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李准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奔波于潮汕、香港和南洋等地。他时而上门与富商们恳切交谈,时而在街头巷尾与普通民众宣传赈捐的意义。每一次与人交流,他都眼神坚定,言辞诚恳,双手不停地比画着,试图让更多的人了解灾区的困境和赈捐的重要性。终于,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地筹集了高达11万两白银。随后,他仔细地将这些银两全数寄给了湖北的张之洞。
张之洞收到这笔钱后,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色,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随即,他迅速拿起笔,与湖北巡抚一同联名向朝廷保荐李准为知府,那一笔一画都充满了对李准的赞赏和期待。然而,吏部却对此置之不理,那一封保荐函仿佛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丝毫波澜。
然而李准并没有受此影响,此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一如既往每日早早地便出门,他的身影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想尽办法劝导,每到一处,他都会热情地与官商们握手寒暄,然后详细地介绍湖北的灾情和赈捐的必要性。他的话语充满了感染力,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每月十三日前,他总是准时将银票和保函邮寄到天津直隶总督,再转交吏部,然后将执照快速寄到捐生手里时,由此捐生的热情更高了,感李准成绩更显着了。就这样,在一年的时间里,朝廷凭借一张张空头官票,为湖北地方收获了二十多万白银。
当然,李准也按照规定,赚到了一笔不算多但意义非凡的酬劳。当他拿到这笔钱时,他的手微微颤抖着,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笔钱比李铁船一年的薪俸还要多,它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李家紧张的经济困境。这是李准25年来,挣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为家庭做出的第一次重大贡献。从此,李准一人便肩负起了李家兴旺发达的重任,他的肩膀似乎也变得更加坚实,走路时都带着一种自信的步伐。
张之洞收到第二笔21万多两白银后,更是惊喜得无法自已。他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一堆银票,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随后,他兴奋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口中不停地念叨着李准的名字。他当初建议李准从事捐款工作,本是无意之举,只是想让他借此接触官场人脉,为未来铺路,根本未曾料到他竟有如此非凡的能耐,能够募集到如此巨额的资金。张之洞本就爱惜人才,何况他对李准的父亲就颇为欣赏,如今其子在自己的指引下如此出色,他自然更是要大力提携这位年轻晚辈。
于 是,他与湖北巡抚再次郑重地联名写了保荐函。他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认真书写着奏折,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他对李准的高度认可:“头品顶戴湖广总督张之洞,头品顶戴湖北巡抚谭洵跪奏,窃查湖北各属连年饥馑频仍,地广灾重。无论在本省外省,劝捐事机皆成弩末。兹查有广东省试用同知李准前经委浱,该员赴广东南洋赈捐,该员不避艰险,远涉重洋,亲赴马来亚、新加坡及外埠,设法劝导华商。历时一年之久,已陆续劝获捐款二十一万两。本年春夏间,郧宜施三府灾荒奇紧,款项奇绌之时,深赖此项巨款源源接济,全活灾民不下余万,该员劝银二十一万。自应请奖,以示鼓励。俯念筹赈多艰,巨资难集,准将广东省试用同知李准以广东省政府补用。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由于李准连续为湖北募集赈捐款21万两白银,在张之洞的再次联合保荐下,李准被吏部列入同知班候补库。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李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期待。他知道,一旦哪里有同知空缺职位,他就随时有可能上岗担任实际官职,这是他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月,四川灾情严重,各地纷纷告急。四川巡抚鹿文端在书房里焦急地踱步,他看着一封封告急的文书,眉头紧锁,脸上满是忧虑。面对极度紧张的财政,他束手无策。这时,邻水县令向他推荐了远在广东的李准,对于李氏父子在广东的捐纳成绩,他早有了解并十分欣赏。经过慎重考虑,他派亲信干将专程将赈捐执照送到广州。当李准收到这个执照时,他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他收到的第一个省份正式认可的捐纳委任状,他深知不能辜负家乡的期望。他立刻行动起来,四处奔走,拜访各地的富商和乡绅。他开动脑筋,不辞辛劳,很快在广东为四川筹措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捐款。他出色的经济工作能力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给四川总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月,北方直隶省告急!直隶总督王文勤总督焦急地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随后他果断地颁发委任状,兼办顺天直隶赈捐。
四月,安徽告急!安徽王灼棠巡抚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派发委任状,兼办安徽赈捐。初秋,江苏告急!徐州淮河海河发生水灾,百姓们的呼救声仿佛就在耳边。
同时,山东告急!山东黄河河堤面临溃堤危险,河水汹涌澎湃,仿佛随时可能吞噬一切。两省急需赈捐资金,两江刘坤一总督、山东巡抚又紧急发委任状,兼办江苏山东赈捐。
各省灾情告急,都将赈捐的重担压在了广东这位无名小卒 —— 候补同知李准身上。李准常常自嘲,一个跳蚤是咬,满头跳蚤也是咬,于是他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他坐在书桌前,仔细地研究着各省的灾情报告,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写写画画,将赈捐筹集到的资金按照当时各省灾情的严重程度,分轻重缓急进行合理调配。并将顺直、安徽、湖北的赈捐合并一处,发直隶总办转交朝廷户部,交钱换照变得快捷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