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诸天日记本从四合院开始 > 第10章 轧钢厂出事

诸天日记本从四合院开始 第10章 轧钢厂出事

作者:小宝不哭不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9 04:54:37 来源:小说旗

在 60 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里,轧钢厂内所使用的设备无一例外全都是从国外淘汰下来的老旧产物。这些设备普遍存在着一个显着特征——老大黑粗。这些庞大而笨重的家伙,仿佛是来自远古时代的巨兽,默默地蹲守在厂房之中。

由于设备陈旧且技术落后,每个厂子的产量都相当有限。即便将几百个这样的厂子全部相加起来,其总产量甚至还比不上如今一个规模中等的现代化钢厂。这无疑凸显出当时工业生产水平与现代之间的巨大差距。

然而尽管如此,这里依然被视为新中国实打实的重工业基地。在整个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都离不开大量人力的辛勤劳作和精准操作。

炽热的铁水如奔腾的洪流一般,源源不断地流淌;耀眼的钢花在空中绽放、飞舞,犹如绚丽多彩的烟火。整个生产环境的路径上站满了工人。工人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意外事故,但他们依旧坚守岗位,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推动着国家钢铁事业的缓慢前行。

在四合院那些在钢厂工作的人们,与众多其他工人别无二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身着那身标志性的、灰黑色且脏兮兮的工作服。这些工作服仿佛历经了无数次劳作的洗礼,早已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和光泽。

对于看惯了后世那些剪裁精致、款式时尚修身衣物的许大茂来说,每每看到这个年代的服装时,总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尤其是裤子,总觉得裤裆部位有些拖沓,不太合身。

再看看这些工人们,大多数人的脖子上都随意地耷拉着一条毛巾。这条毛巾可有着不小的用处:当他们辛勤劳作而大汗淋漓时,可以用它来擦拭汗水;若是没有出汗,那它就充当起防尘的角色。可以说,这条毛巾已经成为了每个工人不可或缺的劳动伴侣。

此外,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多数工人的头上都会戴着一顶短檐帽子。至于这个习惯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养成的,或许已无从考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帽子确实非常实用。一方面帽子能够有效地阻挡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头发和面部,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在干活的时候因为燥热而出汗,这顶帽子还能帮忙遮挡住风,避免汗液被风迅速吹干。如此一来,便能大大减少因吹风导致感冒或是引发偏头痛等各种健康问题的几率。

1960 年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钢厂如同一座巨大而繁忙的工业巨兽。走进钢厂,可以看到众多高耸入云的高炉矗立其中,熊熊燃烧的炉火照亮了整个厂区。这些高炉日夜不停地运作着,将铁矿石熔炼成炽热的铁水。

除了高炉之外,炼钢转炉也在紧张地工作着。转炉中的钢水在高温下翻滚沸腾,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和仪器,确保钢水的质量和温度达到标准要求。

在轧机组区域,巨大的轧机轰鸣作响,钢材被不断地轧制拉伸成各种规格和形状。从粗厚的钢板到细长的钢筋,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确的控制和精湛的技术。

加工厂内则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机床和工具。钳工们手持锉刀、扳手等工具,精心修整零件;铣工们操纵着铣床,切削出精密的零部件;车间工人们忙碌地穿梭于生产线之间,组装和调试着各类机器设备。

还有那些焊接工,他们手中的电焊枪闪烁着耀眼的火花,将金属部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铸造工们将熔化的金属倒入铸模中,塑造出各种复杂的铸件;锻造工们用力锤打着烧红的铁块,使其逐渐变形成为所需的形状;模具制造工则凭借高超的技艺制作出精美的模具,用于生产各种产品。

这段时间的钢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个车间的干部都会整齐地排成一排,站在高高的台子上领取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这些任务随后会被详细地下发到各个小组,每个人都深知责任重大。

那时候的命令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无法提高产量,将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这种批评可不是简单的口头警告,而是当着全厂职工的面,直接点名指责:“你们这么大的生产车间,怎么连任务都完不成?产量提不上去,难道不是在拖社会主义建设的后腿吗?”这样毫不留情的批评让人倍感压力,但同时也激发了工人们的斗志和使命感。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压力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乎,人们逐渐陷入到一种盲目且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并试图推动生产发展、提高效率,一些人采取了具有军事指挥般强迫命令性质的手段。他们以强硬的姿态下达指令,要求人们必须执行某些措施或任务,而很少考虑这些举措是否真正符合实际情况以及工人的意愿。

同时,大规模地开展群众运动也被视为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对经济规律的深入了解和尊重,很多时候大家并不是依据科学合理的方法去组织生产活动,而是一味地追求数量和速度。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一些过激甚至错误的行为也就难以避免了。

厂子里的工人们纷纷响应号召,从各个岗位抽调出来前往需要支援的地方,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以提高产量。整个厂区内一片繁忙景象,机器轰鸣作响,工人们忙碌地穿梭于生产线之间,每个人都鼓足了干劲儿,干得热火朝天。

然而,由于当时物资匮乏,食物供应严重不足,这给工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以及营养不良使得大家的脸色都显得十分憔悴。

许大茂作为四合院的一员,在与院子里众人聊天的时候,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毕竟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根据许大茂所知道的情况,贾东旭即将要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可要命的是,许大茂并不清楚这起事故究竟会在何时何地发生。

如果想要避免悲剧的上演,除非他能每天形影不离地跟在贾东旭身边,但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1960 年 11 月一个寒冷冬日的清晨,三级工贾东旭与其他五位工友像往常一样,贾东旭等人被临时抽调到轧机组帮忙。在对转钢辊道两侧螺栓进行加固时,意外毫无征兆地降临了——转钢辊道突然开始转动!

正在作业的贾东旭根本来不及反应,瞬间就被卷入了相向转动的辊缝之中。那可怕的力量如同一只无情的巨兽,紧紧咬住了他的身体。从左手臂到左胸再到腰间,贾东旭整个人都被死死夹住,无法挣脱。

一旁的工友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惊恐地呼喊无法阻止事件的发生,当辊道终于停止转动时,贾东旭早已失去了生机。这场事故发生得如此之快、如此猝不及防,以至于让人根本来不及施救。

这场事故除了贾东旭之外,其余四位工人幸运地逃过一劫,毫发无损。命运就是这样无常。

事故发生后,工厂方面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根据当时的标准和规定,厂方尽最大努力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安抚家属情绪、承担所有应有的责任,并给予合理的赔偿。

最终,贾东旭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被挂上了荣誉墙,成为为新中国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众多英雄中的一员。

许大茂也和众位邻居一起,帮助贾家的两位寡妇完成了贾东旭的葬礼,有人说过一句话,“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好像所有糟心的事情都找到了贾家,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意外发生的同一家而已。

这个年代的工人普遍做的工作都很危险,从钢铁到石油,从建筑到铁路……。工人在享受着很高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担负着国家最艰苦的劳动,攻坚克难,最先上的是他们,全国各地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国家建设飞速发展,是他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只是时代的缩影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