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直击人性 > 第137章 当你对别人无用时

直击人性 第137章 当你对别人无用时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9 04:54:21 来源:小说旗

在功利的世界里,我们被“有用”的执念裹挟。学生时代,为了分数和名校,只钻研考试要考的知识;步入职场,围绕着晋升与加薪,苦练能快速出成果的技能;社交场合,一心结交对事业有帮助的人脉。仿佛只有在他人眼中“有用”,自身价值才能得以彰显,一旦被判定“无用”,便如坠入万丈深渊。

当你对别人无用时,人际关系会如纸牌屋般瞬间崩塌。从心理学角度看,这背后是社会交换理论在作祟。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潜意识里都在衡量付出与回报,一旦觉得从对方身上无法获得预期的利益,关系便会迅速疏远。

曾经亲密无间的家人,态度也会悄然生变。家庭聚会时,往日的热闹温馨不复存在,只剩下尴尬的沉默。

亲戚用尖酸的语气说道:“听说你最近工作不太顺利啊,也该为家里想想,不能总这么没出息,拖累大家。”

其他亲戚随声附和:“就是,咱们家可不能养闲人。”

你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如何回应,那些曾经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无用”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家庭本应是充满爱与包容的港湾,但在现实的经济压力和世俗观念下,也难免被功利化。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同样存在着资源分配与期望回报的考量。当个体无法满足家庭对经济贡献、社会地位提升等方面的期待时,血缘亲情也难以抵挡这种功利冲击。

朋友之间的情谊也变得不堪一击。曾经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如今态度冷淡。你主动联系对方:“好久没聚了,一起吃个饭吧?”

朋友却推脱道:“最近太忙了,下次再说。”可你分明看到他在朋友圈里晒着聚会的照片。

从社会学层面分析,朋友关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共同兴趣、利益和社交需求之上。一旦“利益”这一纽带断裂,基于功利目的构建的社交关系便会迅速瓦解。曾经把酒言欢的挚友,转眼间就成了形同陌路的陌生人。

婚姻同样岌岌可危。深夜,家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夫妻间爆发激烈争吵。伴侣满脸怒容,大声吼道:“你看看你现在这个样子,一事无成,这个家还怎么指望你?”

你无奈又委屈:“我也在努力,可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控制的。”

伴侣却不屑地冷笑:“努力?我只看到了失败,这样的日子我受够了!”

婚姻不仅是情感的结合,也是生活与经济的共同体。在物质基础决定生活质量的现实下,经济困境会给婚姻带来巨大压力。

从经济学视角看,夫妻双方在婚姻中也存在着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当一方经济能力下降,打破了原本的利益平衡,婚姻关系就会变得摇摇欲坠,曾经的甜蜜誓言,在现实的重压下,变得脆弱无比,婚姻似乎随时都会支离破碎。

职场上的残酷更是让人寒心。会议室里,领导一脸严肃:“这个项目交给小王负责,他的思路更符合当下市场需求,你先配合一下吧。”

你焦急地解释:“我对这个项目也有很多想法,之前也一直负责相关工作……”

领导不耐烦地打断:“行了,就这么定了,你要多学习,跟上公司发展的节奏。”

从那以后,你的方案不再被重视,建议无人倾听,工作随时可能被他人替代。

职场是一个高度功利化的环境,遵循着效率与利益最大化原则。从管理学角度讲,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然会追求更高的效益和更低的成本。一旦员工的价值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被淘汰便是必然结果。

这种被定义为无用的痛苦,如同荆棘般刺痛心灵。夜深人静时,孤独感会如潮水般涌来,将你淹没。

你开始自我怀疑,不断反思自己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在黑暗中,你苦苦挣扎,试图抓住一丝希望,证明自己并非毫无价值。

从哲学层面剖析,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将自我价值过度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和评价。我们习惯了通过他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一旦失去外界的肯定,内心的价值体系便会崩塌。

然而,当我们穿越这层痛苦的迷雾,便会发现,“无用”并非是世界末日,反而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的奇妙旅程。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远离权力中心,在世俗眼中,他似乎成了一个“无用”之人,无法再为朝廷施展宏图大业。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远离朝堂纷争,生活困窘。昔日那些与他往来密切、把酒言欢的同僚,此时大多对他避之不及,生怕受到牵连。

但苏轼却在这看似无用的境遇里,寄情山水,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他在赤壁之下,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用文学的笔触展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

此时的苏轼,虽在政治上无用,却在文化领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的诗词滋养着后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世俗生活中,他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音乐、绘画、书法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对周围的人而言,他是备受敬仰的才子。可当他选择出家,抛却尘世的一切,在很多人眼中,他变得“无用”了,不再参与世俗的繁华,不再为亲朋好友带来实际的帮助。

他的挚友许幻园,曾与他一同吟诗作画、畅谈理想,在李叔同出家后,两人渐行渐远。许幻园曾困惑地问:“叔同,你真的舍得放弃这一切吗?”

李叔同平静地回答:“人生各有归处,我已找到自己的方向。”

李叔同在佛门潜心修行,弘扬佛法,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他的精神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对无数人的灵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无用”的修行之路上,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了精神上的圆满。

回溯历史,烛之武年轻时,郑国朝堂人才济济,他空有满腹谋略却无人问津,在众人眼中只是个籍籍无名之辈,被视为“无用之人”。

直至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郑伯赶忙召见烛之武,烛之武却满腹委屈地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郑伯诚恳致歉:“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念及国家危亡,最终答应出使。他趁着夜色,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孤身前往秦军营地。

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穆公,烛之武不卑不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凭借出色的口才,剖析利弊,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还留下了“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千古名言。

烛之武在被众人忽视的岁月里,从未放弃提升自己,终于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还有孟郊,一生仕途坎坷,46岁才进士及第。此前,他多次落榜,身边的人都对他不抱希望,甚至冷嘲热讽。同窗轻蔑地说:“孟郊,你就别再白费力气了,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当官的料。”

孟郊却坚定地回应:“我自有我的坚持,不会因你们的看法而放弃。”他的诗风质朴苦涩,在当时追求华丽辞藻的文坛中格格不入,也不被主流文人认可。

但孟郊没有因他人的看法而停止创作,依旧坚持用自己的笔触描绘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情感。他写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般饱含深情的诗句,其作品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当你对别人无用时,不要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沼。这或许是命运给予你的一次契机,让你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去探索那些被功利掩埋的兴趣爱好,去追求那些纯粹的精神享受。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真正的价值并非取决于他人的评判,而是源于自我的认同和内心的满足。

在无用之境中,你会挖掘出一个全新的自己,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这种光彩,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却能照亮自己的整个人生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