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诸天日记本从四合院开始 > 第8章 人民公社啊!

诸天日记本从四合院开始 第8章 人民公社啊!

作者:小宝不哭不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9 04:54:37 来源:小说旗

1959年许大茂空间半径成长到了米,从1955年开始,每年以十项技能增加,每年增加一千米的半径,今年是第四个年头。

姓名:许大茂

技能:140项

体质力量斤。

扫描半径米。

空间半径米。

空间垂直高度米

空间地层深度米

空间的扩张,让收取了大量物种而显得比较拥挤的情况得以缓解,大量被许大茂收取的矿产经过灰色雾气的转化,在空间地壳深处显露出来了一小部分;还有大量的矿产隐藏在迷雾深处,等待着空间的再度扩大,就显露出来的矿产资源品质来说,都达到了95%以上,如果不是空间的神奇,现实社会中就基本不会有这样大量的高品质矿床。

空间的发展也让许大茂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千米的扫描能力,加上斤的体质力量,只能说一句“如若世间没有仙,我与人间已无敌”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许大茂不知道别人力量提升之后会做什么,但他本人却还是喜欢这样平淡舒坦的日子,身处于哪一个时代,除非逼不得已,他更喜欢用这个时代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只要不出现猛然炸毁三观的事情,许大茂就能接受。

空间里的动物经过几年的繁衍,又有点炸裂,许大茂决定放一部分,就要去城外山上,刚好也想出去转一圈,就当是自己出去旅游了,

一个星期三的早晨,许大茂背上了自己的小挎包,骑上了那辆传了两代人的破自行车,一路摇摇晃晃的向着北平西北方向赶去。

北平城市三面环山,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使得北京成为了一个建都的绝佳选择。北方燕山山脉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巍峨耸立,为北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西方和西北方,太行山和延庆高原遥相呼应,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高原上的居庸关、紫荆关等要塞关口,更是将北平的西方和西北方守护得严严实实。

所以出了城的许大茂只要沿着西北方向不断前行,就可以进入位于西北方向的山脉群落之中,依照许大茂的体力,骑行了三个多小时才到山区边缘,把自行车收起来走到隐蔽地点,几次挪移就到了燕山深处。

开始放出空间里的动物,1959年麻雀已经不算四害了,许大茂放出了空间里他收的大量麻雀,空间里没有天敌的日子过久了,这些麻雀都有点不怕人了。

许大茂更换一个地方继续放兔子,这东西在许大茂空间里都快他妈泛滥了,没什么脂肪的东西,刚开始还是以为是个好东西,结果怎么做都不好吃,也就麻辣兔头还算好吃,放出去让人抓住,也能为这个时代增加点肉。

还有空间里的野猪,也扔出去一些腾一下空间,转换多地许大茂放出了很多的动物,空间里的压力也变小了很多,

许大茂也是一个贱皮子,天天抱怨空间小,抱怨空间面积不够用,结果只要看见好东西,总喜欢给自己扒拉进来,也不知道怎么养成的这习惯,还他妈有操不完的闲心,看见一些后世没有的动物还总喜欢养着保护起来,从江豚到各种鸟。

也幸亏空间里有灵泉,草木长的都不错,空间里食草动物不缺吃喝,食肉动物也就不缺吃喝,他只占了东南方向一块种种田,也不影响动物生活,实在不行就放在自己澳洲的农场里,先让他们在那边养着。

放完这些动物也就到了中午时间了,骑着自行车继续往回赶,空间里的事情解决了,许大茂也有闲情逸致去看看道路两边的情况。

这时很多农村公社已经不提供一日三餐了,因为村子里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了,这个时代的农民很苦,吃不饱肚子,是真正的吃不饱肚子,饿死人的那种(饿死人的吃不饱,和文件里的肚皮吃不下去的吃不饱,不是一回事)生活条件也很差。

基本的穿着也是民国时期的那一套,长袍马褂改的衣服,身上补丁摞补丁,再在头上盖一个汗巾子,面部被太阳晒得黑亮,部满后茧子的手掌拿着农作工具,这些农作工具现在也不是他们的。

