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直击人性 > 第21章 舌虽无骨,却可万箭穿心

直击人性 第21章 舌虽无骨,却可万箭穿心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9 04:54:21 来源:小说旗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虽无骨,却有着强大的力量,一旦被滥用,便如万箭穿心般伤人。

刀郎以及粉发女孩郑灵华的经历便是典型例证,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大郎和潘金莲这对夫妻被谣言肆意歪曲形象,背负千古骂名的故事,更是让人深感言语杀伤力之巨大,也成了这一悲剧的典型代表。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原名武植,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心怀壮志,凭借着过人的聪慧与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每日刻苦研读诗书,无论寒冬酷暑,都不曾有丝毫懈怠。

周围的邻居们时常能看到那个瘦弱却坚毅的少年,在昏暗的油灯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中的智慧。

功夫不负有心人,武植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考中进士,成为了当地备受瞩目的官员。

武植不仅才学出众,而且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仪表不凡。他身姿挺拔,气宇轩昂,走在路上总能引来旁人赞赏的目光。

而潘金莲呢,出身于大户人家,自幼便在琴棋书画的熏陶下成长,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气质。她生得明眸皓齿,肌肤胜雪,是远近闻名的美人儿。更为难得的是,潘金莲心地善良,待人温和,有着一颗菩萨般的心肠,常常周济穷苦之人,在邻里间口碑极佳。

机缘巧合之下,武植与潘金莲相遇了。那是在一场春日的诗会上,武植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出口成章,所作诗词引得众人阵阵喝彩,潘金莲也被他的才情深深吸引。

而武植看到潘金莲的第一眼,便被她的美貌与温婉气质所打动。此后,二人常常相聚,一起谈诗论文,探讨人生理想,感情也在这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渐升温,最终结为连理。

婚后的生活可谓是甜甜蜜蜜,武植一心扑在为百姓谋福祉的仕途上,他为官清正廉洁,严惩贪官污吏,积极为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重。

潘金莲则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亲自操持家务,从不让下人过分劳累,对待家中的长辈更是孝顺有加,时常亲自下厨为他们烹制可口的饭菜,还会精心准备各种贴心的小物件,让家中充满了温馨与和睦的氛围。

夫妻二人闲暇时,会携手漫步于庭院之中,或是共赏春花秋月,或是互诉衷肠,真真儿是一对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来得如此猝不及防。武植年少时曾受过一位好友的资助,这位好友在自家遭遇变故后,生活陷入困境,便千里迢迢来投奔已为官的武植,期望能在他这儿谋个差事,也好改善一下窘迫的生活状况。

可当时恰逢武植所在之地遭遇了罕见的天灾,他正忙于组织救灾、安抚百姓,整日奔波于各个受灾区域,几乎无暇顾及其他。虽说他心里一直记挂着好友,也想着尽快帮他解决困难,但一时实在抽不出身来好好招待。

这位好友在武植府上等待了多日,见武植总是早出晚归,对自己不闻不问,心中渐渐生出了不满与怨恨。最终,他一气之下不辞而别,踏上了回乡之路。

在回乡途中,越想越气的他,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便开始编造各种关于武植和潘金莲的谣言。

起初,他只是在路过的一些客栈、酒馆里,趁着酒劲,向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诉说着武植的“忘恩负义”,说他如今当了官就翻脸不认人,还添油加醋地描述武植身材矮小、面目丑陋,是靠着不正当手段才谋得官职的。

而说到潘金莲时,更是极尽诋毁之能事,污蔑她生性放荡,在家中就不安分守己,与多个男人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甚至还胡编乱造了一些不堪入耳的细节。

那些听他讲述的人,起初也只是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未太当回事。可架不住他一路走,一路说,这些谣言就像随风飘散的种子,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

渐渐地,一些走南闯北的行商、说书艺人听闻了这些谣言,他们为了让自己的故事更有噱头,更能吸引听众,便将这些毫无根据的内容融入到了自己的讲述当中,还进行了大肆的夸张和渲染。

