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铁血书生之南海风云 > 第16章 进阶之路:同窗友谊与观念碰

铁血书生之南海风云 第16章 进阶之路:同窗友谊与观念碰

作者:跑滩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9 21:08:13 来源:小说旗

又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李铁船在官场中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排挤风波。有人以五万黑金的巨额贿赂,试图将他挤出富饶的香山县。面对如此黑暗的官场斗争,李铁船虽心有不甘,但无奈之下,也只能被迫离开他深爱的香山县,调任广东海阳县县令。

李准刚风尘仆仆地回到香山,还没来得及好好歇息,舒缓一下旅途的疲惫,便又接到了父亲的要求 —— 再次前往北京读书。

这一次,李准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独自北上,不再让黄老师陪伴。他依旧选择住在城内胡同西口大佛寺太史少轩的家里,只因少轩家的对面便是父亲老师的住所,这样的地理位置十分便利,方便他随时前去请教问题,汲取知识的养分。

再次来到北京,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对于李准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的生活也随之有了全新的节奏。他主要与父亲老师的孙子荫桓一同前往东园读书。每天清晨,天色尚暗,星辰还在天空中闪烁,仿佛在诉说着夜的故事。李准便早早地起床,他的动作迅速而利落,简单洗漱后,便匆匆出门,与早已等候在门口的荫桓会合。两人一路相伴,迎着清晨的微风,向着东园走去。到了东园,他们便立刻投入到一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

课堂上,他们专注地听讲,不放过老师讲的任何一个知识点;认真地做笔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一一记录下来。时而,他们还会与同窗们一起热烈地讨论问题,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碰撞,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中午,阳光洒在学堂的庭院里,他们在学堂里与同学们一起用餐,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简单而朴素的饭菜,一边交流着学习心得。欢声笑语回荡在学堂的每一个角落,仿佛整个学堂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每天放学回家的途中,是他们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他们会聊聊广东和北京两地的奇闻轶事,分享着彼此家乡的风土人情;或是谈论着当天学习的收获和困惑,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欢声笑语不断,那轻松惬意的氛围,让他们忘却了一天的疲惫。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回家的路上聊起了京城官场的事情,原本轻松愉快的气氛却渐渐变得有些微妙起来。荫桓随口说道:“李准,你知道吗?在北京城,只要随意往公厕扔一块石头,就能砸中一个七品芝麻官。” 这句话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李准听后惊讶地瞪大了眼睛,那眼神中充满了疑惑与好奇,连忙问道:“哟,是因为北京是朝廷所在地,皇亲国戚多,衙门多,所以京官多吗?”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渴望能从荫桓那里得到答案。

荫桓神秘地压低声音,仿佛在讲述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你只说对了一半。京城实职官员只有一成,其他赋闲在家待再分配的官员占一成,其余捐纳官衔未获实职等补缺的占八成。” 他的声音低沉而神秘,仿佛将李准带入了一个神秘的官场世界。

李准吓了一跳,不禁提高了声音,那声音中充满了震惊:“等候补缺的官有这么多?”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中对京城官场的复杂程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荫桓笑了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无奈,接着问道:“你听说过朝廷的捐纳吗?” 这个问题就像是一把钥匙,似乎要打开一扇通往神秘官场世界的大门。

李准老实回答:“没听过。”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对这个陌生的词汇充满了好奇。

荫桓神秘兮兮地说:“清朝通过捐纳获得官衔的人数,至少是现任实职官员的十倍。所以才说,在北京随便往公厕扔块石头,就能砸中一个县令。” 他的话让李准对京城官场的混乱和复杂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李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哦,好多人花了银子还没当上官。” 他的心中对那些通过捐纳获得官衔的人产生了一丝同情,同时也对官场的这种现象感到深深的无奈。

荫桓接着问:“听说外地人到了广东才觉得自己钱包瘪,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又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方向。

李准想了一会儿,缓缓说道:“广东沿海农村普遍种植蚕桑,织丝绸出口西洋,都赚了大钱。”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为自己家乡的繁荣感到骄傲。

荫桓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有句话,可能唐突冒犯你,你可以不回答。” 他的脸上露出一丝犹豫和尴尬。

李准诚恳地说:“荫桓,没事。你爷爷是我父亲的老师,我俩又是同学,你尽管说,我一定老实回答。”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真诚和坦率,展现出他的大度和豁达。

荫桓还是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家在广东算有钱人家吗?” 这个问题让气氛变得更加微妙起来。

李准稍加思索,大方地说:“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基本温饱不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他的回答既真实又谦逊,没有丝毫的炫耀和隐瞒。

荫桓不经意地说:“哦,经济条件这么好,你父亲官薪并不高吧?难不成你父亲有捞钱的法子?” 这句话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瞬间刺痛了李准的心。

李准一听,顿时眉头紧皱,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悦。他立刻反问道:“那我问你,你们家在京城经济条件也不错,钱也是捞来的?”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和不满,对荫桓的质疑感到十分生气。

荫桓没想到李准反应这么大,愣了一下,苦笑说:“其实,我们家在京城只是中偏下水平。我爷爷常说,做官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来做官。” 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和无奈,试图解释自己的无心之失。

李准依然有些激动地说:“说得太好了!其实我父亲县令的官俸并不高,只够一家人勉强糊口。但我们在老家四川邻水县开办有煤铁矿、造纸厂,家里还有鸡鸭场、渔场,经营得不错,每年分红是我父亲薪俸的十几倍。你说我父亲还用得着丧尽天良、费脑筋想歪点子去捞钱吗?”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父亲的维护和自豪,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现象的厌恶。

荫桓见李准真的生气了,连忙解释道:“我只是随口一问,没别的意思,你别往心里去啊,李准。”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歉意和诚恳,希望能得到李准的谅解。

李准看荫桓的样子,也觉得自己可能反应过度了,稍微平复了一下情绪,说:“我知道你可能没恶意,但这种话还是不要轻易说,毕竟关乎长辈的名誉。” 他的语气中既有对荫桓的宽容,也有对长辈名誉的重视。

荫桓点点头,说:“是我不对,我以后会注意的。李准,你父亲真了不起。我若考试两次不中,就会放弃,走捐纳这条路。不过这官场的路可不好走,你若高中,以后还得多靠你提点我呢。”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李准父亲的敬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李准拱手诚恳地说:“你比我更聪明,肯定能考中的。”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荫桓的鼓励和信任,展现出他的善良和友好。

荫桓说:“咱们不要互相吹捧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吧。靠捐纳得来的官衔,又有什么真本事呢?我还是想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我才不走捐纳这条路呢。” 末了,他再补充一句:“李准,你会反对捐纳入仕吗?”

李准刚准备表明自己的态度,突然想起父亲曾无意中提及的一件往事,这件事似乎与捐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心中一震,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或许会对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在这关键时刻,他该如何抉择?他的决定又会如何改变他与荫桓的关系,以及他在官场的命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