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不怕,不怕。”
隆安帝伸手抚平了自己女儿那紧锁着的眉头,语气温柔却又带上令人胆战的寒冷。
“你好好养病马上就会好的,等你好了爹爹也就把那些害你的人揪出来了。”
“到时候那些所有要害你的人,爹爹都会把他们全杀了。”
“绝不再让这些人能继续活着,整日里想着怎么害你。”
隆安帝又给自己的女儿掖了掖被角,看着她哪怕睡着了也紧锁的眉头,又对福喜吩咐了几句。
在走到殿门的时候还不忘了回头再看自己的女儿一眼。
前几日他是守着自己的女儿腾不出手来,现在他也有时间和那些人好好计较计较了。
那些敢对自己女儿伸手的人,想来都已经洗干净脖子等着他去砍了吧?
隆安帝的离开并没有吵醒在床上的顾安安,离开的时候更是恨不得一步三回头。
他看到自己的女儿这样就想到了自己曾经得了天花之时,似乎也是这样无力而又无奈的躺在床上。
只是那个时候他身旁就只有福喜和一个伺候的嬷嬷,母后想要照顾自己却被先帝斥责。
先帝更是巴不得自己死掉,担心自己死在宫里会沾了晦气,甚至还命人将他扔出了皇宫。
若不是自己还算命大,可能那个时候就已经死过不知多少次了吧。
隆安帝因为自己得过天花,对顾安安的防护在天花仪式上颇为严肃。
就是因为自己曾经受过这样的苦,他哪里舍得让自己的女儿再受一次呢?
可偏偏就是如此防护的情况下,还是有人能把手伸到自己女儿面前。
到底是自己的刀不够快,还是那些人真觉得自己有了女儿之后就成了个菩萨?
顾安安与隆安帝当时的待遇相比不知好了多少,但隆安帝整个人还是觉得自己的心是被揪起来的疼痛。
哪怕自己的安安有这么多人陪着又有什么用,那还不是要遭受这么多的痛苦。
顾安安清醒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太后的耳朵里,太后顿时又喜的在佛像面前叩了几个头。
她面前如今供奉的除了菩萨,还有民间特别出名的痘娘娘。
民间都说痘娘娘就是掌管出痘的,拜了痘娘娘就能在出痘的过程中遇难呈祥,逢凶化吉。
“快去准备着,等安安大好了哀家要给痘娘娘重塑金身。”
太后看向那个塑像的眼神中满是欣喜,甚至还带上了隐隐的狂热。
说她封建迷信也好,说她是找个精神寄托也罢。
若不是有人说了痘娘娘的作用,让她能够把自己安抚好。
恐怕在等着安安清醒的是时间里她就能把自己活活熬病了。
不就是要重塑金身吗。
“还有预备下铜板和荷包,等到安安大好了去民间支个摊子施粥。”
“那些寻常百姓到底是穷苦些,穷苦人家养出来的孩子,听说也比咱们在宫中精心养育的身体更好些。”
“到时候施个粥再散出些铜板和荷包,也算是让安安沾沾他们的体格子。”
太后从前也觉得女子就该弱柳扶风,让人看着就觉得心软才是好的。
毕竟他给自己的儿子挑女人也尽量会挑这种的,这样的女子至少能博的男人喜爱。
至于女子的性情她也更喜欢那些温婉温顺的,那些过于强势的女子便是她面儿上不说,心里也是不喜的。
毕竟在社会大环境看来,做女子的应当以侍奉主君绵延子嗣为己任。
女子也不必读太多的书,只要懂得些针线和如何伺候好自己的男人也就罢了。
但是如今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孙女,太后心中有一些想法也在不知不觉的改变着。
她儿子的皇位定然是要传给自己孙女的,到时候安安生下了皇孙再传给自己的曾外孙。
兜兜转转这皇位还是姓顾。
所以她对自己孙女的要求和对那些寻常女子是不同的。
自己的孙女不必学着如何侍奉好主君,也不必想着怎么讨好那些男人。
她就只需要学好为君之道,有个强健的体魄。
“派人再去勤政殿的方向好好盯着,若是安安大好了立刻来回禀哀家。”
“是。”
看着匆忙离开的大太监,太后又对着菩萨的雕像念了句阿弥陀佛。
整个人坐在原地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这世道对女子本就多有不公,自己的孙女自然是出身高贵千好万好。
但是朝堂上那些个男人还指不定要在背后怎么编排自己的孙女呢。
天下男子或许也有诸多的争锋,但他们在排挤女子和压低女子地位这件事上可是铁板一块。
一百个人里也未必能找出三五个叛徒。
毕竟大盛朝在四国当中,女子地位可一直都是最低的。
哪怕这十几年因为隆安帝对女子的重用,女子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那些男子对于此事的排挤和抗拒也是愈演愈烈。
甚至就是从前那些大家族也开始限制自家女子读书,现在能够读书识字的女子与前些年相比并没有大幅度的提升。
甚至还有着隐隐降低的趋势所在。
即使隆安帝不管是在早朝还是在其他时候都多次提及此事,那些臣子依旧是我行我素甚至会故意和皇帝对着干。
隆安帝上位后皇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集中,这原本就已经让那些一直压制在皇权之上的世家大族心存不满了。
现在隆安帝竟然要扶持女子和男人做斗争,那些世家大族没有办法敌过皇帝。
他们就将所有的力气和手段都用在了家中那些可怜的女子身上。
开始压缩女子的生存资源,就好像让女子真的掌握权力就要亡国一般。
但实际上谁又不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呢?
这些人不过是担心女子掌握了权力后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就没有办法再向世人展示他们身为男人最后的优越了。
此事不仅是在那些世家大族和官宦人家有所体现,就连民间那些普通男人也开始打压自己的女儿。
隆安帝明明开设了只有女子才可以去读的免费学堂。