说书人在热闹的集市上,敲着醒木,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武大郎”的种种不堪,以及“潘金莲”的风流韵事,引得台下的听众们时而哄堂大笑,时而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就这样,这些谣言越传越远,越传越离谱,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不断地添枝加叶,武大郎和潘金莲原本美好的形象在人们心中被彻底扭曲,变成了那丑陋不堪、品行恶劣的样子,仿佛他们真的就是故事中所描述的那般。

即便后来偶尔有知晓些许历史真相的人,试图站出来为他们正名,可那早已深入人心的谣言影响实在太过强大,就如同坚固的城墙一般,很难轻易被撼动。

那些人发出的微弱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了大众深信不疑的错误认知的洪流之中。

在宁静质朴的乡村,本应是充满着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氛围,可有时候,那无骨的舌头却搅起了层层风波。

就拿村里的张婶来说吧,她是个热心肠的人,平日里哪家有点事儿都爱去凑个热闹、帮个忙,可就是管不住自己那张嘴,总爱和村里的其他人唠些家长里短。

村里有个年轻姑娘叫欣欣,从小就没了母亲,跟着父亲相依为命,生活虽然清苦,但父女俩相互扶持,日子也算过得温馨。

欣欣从小就懂事又要强,学习上特别刻苦,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后来,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她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在城里找了份不错的工作。

每次欣欣回村,那青春靓丽的模样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她打扮得比较时髦,穿着简约又大方的衣裳,还化着淡淡的妆,整个人散发着自信的光彩。这本该是让人夸赞的事儿,可张婶却和几个老姐妹嚼起了舌根。

张婶看着欣欣,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撇着嘴说:“你们瞧瞧那欣欣,在城里待了几年,这都快变了个人了呀,打扮得这么花枝招展的,哪还有咱农村丫头的样儿啊。我看呐,她在城里肯定没干正经事儿,不然哪能挣那么多钱,还穿成这样。”

其他人听了,也跟着附和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把欣欣说得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似的。

这话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村子里传开了。渐渐地,村民们看欣欣的眼神都变了味,原本那些热情的招呼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背后的指指点点和小声嘀咕。

有的村民路过欣欣家时,还会故意放慢脚步,探头探脑地往屋里瞧,仿佛想从里面找出点什么“证据”来印证那些流言蜚语。

有一回,村里办喜事,大家都去帮忙,欣欣也去了。她刚一进门,原本热热闹闹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了几分,几个妇女凑在一起窃窃私语,时不时还朝她这边瞟上几眼,眼神里满是异样。

欣欣觉得挺纳闷的,心里隐隐有些不舒服,但也没太往心里去,还主动去帮忙端盘子、摆桌椅。

可那些嚼舌根的人却没打算就此罢休。有几个小孩在一旁玩耍,听到大人们的闲话,也跟着学舌。

当欣欣走过的时候,他们就在背后喊她“坏姐姐”,还冲她做鬼脸。欣欣听到后,又委屈又气愤,她拉住一个小孩问怎么回事,小孩奶声奶气地说:“大人们都说你在城里不学好呢。”

欣欣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这些流言蜚语在作祟。

她委屈极了,想着自己在外打拼本就辛苦,回村就是想感受家乡的温暖,却不想遭受这样无端的恶意揣测。

她试图去解释,找到张婶她们,诚恳地说自己的工作都是靠真本事得来的,打扮也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些,没什么别的意思。

可张婶她们表面上应和着,嘴上说着“哎呀,我们也就是随便说说,没别的意思”,背地里却还是继续添油加醋地说着那些难听的话,那闲言碎语根本就没停过。

更过分的是,有一次村里组织大家一起去镇上赶集,欣欣也跟着去了。

在集市上,张婶碰到了邻村的熟人,又开始说起了欣欣的事儿,添油加醋地描述着她在城里的种种“不靠谱”,还故意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我听说啊,她那工作说不定就是跟些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呢,挣的钱也不干净。”

