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70,开局被分家 > 第119章 注定失望

重生70,开局被分家 第119章 注定失望

作者:老人新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4 13:12:47 来源:小说旗

这时候肯定有读者会问。

既然种苞谷的收入比种红薯高一倍,为什么不先种苞谷,送到收购站换成钱,再以五厘钱的单价买红薯,那不是能换回来四千斤,比直接种红薯划算的多。

理论上看,这笔账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但现在却行不通。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粮食都是管制物资,必须凭票购买。

没有票,哪怕你再有钱也别想买到大批量粮食。

当然,这时候肯定会有人说正规渠道买不到,可以去黑市上购买。

好多小说里的人物都是靠黑市发家致富,过上人人羡慕的好日子。

就连陈伟南自己也去过黑市。

但作者要说的是,去黑市买个十几二十斤粮食,应应急也许没问题。

但是如果你一次性买几百斤粮食,也许第二天就会有人找上门来,给你扣上一顶投机倒把帽子。

运气好的话劳改几年还能出来,运气不好的话被当成典型,被打靶都有可能。

这时候又有人会说,作者太危言耸听了,不就是去黑市买几百斤粮食,你不说,我不说,别人怎么可能知道。

真要说起来,别人还真有可能知道。

大家平时都在一个生产队住着,哪家有什么大小事情都一清二楚。

生产队分了多少粮食,自留地收获多少粮食,全都给你算的一清二楚。

要是有人家里突然多出来大量说不清来源的粮食,肯定当天晚上就有人把他举报到生产队跟公社。

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家都穷,凭什么你家过好日子。

陈伟南想让家人在生产队过好日子,避免有心人眼红举报,必须让自己收入的每一分钱都经得起调查,没法儿给自己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

否则自己挣再多钱都有可能一夜返贫,还有可能被送进去,甚至吃枪子。

陈伟南不是不知道种苞谷比种红薯更划得来。

但他收获的杂粮不是用来换钱,而是用来喂猪。

那陈伟南要对比的就不是两种杂粮在收购站的单价,而是产量。

产量越高,猪吃得时间越长,长得也就越大。

一亩地红薯正常收获两千多斤,肥料充足的话三千多斤都没问题。

一亩地苞谷顶天收获五百斤。

猪吃四五斤苞谷长一斤肉,吃五六斤红薯同样长一斤肉,这么一算,种红薯喂猪比种苞谷喂猪能多长好几百斤猪肉。

相对于陈伟南而言,肯定更愿意种红薯。

所以那些抱着看笑话想法的人今天注定是要失望了。

“妹夫……这些红薯种的好啊……个顶个的大,这一亩地收个三千斤肯定没问题。”大舅挖了不到十分钟就做出判断。

老爹陈建军正咧着嘴笑,嘴巴高兴的都快合不拢了,他也没想到眼前这片红薯地的收成会这么好。

笑着接话:“应该是底肥足的原因……”

“插苗前我们不光在地里撒了草木灰,还从粪坑挑了几十担粪水撒在地里。”

说完就朝不远处的媳妇儿道:“你带孩子大舅妈,二舅妈,堂嫂回家洗红薯,晒红薯干,我们几个男的留在这儿挖红薯就够了。”

陈伟南一开始也在地里挖红薯,等红薯越挖越多以后,他就专门负责往家里挑红薯。

一担一百多斤,挑了十担后带着媳妇儿回家做饭,下午继续挑红薯。

下午四点,最后一担红薯挑回家。

也许真是粪水的原因,一亩多一点儿的红薯地竟然收获了三千两百多斤红薯,其中两千五百斤个大的红薯被晒成红薯干,剩余个小的红薯留着年前喂猪。

大舅跟二舅回家时,除了一家一条大鱼,陈伟南还让他们背了一百多斤红薯回去。

他们今年也都喂了两头猪,因为没吃骨粉跟鱼粉,平时吃的洋芋跟南瓜也没有那么多,主要以猪草为主,长势没有自家两头猪那么好,但也有七八十斤重。

喂到过年长到一百四五十斤应该没问题。

一百多斤红薯背回家,足够两头猪吃好几天。

而看了陈伟南家的两头猪后,大舅跟二舅似乎受到了不小刺激,当场做出决定。

明年自留地除了留下很少一部分用来种菜,其他自留地全部用来种产量高的洋芋跟红薯,专门用来喂猪,争取也喂出一头两百斤重的大肥猪。

两千五百斤红薯,几天后变成一千斤红薯干。

虽然重量少了一多半,但红薯的营养并没有变少,而且更加耐储存。

只要不沾水,保持干燥,放个一两年肯定没问题。

这时,老爹期待已久的烧炭工作终于开始了,陈伟南也开始在周边生产队接席挣钱。

…………

时间一晃,两个月过去了。

今天是陈伟南今年第二次去收购站卖木炭。

板车是在生产队借的,总共拉了一千三百多斤木炭,价值四十多块钱。

除了卖木炭,陈伟南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买自行车。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他总共接了八个宴席,一次宴席要去两趟县城。

第一趟定肉,第二趟拿肉,总共去了十八趟县城。

加上平时有其他事情也会去县城,陈伟南总共问生产队借了二十多次自行车。

虽然陈队长很张书记没说啥,但借的次数多了别人心里肯定不舒服。

毕竟生产队的自行车是配给两位领导用的,借次数多了,就好像这辆自行车是给陈伟南配的一样。

于是买自行车就被陈伟南提上了日程。

一辆自行车要一百八十多块钱,还需要自行车票。

在县城,工作七八年的职工都很难分到一张自行车票,更别说在生产队种田的陈伟南了。

以他现在的实力,几乎没有可能通过正规渠道搞到自行车钱。

去黑市虽然能买到自行车票,但需要大笔资金,还要冒着被人举报的风险。

这段时间陈伟南虽然靠接席挣了二十多块钱,第一次卖木炭挣了四十二块钱,让家里的存款恢复到七八十块,但距离买自行车钱,购买一辆新自行车,仍然差的很远。

哪怕将这次卖木炭的钱给加在一起,陈伟南也换不回一辆新自行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