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盗墓:来自一位南派土夫子的自传 > 第126章 天马镇蟒,利剑斩妖

我们把拓纸重新夹在笔记本里,然后戴着鸭舌帽,又重新去了一趟天马山。

等到了天马山,已经是上午的十点半,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还是像往常一样,山上随处可见学生的身影,三五成群的散步踏青,也有两两结伴拉着小手儿谈恋爱的。

因为我们这次是带着目的来的,进了山,二叔就带着我和孙反帝爬山穿林,东走西绕。

天马山海拔不高,山势也谈不上险峻,只有中间一处山脊较为陡峭,像是一面天然屏障,把山的南北两面隔开,因此想要到山的另一面,无法直接徒步翻越,只有从两边绕行一公里左右。

而这次二叔要带我们去的地方,就是要从南面绕到天马山的北面。

上山的途中,我们也遇到了几波疑似同行的团队,三五个人背着背包,戴着遮阳帽,见到有人靠近,就侃侃而谈风很漂亮,下次有空儿还来游玩……

我们同样也是一路都在闲谈着这里的风景,时不时还驻足而观。

但同行之间,心里都门儿清,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

按照道上规矩,古墓无主,先到先得。

暂且不管是不是所有同行都守规矩,至少目前还都处于和平竞争阶段。

早上的火拼,那属于特殊情况。

大概在山上绕了半个多小时,二叔带着我和孙反帝从山的南面绕到了北面,又爬到了半山坡,再往上就是陡峭的山脊,爬不上去了。

二叔在半山腰找了个视野辽阔,适合观景的位置,伸手指了指对面,让我们往远处看。

远处是宽阔的湘江,湘江对面是雄伟壮丽的岳麓山。

刚开始我和孙反帝还纳闷,没反应过来二叔这是什么意思。

直到我看到对面的岳麓山下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刚好就正对着我们这边的天马山,脑海里立刻就跳出了二叔之前说的‘蛟龙洞’。

其实对面岳麓山下的那个山洞,更多的叫法是‘蟒蛇洞’。

明代《岳麓志》中有记载:“洞深不可测,中有蟒蛇,吐气成云。”

民间还有说法:“洞中蟒蛇修炼成蛟,常兴风作浪,引发洪水淹没民宅,又叫蛟龙洞……”

但这都是神话故事,跟天马山的靖王吴差墓有什么关系?

旁边的孙反帝也看着对面的‘蟒蛇洞’,转悠着眼珠子,动着他时聪明时愚蠢的小脑筋,问道:“姜老板,这蟒蛇洞跟天马山有什么关系吗?或者说有什么说法?”

我和孙反帝想到一块儿去了,既然记载着靖王吴差墓的孤本古书提到了对面岳麓山的蟒蛇洞,应该是有什么关联才对,总不能无缘无故的写个‘蟒蛇洞’,只是为了水文吧?

二叔点了点头,说道:“说法还真有,是个风水故事,只有懂风水的人知道……”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天马山和对面的蟒蛇洞刚好形成了一个‘天马降妖’的风水大局,天马山就如一把利剑,直指湘江中的蟒妖,保长沙免受水患,并且这个风水故事起源已久……”

我和孙反帝一听这话,首先想到的就是,靖王吴差墓会不会就藏在二叔说的这个‘天马降妖’的风水大局里?

但我们之前也根据风水,在天马山找了好几个适宜造墓的水口,全都无果。

并且牛铜山也是风水高手,还在工作笔记本上用风水结合地理分析的头头是道,同样是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说起牛铜山的工作笔记,二叔又从背包里拿出来翻开看了看。

在牛铜山的笔记本上,写了一段话:“天马镇蟒,利剑斩妖”!

显然,牛铜山也从孤本古书的‘蟒蛇洞’联想到了‘天马降妖’的风水大局,并且还多赘了一句‘利剑斩妖’!

这段话写在了笔记本的空白处,又被特意圈起来用一条线连在了天马山的草图上,草图上根据天马山的局部轮廓,描画了一把利剑。

我们在草图的引导下,回头眯着眼睛看了看头顶陡峭的山脊,还真就有点像挂在马背上的一把利剑!

二叔说,这也是一个‘天马佩剑’的风水局,此风水局的水口在‘剑柄’的位置。

笔记本上同样有特别标注,只不过是用一个大大的叉来标注的!

说明牛铜山已经去踩过点了,同样是无果,画的叉下笔还很深,应该是当时心情很崩溃。

牛铜山同样是个风水高手,我们能想到的,他同样也能想到,甚至还能比我们多看出了‘天马佩剑’的风水局,说明风水知识甚至比二叔还厉害。

这就让我们不由的心凉了半截。

我们能想到的,人家比我们想的还要周密。

孙反帝拧巴着眉头小声探问道:“姜老板,现在还怎么搞?”

二叔用手指重重的点了点笔记本上画的叉,说道:“再过去看看!”

孙反帝眉头一挑,嘴里嘟囔道:“这个点儿都已经被踩过了啊?”