那邻村的人听了,一脸惊讶,回去后也把这话在他们村里传开了,这下范围越扩越大,搞得周边几个村子都有人对欣欣指指点点。

欣欣的父亲听到了这些风言风语后,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可他又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为女儿辩驳,只能默默地叹气,看着女儿受委屈却无能为力。

而欣欣自己,每次回村的期待感也越来越少,甚至开始害怕回村,原本那个充满温暖回忆的家乡,如今却成了让她满心伤痛的地方。

还有村里的老李头,一辈子勤勤恳恳种地,儿子在外地打工,好不容易攒钱盖了新房子。

可就因为儿子结婚晚了些,村里就有人传闲话,说老李头的儿子要么身体有毛病,要么就是太挑剔,所以才一直找不到媳妇。

这话传到老李头耳朵里,气得他好几天吃不下饭,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一样难受,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堵住那些人的嘴。

有一回,老李头实在气不过,去质问那些嚼舌根的人,结果对方却耍赖说:“我们就是开开玩笑,你还当真了呀,这么小心眼呢。”

把老李头噎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只能无奈地转身离开,可那心里的疙瘩却怎么也解不开了,和那些人的关系也变得很僵,原本和谐的邻里氛围也变得有些尴尬。

而这样的事儿在农村并不少见,哪家婆媳闹了点小矛盾,立刻就会被添油加醋地传开,原本只是些生活琐事上的分歧,经过众人的嘴,就变成了不可调和的大矛盾,甚至导致婆媳关系愈发紧张,家庭氛围也变得压抑起来。

就比如村里的刘婆婆和儿媳妇小兰,有一回小兰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来得及做早饭,刘婆婆就念叨了几句,小兰当时也有点委屈,顶了两句嘴。

这本是寻常的婆媳间的小摩擦,可被村里几个爱嚼舌根的人听到了,就传成了小兰不孝顺,故意不给婆婆做饭,还对婆婆大呼小叫的。

这下可好,村里好多人都开始指责小兰,小兰心里委屈极了,和婆婆之间的误会也越来越深,两个人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怎么说话,家里整天都是低气压。

刀郎原名罗林,出身于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朴实的劳动者,虽与音乐行业毫无关联,但他们深知儿子对音乐怀揣着炽热的梦想,于是省吃俭用,狠下心来为他买下了一架钢琴,就此开启了刀郎的音乐逐梦之旅。

年少时的刀郎就展现出了对音乐极高的悟性,他常常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不断摸索、练习。

后来,刀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建了“手术刀”乐队,他们怀揣着对摇滚音乐的热爱,穿梭在各个小舞台之间,渴望能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当时的演出市场并不景气,留给他们这样小众乐队的机会少之又少,演出所得的收入也十分微薄,有时甚至连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都成问题,在重重困境之下,乐队最终无奈解散。

祸不单行的是,家庭的经济压力让原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妻子看着嗷嗷待哺的女儿和看不到头的困窘日子,在女儿出生一个多月后,忍痛选择了离开这个家,留下刀郎独自面对生活和梦想的双重考验。

但刀郎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而是继续埋头于音乐创作。

他深入新疆等地,去感受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汲取民间音乐的养分,将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巧妙融合,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别具韵味的歌曲。终于,他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一经发行便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在大江南北蔓延开来,销量高达270万份,盗版销量更是超千万份,大街小巷都回荡着他那沧桑而又极具感染力的歌声,一时之间,刀郎可谓风头无两。

然而,树大招风,这巨大的成功也将他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遭到了主流音乐圈部分人士的排挤和打压。

杨坤在公开场合不屑地称刀郎的歌没品位,直言听他的歌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甚至大放厥词说刀郎的出现让中国流行音乐倒退了15年。

那英也站出来表态,强调音乐不能仅用销量来衡量,毫不留情地批评刀郎的作品缺乏审美性,难登大雅之堂。

还有其他一些歌手也随声附和,表示刀郎的爆火是流行音乐的悲哀,是对正统音乐审美的一种冲击。

这些来自所谓“专业人士”的言论,如同锋利的利刃,从各个角度刺向刀郎,让他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每一次出席活动,每一次新歌发布,都会伴随着这些负面评价,仿佛一片阴霾笼罩在他的头顶,久久无法散去。