这个年什集体化编制劳动分配,以县,公社,大队,生产队编制,一个壮劳力干上一天只挣6到7分工,成年女性劳作一天4到5公分,老弱一天1到2个,这些工分年底的时候都要折算成钱,效益好的生产大队一个公分可能值五分钱,效益不好的值三分钱。

也就是说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三毛钱。一个月能挣六块钱,而且不能休息,休息还要扣工分,

最好的一个壮劳力一年,可能也就赚上六七十块钱,你还不能购买粮食。六七十块钱,多么一大笔数字。

那个年代是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就无收,没有水利设施,机械化程度基本没有,主要生产田块靠牛,马,驴,架子车,这就是当时劳动工具,

一年四季没有闲的时候,在农活忙完时,社员们还承修水库,铁路,建筑,生产出来的粮食多数去支援工业建设去了,留到村里的很少很少。

许大茂在上一个山坡上见到了一位老伯伯,背着一捆草从山间而来,这时候正在树下乘阴凉,许大茂也在这里休息乘凉,发了一根烟给老伯伯,老伯伯把烟夹到了耳朵后面,拿出去拿自己的烟杆子点上,一口老汗烟下肚,老人家也开始和许大毛搭话。

闲谈之中,老农民说是这个时代好,社会主义好,**好。许大茂问起了现在公社里能不能吃饱饭?老农民摇摇头,没有说话。

许大茂问现在村里吃什么,老农民告诉许大茂,现在村里吃的是瓜菜代粮,“瓜菜代”就是用南瓜,冬瓜,红薯代替粮食。

许大茂问一年的口粮能不能达到300斤,老农民吸一口烟摇了摇头。问能不能达到200斤?还是摇摇头,老农民吐出的一口烟呛上的许大茂眼睛不舒服,许大茂没有再敢问下去。

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就跑,路过村子的时候扫描了一下账本记录,一年到头每人分口粮96斤,6两花籽油,这就是一年的口粮,96斤啊,还没有现在两箱方便面重!全凭野菜养活着。

村子晒谷场站着几个小孩,那是因为偷了村子里的苜蓿牙子,被罚站等着挨批的。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苜蓿芽菜是一个好东西,用开水烫了之后拌上香油,放上调料,绝对的美味。

但现在这个年代,拔上一把苜蓿芽子。开水烫熟裹上一把玉米面,每一个人都吃得脸色绿油油的,苜蓿芽子也是菜。这就是农村人的口粮啊,大牲口都要吃豆子的呀。

许多历经沧桑、顽强生存下来的老人们,有着一些令人心酸且难以忘怀的习惯。比如,他们从来都不会去吃苜蓿菜,因为那是他们记忆深处与饥饿紧密相连的食物。每当吃饭时,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将碗舔得干干净净,一丝一毫都不愿浪费。这种对粮食的珍惜和渴望,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他们的骨髓之中。

许大茂正骑着自行车在路上疾驰着,他一路不敢停歇,仿佛身后有汹涌澎湃的洪水或是凶猛残暴的野兽在紧追不舍。

那种惶恐不安的心情,而那些关于 58 年、59 年以及 60 年的口粮记录,深深的印在许大茂的脑海中。更是让人不敢去深思,不敢去想象。那究竟是怎样一种虚幻的景象啊!

中国的农民从朴实勤劳的农民伯伯变成四处奔波的农民工,生活的重担从未减轻过一分一毫。曾经一年只有九十多斤的口粮,变成后世只能依靠八十七块钱的养老金勉强度日。

这难道不是时代的亏欠吗?然而,他们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默默地为这个国家奉献着一切。

他们就像是田野间无人问津的野草一般,坚韧不拔地生长着。

有些知青仅仅只是下乡待了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便叫苦不迭,抱怨连连,甚至念叨了一辈子。可是,这些如同野草般默默承受苦难的老人们,他们有没有哭泣过呢?或许只有高远辽阔的天空知晓,只有广袤无垠的大地明白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