙。”村里的干部赶忙组织大家想对策。

而在南方,每年的梅雨季节,过多的降水可能导致农田积水,水稻被淹,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农民们面对这些自然灾害,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年的希望被无情摧毁。

有户人家为了抢救被淹的水稻,全家老小在齐腰深的水中连续奋战了好几天,试图将水稻扶起、排水,可最终还是无法挽回大部分损失,望着一片狼藉的稻田,一家人抱头痛哭。

“这一年的辛苦全白费了,我们以后怎么办?”家里的女主人哭得泣不成声。

“别灰心,咱重新再来,总会有办法的。”男主人强忍着泪水安慰家人。

即便风调雨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也让农民们难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大蒜价格曾出现过过山车式的变化,蒜农们辛苦种植,当市场上大蒜供应过剩时,价格暴跌,辛苦劳作换来的收入寥寥无几,甚至不足以覆盖成本。

“这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还倒贴了不少钱。”有人家种了好几亩大蒜,本想着能有个好收成,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可没想到价格大跌,无奈地说。

“早知道就不种这么多大蒜了,现在卖不出去,可咋整。”另一位蒜农也唉声叹气。

还有些农民为了能卖个好价钱,将农产品囤积起来,结果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最后农产品因为存放时间过长开始变质,不仅没赚到钱,还亏得血本无归。

“我这囤了这么久,本想卖个高价,没想到全砸手里了。”一位农民懊悔不已。

“以后可不能盲目跟风,得提前了解市场行情。”旁边的人吸取教训地说。

农业生产还面临着高成本的难题。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压缩着利润空间。如今,一袋优质化肥的价格比十年前翻了数倍,而农产品的价格却没有相应大幅提升。

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购置各种农具,进行灌溉设施的维护,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规模化经营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但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实现规模化困难重重。

“这化肥又涨价了,种地成本越来越高,可粮食价格却不见涨,这咋赚钱?”一位农民在农资店抱怨道。

“是啊,再这样下去,种地都快种不起了。”另一位农民附和着。

有个农民好不容易凑齐了一些钱,想要购置一台新型的灌溉设备,可因为设备价格高昂,只能选择较为便宜但性能较差的产品,结果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故障,不仅没能提高灌溉效率,还增加了维修成本。

“这便宜没好货,早知道咬咬牙买好的了,现在修都修不起。”农民无奈地看着故障的设备。

“以后买东西可得多考虑考虑,不能光图便宜。”旁边的人提醒道。

农民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信息获取能力也限制了发财之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如精准农业、无土栽培等。

然而,许多农民由于文化程度较低,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新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效率低下,产量和质量都难以提升。

在信息时代,市场信息的及时获取至关重要,但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相对滞后,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导致生产与市场脱节。

“去年这菜价格高,今年种了这么多,咋就卖不出去了呢?”一位跟风种植的农民疑惑又懊悔。

“咱不懂市场,不能光看去年行情,得提前打听打听。”有经验的农民说道。

有位农民看到邻村种植一种新的蔬菜品种赚了钱,便跟着种植,可由于不了解该蔬菜的种植技术和市场需求,没有做好病虫害防治和销售渠道拓展,最终蔬菜产量低,还卖不出去,只能任由它们烂在地里。

“我就看人家赚钱,没想到这么难,早知道先学学技术了。”这位农民后悔不迭。

“以后可得多学习,不能盲目跟风。”旁人劝说道。

此外,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交通不便增加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销售难度,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产品因无法及时运往市场而腐烂变质。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足,使得农民及其子女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进一步限制了农民素质的提升和家庭财富的积累。

在一些农村,孩子上学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这使得农民家庭的下一代很难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循环。

“这路太难走了,孩子每天上学都得走这么远,冬天路滑还容易摔倒。”一位家长心疼地说。

“是啊,要是学校能近点就好了,孩子也不用遭这罪。”另一位家长附和着。

还有农民生病后,因为村里没有像样的医疗设施,只能去很远的县城看病,不仅耽误了病情,还花费了大量的路费和医疗费,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这病看得太折腾了,路费、药费花了不少,家里都快负担不起了。”一位生病农民的家属无奈地说。

“要是村里有好点的医疗条件就好了,也不用跑这么远。”旁边的人感慨道。

农民要想发财致富,绝非易事。需要在自然风险、市场波动、成本压力、自身局限以及基础设施不足等重重困境中艰难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