刀郎虽心中愤懑,却也无力改变当时那种局面,最终只能含泪隐退,暂别了他热爱的音乐舞台,让无数歌迷为之惋惜。

而在刀郎隐退的这些年里,外界的争议也并未停止。时不时还有人在一些音乐论坛或者线下交流中,拿他的作品说事儿,质疑他当年的火爆只是一时运气,说他的创作缺乏持续性和深度。

甚至有些年轻的音乐人,受了那些负面言论的影响,都没去好好欣赏和学习刀郎作品中的独特韵味和音乐融合的巧妙之处,就盲目跟风贬低,让刀郎的音乐处境更加艰难。

到了2024年,刀郎凭借专辑《山歌寥哉》强势回归,然而却遭遇了被造谣抄袭的风波。

一位名叫王金兰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开实名举报刀郎,声称刀郎抄袭了她20首原创作品,甚至连“刀郎”这个艺名也是从她那里剽窃而来,还称刀郎与某人进行权钱交易。

她在举报视频中详细讲述了所谓的抄袭过程及权钱交易细节,斥责刀郎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照搬她的原创作品,欺骗广大歌迷。

刀郎的经纪公司成都啊呀啦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迅速做出回应,指出王金兰发布的所有信息均为虚假,涉嫌侮辱诽谤刀郎。

大部分网友表示相信刀郎的人品和才华,认为王金兰的举报毫无根据,纯粹是为了蹭刀郎的热度。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在网上跟着起哄,继续传播那些谣言,给刀郎又添了不少烦恼。

一些媒体也借此炒作,标题写得十分耸动,吸引眼球,让这件事的热度居高不下,搞得刀郎在专注创作的同时,还得花费精力去应对这些外界的纷扰。

而2022年7月,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这个原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阶段,满心欢喜准备开启研究生新生活的姑娘,拿着自己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来到医院,想第一时间与病床上的爷爷分享这份喜悦。

她怀着激动又幸福的心情,将和爷爷温馨互动的照片以及记录这一时刻的视频发布到了社交平台上,本以为会收获大家的祝福和点赞,却没料到,一场噩梦就此拉开了帷幕。

照片里她那一头粉色的头发,在一些人眼中竟成了“原罪”,瞬间引发了大规模网暴。

一些毫无底线的营销号,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迅速盗图编起了各种离谱的故事,打着分享“励志经历”的幌子,实则是为了售卖自己的课程。

而众多不明就里的网友,仅凭那一头粉色头发,便开始肆意地对郑灵华进行辱骂攻击。

有人恶语相向,骂她是“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的妖精、红毛怪”,言辞之低俗恶劣让人不忍直视。

还有人毫无根据地质疑她的动机,指责她“吃人血馒头”“拿自己爷爷炒作”,甚至诅咒“老爷子走慢了”这般恶毒的话语。

更有甚者,将她和爷爷之间纯粹的亲情合影,恶意解读为“老少恋”,对他们进行极尽猥琐、不堪的揣测和诋毁,全然不顾这样的言论会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伤害。

郑灵华遭遇的网暴如同一张越收越紧的大网,层层升级,让她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最初,只是在社交平台的一级评论区里,那些负面的、攻击性的留言如雨点般落下,私信里也充斥着各种辱骂和威胁的话语,每看一条,都像有一根针狠狠扎在她的心上。

可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随着网暴的发酵,很快就升级到了五级伤害,她的个人照片被大量曝光,那些人还丧心病狂地对照片进行p图恶搞,把她的形象扭曲成各种丑陋、滑稽的样子,再四处传播,让更多的人对她指指点点。

