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铁血书生之南海风云 > 第27章 科举沉浮:仕途转折与家族中兴

22岁的李铁船携着仆人老范,毅然踏上了那漫漫长途,每一步都似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艰辛。他们一路向西,先是艰难地攀爬华蓥山,山风呼啸而过。二人手脚并用,在崎岖的山路上奋力前行,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未曾有丝毫停歇之意。终于成功翻越后,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到广安渠江,登上一艘略显破旧的船只。船只顺流而下,江水滔滔,拍打着船舷,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旅途的故事。一路舟行,途经诸多风景,最终抵达重庆长江朝天门码头。稍作休整后,他们又换乘江轮向东进发,江轮在波涛汹涌的浪尖上起伏颠簸,让人惊心动魄。历经风雨,终于经过上海到达天津港。上岸之后,他们又匆匆备好马匹,向着北京疾驰而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在夕阳的余晖中,留下一路奔波的身影。

李铁船家中虽有田有地,然并非富裕殷实之家,根本无力承担长期住客栈的高昂费用,且在北京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借宿亦成奢望。幸得他多方打听,知晓北京有个四川会馆,专为到北京赶考的举子提供免费住宿之处,只是个人生活费尚需自理。会馆的日常经费,多赖四川富绅以及那些川籍举子中进士当官后的慷慨捐助,才得以维持运转。白天,李铁船置身书院之中,如一块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霖。夜晚,他回到会馆,与来自四川的举人们围坐一团,畅谈家乡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不断,说到妙趣横生之处,更是哄堂大笑,那笑声在会馆中回荡,驱散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久违的温暖与亲切。

李铁船落榜后的第一年,他有幸搬进了崇文勤公家,住宿条件较之前有了显着的改善。新的居所干净整洁,屋内陈设虽不奢华,却也一应俱全。他心怀感激,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之中。第三年,他又迁至同年生好友黄啸洲家。时光匆匆,儿子已然 4 岁了,而他在春季会试中却再度名落孙山。举人虽享有一些优惠政策,名下田地可免缴朝廷赋税,却不能直接出任县令之职,只能屈就于其他官员手下充当幕僚,类似秘书之职,或者受聘为七品以下衙门吏员。

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重负,同时也为了能留京继续学业,备考科举,李铁船在老师的热心推荐下,毅然考取了北京景山学汉语教师。北京景山官学,乃是专为满族中下层子弟开办的公办学校,主要传授满族知识并辅以少量汉语语言教学,学制长达九年。学生每月可领取 1 两银子的生活费补助,每季还有 2 斗 6 升粮食,生活基本得以保障。而教师不仅能免费食宿,还可获得颇为丰厚的薪水,更为重要的是,任教满三年者,便可参考进士出身直接出任七品级别官员。这对于李铁船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与希望。

在李铁船任教景山学校满3年之际,黄河流域突发特大洪灾,洪水肆虐,所到之处一片汪洋,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临危受命,被安排参加河工赈捐工作。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呼号,穿梭于大街小巷、城镇乡村之间。每遇一人,他皆耐心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人们慷慨解囊,为灾区人民贡献一份力量。他的声音因长时间的呼喊而变得沙哑,眼神中却始终透着坚定与执着。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与非凡智慧,他取得了显着成效,故而被保荐为知州候补,此乃他首次涉足赈捐工作领域,也为他的仕途开启了新的篇章。

同年秋,李铁船任教三年期满,旋即被任命为刑部贵州司官员。正当他满心欢喜,准备欣然接受任命,奔赴贵州赴任之时,在京的川籍进士好友少轩太史等人纷纷前来相劝,极力劝他再参加第三次会试。少轩太史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地对他说道:“铁船,你名字带铁,说明你并非木脑壳,天资聪慧。只要你不写高冷深奥之文章,且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在我们四川老乡中,以你的智力才华,考中进士定是不在话下。” 李铁船心中本就对科举功名抱有一丝执念,经好友如此一番劝说,更是坚定了信心。果然,在来年春季会试中,他一路顺遂,仿若有神助,金榜题名。随后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更是超常发挥,脱颖而出,排名二甲 13 名。

李铁船高中进士的喜讯仿若一阵春风,迅速传遍家乡邻水,全县上下为之轰动,人人皆奔走相告,沉浸在喜悦与自豪之中。父亲李大生赶忙写信告知他:“你祖母青年守寡60年,一生最大的心愿便是子孙能够高中进士,成龙成凤,可惜她早走了 3 年,未能亲眼看见这荣耀的一刻,让我想她在天堂亦能感知这天大的喜讯。我和你妈妈身体皆安好,尚有余力操持农活,你的老婆与孩子亦一切顺遂,你无需匆忙赶回家,且在北京耐心等候朝廷分配。”

早春二月,北京依旧被茫茫大雪所覆盖,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这已是李铁船在京的第8个年头。正当他紧锣密鼓地准备赴云南上任之时,老家却传来噩耗,仿若晴天霹雳,令他悲痛欲绝。慈父李大春偶然染病,起初只是一场小病,众人皆未料想到病情会急转直下,半月不到竟突然逝世。按照古代的制度,官员父母死亡,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此谓之丁忧,时间一般为 27 个月。在此期间,官员停发薪水,但朝廷会依其父母的等级发放一笔丧葬费,并赐给封典。中国的官员丁忧制度,一方面意在提倡以孝治国,弘扬孝道;另一方面则是让官位空缺,便于人才的流动与更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促进了官员家乡教育水平的提升。

李铁船三月匆匆回到家中,只见父亲李大春的棺木还静静地停放在堂屋之中,尚未及下葬。他面色悲戚,眼神中满是哀伤与沉痛,步履沉重而缓慢地走进堂屋,仿若每一步都有千斤之重。他默默披麻戴孝,而后缓缓拿起三炷红色香,在大烛火上点燃。那跳跃的火苗映照着他憔悴的面容,他双手将红香高高举于头顶,身体呈 90 度弯腰鞠躬三次,每一次弯腰都似在向父亲表达着无尽的敬意与思念。接着,他小心翼翼地将燃香插于坛罐灰里,随后,双膝跪地,“扑通” 一声,膝盖重重地砸在地上,双手掌及头同时触地磕三下,那声响在寂静的堂屋中回荡,似在诉说着他心中的悲痛。起身下跪再磕头三下,如此反复三次,每一次磕头都饱含着他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与愧疚。

李铁船回来的第二天清晨六点,天色仍被黑暗笼罩,大伙举着火把,在起伏的山路上前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打破寂静,与呜呜咽咽的唢呐锣鼓声交织,让葬礼弥漫着凄凉而庄重的氛围。李铁船手捧父亲画像,神色凝重,步伐沉稳,他的两个哥哥捧着香灰盆和香炉紧随其后,再往后是王夫人与三房儿媳妇,小李准等孙辈也跟在后面,全族后人排成一长串,浩浩荡荡地走在山间小路上。在事先挖好的土坑墓前,一块石板立起的墓碑下,两只大大的石刻乌龟静静卧着,阴阳先生主持着仪式,众晚辈按辈分大小依次下跪磕头进香,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全过程大约花了半个小时。

老人去世要摆酒席谢恩,称之为白喜,寓意老人入土为安,不再遭受人间苦难。在当地,红喜不请不到,但白喜却可不请自到。早晨来了很多人,八点钟,李家院坝摆起了流水席,18 张方桌整齐排列,人们围坐桌旁,整整坐了三轮,随后参加葬礼的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三三两两慢慢悄然离去。

那么他们是对李家的生活招待不满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