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铁血书生之南海风云 > 第209章 时代建设:皮革厂与三省会馆的兴衰

在广东这片土地上,湿热的气候犹如一层厚重的阴霾,常年笼罩着大地。水师官兵们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坚守着岗位。他们每日都要进行操练与出巡任务,而脚上穿着的,不过是简陋的草鞋。

烈日高悬,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地面被晒得滚烫,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水师官兵们在这样的烈日下穿梭忙碌,草鞋在粗糙的地面上反复摩擦,再加上湿热的水汽长时间侵蚀,许多官兵的脚趾开始出现溃烂的情况。他们强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执行任务,每走一步都仿佛在忍受着巨大的煎熬。这种情况日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操练的效果与出巡任务的执行,不少官兵因为伤病而无法正常履职,水师的战斗力也因此受到了削弱。

而与此同时,李准在与外国海军的接触中,看到了他们所配备的水鞋。那水鞋质地优良,不仅防水防滑,还能很好地保护脚部,让士兵们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都能行动自如。李准看着外国海军士兵们穿着水鞋健步如飞,心中满是艳羡。他深知,拥有这样的水鞋对于水师官兵来说至关重要,不仅能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还能提升水师的整体战斗力。

然而,购置水鞋所需的资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以当时水师的财政状况,根本难以承担。李准为此愁眉不展,整日苦思冥想解决之策。终于,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李准决定由水师出资购置一块 200 亩的土地,在上面兴建一座皮革厂。为了确保工厂能够顺利运营,他决定采用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官府和商人共同承担资金投入与运营事务,双方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

经过一番精心挑选,李准聘请了沈宣古太守任总办,负责公司的整体管理与运作。沈宣古太经验丰富,为人精明能干,在商业管理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生产经营之事则交由擅长此道的商人负责,他们对市场需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皮革厂建成后,主要生产水靴、皮鞋等皮革产品。这些产品的质量上乘,工艺精湛,其中大部分都供应给水师,让官兵们终于换上了舒适耐用的水鞋。官兵们穿上新水鞋后,行动更加便捷,操练和出巡时也不再受脚部伤病的困扰,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其余的产品则对外销售,凭借良好的品质,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这些利润又反哺给水师,为水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官建民营的模式,堪称绝妙之举,不仅解决了水师的实际需求,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当时,广东作为经济与商贸重镇,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商业环境,吸引了大量来自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人士。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背井离乡来到广东,或投身商业经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商场上摸爬滚打,试图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或任职官场仕途,希望能在这片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地方和百姓做出贡献。

李准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群体远离家乡,内心渴望有一个能够凝聚乡情、互相交流的场所。于是,他积极倡议建设川云贵三省会馆。李准深知,要建设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会馆,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而土地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他没有丝毫犹豫,慷慨地将自己位于东门外右僚边的 11 亩土地捐献出来,作为兴建会馆的基址。

此倡议一经提出,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热烈响应。广东的潘师,为人豪爽大气,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他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并承诺会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贵阳的陈少石,心系家乡同胞,一直希望能为在广东的贵州人做些实事,他对李准的倡议赞不绝口,积极奔走相告。华阳太守王学臣,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生福祉,他认为建设三省会馆不仅能增进三省人士的情谊,还能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意义非凡,于是也大力支持这一倡议。云南龙子城提督,作为武将,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觉得这样的会馆能让在异乡的云南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支持的行列。以及五指河观察李秦峰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他们有的捐款,有的出力,为会馆的建设出谋划策。

法政学堂监督夏用清、夏叔清两兄弟,也对这一计划极为赞成。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会馆的建设,能为三省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在他们的带动下,学堂的许多师生也积极参与到捐款活动中来。

大家齐心协力,踊跃捐资,筹集的资金统一存于天顺祥钱庄。天顺祥钱庄信誉良好,管理规范,大家都对资金的安全存放充满信心。这些资金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会馆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众人的目标不仅局限于建成一座简单的会馆,他们有着更加长远的规划。在会馆之外,还计划设立三省中小学堂。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品德、有担当的人才,为三省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他们还筹备建设商行货站,旨在促进三省与广东地区的商贸往来,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交流与发展。

为了确保这些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相关人员精心绘制了详细的规划图。在规划图中,明确解锁了川云贵三省将依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抽利的方案。

这一方案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论证,充分考虑了三省的利益和需求,以保障项目后续运营的资金需求。香港的商人听闻此事,也被这份热忱与宏大规划所打动。他们深知这样的项目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于是迅速拨出数万两白银,为会馆的建设添砖加瓦。至此,一切准备就绪,会馆建设工程即将开工,人们满怀期待地憧憬着会馆建成后的繁荣景象。

然而,世事难料,风云突变。辛亥革命的浪潮如汹涌的波涛般席卷而来,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格局。在这一变革的冲击下,整个社会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

原本筹备得如火如荼的川云贵三省会馆建设项目遭遇了沉重打击。尽管前期已投入大量心血,资金筹备充足,规划图纸也已完备,但随着局势的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惶惶。工人们无心工作,纷纷逃离工地,工地最终未能按计划开工。

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的时期,一些不法之徒趁机兴风作浪。一群流氓恶霸,他们目无法纪,横行霸道,强行闯入存放会馆建设款项的地方,将原本用于会馆建设的款项蛮横分割,肆意瓜分。这些凝聚着众人期望的建设资金,就这样在他们的恶行下瞬间化为乌有。

与此同时,项目所涉及的土地也未能幸免于难。这片位于东门外右僚边、价值高达 10 万多元的珍贵土地,竟被盗卖。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罔顾道德与法律,通过不正当手段将土地转手他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坏众人的心血,导致会馆建设的根基不复存在。

曾经满怀希望的宏伟蓝图,就这样在时代的风雨飘摇中化为泡影。那些为了会馆建设而奔走努力、慷慨解囊的人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痛心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他们看着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悲愤。这段曲折的建设历程,成为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令人叹息的注脚,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

三省会馆建设因辛亥革命夭折,资金被瓜分,土地被盗卖。但人们心中凝聚乡情、促进交流的渴望仍在。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后,那些曾经为会馆建设努力的人是否会再次尝试?李准又是否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为广东的发展以及地区间的交流合作而努力?

皮革厂在时代变革中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能否继续为水师和地方经济贡献力量?这一切都充满未知,令人好奇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