到了七级伤害的时候,情况更是糟糕透顶,她的亲人朋友也被一一扒出,无辜的家人朋友也开始遭受各种骚扰。

她的年迈的奶奶本就身体不好,听闻这些糟心事之后,更是一病不起,时常躺在病床上唉声叹气,为孙女的遭遇痛心不已,可又无能为力。

而她的那些好友们,也不断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和短信,有的是辱骂诅咒的话语,有的则是各种阴阳怪气的质问,搞得大家人心惶惶,连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面对这如潮水般涌来且愈发汹涌的恶意,郑灵华虽然身心俱疲,但心中那股想要抗争的劲儿却始终没有熄灭。

她一边积极配合律师整理各种证据,一边四处寻求媒体以及公益组织的帮助,希望能够借助更多的力量来让大众看清网络暴力的恶劣本质,还自己一个清白。

她开始参加一些关于抵制网络暴力的线下活动,勇敢地站在台上,眼含热泪地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痛苦与无奈,台下的听众们无不为之动容,不少人当场表示要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言语暴力。

同时,一些有正义感的媒体也纷纷发声,对郑灵华的遭遇进行了深度报道,呼吁社会各界重视网络环境的整治,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惩处力度。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还是有部分冥顽不灵的人继续在网络上大放厥词,试图继续抹黑郑灵华,但随着越来越多理性声音的出现,舆论的风向也逐渐开始有了转变。

一些曾经跟风参与过网暴的网友,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纷纷删除之前的不当言论,并在郑灵华的社交账号下留言道歉,希望能得到她的原谅。

然而,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终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抹去的。郑灵华的抑郁症依旧严重地困扰着她,尽管身边有了更多温暖的支持和鼓励,可那些曾经如噩梦般的辱骂声、恶意的揣测画面,还是会时不时地在她脑海中浮现,让她陷入痛苦的回忆和情绪的低谷之中。

而刀郎这边,尽管公司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去应对造谣抄袭的风波,可那一小撮持续起哄的人以及部分博眼球的媒体,还是让这件事时不时地被拿出来翻炒一番。

刀郎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暂时减少公开露面的次数,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他想用更好的作品来回应那些无端的质疑和诋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才华和对音乐的执着从未改变。

在一次接受媒体的线上采访时,刀郎谈及此事,语气中满是疲惫与感慨,他说道:“我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本以为只要用心做音乐就好,可没想到还是要面对这么多无妄之灾。但我不会被这些打倒,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好的音乐终究是能经得起考验的。”

在农村里,欣欣的情况也有了些许变化。村里有几位读过书、明事理的长辈,在了解了事情的全貌后,站出来替欣欣说话了。他们严厉地批评了张婶等人乱嚼舌根的行为,告诉大家不能仅凭表象就去随意评判一个人,更不能恶意中伤。在这些长辈的影响下,一部分村民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对欣欣的态度也慢慢有了转变,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偏见。

可张婶她们虽然嘴上应着,心里却还是有些不服气,偶尔还是会忍不住小声嘀咕几句,但也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地传播那些谣言了。

欣欣感受到了村里氛围的变化,心中那股对家乡的热爱又开始慢慢复苏,她想着或许时间真的可以慢慢化解那些误会,让大家重新认识真实的自己。

但无论是郑灵华、刀郎还是欣欣,他们所经历的这些都只是众多因言语暴力而受伤害的案例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的时代,每天都还有无数类似的事情在不同的角落上演着。

学校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被同学嘲笑为“假学霸”,从此在班里总是抬不起头,学习状态也一落千丈。

职场上,有员工因为一次项目没做好,就被同事在背后说三道四,质疑能力不行,甚至被传是靠关系才进的公司,搞得压力巨大,差点丢了工作。

网络上,一些普通的创作者分享自己的作品,只因不符合某些人的审美或者观点,就被各种恶评攻击,最后失去了创作的热情,那些充满创意的想法也就此被埋没。

这些都在警示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谨言慎行,在开口说话之前,多去换位思考,想想自己的言语可能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同时,整个社会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对言语暴力行为的监管和惩处,让大家都能生活在一个充满尊重、理解和善意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再让那无骨的舌头成为伤人至深的利刃。

只有这样,那些悲剧才不会一次次地重演,人们才能真正地用话语去传递温暖、传递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