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开局仙剑,古人傻眼了 > 第113章 恩格尔系数

开局仙剑,古人傻眼了 第113章 恩格尔系数

作者:晨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9 15:50:09 来源:小说旗

第一百一十三章 恩格尔系数

殿内一片寂静,其他官员们纷纷投来理解与动容的目光,他们深深明白杜如晦这番话中的心酸与此刻的喜悦。

李世民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感慨,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

“克明,你为我大唐殚精竭虑,才落下这病根。如今有这眼镜能改善你的目力,实乃天佑我大唐。”

他神色坚定,转头看向长孙无忌。

“无忌,这眼镜之事,必须尽快进行研究,朕要让每一位为大唐付出心血的臣子,每一个辛勤劳作的百姓,都能享受到这神奇物件带来的便利。”

......

大清。

雍正把玩着手中的眼镜,饶有兴趣的说道。

“这倒是比我大清的眼镜要轻了许多。”

“而且瞧着这做工,也是极为精巧。”

雍正微微眯起眼睛,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之色。

“这镜架的设计,贴合脸部,佩戴起来应是十分舒适。而且这镜片,视物清晰,比之朕所用的那些,确实要好上不少。”

说着,雍正将眼镜放好,对一旁的小太监说道。

“交给噶达洪,让内务府好好分析一下,看看我大清能否制作这种品质的眼镜。”

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所佩戴的眼镜多达 35 副,这些眼镜由内务府造办处奉命专门制作。

他不仅在皇宫、圆明园等宫殿中放置眼镜,还在出行时的座驾里也备有眼镜,方便随时取用。

其实在清朝,眼镜的制作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不仅有本土制作的眼镜,也有从国外进口的眼镜。

清朝宫廷中就有专门为皇室成员制作眼镜的机构或工匠。

一些民间的眼镜作坊也开始出现,能够生产出不同款式和度数的眼镜,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而且,清朝时期,虽然没有现代精确的验光设备,但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度数参考标准。

工匠们会将镜片的厚度和曲率与一定的度数范围相对应,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判断方法。

顾客在试戴过程中,需要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如墙上的字画、手中的书籍等,然后告诉工匠哪一副镜片能让他们看得最清楚、最舒适。工匠会根据顾客的反馈,不断更换镜片,进行微调,直到顾客满意为止。

......

【什么叫恩格尔系数。】

就在这时,光幕突然换了内容。

“恩...格....尔?”

乾隆摸着自己的半拉光头,很是不解的说道。

“这三个字岔开了朕都认得,但组到一块儿......又是个啥意思?”

身旁的和珅见状,赶忙上前一步道:“皇上,依奴才看,这兴许是那西洋传来的新奇玩意儿,说不定和奇技淫巧有关。”

乾隆微微颔首,想看看这恩格尔又会是个什么名堂。

与此同时,光幕道。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于 1857 年提出。】

【该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其计算公式为: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x100%】

【 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家庭或国家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意味着其生活水平越低,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小,可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相对较多,生活水平也就越高,更加富裕。】

“哦~这个意思啊。”

康熙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随即有些好奇的向户部尚书张玉书问道。

“要按照光幕的这种说法,我大清的恩格尔系数是多少?”

“这......”

张玉书略显惊慌,思索了好一阵才道。

“皇上,这不好说啊。”

“我大清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差异巨大,且士农工商阶层各异,实难用一个确切数值来概括这恩格尔系数。”

“就拿江南鱼米之乡来说,百姓粮食富足,除日常食用,尚有盈余售卖,在食品之外,于衣着、屋舍修缮等方面亦有花费,如此一来,恩格尔系数或许相对较低。”

“可反观西北偏远之地,土地贫瘠,常受旱灾、风沙侵扰,百姓辛苦劳作一年,所获粮食仅能勉强糊口,为求饱腹,耗费了绝大部分家财,这般情形下,恩格尔系数必然居高不下。””

“嗯,这倒也是。”

康熙微微颔首,随即道。

“那你就说说我京城周边百姓的情况吧。”

“好。”

张玉书寻思了片刻后道。

“如果单论吃食的占比,京城附近的百姓的消耗,大概是占整年收入的七成到八成。”

“哦?竟如此之高?”

康熙有些意外。

“朕原以为,京城周边,天子脚下,百姓生活应更为富足些。”

“如此看来百姓绝大部分收入都仅够勉强维持温饱,那用于其他方面的开销,添置衣物、修缮房屋这些方面岂不是没有余钱了?”

张玉书点了点头。

“实情确实如此,京城周边百姓,多为农户与佣工。”

“农户虽居天子脚下,却也逃不脱靠天吃饭的命数。”

“碰上丰年,粮价便会因供大于求而下跌,辛苦一年,除去赋税,所剩无几;若遇灾年,粮食歉收,为了饱腹,只能贱卖家产,甚至借高利贷,日子愈发艰难。”

“至于佣工,多在城中富贵人家或商号做工,他们每日劳作时间长,工钱却十分微薄。”

“以最常见的短工为例,每日所得不过几十文钱,除去吃食,几乎所剩无几。”

“平日里添置衣物,皆是从集市上买来最便宜的粗布,自己缝补着穿,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几年。”

“修缮房屋更是奢望,不少百姓的房屋破旧不堪,却无力修缮,每逢雨天,屋内便四处漏雨,只能勉强应付。”

康熙听着,脸色愈发凝重,张玉书见状,试探性的说道。

“皇上,可否颁布些政策,帮扶一些困苦百姓?”

听到这话,康熙若有所思的看向张玉书,少顷道。

“不可。”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