二叔合上笔记本放回包里,也没说话。

刚好那个位置距离也没多远,在半山腰贴着陡峭的山壁,向外延伸出去了十几米,周围半米多高的杂草丛生,长势茂盛。

如果把山脊比作成一把马背上的利剑,刚好这向外延伸出去的位置,就是‘剑柄’。

周围的一些杂草还有明显被踩踏过的痕迹。

我们顺着踩踏的痕迹,扒开草丛,看到了几个铁钎探孔,比小拇指粗一点,探孔边缘的砂土还是湿的,应该是牛铜山的团队昨天才刚过来踩的点。

孙反帝看着地上的探孔咬牙骂道:“我操了个……这屁大点儿的天马山,都快被铁钎戳成万人斩了,这两座大墓到底藏哪儿了?”

二叔没说话,就一直表情凝重的紧锁着眉心,不停的看着四周,时不时的还转悠着眼珠子,像是在心里想着什么事儿。

过了一会儿,二叔开口道:“老孙,掏家伙!”

“啊?”

孙反帝惊啊一声,下意识的看了看四周,这半山腰人比较少,但孙反帝还是嘀咕道:“姜老板,这个点儿不是已经被……”

话还没说完,二叔立马严肃的斥了一句:“让你干就干,哪儿来那么多废话!”

孙反帝赶紧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从随身的背包里掏出一把铁钎,就像是一次性筷子,每根有五六十公分那么长,可以拼接无限延长。

其实还有一种把铁丝当做探针的方法更为隐蔽,先浸湿土壤,再把铁丝插下去来探测土壤,但这种简陋的办法只适合特殊环境下埋的较浅的古墓,要是墓埋的深一点,准确率就会大打折扣。

秦汉墓葬一般都在八到十米深以上,封土层最少也有三四米,所以探孔一般最少也要打五米深为准。

孙反帝先把铁钎的尖头插进地里,然后再依次拼接延长,拔出来的时候再先一节一节的拧掉,虽然这种工作效率低,但安全性高。

如果拿着五六米长的铁钎一通乱插,被人看见立马暴露。

而我和二叔也同样没闲着。

我扒着草丛仔细的寻找牛铜山打过的探孔,然后插上比杂草稍微高一点点的木棍来当做标记,一方面是为了避开之前打过探孔的地方,一方面是为了更准确的进行地毯式搜索,不放过任何一处。

有点为了准确判断古墓的建造格局,更精准的推断出主墓室的位置,也会这么标记,正规的考古队一般都是插上小红旗。

我们在牛铜山踩过的点儿如此大费周章的再重新勘探一遍,也是因为实在没了头绪,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复核一下牛铜山踩点的技术怎么样。

经过好几个小时的折腾,我们确定了牛铜山当时在笔记本上用力画上那个叉的时候,心情确实是崩溃的。

我陆陆续续的在整片区域找到了接近二十个探孔,小木棍在草丛里插的到处都是,几乎相隔两三米远就有一个,几乎覆盖了整片区域。

事实证明,这下面确实没墓!

此时都已经到了下午,我们中午没吃饭,也都饿的前胸贴后背,饥饿感加上失落感,也实在是让我们没了继续找下去的信心。

孙反帝拔出了最后一节铁铲,用手捻了捻带上来的砂土,骂骂咧咧道:“姜老板,撤了吧?屁大点的地方被打了几十个探孔,牛铜山他们比我们可狠多了啊……”

二叔点了点头,但我看他依旧是紧皱着眉,看着四周插的木棍,有点恋恋不舍和不甘心的样子。

最后临走时,二叔又突然停下了脚步,低头看了看脚下,又看了看旁边不到半米远插的木棍,说道:“老孙,再往这儿探一眼!”

孙反帝看二叔说的地方距离牛铜山之前探过的探孔距离都不过半米远,他拧巴着眉头想说什么,但又看二叔表情严肃,反正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也不差这最后一眼,就重新拿出了铁钎,手法娴熟的开始往地上插!

我站在旁边没说话,但是看出了二叔心里在想什么。

牛铜山在这片地方打了几十个探孔,相当于是地毯式搜索了,下面没有墓是百分百的事实。

但这片地方靠着陡峭的山脊,而二叔临走时又让孙反帝打的探孔,就距离山脊非常近,这是想最后再排除掉,古墓藏在山脊下面的可能性。

放着这么大一块绝佳的平坦位置不用,在山脊下凿壁挖洞,这个可能性极小,牛铜山当时也没往这方面想,所以距离山脊最近的探孔,隔了差不多三米远的。

“操!到底儿了,下面是岩石层!”

孙反帝才加了第六根铁钎,下面就捅到底儿了,总共的深度才三米多点。

这个深度就到了岩石层,那基本上就没戏了。

孙反帝骂骂咧咧的把铁钎抽出来,边抽边卸,再抽出最后一节后,随手在尖端擦了擦。

结果无意间低头一看,黄色砂石土中混合着明显的青白色!

砂石土中带白土,这白土是白泥膏!也叫高岭土,因自身粘性大,防腐性强,在古墓保护和陶瓷工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而我们要找的,可就是这白泥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